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
什么是后工业社会?

什么是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是指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转变的社会。
与工业社会相比,后工业社会更多地依赖于信息经济和服务业经济,而不是传统的工业制造。
那么,什么是后工业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后工业社会?它有哪些特点和影响?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了解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
一、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和来源后工业社会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
以前,工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一系列技术改变和结构改变发生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方面转变。
与此同时,科技革命不断向前推进。
网络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变化,决定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这些变化都为后工业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后工业社会的特点1.经济结构的变化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转变。
从以前的工业生产和制造业向服务业、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及其它知识产业转移。
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制造业。
这也是现代经济的主流趋势。
2.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后工业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新兴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移动设备、GPS和人工智能等等,都使得我们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
这也是一个个人和组织间互动的关键。
3.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后工业社会的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传统媒体的下滑,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网络和其它数字媒体来获取信息和资讯。
这也使得文化不再简单地分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而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简言之,文化的多元化,创造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三、后工业社会的影响1.就业市场后工业社会形成后,大量的工作岗位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转移,而这也反应了我们的经济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种服务性经济、信息经济的市场,后工业时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后工业化时代的增长路径

转 的 动时 自束 中球 同策 变开 行驱 与始 经代 国共 “了 动 碳 济。 十 的 减 方 , 二 工 提 排 式 五 业 前 ” 化 结 全 政
,
化 时代 ,工 业发 展 及 经 济运 行 表现 出许 多 与 “ 工 业 化 的课 ”完 全 不 同 的 新特 征 。 补 在 某种 意 义 上 ,这 是 一 些影 响 产 业升 级 与 企业 转 型 的后 工业 化 时代特 征 。 “ 国工 业产 品 制 造 ” 的 国 际 竞 争 优 势 已 中 经基 本 丧失
文 / 宗瑜 文
精力及着 眼点 是 “ 补工业化 的课 ” ,从而
实 现 了 中 国工 业 化进 程 的 加速 。 在后 工 业
劳动 用工 的低 工 资时 代宣 告结 束 “ 中国 工业 产 品制 造 ”最 大 优 势 是 劳 动 用工 的 低工 资 与 员工 的 超 负荷 劳动 。 无 论 是 国内 消费 拉 动 的政 策 导 向 ,还 是 让 人 民生 活 得 更加 幸 福 与更 有 尊严 的社 会 发展
的时 间实现产 业工人 工资增 长 3_ _ 5倍 ,
到 22 0 0年 基 本 可 以保 证 一 个 农 民 工 的初
次 就 业 月 工 资 能 够达 到 4 0 5 0元 人 民 币左
经济 运 行规 律 ,科 学探 索新 经济 发 展模 式 及路径。
右 ,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月工资达
到 60 0 0元 人 民 币 左 右 。 基 本 可 以 判 断 ,
响与 “ 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国际竞争优
未来 1 0年 ,中国将进入工资增幅较快 的 阶段 ,中国的高工资时代已经到来。
产 业平 均利 润率 时代 已经正 式开 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英国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在此之前,英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社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逐渐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之一。
1. 中世纪(11世纪-15世纪)在中世纪时期,英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他们种植谷物、养殖牲畜以维持生计。
此外,英国还与欧洲大陆进行贸易,出口农产品和原材料。
2. 商业革命(16世纪-17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英国开始扩大海外贸易。
英国商人探索新的贸易路线,包括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贸易。
这导致了英国商业的繁荣,特别是在纺织业和煤炭业方面。
3. 工业革命(18世纪)18世纪,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这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工业革命的关键是机械化生产的引入,以及煤炭和铁矿石的广泛利用。
英国的纺织业、矿业、铁路和造船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家之一。
4. 帝国时期(19世纪-20世纪)19世纪,英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包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
这些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市场,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增长。
此外,英国还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
5. 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争期间,英国经济转向战争生产,军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经济压力。
战后,英国经济面临重建和恢复的挑战。
6. 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后期)20世纪后期,英国经济逐渐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金融、保险、教育、医疗和旅游等服务业成为英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此外,英国也加入了欧洲联盟(现在的欧盟),并与欧洲国家保持了紧密的经济联系。
7. 当代经济(21世纪)英国的经济在21世纪继续发展。
然而,英国于2016年举行了退欧公投,决定退出欧盟。
这个决定对英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英国政府正在努力寻找新的贸易伙伴,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摘要:一、引言二、产业结构演进的几个阶段1.工业化初期阶段2.工业化中期阶段3.工业化后期阶段4.后工业化阶段三、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本文将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出发,探讨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二、产业结构演进的几个阶段1.工业化初期阶段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较弱。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逐渐取代农业的地位,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这一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以农业向工业转型的特点。
2.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地位逐渐上升。
这一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农业和第三产业的逐步发展。
3.工业化后期阶段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与工业并驾齐驱。
这一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为辅助的特点。
此外,这一阶段还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4.后工业化阶段在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逐渐超越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这一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驱动作用。
三、总结总之,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表现为农业向工业转型,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后工业时代产生的动因研究及对产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后工业时代产生的动因研究及对产业发展的启示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现代化不可能绕过工业化阶段。
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实际上也无法替代工业化的功能。
由于正规制造业的萎缩趋势非常明显,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展现了工业化程度下降的“去工业化”态势,尤其是北京市,作为全国发展的龙头老大,率先出现了“去工业化”状况,简单的说就是工农业生产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服务业人数迅速增加。
这对一个失业压力极其沉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本文对“去工业化”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对我国产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去工业化;产业结构;政府干预一、“去工业化”的内涵“去工业化”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地理学意义上讲,“去工业化”就是工作机会从制造业部门向外转移,或者是工厂大规模倒闭,大城市的传统制造业纷纷转移至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二是基于宏观经济角度来年,“去工业化”主要指曾经作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繁荣之基础的先进工业逐渐走向衰落,具体体现在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的不断下降。
二、历史回顾与现状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以美国为例,首先,第一产业呈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相对比较平稳,60年代之后也呈下降趋势,相反第三产业占GNG的比重却呈急速上升的趋势,并且在90年代之后都突破了70%。
(一)国际背景当今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呈现以下态势(如下图):由上图可以看到1900年,美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就业在非农就业中的比例为36%,到1960年,这个比例为31%,但远低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下降的速度。
可见,美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下降日益加速,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也一直呈下降趋势,相反,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态势明显。
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大多数发达工业化国家和许多中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都进入了制造业就业比例持续下降的通道,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后工业化时代生态治理的理念、方式与组织

