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湿阻

中医内科学-湿阻
中医内科学-湿阻

第三节湿阻

湿阻是指湿邪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

湿阻发病,每于夏令梅雨季节,尤其是江南、沿海一带。患者常以肢体困重,脘腹闷满,纳

食呆滞,口淡乏味,舌苔粘腻等症而来求诊,治用芳香化湿、燥湿健脾等药,往往可获明显效

果。此病,在明、清两代温病学著述中,始有大量记载。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特殊性,故

以病机命名,称为湿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已明确指出湿邪为病,与自然环境

气候有着重要的关系。而湿邪犯人,其途径可从体表肌肤而入,以人体下部先受之。《金匮要

略》有“痉湿喝病脉证并治”专篇,主要讨论内、外湿邪,尤其是外湿致病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

大法,并提出了治湿的三项禁忌。历代医家对湿病多有发挥,尤其以清代温病学派,对湿邪致

病的病因、病理、治法、方药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补充。如们陆证指南医案·湿》中,从外湿、内湿

两方面阐述湿邪致病的机理,,以及由于感邪和体质不同,其病理属性的转归亦有区别。又如

《温病条辨·中焦》重点叙述湿邪与中焦脾胃的发病关系及湿病的病理转化。·湿阻为病,可见之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之中,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的病理反应亦不一致,如有湿阻经络、湿阻三焦、湿阻募原、湿阻气分、湿阻脾胃等,本节湿阻所论仅

涉及湿阻中焦脾胃,其他各种病证,均不属本节的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湿阻之病,主要是由于外感水湿重浊之邪,内困脾胃导致升降失常、运化不健,故临床表

现以湿滞重浊之象为主要特征。突出表现是重、闷、呆、腻、濡。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闷,

呆指纳食乏味呆滞,腻系舌苔厚腻,濡为脉濡。再者本病起病一般比较缓慢,有时可迁延较长

时间,因为湿性粘腻,故而不易速去。一般常在入夏发病,至秋渐缓。

(病因病机)

1.湿阻的病因是湿邪伤人致病湿邪为重浊粘腻之邪,性属阴,其致病特点有三:①来

去徐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而且常呈隐袭起病。②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

遏气机。而脾为阴土,脾气为湿邪所困,升降受阻,运化不健,则水湿内停。⑧湿性粘腻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浊即秽浊,临床症状上反映为头部、肢体沉重,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舌

苔垢腻等。

2.湿邪伤人,与气候季节、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湿为自然界的潮湿之气,长期阴雨,空气湿度增加,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人们就可能罹患湿病。我国长江流域、沿海

一带,每到夏令梅雨季节,雨量集中而且较大,持续时间亦长,这段时期,稍有不慎,即可感湿

而病。

3.湿邪致病,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指雨露雾湿、气候潮湿等。内湿既是病理

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形成多因饮食不节,如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运

化失职,津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而生。内湿与外湿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湿阻的病机主要在于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湿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就外感而言,是从

体表、肌肤而入。“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

至于内生湿邪,是因脾胃功能失职,运化失常而生。,湿阻的病变部位以中焦脾胄居多。

不论外湿、内湿致病,均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然而其中的病理转归、发展趋势又有所

不同。在脾胃功能受损之时,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不同病理变化趋向。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①与人体的体质、阴阳偏盛差异有关。凡面白阳虚之人,其体丰腴,本多痰湿,一旦感受湿邪,易于寒化,成为寒湿之证;相反,面赤阴虚之人,

其形瘦而内火易动,感受湿邪,易从热化,成为湿热之证。②与脏腑的功能状态、治疗失当有

关。素体脾胃虚弱者,感湿易于从寒而化;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感受湿邪易从热化。过用寒

凉之品,易于寒化;妄加温燥者,易于热化。

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发展趋

势。但湿为阴邪,性粘滞重浊,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湿阻

病在临床表现上,寒化者多于热化。

(诊断)

1.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其发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有

2。临床表现以全身乏力,四肢困重,胸闷脘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

3.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可在正常范围内。

(鉴别诊断)

