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VIP专享]麻醉生理学重点

[VIP专享]麻醉生理学重点

[VIP专享]⿇醉⽣理学重点名词解释1.内环境:是指机体内围绕在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因它居于机体的内部,为机体的细胞提供⼀个适宜的⽣活环境⽽得名。

2.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能对环境变化发⽣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的⽣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所以称为⾃⾝调节。

4.应激反应:是指⼈体对⼀系列有害刺激作出的保护⾃⼰的综合反应,⼜称适应综合征。

5.脑电图:在头⽪表⾯⽤双极或单极电极缩记录的⽆明显刺激情况下⾃发产⽣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正常⼈脑电图可分为δ、θ、α、β波四种。

6.α阻断:正常⼈的α波是⽪层处于安静状态时脑电图的主要表现,通常在成⼈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

睁眼或接受刺激时,α波⽴即消失⽽呈现快波(β波)的现象称为α阻断。

7.诱发电位(EP):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的有关结构或脑的某⼀部分在给予或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统称为诱发电位。

8.暴发性抑制:⿇醉状态下或昏迷时脑电图发⽣特征性改变,即随着⿇醉深度的增加脑电波形表现为基础频率变慢、波幅进⾏性增加和等电位周期性出现,并伴有电活动的突然改变。

9.意识:是机体对外部世界和⾃⾝⼼理、⽣理活动等客观事物的觉知或体验。

⼈的意识包括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两个组成部分,意识内容包括语⾔、思维、学习、记忆、定向和感情。

10.意识障碍:指⼤脑功能活动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意识障碍分两类: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和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1.疼痛:是⼀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多数疾病的共有症状,为⼈类共有且差异很⼤的⼀种不愉快的感觉,包括痛觉和痛反应两种成分。

12.痛觉:是指躯体某⼀部分厌倦和不愉快的感觉,主要发⽣在脑的⾼级部位,即⼤脑⽪层。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725185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725185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名词解释1、麻醉生理学:是研究生理学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检测、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影响的科学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4、反馈Feedback: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6、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7、前馈Feedforward: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的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

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8、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9、应激反应Stress:是指人体对一系列有害刺激作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又称适应综合征。

些婆虹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11、肌紧张:自然环境中因骨骼肌受到重力的持续牵拉引起肌肉持续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使机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进行各种复杂的活动12、意识:机体对自身和环境的变化的感知13、皮层下觉醒:觉醒、睡眠交替出现的周期以及情绪自主的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等本能反应14、意识障碍:大脑功能活动变化索引气的不同程度的一是改变15、闸门控制学说:闸门控制系统节段性调制着外周传入T细胞的冲动,一旦刺激达到或者超过临界值,就会激活系统引发痛觉和一系列痛反应16、生物节律:生命现象中的节律性变化17、颈动脉窦综合征: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压力感受器敏感性过高,对轻微刺激(如急剧转颈、穿高领衣服等)可反射性地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心跳减慢甚至停跳等。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麻醉过程中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为临床麻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麻醉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麻醉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麻醉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麻醉过程中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3、熟悉常用麻醉药物的生理作用及不良反应;4、了解围术期常见并发症的生理机制及防治措施;5、培养学生对麻醉生理学研究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4学时)1、麻醉生理学的定义与任务;2、麻醉生理学的发展历程;3、麻醉生理学在麻醉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麻醉与呼吸系统(8学时)1、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2、呼吸衰竭及其防治;3、围术期呼吸管理。

第三章:麻醉与循环系统(8学时)1、麻醉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2、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与防治;3、循环系统的调控与维护。

第四章:麻醉与神经生理学(4学时)1、麻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2、围术期神经系统的保护与治疗;3、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理机制及防治。

第五章:麻醉与内分泌系统(4学时)1、麻醉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2、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及调控;3、围术期代谢紊乱的防治。

第六章:麻醉与免疫系统(4学时)1、麻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围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治疗;3、免疫调节在围术期中的应用。

第七章:特殊病人的麻醉生理学(4学时)1、老年病人的麻醉生理特点及处理;2、小儿病人的麻醉生理特点及处理;3、妊娠期妇女的麻醉生理特点及处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开展实验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外辅导,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麻醉状态下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对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确保麻醉的安全与有效。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麻醉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熟悉麻醉期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变化及调节。

了解麻醉与体温、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麻醉生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麻醉中出现的生理问题。

具备观察和评估麻醉患者生理功能变化的能力,并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方案。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职业责任感,提高其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绪论麻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麻醉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2、麻醉与神经系统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神经元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等的影响。

全身麻醉药的麻醉分期及各期的生理表现。

局部麻醉药对神经传导的阻滞作用及机制。

麻醉对意识、疼痛感知、认知功能等的影响。

3、麻醉与心血管系统麻醉药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作用,如对心肌收缩力、心率、血管张力等的影响。

