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5篇

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5篇第一篇: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
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
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
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
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
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
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
北部和东部山区降雨充沛,地表迳流发育,西部和东部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省80个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参差不齐,缺水地区主要为大庆、哈尔滨、绥化等大中型城市及鸡西、七台河等矿区。
水资源缺乏已制约了上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严重缺水地区已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饮用。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部,幅员辽阔,山环水绕。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控制北部和东部疆界,松花江如一条玉带从西南向东北横贯黑土大地。
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及那丹哈达岭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和逊河平原围隔起来。
在平原中形成大型的地下水贮水盆地,在广大的丘陵山区形成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孔洞及溶洞等蓄水构造。
根据黑龙江省地下水循环的总体特征及地形地貌、含水岩组的特点,将全省地下水划分为三级资源区(资源区、亚区、子区)。
首先按地下水流域及汇水范围划分六个地下水资源区;按地形地貌划分十一个亚区。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区划分表资源区符号面积亚资源区符号面积黑龙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Ⅰ10.64Ⅰ19.30逊河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Ⅰ21.33松花江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Ⅱ17.10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Ⅱ14.95松嫩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Ⅱ21.21松花江中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Ⅲ8.10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Ⅲ17.81松花江中游地下水亚资源区Ⅲ20.29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汇流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Ⅳ6.22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Ⅳ11.85Ⅳ24.38乌苏里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Ⅴ3.01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Ⅴ12.01兴凯湖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Ⅴ21.00绥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Ⅵ0.78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Ⅵ0.78根据含水介质组成特征及赋存条件,将我省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三种基本类型。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产业示范基地水资源储量评价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产业示范基地水资源储量评价发布时间:2021-02-01T07:35:02.876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30期作者:商洁1,2[导读] 根据承压完整井稳定流单孔抽水试验参数计算公式,计算含水层渗透系数与影响半径,计算公式如下:1.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哈尔滨 150036;2.黑龙江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哈尔滨 150036摘要:介绍了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原则以及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示范基地的基本情况,从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对地下水资源储量进行评价。
示范基地建成后地下水总补给量近期为7865.4m3/d,远期为9814.56m3/d;总排泄量为7027.19m3/d。
采用试验内插法进行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9800m3/d。
关键词:五大连池风景区;产业基地;地下水;地储量评价1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原则根据以往地质勘查结果,示范基地内目前地下水开采的主要目的含水层分别为第四系松砂砾石孔隙水含水层及其下为玄武岩孔隙裂隙水含水层。
在示范基地内,第四系松砂砾石孔隙水含水层及其下为玄武岩孔隙裂隙水含水层之间无隔水层分布,水力联系密切,因此,对第四系松砂砾石孔隙水及与其水力联系密切的玄武岩孔隙裂隙水含水层共同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
对第四系含水层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计算整个示范基地全部地下水资源量。
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2.1下水资源量评价参数计算根据承压完整井稳定流单孔抽水试验参数计算公式,计算含水层渗透系数与影响半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K:渗透系数(m/d);R:影响半径(m);Q:钻孔出水量(m3/d);S:抽水井水位降深(m);M:承压含水层厚度(m);rw:抽水井半径(m)。
计算得含水层渗透系数K为0.9694-1.2018m/d,影响半径为298.30- 328.90m。
2.2地下水资源量计算2.2.1地下水补给量(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示范基地地下水的补给量包括: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Q降)、邻区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量(Q侧)两部分。
黑龙江省黑河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划

