《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考古读后感

考古读后感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历史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宗教教义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最近我读了一些关于考古学的书籍,对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考古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
考古学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挖掘古文化遗址,通过对文化层位的开发和记录,揭示古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个过程需要严谨的学术方法和专业的知识背景。
考古学家在现场挖掘时需要根据遗址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挖掘计划,并利用各种工具和设备进行挖掘和清理。
考古发掘需要耐心和细心,一丝一毫的疏忽可能导致重要的文物和数据的损失。
同时,对挖掘现场的记录和分析也是考古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挖掘现场各个层位的考古资料的分析和比对,可以建立起历史的时间序列和文化的空间分布,从而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和发展轨迹。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可以包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对于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对石器的制作和使用技术的分析,揭示旧石器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
而对于古代文明的考古研究,则可以通过对文物的分析研究,揭示古代人类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多样化,每一次发掘都可能揭示新的发现和信息,不断扩充我们对古代人类的认识。
考古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类历史文明的贡献,二是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启示,三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
首先,考古学为我们认识人类历史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通过对古代遗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找到古代人类的足迹,还原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
考古学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脉络,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例如史前考古学的研究揭示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而古代文明的考古研究则帮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重要方面。
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读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青年论坛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读福柯的 知识考古学!张∀∀梅知识考古学!是福柯阐述其研究方法的重要著作。
在 知识考古学!中,福柯放弃了其在 疯癫与文明!中所关注的话语实践与社会制度的依赖关系,转而关注于自主话语领域的形成。
福柯采用严格的考古学分析,试图通过对于话语事实的纯粹描述,揭示主体对一套深层话语规则(discursive regu l a rities)的依赖 正是这套深层规则决定了主体可能想什么、说什么和经验到什么。
这一揭示延续其先前著作中对于至高无上理性主体的批判。
在福柯看来,传统思想史学家所主张的作为所有意义之起源的统一主体观念只是一种产生于控制话语形成(discursi v e for m ations)的结构规则(structur al rules)的幻想,而对这种结构规则的揭示表明:在话语形成中意义之统一和在先的主体观念完全是一种多余,主体实际上是由话语形成的分散系统所决定的一个位置。
客观地说,在 知识考古学!中,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质疑自笛卡尔建立#我思∃主体以来的统一的主体范畴,开启了另一类思考主体的思维空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由于福柯排除了话语形成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实践背景,将考古学局限于对话语形成的纯粹形式分析,因而他在解释个人如何能够占据某些在话语层次上被构造出来的主体位置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试图对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拒斥任何主体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一、主体、知识与考古学的方法主体是福柯研究工作关注的焦点,正如福柯在接受访谈时所言:#我的目的是要创立一种据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把人变为主体的各种方式的历史。