湿阻主要应与湿温病相鉴别。这两者是不同类型的疾病,其病因虽然都与湿邪有关,病位主要在脾胃,但各有不同。湿温病属温病范畴,外感热病之一,多发于长夏暑季,感受暑

温、

湿热之邪,邪留恋于气分,进而传变营血,病势缠绵而病程长,变证较多而病情较重,主要症

状为发热稽留不退,身重而痛,胸脘痞闷等。湿阻病因以湿邪为主,湿阻中焦,一般传变很少,

变证不多,病情较轻,症状以脾胃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头身重,不发

热,舌苔腻,脉濡等。然而湿温病与湿阻之热化者其证候相似,其鉴别有一定的难度。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湿阻的辩证要点在地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两者的共同表现有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等,不同的是寒湿证身重而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

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粘腻,尿赤,舌苔

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一是祛湿,再则运脾,此为两个主要环节。而具体立法处方,应根据湿邪困阻

与脾虚不健的主次,寒化与热化的偏胜,权衡轻重,灵活掌握。化湿、燥湿、利湿,是本病的重

要治法。《证治汇补》记有:“治湿不宜热,不宜寒,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可见风

药、燥药、利湿药最常用。不过由于湿从寒化和热化的不同,在临证时应加区别。寒湿伤及脾

阳,以苦辛温药,温助脾阳;湿热伤阴,以苦辛寒药,清化湿热而不伤阴。同时不论是寒证,还

是热证,均酌加淡渗利湿之品为佐药。治疗湿阻,用药以轻疏灵动为贵,一则可使湿邪得以透

达,再则可使脾运得以健旺。至于运脾、健脾、醒脾皆是治疗湿阻的常法,不过应该注意分清矛盾的主次,以脾虚生湿为主者,治当健脾,佐以化湿;以湿阻为重者,治当祛湿,兼以运

脾。

分证论治

·湿困脾胃·

症状: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

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

本方为治疗湿阻之常用方剂,有较好的化湿功效,适宜于湿从寒化之证。方中以藿香、紫

苏、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厚朴、法夏、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茯苓淡渗利湿,集芳香、苦温、淡

渗于一方,并配合桔梗宣通肺气,甘草甘缓和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若口有甜味者加佩兰加

强芳香化浊之力;若兼见食滞嗳腐吞酸者,加用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滞;若腹胀便溏者,

可在此方基础上,合用平胃散,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若兼有表证寒热者加荆芥、防风辛散表

·湿热中阻

症状: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黄短,大便不爽,或有发

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王氏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热化湿,法夏、厚朴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和中清热。亦可加滑

石、鲜荷叶、薏苡仁清利渗湿;又可吞服甘露消毒丹,每服5~10g,日服2次,以清热利湿,芳

香化浊。

·脾虚湿滞

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淡

胖,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本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以健脾益气,法半夏、陈皮以理气化湿,木香、砂仁和胃醒

可加葛根、藿香升清化湿。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苡仁益气利湿消肿。

此外,尚有部分患者,在盛夏季节,出现口渴多饮,尿频而长,无汗或出汗较少,发热不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舌苔腻,脉数,此乃暑湿外袭所致,可用鲜藿香、鲜荷叶、羌活、薄

荷、板蓝根、六一散等清化暑湿,每能获效。

(转归预后]

湿阻一般预后良好。初起湿困脾胃,正气未伤,治疗及时,湿邪易去,脾胃功能易于恢复。

若湿邪化热,湿热交阻,多难以速效,须守方调治,以求痊愈;若迁延失治,脾气虚弱,湿邪留

恋,易致病势缠绵,稍感外湿或饮食不当,又可发作或加重。.·

至于内生湿邪,是因脾胃功能失职,运化失常而生。湿阻的病变部位以中焦脾胃居多。

不论外湿、内湿致病,均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然而其中的病理转归、发展趋势又有所

不同。在脾胃功能受损之时,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不同病理变化趋向。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①与人体的体质、阴阳偏盛差异有关。凡面白阳虚之人,其体丰腴,本多痰湿,一旦感受湿邪,易于寒化,成为寒湿之证;相反,面赤阴虚之人,

其形瘦而内火易动,感受湿邪,易从热化,成为湿热之证。②与脏腑的功能状态、治疗失当

关。素体脾胃虚弱者,感湿易于从寒而化;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感受湿邪易从热化。过用寒

凉之品,易于寒化;妄加温燥者,易于热化。

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发展趋

势。但湿为阴邪,性粘滞重浊,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湿阻

病在临床表现上,寒化者多于热化。

(诊断)

1.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其发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有