黑龙江省黑河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划孔庆轩;刘彩虹;吴庭雯【摘要】Ukraine is located in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in Europe.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is strate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to the country.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has been suffering from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A series of problems bloc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for example:oil and gas supply and transportation constricted by Russia,monopoly of consortium and official corruption.Reform for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Ukraine is necessary.%在黑河市地下水环境开发利用状况及污染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该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选取影响地下水脆弱性的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地形坡度、包气带介质和水力传导系数7个参数作为评价因子,建立黑河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RASTIC 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结合MapGIS软件实现了地下水脆弱性等级分布图及地下水保护防治区划的定量化及数字化.结果表明:该区地下水脆弱性等级为Ⅲ-Ⅳ级,表明地下水容易受到污染.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区进行地下水资源保护分区,并提出了防治措施.【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3(022)004【总页数】5页(P279-283)【关键词】DRASTIC模型;地下水脆弱性;地下水保护防治区划;黑河市;黑龙江省【作者】孔庆轩;刘彩虹;吴庭雯【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30;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6;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0 引言地下水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长期以来由于过量开采及处理不当,导致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众所周知,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延时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一旦出现,其治理较难.因此,合理解决不断出现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以及因地下水开采造成的环境负效应,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制订合理的区域地下水保护方案.开展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划分保护防治区是区域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1-2].通过对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可识别出地下水易于污染的高风险区,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有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制定有效的地下水保护管理战略和措施[3].本论文依托国土资源调查项目,在黑龙省主要城市开展了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该区及其邻区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大规模的地面和地下工程建设,以及排污水沟渠及渗坑窖开挖较深,接近或直接连通砂砾石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均排放洼地及沟渠中,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借助野外调查和污染源调查资料,在系统分析该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该区含水层固有脆弱性因子,建立了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RASTIC模型,结合MapGIS软件平台对黑河市浅层地下水进行了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定量评价了该区地下水环境的易污染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黑河市进行了地下水保护防治区的划分,为保障该市供水安全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存在问题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24°45′~129°18′,北纬47°42′~51°03′.处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0.1℃,多年降水量521.2mm,多年平均蒸发量676.8mm.研究区地下水主要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微承压水、基岩裂隙水三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又分为上更新统冲积砂、砂砾石含水层和全新统砂砾石、砾卵石含水层.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微承压水分为第三系孙吴组砂砾岩孔隙裂隙水和白垩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分为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孔洞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3].地下水污染源主要是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运输车辆燃料燃烧所排废物及农业生产施用的农药、化肥等.目前,该市尚无大型污水处理系统,工业及生活废水排放量较大,部分以渗坑、渗窖形式排放,直接污染浅层地下水.沿江一带宽约1~1.5 km地区浅层地下水丰水期接受江水补给,而黑龙江是黑河市的主要纳污水体,被污染的江水补给浅层地下水,给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部分村屯卫生条件极差,遍布露天茅厕且饲养家畜,降水淋渗将污染物带入浅层地下水.近郊村屯以农业为主,农药、化肥、除草剂及各种粪肥大面积使用,灌溉回渗或降水淋渗污染浅层地下水.工业及生活废气直接污染大气层,随大气降水渗入地下,间接污染浅层地下水.受原生水文地质环境影响,黑河市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含量普遍较高,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针对该区地质环境背景及地下水污染现状,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开展评价.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地下水脆弱性由法国Margat首次提出,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美国环保署和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的定义:“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系统对人类和(或)自然的敏感性”[4-5].