我的工作是研究将人转变为主体的三种客体化方式:第一种是力图给予自身以科学地位的探讨方式。
例如,在普通语法、语文学和语言学中对讲话主体的客体化。
%%在我的工作的第二部分,我研究对我所称的&分离实践∋中的主体的客体化。
%%举的例子有疯子和精神健全的人,病人和身体健康者,罪犯和&好孩子∋。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知识考古学》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69年。
福柯在本书中试图重构知识的历史,并通过对知识关系、权力统治和社会阶级的分析,研究知识如何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维持和变革。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被视为其思想体系中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后续许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将对《知识考古学》的体例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份读书纲要,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
一、体例分析《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知识的历史分期:福柯试图通过对知识的历史进行分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中知识的生成、运作和变革。
他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中世纪知识的神学面向、近代知识的科学面向以及现代知识的人文面向等。
2. 两种知识形态:福柯将知识分为正规化知识和人文知识两种形态。
他试图探究这两种知识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产生、传播和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知识与权力:福柯强调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通过对知识的考古学研究,揭示了知识对权力的辅助和支持作用,以及权力对知识的塑造和控制作用。
4. 知识与社会阶级:福柯试图剖析知识在不同社会阶级中的分布和运用情况,揭示知识如何成为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的一种重要表征。
二、读书纲要1.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福柯对知识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论。
在这两章中,福柯强调了对知识的历史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以及他对知识与权力、知识与社会阶级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2. 中世纪的神学面向知识: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探讨了中世纪时期的知识形态和知识权力结构。
在这两章中,福柯试图通过对神学面向知识的考古学分析,揭示了中世纪的知识体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
5. 知识、权力与社会阶级:最后几章主要关注了知识、权力和社会阶级之间的交织关系。
在这几章中,福柯试图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知识形态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知识、权力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内在关系。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私人生活并不快乐,他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甚至企图 自杀。他受到一个心理学家的看护。虽然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他对心理学非 常感兴趣。因此他不但得到了哲学的教育,而且还得到了心理学的教育,他甚至 参加了这门学科的临床实践,在那里,他与路德维希· 宾斯万格尔等思想家接触。 最后福柯还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其他许多师范大学学生,他在1950年 至1953年间是法国共产党员。他是被他的教师阿尔都塞介绍进去的。与其他许 多人相同,他因为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情况退出了共产党。与其他许多人不同 的是他从未参加过共产党的活动。 1950年福柯通过毕业考试,他在师范大学教了一段时间书,但他对此并不感兴 趣,因此他很快就离开了法国。他的一个教师和朋友乔治· 杜梅泽尔为他找到了 一个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作为法国文化代表的职位,从1954年到1970年他在乌 普萨拉大学、在波兰华沙和在德国汉堡大学充当文化代表。此后他到法国克莱蒙 费朗第一大学教哲学,在那里他遇到了丹尼尔· 德菲。只要他在法国,他后来就 一直与德菲生活在一个非单配性的关系中。 福柯后来在美国待了很久,首先在水牛城大学,后来在柏克莱加州大学。福柯在 旧金山的同性恋社群中,尤其在BDSM社群中的活动使他染上了爱滋病,因为当 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病。1984年福柯在逝世于巴黎,一开始一些他的朋友和家 庭成员否认他死于艾滋病。