2临床表现以全身乏力,四肢困重,胸闷脘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

3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可在正常范围内。

(鉴别诊断,

湿阻主要应与湿温病相鉴别。这两者是不同类型的疾病,其病因虽然都与湿邪有关,病位主要在脾胃,但各有不同。湿温病属温病范畴,外感热病之一,多发于长夏暑季,感受暑温、

湿热之邪,邪留恋于气分,进而传变营血,病势缠绵而病程长,变证较多而病情较重,主要症

状为发热稽留不退,身重而痛,胸脘痞闷等。湿阻病因以湿邪为主,湿阻中焦,一般传变很少,

变证不多,病情较轻,症状以脾胃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头身重,不发

热,舌苔腻,脉濡等。然而湿温病与湿阻之热化者其证候相似,其鉴别有一定的难度。

(辨证论治]

湿阻的辨证要点在于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两者的共同表现有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等,不同的是寒湿证身重而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

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粘腻,尿赤,舌苔

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一是祛湿,再则运脾,此为两个主要环节。而具体立法处方,应根据湿邪困阻

与脾虚不健的主次,寒化与热化的偏胜,权衡轻重,灵活掌握。化湿、燥湿、利湿,是本病的重

要治法。《证治汇补》记有:“治湿不宜热,不宜寒,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可见风

药、燥药、利湿药最常用。不过由于湿从寒化和热化的不同,在临证时应加区别。寒湿伤及脾

阳,以苦辛温药,温助脾阳;湿热伤阴,以苦辛寒药,清化湿热而不伤阴。同时不论是寒证,还

是热证,均酌加淡渗利湿之品为佐药。治疗湿阻,用药以轻疏灵动为贵,一则可使湿邪得以

达,再则可使脾运得以健旺。至于运脾、健脾、醒脾皆是治疗湿阻的常法,不过应该注意分清矛盾的主次,以脾虚生湿为主者,治当健脾,佐以化湿;以湿阻为重者,治当祛湿,兼以运

脾。

分证论治

症状: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

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

本方为治疗湿阻之常用方剂,有较好的化湿功效,适宜于湿从寒化之证。方中以藿香、紫

苏、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厚朴、法夏、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茯苓淡渗利湿,集芳香、苦温、淡

渗于一方,并配合桔梗宣通肺气,甘草甘缓和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若口有甜味者加佩兰加

强芳香化浊之力;若兼见食滞嗳腐吞酸者,加用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滞;若腹胀便溏者,

可在此方基础上,合用平胃散,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若兼有表证寒热者加荆芥、防风辛散表

邪。

·湿热中阻

症状: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黄短,大便不爽,或有发

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王氏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热化湿,法夏、厚朴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和中清热。亦可加滑

石、鲜荷叶、薏苡仁清利渗湿;又可吞服甘露消毒丹,每服5~10g,日服2次,以清热利湿,芳

香化浊。

·脾虚湿滞

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淡

胖,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本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以健脾益气,法半夏、陈皮以理气化湿,木香、砂仁和胃醒

可加葛根、藿香升清化湿。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苡仁益气利湿消肿。

此外,尚有部分患者,在盛夏季节,出现口渴多饮,尿频而长,无汗或出汗较少,发热不

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舌苔腻,脉数,此乃暑湿外袭所致,可用鲜藿香、鲜荷叶、羌活、薄

荷、板蓝根、六一散等清化暑湿,每能获效。

(转归预后)

湿阻一般预后良好。初起湿困脾胃,正气未伤,治疗及时,湿邪易去,脾胃功能易于恢复。

若湿邪化热,湿热交阻,多难以速效,须守方调治,以求痊愈;若迁延失治,脾气虚弱,湿邪留

恋,易致病势缠绵,稍感外湿或饮食不当,又可发作或加重。。·(预防与调摄)

为预防湿阻病的发生,可在夏令梅雨之时,取鲜藿香、鲜佩兰及焦麦芽之类,水煎代茶饮

用,以芳香化湿,醒脾和中,并注意保暖,不要淋雨受潮。

(结语)

湿阻为常见的外感病证,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和气候潮湿的地区尤为多见。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外

湿从体表肌肤而入,内湿为饮食生冷所伤,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邪阻滞于脾胃之后,临床

以寒化者为多见。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湿阻之初,湿困中焦,脾虚不是主要矛盾,应