国内外现有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迭置指数法、过程数学模拟法、统计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其中DRASTIC方法[6]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方法被普遍采用.2.1 评价因子体系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因素指标和人为因素指标.自然因素指标主要包括含水层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与污染物运移有关的自然因子等.人为因素指标主要指可能引起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因子.由于影响因子较多且复杂,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范围、研究区的自然地理背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污染和人类活动等方面来选取评价指标,同时兼顾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7].本文选取地下水水位埋深(D)、地下水净补给量(R)、含水层介质(A)、土壤介质(S)、地形坡度(T)、包气带介质(I)和水力传导系数(C)等7个参数构成DRASTIC法脆弱性评价的评价因子体系.因每个指标的性质和单位不同,在进行评价时需对其统一量化.DRASTIC评价方法采用评分值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其范围在l~10.指标值是通过指标对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程度得到的.一般来说,影响最小的被赋予1,影响最大的被赋予10.具体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2.2 评价因子权重DRASTIC评价模型中,每个评价因子被赋予一个相对权重值,其范围为1~5,以体现各个因子对地下水脆弱性贡献的相对大小.其中,对地下水脆弱性最具影响的因子权重为5,影响程度最小的因子权重为1,本次评价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各因子权重(见表2).2.3 DRASTIC脆弱性指数应用DRASTIC模型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时,首先先选定适用的地区划分成评价单元,然后确定各单元各评价因子的评分和权重,最后采用下面的计算公式计算各单元的脆弱性指数.DRASTIC脆弱性指数=式中:W表示各因子的权重;r表示各因子的评分值.具体计算过程:利用MapGIS将上述7项因子矢量化,即完成单因子评价,提取各单元对应的因子属性值,然后将属性值和权值带入上述公式,计算脆弱性指数. 表1 定量评价因子等级分值Table1 Grade valuesofquantitativeevaluation factors地下水水位埋深/m范围D ≤ 1.5 1.5 <D≤ 3地下水净补给量/(mm/a)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评分范围评分类别评分类别10 R≤8 1 块状页岩 2 薄或缺失9 8<R≤16 3 变质岩、火成岩 3 砂砾层评分10 10地形坡度包气带介质水力传导系数/(m/d)范围评分类别评分范围评分S≤ 2% 10 砂土、黏土 1 0~4.1 1 2%<S≤ 6% 9 页岩 3 4.1~12.2 2 3<D≤4.5 8 16<R≤28 6 风化变质岩、火成岩 4 砂 9 6%<S≤ 12% 5 灰岩 6 12.2~28.5 4 4.5<D≤9 7 28<R≤40 8 薄层状砂岩、灰岩6收缩或聚集的黏土7 12%<S≤18%3砂岩6 28.5~40.7 6 9<D≤15 5 R>40 9 页岩 6 砂质壤土 6 S>18% 1 层状灰岩、砂岩、页岩 6 40.7~81.5 8 15<D≤22.5 3 块状砂岩 6 壤土 5 变质岩、火成岩 4 >81.5 10 22.5<D≤30 2 块状灰岩 6 粉砂质壤土 4 砂和砂砾层 8 D>30 1 砂和砂砾层 8 黏土质壤土 3 玄武岩 9玄武岩 9 未收缩和未聚集的黏土 1 岩溶发育的灰岩 10岩溶发育的灰岩 10表2 DRASTIC评价因子的权重体系Table2 W eightsystem ofDRASTIC evaluation indexes评价因子权重地下水位埋深(D) 5地下水净补给量(R) 4含水层介质(A) 3土壤介质(S) 2地形坡度(T) 1包气带介质(I) 5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C) 3计算获得的DRASTIC脆弱性指数越大,表明相应区域的相对地下水脆弱性就越高,则该区域的地下水就易于被污染.为计算方便,最大值226折算为100,最小值23折算约为10.地下水系统综合指数划分成5个级别,见表3.表3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程度划分Table3 Grading of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脆弱性指数<20 40~20 60~40 80~60脆弱性等级难以污染Ⅰ可能受到污染Ⅱ容易污染Ⅲ极易受到污染Ⅳ100~80 强最易受到污染Ⅴ脆弱程度弱较弱中等较强根据黑河市水文地质特征,结合地下水水质、包气带岩性及厚度等资料,采用表1所列各因子指标值和表2各项的权值,利用DRASTIC模型对地下水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见表4.由计算结果可知,黑河市地下水脆弱性为Ⅲ~Ⅳ级,即容易受到污染、极易受到污染,说明地下水受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对地下水质的保护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地下水脆弱性较高区分布于黑龙江漫滩区及其支沟的沟谷中,这些地区地表岩性为粉土和砂、砂砾石,透水透气性能好,水循环交替强烈,且地下水埋藏浅,受污染的可能性较大.黑河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中等,当这些地区受到长期持续的污染时,地下水质量将明显下降,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3 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划及防治措施3.1 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划依据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结合该区地下水质量状况及污染现状、污染源分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同时考虑城市总体规划与发展需要,将脆弱性评价图与该市水源地分布及污染源调查成果图叠加,制订出该市的地下水保护防治区划图,见图1.