[美]彼得·伯格、 托马斯·卢克曼: 《现实的社会构建》, 汪涌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 第 页。 628 ,“ ”, , , ( ): [美]埃里克·詹奇: 《自组织的宇宙观》, 曾国屏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 第 页。 , : , : ,
35.
024
的“ 蜂窝组织” 、 库克所讨论得更加“有机”的组织新形式 , 等等; 此外还有霍肯对商业生态的分 析 以及汉森和穆尔对企业中生态思想的关注 。这种探索对于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是有助 益的, 因为如果组织变革所需的各方面要素都能够充分实现的话, 那么在未来数十年里, 组织形式的 变革和组织间关系的变革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集体决策来影响政府、 企业、 社区以及福利机构等, 促使 它们做出更加全面的变革。在这个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里, 人们当前所持有的治理理念和所处其 中的制度背景在其内在本质上都偏向于机械主义的官僚制治理方式, 因而当人类社会陷入风险社会 之后, 应对各种共同问题的方式或措施大多数都归属于应急处置的范畴, 而不是真正能够带领我们 走出风险社会的治理模式。正是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在迈向后工业社会的道路上, 人类社会必须 去探寻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 以适应这一变化中的社会现实。在 20 世纪末, 随着工业社 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 科学的总体模式开始出现了结构性松动,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许多原有的科学 思维方式、 原则和理念, 都与新的时代要求相距甚远 。当前, 人类必须面对现有社会治理方式未能 有效地解决而日益严峻的共同问题, 如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 粮食问题、 能源问题等, 如果说一种全新 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能够有效地促成人们解决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话, 那么当前社会治理越来越 明显的不足则表明: 在未来的数十年里, 越来越多的人类共同问题将通过“生态治理”这个新发展出 来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来加以解决。
后工业社会的基本内容