以祛湿为主,可选用芳香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品,使邪外出;在病情发展出现脾虚之

象时,则当以健脾与化湿之剂配合使用。湿阻病情不重,传变少,变证少,预后良好,不过有人

可反复罹患此病。

[文献摘要]

《景岳全书·传忠录》:“湿证之辨,当辨表里。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若道

路冲风冒雨,或动作辛苦之人,汗湿粘衣,此皆湿从外入者也。如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疸、肿胀之类,

此湿从内出者也。在上在外者宜微从汗解,在下在里者宜分利之。湿热者宜清宜利,寒湿者宜补脾益肾。”

《临证指南医案·湿》:“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

阳之不运。虽云雾露雨湿,上先受之,地中潮湿,下先受之。……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

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此虽未必即入于脏腑,治法原宜于表散,但不可大汗耳。”

《温病条辨·中焦》:“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

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

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研究进展]

有关湿阻的专门研究尚少,但对于其辨证及治疗的体会,时有报道。王氏对湿热中阻证的临床辨证论

治体会是:湿重于热者,重点在脾,热重于湿者,重点在胃。提出基本方是由青蒿或茵陈、黄芩、白薇、草豆

蔻、白蔻仁或砂仁、佛手或香橼、甘松或延胡索、苍术或藿香、薏苡仁或佩兰、厚朴或苏梗、陈皮等组成C陕西

中医1985;6(3):106)。

曹氏在探讨清代名医高上池论湿的过程中,认为高氏论湿之体质有现实指导价值,湿之体质与内外合

邪,为解释湿邪的易感性及发病类型的特点提供了依据。在治疗上提出湿证从水治、水湿同属的思想是仲

景“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学术思想的体现。治湿常用之法有温阳法、开肺气法、运脾阳法等,而苦温香

燥之晶的使用,当适可而止C中医药研究1986;(1):28)。王氏在阐述了临床治疗湿病的验案体会后,提出湿

病缠绵,难以速愈的基础是“湿瘀相关”,因此治疗湿病,配合适当的化瘀药,往往可以使疗效倍增[中国医

药学报1989;(5):44)。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82首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82首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中医内科学》答案

中医内科辅导资料参考答案 一 1 - 5 D D D B D 6 -10 C E B C E 11-15 B C D B C 16-20 D D E B E 21-25 A D D E C 26-30 C E C B E 31-35 A C D E E 36-40 C A E B D 41-45 B D B C C 46-50 B B E A E 51-55 A D C D E 56-60 B C E A E 61-65 D B D C C 66-70 D E C E D 71-75 D C D B E 76-80 C A E B E 81-85 D A B B E 86-90 A/EC B D D 91-95 B D D E E 96-100 B E B D C 101-105 B E E E B 106-110 B B B C C 111-115 C B C D C 116-120 A D E A A 120-125 A C E C D 126-130 B B D C C 131-135 B A D D C 136-140 D A E A E 141-145 D B A D E 146-150 D C A D C 151-155 D B C E A 156-160 D C B C E 161-165 A A E B D 166-170 B B E A A 171-175 B A E D E 176-180 D A E A C 181-185 A C A E D 186-190 B B E C C 191-195 B B C C C 196-200 A A E A E 201-205 D C A E A 206-210 D D C C D 211-215 E D B C A 216-220 E A D B C 221-225A E C B B 226-230 A C D E E 231-235 D C E B A 236-240 C A E B C 241-245 E A E B D 246-250 C A E E C 251-255 B C B D A 256-260 E E B E C 261-265 C D B B A 266-270 E C B E B 271-275 A C A E A 276-280 B E A C D 281-285 C B B A A 286-290 B E A D C 291-295 C A B D C 296-300 A C B A C 1 试述中风、痫病、厥证、痉病临床表现异同点

中医内科学方歌_完整版

1.感冒 1、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的枳枯共,薄荷少许姜三片,去参加入荆防风。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3、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连翘朴扁豆鲜花一起煮。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术香甘枯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感冒与风温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2.咳嗽

外感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 止嗽散 止嗽桔草与白前,荆陈紫菀百部研。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内伤 4、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 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6、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泻白散 泻自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黛蛤散<青黛、蛤蚧> 7、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咳嗽特点,咳痰特点,咳嗽与咳喘鉴别。 3.哮 1、冷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中医内科学》方剂归类