社会学观点 :
福柯主要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权力怎样通过话语权表 现出来,并配合各种规训的手段将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细节中去,比如监狱制 度、性问题等。福柯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福柯的主要工作总是围绕几个共同的组成部分和题目,他最主要的题目是权力和 它与知识的关系(知识的社会学),以及这个关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表现。 他将历史分化为一系列“认识”,福柯将这个认识定义为一个文化内一定形式的 权力分布。对米歇尔· 福柯来说,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当然它 们是权力的一个元素。 对福柯来说,权力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一种贯穿整个社 会的“能量流”。福柯说,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因为这样的 话你可以有权威地说出别人是什么样的和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福柯不将权力看 做一种形式,而将它看做使用社会机构来表现一种真理而来将自己的目的施加于 社会的不同的方式。比如福柯在研究监狱的历史的时候他不只看看守的物理权力 是怎样的,他还研究他们是怎样从社会上得到这个权利的——监狱是怎样设计的, 来使囚犯认识到他们到底是谁,来让他们铭记住一定的行动规范。他还研究了 “罪犯”的发展,研究了罪犯的定义的变化,由此推导出权力的变换。
知识考古学——精选推荐

福柯采用考古学和系谱学是为了实现他对于现代社会的分析批判(生存美学,150)批判的特征,就其目的性而言是系谱学的,就其方法而言是考古学的福柯的考古学和系谱学批判往往集中指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制度——现代自由主义(生存美学,153)生存美学31页:福柯曾经把考古学和系谱学称为游戏,也把历代统治者所玩弄的各种阴谋诡计称为游戏。
89:考古学和系谱学既是福柯的主要研究方法,又是他的基本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他的独特研究风格的重要表现。
考古学和系谱学生动地体现了福柯进行批判和创作的特征和风格。
···考古学和系谱学在福柯的著作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伴随其批判的方向、内容及领域的转移而变化,考古学和系谱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论题中,呈现出不断自我更新的生命存在形式,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批判和创作样态。
福柯在晚期谈及他的考古学、系谱学及真理游戏与生存美学的相互关系时,说“我所研究过的,是三大传统的问题。
第一,既然科学知识和真理游戏使我们同时成为主体和客体,那么,通过科学知识,我们同真理究竟保持什么关系?我们和我们文明中这些极端重要的真理游戏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二,我们和他人,通过这些稀奇古怪的策略和权力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三,在真理、权力和自身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考古学和系谱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公式,也没有确定不变的定义。
高宣扬认为:我们只有首先把握福柯的彻底叛逆精神及其灵活机智的策略运用本领,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考古学和系谱学。
福柯的考古学和系谱学随着他在不同时期的研究任务及其实际状况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
关键是把握考古学和系谱学的基本精神。
高宣扬认为,考古学和系谱学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战斗性。
90:福柯本人指出,考古学和系谱学既是方法,又是目的本身。
同时也是真理游戏研究工作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高宣扬认为,考古学在福柯的研究前期运用得较多,后来在研究知识和权力的交错运用过程中,考古学经常同系谱学并用,而后期,则更多地以系谱学取代考古学。
论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论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论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从知识的轴线上提出了对知识史根本概念的重构问题.它要求恢复历史文献的考古意义,从而开启了爱通向被历史学家忽略掉的历史现象的一个通道:关注那通常被历史学家删掉的零落时间的印迹,从人类思维长期的连续性中探测那些被中断的偶然性.它要求将档案当作历史埋藏物来看,从而动摇了传统和现代哲学的总体历史观念,是对愈来愈深地陷入困境的西方现代性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清醒的反思.