后工业社会的基本内容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是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后工业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成为主要资源:在后工业社会中,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这包括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共享,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
2、知识和创新是关键: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和创新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核心要素。
人们需要具备高度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服务型经济为主导:后工业社会中,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包括金融、教育、医疗、物流等各种服务行业,它们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4、智能化生产成为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生产逐渐成为主流。
这包括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它们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5、全球化和网络化趋势加强:在后工业社会中,全球化和网络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同时,网络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交流和合作。
6、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成为重要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成为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议题。
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7、新型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后工业社会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的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
人们更加注重个性、自由、多元化和包容性,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受到挑战。
总的来说,后工业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和创新化的社会,它对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后工业化进程中的合作治理渴求_张康之

社会科学研究2009121社会治理中的合作问题1主持人语2回顾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它的阶段性特征,所以,近代以来的历史考察往往是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的。
一种简略的划分是把人类历史分成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正在展现出某些迹象的后工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存在着的是普遍的支配行为,到了工业社会,竞争行为普遍化,从而把支配行为排斥到边缘。
那么,到了后工业社会,什么样的行为将会取代竞争行为的普遍性地位呢?在理论预测中,我们寄希望于合作行为。
当然,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合作行为都是存在的。
但是,在农业社会,能够称得上合作行为的往往是感性范畴的互助,到了工业社会,则以工具理性的协作形式出现,真正的合作行为应当属于后工业社会这个历史阶段。
人的行为,特别是模式化的行为是与一定的制度、组织结构等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社会的支配行为是在其制度和组织等所构成的支配性框架下发生的,工业社会的竞争行为也受到制度以及组织的支持和规范,后工业社会的合作行为也将如此。
合作行为的普遍化是有着客观的历史根据的,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危机事件频发,特别是在2008年,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
这说明人类进入了一个/全球风险社会0(贝克语),面对这样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现实,支配行为不足以应对,竞争行为将会使其变得更糟,唯有合作才是人类共生共存的基础。
这组文章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去探讨合作问题的,而且着重于梳理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得失。
当然,这组文章更多地属于合作问题的建言性叙述,目的是引起学术界对合作问题的关注,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合作问题研究的行列中来。
后工业化进程中的合作治理渴求张康之1摘要2随着人类踏入21世纪,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纷至沓来,表明人类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0。
其实,这是人类社会历史性转型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社会振荡。
从20世纪80年1基金项目2教育部/211工程0三期子项目/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平台建设01作者简介2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工业化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超过工业和农业。
后工业化是1973年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他分析了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并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检验。他认为,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经济方面的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职位方面的标志是专业和技术阶段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则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其次,“后工业化”最终虽是以服务经济的加速强大为特征的,但这个阶段的到来是以经济体实现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并形成了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结构。没有这一支撑,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后工业经济也就没有支撑。
第三,“后工业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迈入这一阶段与该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中的动态分工息息相关。若经济体尚处在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是不大可能跨入这一阶段的。进入这一阶段,经济体的发展也必须达到较高水平,城市化进入较成熟阶段。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美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7.0
4.0
3.0
2.7
2.0
38.0
37.0
35.0
33.6
28.0
55.0
59.0
62日本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3.0
13.0
7.0
2.8
3.0
31.0
44.0
46.0
42.9
42.0
46.0
43.0
47.0
53.3
55.0
联邦德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0.0
6.0
3.0
2.2
2.0
49.0
54.0
54.0
44.2
39.0
41.0
40.0
43.0
53.6
59.0
法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5.0
9.0
6.0
4.2
4.0
48.0
48.0
38.0
35.7
29.0
最后,“后工业化”是一个较漫长且有发展时序的过程。观察各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可以发现(见表3),美国第三产业由55%到70%花了20年,日本花了20年第三产业比重也仅仅提高了9个百分点,法国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67%花了40年。而其中一些国家如日本,在某些年份还出现了“再工业化”的变化。
国别
年份
第一产业
37.0
43.0
56.0
60.1
67.0
本质上看,“后工业化”是在物质基础达到一定水平,供给以知识和技术为动力改变生活方式,需求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理解这一过程,有必要廓清以下几方面认识:首先,“后工业化”是工业经济发展到较强大、相对领先时才发生的。发达国家由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无不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生产已达到较高水平的时期开始的,高技术领域在世界上均达到了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