A安神定志丸【功能】宁心安神,除痰通窍。心虚胆怯的心悸;心胆气虚的不寐; B补肺汤【功用】补肺益肾,清火化痰。肺虚喘证。肺肾气虚的肺胀;肺气虚; 补肝汤【功用】暖肝补虚。肝阴虚; 补中益气汤【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虚弱的痞满;脾气不升的癃闭;气虚发热;补阳还五汤【功用】补气活血通络。气虚血瘀的中风恢复期(偏枯不用,肢软无力)。 补气运脾汤【功用】温补脾肾。气虚阳微的噎嗝; 白头翁汤【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疫毒痢疾。 保和丸【功用】消食和胃。食积胃痛、痞满;食积的呕吐;食滞的腹痛;胃热滞脾的肥胖保元汤【功用】益气温阳。心阳虚; 保真汤【功用】益气补血,滋阴降火。气阴两伤的肺痨; 补天大造丸【功用】滋阴补阳。阴阳两伤的肺痨。 不换金正气散【功能】解散寒邪。寒湿痢; 鳖甲煎丸【功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气滞血瘀的黄疸后遗症。 八珍汤【功用】补益气血。正虚郁结的积证(消瘦、神疲乏力,疼痛逐渐加剧); 化积丸【功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正虚郁结的积证; 八正散【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热淋;膀胱湿热的癃闭; 百合固金汤【功用】滋阴降火,杀虫治痨。虚火肺痨;阴虚肺热的咳血、咳嗽;半夏白术天麻汤【功用】温凉并济,补泻兼施,补脾燥湿,化痰降逆。痰浊头痛(头痛昏蒙);痰湿中阻之眩晕(头重昏蒙) 半夏厚朴汤【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痰气郁结的郁证; C柴胡疏肝散【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气滞的胸痹;肝气犯胃的胃痛;肝气郁结的腹痛;肝气郁结的胁痛;肝脾不调的黄疸后遗症;气滞血瘀的积证;气滞湿阻的腹胀;肝气郁结的郁证; 川芎茶调散【功用】疏风止痛。风寒头痛; 沉香散【功用】理气宽中,通噎进食。气淋(少腹胀满疼痛);肝郁气滞的癃闭(情志抑郁);程氏萆薢分清饮【功用】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膏淋;湿热下注的遗精; 春泽汤【功用】益气通阳利水。脾气不升的癃闭; D黛蛤散【功能】清肝利肺,降逆除烦。肝火犯肺的咳嗽;肝火犯肺的咳血; 定喘汤【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热哮; 涤痰汤【功用】豁痰开窍。痰蒙神窍的肺胀;痰浊的胸痹;痰火痫证;痰浊郁闭的闭证;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寒凝心脉的胸痹; 当归六黄汤【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的自汗盗汗; 当归龙荟丸【功用】肝阳上亢之眩晕伴大便秘结者; 代抵当丸【功用】活血逐瘀。浊瘀阻塞的癃闭; 地榆散【功用】清热化湿。肠道湿热的便血。 丁香散【功用】温中散寒,降逆止呃。寒证呃逆; 丹参饮【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瘀血胃痛; 丹栀逍遥散【功效】由逍遥散加栀子丹皮,解郁泻火。气郁化火的郁证;气郁发热; 独参汤【功用】补气固脱。血厥虚证; 导痰汤【功用】燥湿豁痰,行气开郁。痰厥;痰湿内盛的肥胖; 定痫丸【功用】涤痰熄风。风痰痫证; 大承气汤【功用】峻下热结。湿热壅滞的腹痛; 大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肝胆郁热的阳黄;腹痛寒热往来兼大便秘结;大补元煎【功用】养阴补肾,填精生髓。肾虚头痛(头痛且空);肾气虚;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执助中医内科学方歌

中医内科学方歌(执业助理医师) 第一单元肺系病症 一.感冒 常人感冒 1.风寒束表 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从。 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2.风热犯表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3暑湿伤表 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 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参苏饮:参苏饮内二陈汤,葛根前胡枳桔香。 2.阴虚感冒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葱白薇,豉桔薄荷草枣随。 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 止嗽散:止嗽散内桔梗荆,紫菀百部白前蒸。陈皮甘草共为末,姜汤煎服有奇功。 2.风热犯肺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3.风燥伤肺 桑杏汤:桑杏栀豉梨,沙参象贝集。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平胃散: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2.痰热蕴肺 清金化痰汤:桑皮知贝蒌栀芩,陈夏茯苓桔梗寻。 3.肝火犯肺 黛蛤散合泻白散 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再加粳米宜。 4.肺阴亏耗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镶。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城。 2.热哮证