麻醉期间的心血管反射调节,如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等。

不同麻醉方法和麻醉深度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麻醉期间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

4、麻醉与呼吸系统麻醉药对呼吸中枢、呼吸肌功能和肺通气的影响。

麻醉期间肺换气功能的变化,包括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的影响。

麻醉期间呼吸道的管理,包括气道通畅的维持、呼吸功能的监测等。

常见的麻醉相关呼吸系统并发症,如呼吸抑制、肺不张、肺水肿等的原因、表现和处理。

5、麻醉与消化系统麻醉药对胃肠道蠕动、分泌和吸收功能的影响。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得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相对稳定得状态,叫稳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得刺激产生得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4、反馈Feedback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得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得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从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正反馈、6、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得效应向原效应得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7、前馈Feedforward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得输出变量改变得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

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得直接作用,称为前馈、第二章细胞得基本生理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以液态得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得蛋白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外来得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得一次膜电极得快速而短暂得逆转并且可以扩布得电位变化。

3、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就是存在于细胞两侧得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得内负外正得极化状态。

4、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得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得跨膜转运得过程。

5、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得物质,在特殊膜蛋白得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得过程。

6、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通过耗能,在膜上特殊蛋白质得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得过程、有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之分。

麻醉生理学

麻醉生理学

麻醉生理学麻醉生理学:是研究生理学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检测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内环境:指机体内围绕在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意识障碍:是指大脑功能活动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肌紧张: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因骨骼肌受到重力的持续牵拉引起肌肉的持续收缩,所产生张力使机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进行各种复杂的活动。

意识:是机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

术中知晓:少数病人在术后能完全回忆或部分回忆麻醉和手术过程,称为术中知晓。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症状。

皮层觉醒:是指人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时,具有清晰的意识内容活动和高度的机敏力,它有赖于上行投射系统的活动来维持。

皮层下觉醒:是指觉醒、睡眠交替出现的周期以及情绪、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等本能行为。

闸门控制学说:意识障碍:是指大脑活动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R落入T现象: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当期前兴奋出现在心电图的T波内时,也易引起心室颤动,称…后除极:是指在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或复极化完毕后出现的膜电位震荡。

心肌顿抑:在心肌短暂缺血再灌注后,尽管缺血心肌的血供迅速恢复,但其舒缩功能障碍可持续较长时间,这一现象称之为…冬眠心肌:冠脉血流长期慢性减少时心肌收缩发生可逆性降低,冠脉供血恢复后心肌收缩即可部分或全部恢复,这一现象称之为…肌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牵拉刺激时引起同一块肌肉收缩,包括肌紧张和腱反射两种类型。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由脂质、蛋白质、和糖基组成。

神经上皮体:NEB:神经内分泌细胞一般为散在分布,有时数个细胞集中成簇形成类器官样结构,称为神经上皮体。

肺内压:自然状态下,呼吸时气体进出肺的直接驱动力是肺泡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压力差,即肺内压。

无效腔:在肺或呼吸道中,虽有通气但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称为呼吸死腔或无效腔。

麻醉生理学 重点

麻醉生理学 重点

名词解释1.内环境:是指机体内围绕在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因它居于机体的内部,为机体的细胞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而得名。

2.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能对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4.应激反应:是指人体对一系列有害刺激作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又称适应综合征。

5.脑电图:在头皮表面用双极或单极电极缩记录的无明显刺激情况下自发产生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正常人脑电图可分为δ、θ、α、β波四种。

6.α阻断:正常人的α波是皮层处于安静状态时脑电图的主要表现,通常在成人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

睁眼或接受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β波)的现象称为α阻断。

7.诱发电位(EP):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的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统称为诱发电位。

8.暴发性抑制:麻醉状态下或昏迷时脑电图发生特征性改变,即随着麻醉深度的增加脑电波形表现为基础频率变慢、波幅进行性增加和等电位周期性出现,并伴有电活动的突然改变。

9.意识:是机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客观事物的觉知或体验。

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两个组成部分,意识内容包括语言、思维、学习、记忆、定向和感情。

10.意识障碍:指大脑功能活动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意识障碍分两类: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和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症状,为人类共有且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包括痛觉和痛反应两种成分。

12.痛觉:是指躯体某一部分厌倦和不愉快的感觉,主要发生在脑的高级部位,即大脑皮层。

13.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与疼痛起源部位不同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

麻醉生理学重点知识

麻醉生理学重点知识

1.生理学的概念:是研究生理学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影响的科学。

2. 人体生理功能主要的影响:①产生应激反应(stress):又称适应综合症适应综合征:指机体对一系列伤害性刺激做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

特点: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增强。

血液中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素、ACTH、皮质酮、催乳素和加压素水平升高。

②引起出血、疼痛、情绪反应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如恶心、呕吐、呼吸、出汗等。

③启动生理性凝血:释放凝血因子:组织因子-促进凝血④局部炎症细胞聚集:组织损伤释放一些细胞肽,如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2等。