作者:田海平 TIAN Hai-ping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刊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年,卷(期):2001 ""(3) 分类号:B565.59 关键词: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知识主体话语。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知识考古学》是法国哲学家福柯的一本著作,尝试对西方知识的历史进行考古学式的分析,该书被认为是福柯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该书的体例进行分析,并简述其读书纲要。
福柯的著述一直以来都以表现出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和对语言语法的热烈探索。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集中了他一直擅长的历史和语言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尝试对西方知识的历史进行考古学式的分析。
该书的篇章结构均以一种"考古学式"的发掘方式来进行,即首先从现代知识的表面现象和史实(如文献,社会制度,政治背景等)入手,然后将其沿着历史线查找并追溯其源头,一路追寻到其最初形成的基础知识源头,例如古代的语言观念、权力制度及其下的法律、神学等。
福柯认为这一研究方法十分有益,可以揭示出西方知识形成的内在本质规律。
在书中,福柯对知识的分类也是十分特别的,以知识的类型、形态和种类为切入点,从而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其中,他将知识划分为4种类型:"自然历史学"、"文化论"、"意识形态"和"科学",并通过四种不同的反思方式来考察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
这样的分类方式不仅表现出福柯深厚的哲学素养,同时也是为了剖析出更为准确的知识发展规律,以期更加深入地探究西方知识本质。
福柯认为,知识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制度及其下的法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因此,了解历史背景和所处时代对于理解知识本质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福柯首先对"自然历史学"、"文化论"、"意识形态"和"科学"这4种类型的知识进行了划分,认为它们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内在特征和功能。
自然历史学是区分事物、界定分类的学问,文化论是阐述人类的人文精神,意识形态涉及正当性和渗透力的选定,科学则是建立真理并达成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和很多人所接受的教育一样,在面对历史与现在甚至未来的关系上,我们总是默认现实是从历史中演变、进化过来的,至少是人类社会在依照着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控制下一步一步地在必然和偶然的交相影响下前进着。
现实中的每一点都能够在历史中捕捉到由来和嬗变的踪影,历史是存在着规律和终极本质的。
但是这一貌似真理的观念在福柯看来却不尽然、福柯认为很多“现在”的历史学家往往只是用当下的原则书写历史,因此,虽然他们也可以追溯历史渊源,但却无非只是在观念系统上论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进化规律而已。
福柯的理论中,历史往往存在着断裂和碎片、而且往往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
因此,用历史学家的方法只能在今人的世界里追溯到古人的遗迹;而福柯是通过研究各个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档案,来揭示产生不同知识领域的话语构成和实践,并由此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的扭曲的根源。
可以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我所理解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也许是从历史档案中,以当时、当地、当人的特殊性去理解具有差异性的历史。
而不是简单地讲社会的推进理解成死板地规律。
差异性、断裂性、最终的落脚就在于特殊性。
)那么,就要注意“历史档案”。
福柯所谓的历史档案,在我看来也就是知识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面对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人们说出来的话语,亦即“说出来的事件。
”福柯把那些尚未成为哲学概念系统和科学知识体系的“说出来的事件”称为“档案”。
也就是实践层面上,人们说出来的“话语”。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对语言问题展开了充分地论述。
但是他不是分析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运用规则,也不是分析语言作为概念、判断同其所指物的关系,而是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变异的,即福柯所谓“话语实践”(这是理解福柯知识考古学中的难点,我也不太理解,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是社会事实、人的互动的网络体系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被建构起来的?人们的话语的表达是主观的,实际发生的事实是客观的,何以在这两者之间发生主观去构建客观的关系?如果必然在这样的控制之下会发生断裂和变异,那为何还要以不可靠的主观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