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定喘效力彰。 3.寒包热哮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杏仁夏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二两姜辛膏蛋大,脉浮咳喘此方当。 4.风痰哮证 三子养亲汤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证 平喘固本汤 苏夏款橘虫草味,党芪胡桃沉坎坠。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加当归熟地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 麻黄汤合华盖散 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皮桑白皮。 2.表寒肺热 麻杏石甘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 3.痰热郁肺 桑白皮汤:桑白皮汤芩连栀,贝母苏杏姜夏施。 4.痰浊阻肺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 五磨饮子:五磨白酒沉木香,乌药枳实与槟榔。 虚喘 1.肺气虚耗 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 2.肾虚不纳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 参附汤黑锡丹 黑锡丹:黑锡丹中蔻硫磺,桂附楝木沉茴香。芦巴故纸阳起石,降逆平喘镇浮阳。 五.肺痈 1.初期 银翘散 2.成痈期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平喘固本汤秦艽鳖甲散 平喘固本为验方,参味冬虫胡桃香,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磁坎苏款夏橘红,补肺纳肾化痰良。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越婢加半夏汤补天大造丸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枣志杞龟版,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地芍归鹿紫河车,培补阴阳莫大焉。 射干麻黄汤己椒苈黄丸 仲景射干麻黄汤,细辛五味半生姜,己椒苈黄治饮方,腹满便秘尿少当,紫菀冬花大枣入,气逆痰鸣服之康。此因水聚肠间起,前后分消病自康。 香附旋覆花汤神术散 香附旋覆出条辨,覆花香附苏夏添,医学心悟神术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苡仁茯苓陈皮合,和络理气擅化痰。藿香砂仁六味共,和中消导食厥先。 枕中丹柴枳半夏汤 枕中丹出千金方,龟版龙骨远志菖,柴枳半夏用柴胡,枳壳半夏芩蒌辅,或丸或散黄酒下,开心定志又潜阳。桔梗杏仁青皮草,和解清热饮邪除。 清金化痰汤顺气导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验方顺气导痰汤,内括导痰汤全方,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生姜木香香附入,理气解郁化痰良。 养心汤二阴煎 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二阴煎中生地冬,元参黄连竹叶通,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灯芯茯神酸枣草,滋阴降火有神功。 补气运脾汤五汁安中饮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厥证)模拟试卷1.doc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厥证)模拟试卷1 1 《伤寒杂病论》关于“厥”的概念主指 (A)突然昏倒 (B)手足逆冷 (C)气机逆乱 (D)四肢抽搐 (E)血厥 2 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之厥的不同点的医著是 (A)《临证指南医案》 (B)《伤寒论》 (C)《卫生宝鉴》 (D)《医林改错》 (E)《内经》 3 《内经》之后记述厥证既有“手足厥冷”又有“昏不知人”两种情况的是(A)张仲景 (B)张子和

(C)张景岳 (D)朱丹溪 (E)王清任 4 提出“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的医著是(A)《景岳全书》 (B)《东垣十书》 (C)《金匮要略》 (D)《内经》 (E)《千金翼方》 5 下列哪项不是血厥实证的特点 (A)舌质暗红 (B)突然昏仆 (C)脉弦有力 (D)面赤唇紫 (E)头晕头痛 6 下列哪项是由生气等精神刺激引起的

(A)气厥虚证 (B)气厥实证 (C)血厥虚证 (D)血厥实证 (E)痫厥 7 中医认为昏迷受损脏器是(A)心脑 (B)心肾 (C)心肺 (D)心脾 (E)心肝 8 下列哪项不是昏迷的病因(A)热扰神明 (B)痰浊闭窍 (C)浊阴上犯 (D)瘀阻心窍

(E)肝阴不足 9 患者高热昏迷,烦躁谵语,面赤气粗,伴抽搐,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而焦,脉细数。其证型是 (A)瘀热交阻证 (B)痰湿蒙蔽证 (C)热入心包证 (D)痰火上蒙证 (E)浊阴上逆证 10 厥证的主要治疗原则是 (A)豁痰开窍 (B)回阳救逆 (C)醒神回厥 (D)开窍辟秽 (E)益气回阳 11 七情中,以何情志致厥为多 (A)惊喜