表4 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评价表Table4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ofgroundwatersystem评价因子地下水埋深/m 净补给量/mm 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地形坡度包气带介质含水层渗透系数(m/d)因子取值或类别2.1~8.5258.5~304砂、砂砾层粉砂质壤土黏土质壤土薄或缺失< 2% 砂土、黏土 0.02~70.01 3~10 10 1 1~8 DRASTIC值脆弱性等级等级分值7~994~8 47~73Ⅲ~Ⅳ图1 黑河市地下水保护防治区划图Fig.1 Groundwaterprotection division in Heihe City1—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groundwater protection area forwater supply source);2—修复治理防护区(remediation and protection area);3—重点防护区(key protection area);4—一般防护区(common protection area);5—自然防护区(nature reserves);6—黑河市边界(boundaryofHeihe City)根据叠加结果将工作区划分为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修复治理防护区、重点防护区、一般防护区和自然防护区等5个区.1)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针对黑河市南郊163水源地而设立,水源地处于地下水固有脆弱性中等区,水质轻微不合格,主要原因是大量加入消毒氯而使pH值降低,地下水呈微酸性,地下水污染虽不重,但由于163水源是市政供水的主要水源,因此作为一级保护区.2)修复治理防护区(一级防护区):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和城郊东南一带,是污染源分布较为集中,地下水质量严重不合格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城建区和河南屯至小黑河村一带.3)重点防护区(二级防护区):主要分布于一级防护区的外围,地下水脆弱性较高,地下水质量中等不合格,污染源分布较多的区域.4)一般防护区(准保护区):分布在城南部的大分部地区,这些地区地下水脆弱性中等,局部地段较高,污染源分布较少,地下水水质轻微不合格,污染轻微,地下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村屯生活用水,供水量小且分散.5)自然防护区(准保护区):高地营子、上二宫村及建城区以西的二级阶地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中等,地下水末受污染,水质合格,污染源分布零星,定为自然防护区(准保护区).3.2 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根据黑河市地下水资源污染现状评价的结果,制定出以下对策和防治措施.1)对于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实行水源地卫生防护制度,并取消一切可能妨碍取水构筑物运行的活动.在此区内要消除一切造成含水层污染的可能性.2)对于修复治理区和重点防护区,首先查明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途径,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的进一步扩散,然后对污染区进行逐步治理.由于污染区主要在城市中心区,造成地下水污染的污染源有已废弃的简单填埋垃圾场、市政排放的生活工业污水、分布于居民区内的生活污水渗窖、无防渗厕所及地表污水体和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等,因此应尽快建成污水处理厂,生活、工业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再向周围环境排放.应尽快建立典型生活垃圾处理场地附近的地下水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进行地下水污染预防控制.3)一般保护区位于农业区,禁止利用污水灌溉农田,同时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将农村散置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收集和集中处理.4)自然防护区内禁止一切污染企业进入,禁止一切污染可能性的出现,大量植树造林,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4 结论在对黑河市进行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应用DRASTIC模型进行了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水资源保护区划研究.1)建立了黑河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MapGIS软件完成了各因子的矢量化,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各因子赋权,应用DRASTIC模型计算了各评价单元的地下水脆弱性指数.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漫滩区的狭长地带,以及二公河和其他支沟的沟谷中,其他地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为中等.2)应用MapGIS软件分析系统分别做出单个评价因子评分图,然后按各个因子的相对权重值进行图层叠加得到地下水保护防治区划图.一级保护区包括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163水源地和城市中心地带及其南部修复治理区,水源地及城市中心周围地带为二级保护区;黑河市西部和南部及二公河一带划分为准保护区.3)根据分区结果制定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对策和防护措施,对水源地,要禁止一切污染或可能污染的活动,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防止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等;对污染区查明污染源及污染途径,防治污染的进一步扩散,必要时可以在污染区建立暗坝,出现污染立即整治;应尽快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对未受污染的地区,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防止一切污染源进入,并且加强该区的绿化工作.利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可以发现研究区可能存在的水环境污染程度及分布范围,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地下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将脆弱性评价结果与水源地分布、水环境污染调查结果结合,制订水资源保护区划,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1]郝华.我国城市地下水污染状况与对策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04(3):23—25,49.[2]孟佳.地下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0(8):184.[3]戴艳文,王丽娟.黑河市地下水水文地质概述[J].黑河科技,2003(4):115. [4]张丽君.地下水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价研究进展综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6):113—119.[5]姜桂华.地下水脆弱性研究进展[J].世界地质,2002,21(l):33—34.[6]姜志群.地下水污染敏感性评价中DRASTIC法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2):100—103.[7]张丽君,刘树臣,贾跃明.国外环境地质研究和工作的主要态势[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26(6):1—5.。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地下水水质分析与评价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地下水水质分析与评价摘要:对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第四系孔隙承压地下水进行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风景区内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的色度、浑浊度、肉眼可见物、铁、耗氧量超标。
地下水经降Fe处理及卫生消毒程序后,基本适合饮用。
关键词:五大连池风景区地下水水质分析天然饮用矿泉水五大连池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河地区南部,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