主要著作还有:《词与物》、《话语的秩序》、《古典时期疯狂史》、《监禁与惩罚》、《性史》等。
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
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与其作者的关系),也不是描述理论(与其结构和一致性),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
在这观念历史努力通过辨读文本揭示思想的秘密运动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是“言及之物”的层次:它出现的条件,并和的形式及环节,变化的规律……“言及之物”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档案”。
考古学旨在对之进行分析。
第一章引言观念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还有文学史,它们中大部分已有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方法。
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却已从原来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冈奎莱姆对概念的位移和转换的分析可以成为分析的模式,他的分析说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
(P3)今后文学分析不是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是“团体”、“流派”、“世代”或者“运动”,甚至不是在将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交换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单位。
(P4)(历史分析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统和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
(P5);对文献资料提出质疑。
考证文献的目的在于重建过去。
历史试图通过(文献)重建前人的所做所言,重建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事情;历史力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体系和某些关联。
……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
(P7)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要位置。
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的零落时间的印迹。
而今不连续性却成为了历史分析的基本成分之一。
(P9)不连续性的概念是一个悖论的概念:因为它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研究的对象,它确定自己成为其结果的领域。
(P10)不连续的位移无疑是新历史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P10)一部历史不可能是断裂,而是变化;不可能是关系的游戏,而是内部的动力;不可能是系统,而是自由的艰苦劳作;不可能是形式,而是某种意识不懈的努力,这种意识正在恢复清醒,并试图在自身环境的最深处振作起来,因为历史可能既是一种长期的不间断的耐心,又是最终要冲破所有界限的一种敏捷运动。
(P16)本书旨在展示历史知识领域中某个正在本领域中完成的转换原则和结果。
(P19)书中描述的系统、确定的界限、建立起来的对比和对应关系不以古老的历史哲学为依据,它们的目的是重新提出目的论和整体化的问题。
(P19)第二章话语的规律性&1 话语的单位不连续性、断裂、界限、极限、体系、转换等概念的引入给整个历史分析提出的不仅是程序问题,也是理论问题。
(P23)首先应该摆脱那些以各自的方式变换连续性主题的概念游戏。
在我们已经熟悉的分割或者组合面前采取谨慎态度。
要把那些未经思考的连续性排除在外。
问题在于所分析的陈述整体在它们表述的时代完全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分布、分配和标志的。
(P25)书的单位:它的单位是可变和相对的。
当有人问及它时,它便失去意义,本身不能自我表白,它只能建立在话语复杂的范围基础上。
(P27)如果说人们乐于谈论作者的“作品”而不更多地探究的话,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它已经被某种表达功能所确定。
……因此,当我们要谈论某“作品”时,在此处和彼处的意义并不一样。
作品不能被看做是一个直接的、确定的或一个同质的单位。
(P28)明显话语只能是它没有说出的东西的逼迫出场;而这个没有说出的东西又是从内部销蚀所有已说出的东西的空洞。
……我们应该时刻准备在话语介入事件中接收话语的每一时刻。
(P29)¥连续性的驱逐打开了一个宽广的可以确定的领域:它是由实际陈述的整体在它们的散落和在各自所特有的层次上构成的。
(P31)福柯因此特别重视话语事件,这种话语描述同思想史是对立的。
陈述始终是一个无论语言还是意义都无法使之枯竭的事件。
(P43)我们应该牢记两个事实:话语事件的分析绝对不会被界限于这样一个领域中;另一方面,对这个领域本身的分割也不能被视为最终的,也不是绝对有价值的;它只是近似值。
(P36)2话语的形成为了描述各种陈述之间的关系,福柯有四个假设。
第一种假设,如果分散在时间中的不同形式的陈述只参照同一个对象的话,它们便形成一个整体。
话语单位是由多种多样的对象在其中形成并不断的转换空间所决定。