中医内科学方歌_完整版

. . .. . . .. .专业 . . 1.感冒 1、 荆防败毒散 葱豉汤<葱白,豆豉>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的枳枯共, 薄荷少许三片,去参加入荆防风。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藁本草川芎, 祛风胜湿止痛良,善治周身风湿痛。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熟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2、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3、香薷散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4、参饮 参饮用皮,枳壳前胡半夏卉, 干术香甘枯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芪,羌防芎辛桂枝齐, 阳虚卫弱感风寒,助阳发汗解表宜。 玉屏风散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于汤,助旧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5、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根与生; 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2.咳嗽 1、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郁菀,白前枯草荆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汤调服不必煎。 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熟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饮最有功。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杏散 杏散夏前,枳桔苓草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4、二汤 二汤用半夏,苓草梅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 5、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 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6、黄芩泻白散<黄芩+泻白散> 泻自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黛蛤散<青黛、蛤蚧> 7、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3.哮 1、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辛半夏枣五味, 紫菀款冬降肺气,痰喘咳逆俱能退。 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饮最有功。 子降气汤 子降气祛痰方,厚朴前甘枣, 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 2、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肺萎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 3、二汤 二汤用半夏,苓草梅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涤痰汤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枣; 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4、华盖散 华盖麻杏紫子,茯苓草桑白皮; 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四逆散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 透邪解郁理肝牌,肝郁脾滞力能堪。 补肝汤 补肝汤中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襄。 麦冬木瓜草枣配,滋阴养肝此方尝。 5、玉屏风散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前斟, 6、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朮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理中丸 理中干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中医内科学加方剂歌诀汇总

1.1感冒 感冒风邪时毒袭,咳嗽头痛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治重解表宣肺气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歧双解汤主寒包火,参苏葳蕤气阴析。 【注释】 ①本病主要病因是风邪和时行病毒。 ②临床以咳嗽、头痛、流涕、鼻塞、喷嚏、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证候, ③感冒病变有肺、卫之分,故其治疗着重于解除表证,宣通肺气。 ④香薷饮:新加香薷饮。 ⑥参苏饮、加减葳蕤汤分别治疗气虚及阴虚感冒。 【方歌】 ①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②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③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湿。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④参苏饮 益气解表参苏饮,二陈汤入木枳斟,前胡桔梗姜枣配,尚须加入干葛根。 ⑤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葱豉薇,薄荷桔梗草枣随,滋阴清热且发汗,阴虚风热此能为。 ⑥双解汤 《医方集解》双解汤,麻黄防风荆芥襄。薄荷黄芩大栀子,连翘石膏桔梗尝。 1.2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杂病先,六淫疫毒续复感卫表荆防银翘异,肺胃麻杏白虎辨连朴脾胃湿热证,大承大柴不一般,膀胱八正小柴合,肠道湿热葛芩连。 【注释】 ①本篇指罹患杂病在先,感受六淫疫毒在后之发热。 ②卫分表证属风寒者用荆防败毒散,风热者选银翘散。肺热用麻杏石甘汤,胃热用白虎汤。 ③连朴:王氏连朴饮。腑实用大承气汤,胆热用大柴胡汤。 ④膀胱湿热用八正散合小柴胡汤。葛芩连:葛根芩连汤。 【方歌】 ①荆防败毒散见“内科?感冒”。 ②银翘散见“内科?感冒”。 ③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清凉,主治喘热肺气张,须知阳盛方禁桂,若是无汗量要商。 ④白虎汤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⑤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⑥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⑦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⑧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⑨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解表清利保安康。 ⑩王氏连朴饮 王氏连朴《经纬》方,厚朴苍术黄连襄,半夏芦根淡豆豉,清热利湿和胃脾。 1.3湿阻 湿阻重闷呆腻濡,外感水湿中土阻,起病较缓病迁延,湿性粘腻不易除,祛湿运脾分主次,湿困脾胃藿香主,湿热王氏连朴饮,香砂脾虚湿滞瘳。 【注释】 ①本病的突出表现是肢体困重,脘腹痞闷,纳食乏味呆腻,舌苔厚腻,脉濡。病因是外感水湿,内困脾胃。 ②本病的治疗原则一为祛湿,二则运脾,但有主次之分。 ③藿香;藿香正气散。 ④香砂:香砂六君子汤。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docx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 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 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 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 疗效。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 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 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 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 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