东与逊克县毗邻,南与北安市、克东县交界,西与克山、讷河县相连,北与孙吴、嫩江县接壤。
风景区内最高海拔标高600m,最低海拔标高248m,比高40~160m,东、北、西地势相对较高,中南部地势相对较低。
区内分布有完整的火山地貌。
五大连池风景区地处中高纬度,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境内各地气候相差很大。
全区年平均气温在0ºC~18ºC之间,7月气温最高,约平均气温在18.7ºC~22.6ºC,最冷在1月份,月平均气温在-24.7ºC。
年降水量在368.0~652.5mm之间,年平均蒸发量为1256.6mm,无霜期80~142天。
1水文地质钻孔基本情况五大连池风景区共布设2眼水文地质钻孔,钻探成井采用一径到底,开孔孔径为Φ400mm,下入管径为Φ273mm,孔深均为300m,钻探累计进尺为600m。
两井含水层均为第四系玄武岩孔洞裂隙夹松散堆积物含水层。
2地质条件五大连池风景区位于松辽拗陷北缘,其地质条件受五大连池地区地质条件控制和影响。
经以往地面勘查及钻孔揭露的地层自老至新主要为:元古界额头山组(P3t3e)(与上覆白垩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并在元古界额头山组(P3t3e)地层中见有华里西期花岗岩侵入体;白垩系上统嫩江组(K2n)(与上覆第四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系焦得布喷发期玄武岩、小孤山喷发期玄武岩、西龙门山喷发期玄武岩、哈尔滨组(Q31-2h)、顾乡屯组(Q33g)和全新统(Q41-2)。
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文章编号:1707-7792(2020)03-0034-09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地下水水质评价高淑红(齐齐尔市水资源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91905)摘要:地下水不仅具有可供人类开发使用的资源属性,而且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
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长期开采地下水,已形成水位下降漏斗、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等环境地质问题,影响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开展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地下水水质评价,弄清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对地下水污染原因进行分析,能够为地下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为齐齐哈尔市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评价;环境质量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B0引言地下水是齐齐哈尔市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本次评价采取的20套水质分析样品对第四系上更新统孔隙潜水和12套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孔隙承压水,分别进行生活饮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及工业锅炉用水水质评价。
1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05模糊数学法评价采用模糊数学法,首先对地下水质进行分级。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0747—93),把地下水水质分为5级(见表0);根据模糊质量指数(FQI)的计算结果,结合工作区地下水污染状况,按以上标准将工作区地下水水质划分级别。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要求,地下水质量评价将地下水质量划分5。
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n类:主要反映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皿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生活用水水源及工、用水。
W类:以工业和农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用水。
V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用水目的选用。
黑龙江省地下水开发、保护与管理措施

黑龙江省地下水开发、保护与管理措施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资源,黑龙江省认识到地下水的开发、保护和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黑龙江省在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首先,在地下水开发方面,黑龙江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制定了严格的地下水开发指导思想和政策,建立了地下水开发规划,明确划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区和控制区。
同时,加大投入,提高地下水开发技术水平,采取科学的抽水井布设和抽取量控制,确保地下水资源能够稳定供应。
此外,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开展小规模地下水开发,提升农村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能力。
其次,在地下水保护方面,黑龙江省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地下水的质量和水源的可持续性。
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建立了严格的保护区制度,禁止污染源及有害活动进入保护区,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加强水源地周边的环境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水源地的潜在污染源,保护地下水的纯净度。
加强农业面源和化肥农药的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
此外,黑龙江省还注重地下水的管理工作。
建立地下水资源监测网络,对地下水位、水量和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地下水情况,为地下水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地下水的管理机构建设,完善地下水法规和管理制度。
加强地下水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地下水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共享能力。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管理,促进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合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总之,黑龙江省在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合理利用了地下水资源,提高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效率,同时也保护了地下水的质量,维护了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然而,由于地下水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黑龙江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的研究和投入,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