自相矛盾的是在具有的个体性东西中确定陈述整体,在于描述这些对象的分散,把握分割它们的所有间隙,估量它们之间的距离,提出它们的分布规律。
在陈述之间确定关系群的第二个假设:它们的形式和连贯类型。
[第三个假设,能否在确定于陈述群中起作用的那些持久和一致概念系统的同时建立起陈述群。
第四个假设,重新组合陈述,描述它们的连贯,阐述它们表现出来的统一形式:主题的同一性和持久性。
这样就涉及到了话语的形成。
我们将把这种分配的成分所屈从的条件称为形成的规则。
形成的规则是在一定话语分布中的存在条件(也是它们共存、保持、变化和消失的条件)。
(P48)这些正是现在应该驰骋的领域;应该论证的概念和应该进行的分析。
我们不得不越过熟悉的事物,远离已习惯的保障,走在尚未划分的土地,向着一个不易预料的终点前去。
34对象的形成作为话语的对象,它们存在的体系是什么a,首先应该测定它们出现的表层:指出这些个体的差异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以便加以确定和分析。
b,应该描述界限的审定。
\c,应该分析规格的格局。
但这些描述在自身还是不能说明问题。
原因之一是这些加以测定的出现的表层、界限的审定和规格的格局没有提供一些被完整的构成和装备的对象。
原因之二是这些层面关系并不确定。
如果能建立一个整体,如果能指出所涉及的话语的任何对象是如何在这个整体中找到自己出现的地点和规律,如果能够指出话语在本身无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或者连续地产生出相互排斥的对象的话,那么一种话语的形成得以确定了。
对象不先于自己而存在,它被某种障碍阻拦在光明的前沿边缘。
对象存在于某个关系的复杂网络的积极条件中。
(P56)56陈述方式的形成。
a,第一个问题,谁在说话b,描述说话者使用他的话语和话语可以找到其合理起源及其应用点的机制所在地点。
…c,主体的位置也同样是由它相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范围或群体有可能占据的处境所确定。
我们在话语中所要寻找的是适应各种主观性位置的调节范围。
这样设定的话语不是思考、认识和使用话语的主体庄严进行的展示;相反,它是一个主体的扩散、连同它自身的不连续性在其中可以得到确定的总体。
话语是外在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展开着一个不同位置的网络。
我们刚刚指出话语形成固有对象的制度不应该由“词语”或者“事物”来确定,以此类推,现在应该承认:确定主体的陈述制度不应借助于超验主体,也不应该借助于心理主观性。
(P69)7概念的形成与其要把概念重新置于潜在的演绎结构中,不如描述它们在其中出现和流动的陈述范围的组织。
a,这种组织首先包含着连续的形式。
b,陈述范围的外形还包括一些共存的形式。
c,确定可被合理用于陈述的涉入程序。
,我们只是在话语本身的层次上提出问题,话语不再是外部的表现,而是概念出现的地点;我们没有把话语的常数同概念的理想结构联系起来,但是我们在话语内在的规律性的基础上描述概念的网络。
我们没有让陈述的多样性服从于概念的一致性并让它服从于后历史的理想性,我们建立的是相反的系统:我们把非矛盾的纯目的重新置于一个概念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互混交错的网络中。
而我们把这个复杂体归结于某些说明话语实践特点的规律。
(P77——78)没有必要求助于无限倒退的起源和无穷的范围主题:在话语实践中,规律总体的结构,尽管构成事件不比确定一种表述或发现容易,却可以在历史成分中得到确定。
前概念是在最“表面”的层次上实际应用的规律总体。
为了分析对象的形成规律,我们已经看到既不应该让它们扎根于诸物,也不应该把它们归结于词的范围。
为了分析陈述类型的形成,则既不应把它们归结于正在认识的主体,也不应把它们归结于理想性的范围,也不应归结于观念的经验性发展。
(P79)6 策略的形成对策略的分析方向:确定话语的可能衍射点。
它们标志着不相容点、相等点、某种分类的连接点。
一个特定话语的形成,当它在一个新的话语群中被重新采用、安排和解析时,可以揭示一些新的可能性。
8?9意见与结论当我们言及形成的体系时,我们理解的不仅是异质成分的并列、共存或者相互影响,而且还有由话语的实践——以确定的形成——确立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
(P90)策略的选择并不直接从属于这样或那样的说话主体的世界观或者从首要利益中产生,而是因为策略选择的可能性本身是由概念作用中的分歧点确定的;概念不在思想的近似的模糊的生动的基础上直接形成,而是以陈述之间的并存形式为出发点。
(P91)对于形成的体系应理解为是一个像规则那样运作的复杂关系网络,因为,这个关系网络规定着在话语实践中应加以建立关系的东西,以便使话语实践表示这样或那样的对象,以便使话语使这样或那样的陈述行为起作用,使用这样或那样的概念,建立这样或那样的策略。
因此,在体系的特殊个性中确定形成的体系就意味着以某个实践的规则性使某个陈述群具有特征。
(P93)话语的形式确定一种纯属时间过程的规律性;话语的形式提出话语事件的体系与其他事件、转换、变化和过程的体系之间的连接原则。
(P93)在体系的可见外表背后,可料想到混乱的丰富的不确定性;而在话语的狭窄的表层的下部,是部分沉静的整块变化。
(P95)在这个完成的体系的后面形成的分析所发现的,不是沸腾是生活本身,不是尚未捕捉到的生活,而是分类的巨大厚度、多种关系的紧缩整体。
(P96)。
我们始终停留在话语的范围中。
(P96)第三章陈述和档案1 陈述的确定“陈述”——既存在于这种不连续性中,这种不连续性把它们从所有的形式中释放出来……又存在于话语无限的、表面上无形的普遍范围中。
陈述是一个没有表面的点,但是我们可以在分配形式和集合的特殊形式中测定它。
陈述时在它充当构成成分的某个组织表层上出现的颗粒。
陈述是话语的原子。
(P99)陈述是由象征符号构成的,而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和连续性分别由使用规律和构成规律确定和支配的。
……一张图表、一条增长曲线、一座年龄金字塔、一片分布的云层都形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