眩倒是也,由此之,六淫外感,七情内,皆能致”,第一次提 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致眩,前人之未,但外感、寒、暑、湿致眩,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 主要候。元代朱丹溪倡痰火致眩学,《丹溪心法· 眩》:“ 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主,挟气及降火。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景岳在《内》“上虚眩”的理基上,下虚致眩作了尽述,他在《景岳全·眩》中:“ 眩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 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 四君子、??脾、中益气,??。阴中之阳虚者,宜其精,如?? 左、右、四物之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气血最,如大元煎、十全大阴 阳等,俱当酌宜用之。” 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点,与治眩,是能可,并眩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十中一二耳”。述了倦度、失宜、呕吐上、泄泻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被殴被辱气等皆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 欲、崩淋等皆阴中之阳而致眩。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中 阳气虚是本病病的主要病理。徐春 甫《古今医·眩宜三虚》:“肥人眩运,气虚有痰;

-中医内科学方剂整理

《中医内科学》方剂整理(2013) 第一章肺系病症 一、感冒 1.【风寒感冒】 荆防败毒散--败毒散去参、姜、薄,加荆、防 败毒散--独身生活更芎福,何止钱财草(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2.【风热感冒】 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3.【暑湿感冒】 新加香薷饮—尹香莲逗厚朴(银花香薷连翘扁豆厚朴) 4.【虚体感冒-气虚感冒】 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 5.【虚体感冒-阴虚感冒】 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 二、咳嗽 1.【外感咳嗽-风寒袭肺】 三拗汤合止嗽散三拗汤(甘草杏仁麻黄) 止嗽散-百草园前臣敬接(百部甘草紫菀白前陈皮荆芥桔梗) 2.【外感咳嗽-风热犯肺】 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草(薄荷菊花芦根连翘桔梗桑叶杏仁甘草) 3.【外感咳嗽-风燥伤肺】 桑杏汤--傻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参贝母栀子香豉桑叶杏仁梨皮) 4.【内伤咳嗽-痰湿蕴肺】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陈夏领草莓酱(陈橘红半夏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三子养亲汤--三子来借书(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 5.【内伤咳嗽-痰热蕴肺】 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 6.【内伤咳嗽-肝火犯肺】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黄芩泻白散=黄芩+泻白散+(青黛蛤壳) 7.【内伤咳嗽-肺阴亏耗】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桑叶草,玉竹花粉扁豆好。 三、哮病 1.【发作期-冷哮】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哮,细辛款冬加姜枣,紫菀半夏加五味,重在宣肺不发表。

中医内科学方歌_完整版

1.感冒 1、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的枳枯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去参加入荆防风。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3、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连翘朴扁豆鲜花一起煮。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术香甘枯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感冒与风温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2.咳嗽 外感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 止嗽散 止嗽桔草与白前,荆陈紫菀百部研。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内伤 4、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 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6、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泻白散 泻自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黛蛤散<青黛、蛤蚧> 7、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咳嗽特点,咳痰特点,咳嗽与咳喘鉴别。 3.哮 1、冷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细辛草味夏。 2、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3、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4、风痰哮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虚哮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平喘胡桃苏橘红,党参半夏坎脐冬; 沉香五味磁虫草,肺肾双疗固本雄。 喘脱危症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 人附姜草肉桂陈 6、肺脾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朮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生脉地黄汤=生脉饮加六味地黄丸 金水六君煎=四君子汤+当归,熟地。 哮病与喘证,哮病与支饮 4.喘 实喘 1、风寒壅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华盖三拗陈,桑皮苏子芩。三拗:麻杏草2、2、表寒肺热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甘石汤 3、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 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 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4、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肺气郁闭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五磨沉香槟,乌药木枳存 虚哮 1、肺气虚耗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补肺味参芪,熟地菀桑皮 2、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 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 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了+附子,肉桂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黑锡丹:黑锡硫附桂,芦巴故纸对。茴沉楝木香,肉蔻起石配。 喘证与气短,喘证与哮病 以下无用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皮;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