另外,在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黑龙江省注重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
黑龙江省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黑龙江省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水文&水资源黑龙江省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分析张焕智[摘要] 本文在区内地下水类型分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地下水特征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紧密结合各区域的具体情况,以有利于保证区域内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前提,按照地下水开采条件划分为适宜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不宜开采区;简要叙述了各区概况,并进一步明确从地下水用途、地下开采水位、开采量、水质及开采方式等五个方面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关键词] 地下水类型开采条件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目标1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黑龙江省地域辽阔,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埋藏、分布、含水介质条件差异极大。
按含水层介质不同,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微孔隙裂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按水力性质不同可划分为潜水、承压水;并综合考虑区域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单元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等条件进一步划分地下水类型区。
1.1 平原区地下水类型及特征特征黑龙江省平原区广泛分布第四系砂、砂砾石孔隙潜水- 弱承压水,松嫩平原及穆棱兴凯低平原下部分布第四系砂、砂砾石孔隙承压水,高平原浅部与山前台地区分布微孔隙裂隙潜水,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穆棱兴凯低平原部分地段底部分布前第四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松嫩平原五大连池一带分布玄武岩孔洞裂隙水。
(1)松散层孔隙潜水- 弱承压水主要分布于各大平原的河谷漫滩–阶地区,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砂砾石,漫滩区多直接裸露地表,阶地区上覆5m~20m厚的亚粘土层;在松嫩平原西部扇形地及中部低平原浅部也广泛分布,中部低平原浅部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粉砂,部分地段上覆较厚的粘性土层;地下水埋深多为2m~4m,局部5m~10m,漫滩区主要为潜水,阶地区多呈弱承压性质。
含水层厚度差异较大,三江低平原厚度20m~260m,穆棱兴凯低平原厚度20m~80m,松嫩平原中部低平原厚度2.50m~8.50m,嫩江、松花江干流河谷厚度10m~30m,各支流河谷厚度一般为3m~2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
北部和东部山区降雨充沛,地表迳流发育,西部和东部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省80个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参差不齐,缺水地区主要为大庆、哈尔滨、绥化等大中型城市及鸡西、七台河等矿区。
水资源缺乏已制约了上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严重缺水地区已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饮用。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部,幅员辽阔,山环水绕。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控制北部和东部疆界,松花江如一条玉带从西南向东北横贯黑土大地。
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及那丹哈达岭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和逊河平原围隔起来。
在平原中形成大型的地下水贮水盆地,在广大的丘陵山区形成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孔洞及溶洞等蓄水构造。
根据黑龙江省地下水循环的总体特征及地形地貌、含水岩组的特点,将全省地下水划分为三级资源区(资源区、亚区、子区)。
首先按地下水流域及汇水范围划分六个地下水资源区;按地形地貌划分十一个亚区。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区划分表
根据含水介质组成特征及赋存条件,将我省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三种基本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逊河平原及广大山区的山间河谷和盆地内。
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砂、砂砾石、砾卵石。
含水层厚10-300mm不等,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0m,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一般500-3000m3/d。
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或钠钙型为主,矿化度多小于1g/l。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于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之下(局部地段直接出露)和山区的中、新生代坳(断)陷盆地中(即:牡丹江、七台河、双鸭山、鸡西等地区)。
含水层岩性为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侏罗系砂、砂砾岩及煤系岩层。
含水层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变化较大,富水性极不均一,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
一般在构造复合部位水量较丰富,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缺乏地区,具有重要的供水意义。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广大的基岩山区及溶岩台地区,按含水裂隙成因及其功能特征,可分为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五大连池和镜泊湖
地区)。
基岩裂隙水的分布与富水程度受岩性、地形、水文及气象等因素控制,其富水性差异极大,一般不具有大规模集中供水意义。
全省地下水化学类型较为简单,属低矿化度、重碳酸型淡水。
山区基岩裂隙水循环交替强烈,一般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经暂短的迳流后,部分沿途以地下径流形式补给山间沟谷潜水;部分径流至山前地带,以泉的形式排泄或补给平原区。
地下水矿化度大多小于0.5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及HCO3-Ca.Na 型。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循环交替作用相对较弱,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PH值6.0-8.0,水化学类型为HCO3-Ca或HCO3-Ca.Na型。