⑤反射引起骨骼肌收缩增强:不利于手术。

(二)麻醉的主要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腺的活动来实现①镇痛药:激活中枢内下行抑制系统,来抑制脊髓背角痛敏神经元的痛传递。

②肌松药:通过抑制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N-M接头)③全麻药:抑制大脑皮层功能消除意识和痛感,关闭Na+通道,抑制兴奋产生和传导。

④不良反应:(1)硫喷妥钠快速诱导,可抑制呼吸、甚至呼吸停止,抑制心脏活动。

诱发喉痉挛(2)恩氟烷可抑制呼吸,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产生低血压(3)安定、镇痛药—芬太尼也可抑制呼吸,产生心动过缓(4)琥珀胆碱可产生高钾血症、眼压升高。

心律失常、心动过缓。

RP产生机制:①安静时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高钾,膜外高钠;②安静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表现为对K+通透为主;③K+借浓度差外流达到电-化学平衡。

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 AP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即达最大(全)。

*可扩布性:不衰减传导*有不应期:单个细胞的AP不可能融合。

脑诱发电位特点:a.有明确的内外刺激;b.有较恒定的潜伏期;c.各种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在脑内有一定的空间分布;d.某种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有一定形式,不同感觉系统其反应形式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4、反馈Feedback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6、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7、前馈Feedforward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的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

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生理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极的快速而短暂的逆转并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3、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是存在于细胞两侧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4、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5、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6、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通过耗能,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有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之分。

7、兴奋性Excitability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8、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se一般将神经、肌肉和腺体这些兴奋性较高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9、阈强度Threshold Strength指使细胞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10、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通常比静息电位绝对值小10~20mV。

11、极化Polarization指静息电位时膜内负外正的稳定电位差状态。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

13、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由静息电位向膜两侧电位差(内负外正)加大方向变化的过程。

14、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去极化(或已发生超射)后又向原初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15、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是指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其耦联因子是Ca2+,耦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体。

16、单收缩Single Twich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原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发生的一次机械收缩。

17、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是由ACh与终板膜上N-ACh受体结合后,从而使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终板膜原有静息电位减小,从而膜轻度去极化。

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8、强直收缩Tetanic Contraction刺激的频率很高,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使肌肉收缩期间不出现舒张而是持续的缩短,称为强直收缩。

19、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指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20、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指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称为等长收缩。

21、前负荷Preload指在肌肉收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初长度。

22、后负荷Afterload指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23、肌小节Sarcomere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称为肌小节。

24、最适前负荷/最适初长度Optimum Preload/ Optimum Initial Length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初长度称为最适前负荷/最适初长度。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支分血计中,红细胞在1小时内下沉的距离(mm),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3、血凝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4、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小血管损伤后会引起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5、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用一小撞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从开始出血至出血停止,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

正常值为1-3min。

6、ABO血型系统ABO Blood Group System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有A抗原或B抗原,将血液分为A、B、AB、O四种血型。

红细胞膜上含A抗原称A型,含B抗原称B型,同时含A、B抗原的为AB型,不含A、B抗原的为O型。

这种血型系统称为ABO血型系统。

7、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8、血清Serum血液自然凝固后,经血块回缩而挤出的淡黄色透亮液体,称为血清。

9、血浆Plasma即血液的液体成分,由水和溶解于水中的溶质组成。

10、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红细胞具有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第四章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闭合回路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

2、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3、等容收缩期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Period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又因血液是不可压缩液体,心室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

4、搏出量Stroke Volume(SV)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5、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

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

6、心指数Cardiac Index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指数约3.0-3.5L/(min•m2)。

7、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健康成年人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8、每搏功Stroke Work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简称搏功。

可用搏出的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表示。

9、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也称为泵功能贮备。

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10、异长自身调节Heterometric Autoregulation即心脏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脏前负荷通常用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表示。

一定限度内,心脏前负荷越大,搏出量越多。

由于这种变化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实现的,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11、等长自身调节Homometric Autoregulation即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是指在前、后负荷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力学活动(收缩强度和速度)发生变化,使心脏搏出量发生改变,故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12、心音Heart Sound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加速度和减速度对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以及形成的涡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如将听诊器放在胸壁某些部位就可以听到声音,称为心音。

13、最大舒张期电位Maximum Diastolic Potential自律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末达到的最大膜电位值,也称最大复极电位。

14、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15、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照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而收缩。

但在某些实验或病理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人工的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异长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的收缩则称为期前收缩。

16、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这样,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引起收缩,因而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7、窦性节律Sinus Rhythm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18、异位节律Ectopic Rhythm由窦房结以外异位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跳节律称为异位节律。

19、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室收缩时,动脉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

20、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时,动脉压下降所达到的最小值。

21、脉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2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3、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波动。

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24、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