在松嫩平原中部和西部地区,水循环交替作用滞缓,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1-3g/l,为微咸水或咸水,出现HCO3.Cl或HCO3.SO4-Na型水。
全省地下水中普遍存在铁、锰离子含量偏高现象,铁离子含量一般为1-10mg/l,三江平原中部铁离子含量多在
4-20mg/l,最高达32mg/l。
另外,在松嫩平原和一些山区向平原区过渡地带,存在高氟水及低碘低硒水,为地方病多发区。
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全省地表水多年平均迳流深149.52mm (1956-1999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5.58×108m3/a。
其中,枯、丰变化基本与年降水量变化一致。
1999年为枯水年,年迳流深为92.99mm,地表水资源量为426.35×108m3/a。
全省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年迳流深度变化在10-500mm之间。
南部拉林河、牡丹江上游区,年迳流深在500mm以上,北部及中东部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地区年迳流深一般在250mm左右,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迳流深度在10-25mm。
黑龙江省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314.86×108m3/a。
其中平原区为218.00×108m3/a,占69.2%,山区为96.86×108m3/a,占30.8%。
黑龙江省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15.14×108m3/a,其中平原区为182.07×108m3/a,占84.6%,山区为33.06×108m3/a,占15.4%。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预测结果表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地下水开采量七十年代为28.01×108m3/a,八十年代为58.21×108m3/a,九十年代为65.00×108m3/a。
二十年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36.91×108m3/a。
现状年全省地下水利用量按行业统计:农业为42.45×108m3/a(其中包括林、牧、渔业利用量为2.11×108m3/a),占用水量的65.30%;工业为12.33×108m3/a(其中包括矿坑排水量为1.87×108m3/a),占用水量的18.96%;生活为10.23×108m3/a(其中大中型城市约为6.00×108m3/a),占用水量的15.74%。
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省各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即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与可开采资源量之比值)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哈尔滨、大庆、鸡西、绥化、双鸭山、七台河、海伦等市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100%;阿城、木兰、甘南、呼兰等城镇,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80%;其它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均低于70%。
而北部和东部低山丘陵区各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多在1.34-40%之间,表明当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很低。
我省的大、小兴安岭以及东部山地区,地形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含水层分布不均一,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差,虽然目前该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很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剩余量达50×108m3/a)。
但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难以开发利用。
因此,开采潜力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在山间河谷区及山间盆地区,地下水相对富集,为区地下水开采具前景地段。
我省三大平原,总体上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剩余量达102.04×
108m3/a,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
特别是东部的三江平原与兴凯湖平原,地形条件简单,地下水埋藏浅,含水层厚度大,且分布较稳定,富水性好。
因此,具有很大的开采潜力。
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平原区,省会哈尔滨市以及西部重要中心城市齐齐哈尔、油城大庆、商品粮基地绥化市均位于区内,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相对较高。
由于松嫩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有较大差异,决定了地下水开采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别。
在东部高平原,地势较高且上覆厚层亚粘土层,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赋存,相对贫水。
仅在双城、绥化、海伦和肇东—五站一带的第四系承压水盆地,地下水相对富集,适宜建设小型水源地或分散供水。
中部低平原,地势低平,有利用地下水赋存,且含水层多层叠置,构成大型蓄水盆地,具有较大开采潜力。
但是,低平
原深部前第四系含水层构成半封闭型承压水盆地,补给条件差,调节能力低,且局部存在微咸水和高氟水。
因此,对该区地下水的开采应加强规划,科学布局,避免引发不良环境地质问题。
西部扇形平原埋藏有丰富的第四系潜水,且开采条件优越,适合开辟中型或大型地下水水源地。
分布于松花江、嫩江干流及各支流两侧的河谷平原,是松嫩平原最具开采潜力地段。
根据中期预测,至2010年,全省需水量将增至297.83×108m3/a,较基准年(1999年)增加63.13×108m3/a。
其中地下水需供水89.35×108m3/a,地表水需供水208.48×108m3/a。
至2010年,地下水可开采量平水年(50%频率)为182.86×108m3/a,枯水年(75%频率)为135.22×108m3/a。
界时,地下水需供水量仅占平水年资源量48.86%,枯水年资源量66.08%,表明地下水资源供水保证程度较高。
根据远期预测,至2030年,全省需水量将增至417.02×108m3/a,较基准年(1999年)增加182.33×108m3/a。
其中地下水需供水125.11×108m3/a,地表水需供水219.91×108m3/a。
至2030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平水年(50%频率)为217.29×108m3/a,枯水年(75%频率)为170.28×108m3/a。
界时,地下水需供水量仅占平水年资源量的41.12%,枯水年资源量的52.47%,其保证程度虽较2010年有所下降,但仍满足远期供水需求。
地下水水质分级及其空间分布:
Ⅰ类地下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低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分布于我省北部及中东部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兴凯湖平原大部分地区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区的深层承压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