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机械运动》说课稿

合集下载

第一章《机械运动概念复习》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概念复习》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 管理,教育文档----------------------
---------------------------------------------------------------------------------------------------------------------------------------------
从物理走向社会,解释 生活中的现象。
提问:我们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
慢呢?
复习比较运动快 提问: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慢的两种方法,复 还有哪些物理量是采用“比值法” 习重点知识速度。
巩固重点知识,升华对 速度的理解。
来定义的?完成导学案。 Nhomakorabea--------------------------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 管理,教育文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根据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会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提升 “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2. 多角度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3. 会用平均速度来粗略计算变速运动,会测量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1. 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并合理地解决问题。 2. 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习交流能力。 3. 会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和修正自己不正确观点的科学精神。
第一章《机械运动概念复习》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节复习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温习知识来构建知识的网络、 掌握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升华对概念的理解。

《机械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能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3.能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2.经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体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初步养成遵守实验要求、严谨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让学生初步养成与人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难点】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教学过程、专题讲解:专题一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常用的工具为刻度尺.选择测量工具时,不是越精确越好,应根据实际测量需要合理地选择各种测量工具.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1 km=103 m=104 dm=105 cm=106 mm=109μm=1012 nm3.刻度尺(1)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时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2)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3)量程(测量范围):从零刻度线到这把刻度尺的最后一条刻度线的距离.4.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2)放:刻度尺与被测物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一端对齐.(3)看:视线正对刻度尺的刻度线,不要斜视.(4)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记录的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专题分析】在本专题中,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常考内容,通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形式出现,而对于分度值的下一位要估读一位,是中考的重点;同时对于误差的考查及由于温度变化引起刻度尺长度发生变化,再用来测量物体长度所导致的结果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如图所示是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木块的长度是cm.解析:刻度尺的一个大格是1 cm,一个小格是1 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由图可知,木块的长度是4.20 cm-3.00 cm=1.20 cm.【答案】 1 mm 1.20[方法归纳]读数时,应弄清各大小刻度值的意义(即标有数字的主刻度的单位及分度值单位).如上图所示,每一大格为1 cm,每一小格为1 mm.读数时,还要注意被测物体的起始端是否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若没有对齐,要将所读数值减去这一刻度的刻度值.一个普通钢板刻度尺,由于受热膨胀,下面关于使用受热后的钢板尺测量长度时,对测量结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测量误差变大,其值将比真实值大B.测量误差变大,其值将比真实值小C.测量值是错误的D.测量值将有误差,若钢板尺不膨胀就不会有误差解析:受热后的钢板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举个例子:物体的长度为2 cm,而受热膨胀的刻度尺2 cm要比物体长,用这个刻度尺来测量,示数就小于 2 cm,误差变大.测量时的误差变大,但测量值是正确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钢板尺不膨胀时也会有误差.故选B.[归纳整理]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错误产生原因仪器精密度不够或实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估读时的偏差及环境对仪器的影响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者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是否可以避免不可避免可以避免如何判断有误差的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真实值错误的数据远远偏离了真实值专题二参照物内容定义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选为参照物.因为以研究物体本身为参照物,位置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这样的研究无任何意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也不一样,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研究机械运动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1)选择的参照物,要能够使被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简单、清楚、容易描述.(2)不能选择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3)研究对象为多个时,应选择同一参照物.(4)由于整个宇宙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中,因此自然界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专题分析】中考中参照物的考查,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为考查的形式.考查的内容通常是用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时也给出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来判断是以什么物体来作为参照物的,无论是哪种考查方式,如果掌握了参照物的判断方法及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天,某市天气格外晴朗,风吹着白云在蓝天中飘动,某人走近一高高的商业大厦时,抬头一望,惊呼大厦在摇晃并要倒塌,以致造成千人狂逃.过后经查证,纯属虚惊一场,该大厦仍牢牢地耸立在原地.此人有此错觉是因为他选择了以下什么作参照物()A.地面B.商业大厦C.蓝天D.飘动的白云解析:本题的研究对象是大厦,所以不能以大厦为参照物,故B不符合题意;大厦相对于地面或蓝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以地面或蓝天为参照物,大厦都是静止的,故A,C不符合题意;以飘动的云为参照物,大厦相对于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云为参照物大厦是运动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方法归纳]参照物的判断方法:方法指南:①要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乙看到路旁的树木在向南运动,甲看乙向南运动.若以地面作为参照物,则甲、乙的运动情况应该是()A.甲向北,乙向南运动B.甲向南,乙向北运动C.甲、乙都向南运动D.甲、乙都向北运动解析:乙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南运动,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说明乙向北运动;甲看到乙向南运动,是以甲自己为参照物,说明甲向北运动,并且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地面作为参照物,则甲、乙的运动情况应该是都向北运动.故选D.[方法归纳]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其具体步骤是:①选定一个参照物;②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有无变化以及怎样变化;③作出判断结论,若发生了位置变化,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在运动;若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专题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作用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速度越小公式v各物理量及其单位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一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不变且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路程都相等,或者说物体沿着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真正的匀速直线运动实际上是很难出现的,为简化问题,在不妨碍结果的准确性的前提下,把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当成真正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专题分析】在中考中,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考查,在考查形式上通常以选择题为主,也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考查内容上,有时结合v - t或s - t图像的形式出现,通过图像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时和其他力学知识以综合的形式出现,最典型的是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受力情况来综合考查,若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则物体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若物体受平衡力且物体不是静止状态时,则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另外,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均无关.火车过山洞或隧道时,火车走的路程等于山洞长或隧道长再加上车长.对于一个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关于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B.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小C.该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该物体的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它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及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专题四平均速度1.我们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2.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一一对应;(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专题分析】平均速度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也是中考的焦点和重点,在考查形式上以填空题、选择题为常见,有时也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平均速度的计算一定要注意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用对应的路程除以相对应的时间,这才是这段路程或时间的平均速度.下表为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的C13次和V14次特别快车的运行时刻表:车次时间北京天津西济南上海C13 到站时间——16:11 20:11 7:40发车时间14:40 16:16 20:23 ——V14 到站时间9:30 7:23 3:14 ——发车时间——7:28 3:26 15:30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趟车,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62 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整数)(1)C13,V14次列车发车时间差为多少?(2)C13次列车由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实际运行时间为多少?(3)中途C13次列车以36 km/h的速度,用了3 min完全穿过长度为1600 m的一个隧道,则这列列车的长度是多少?解:(1)C13次列车从北京的出发时刻为:14:40,V14次列车从上海的出发时刻为:15:30,所以,两列车的发车时间差为:15:30-14:40=50 min.(2)已知:s=1462 km,t13=17 h,那么v1386 km/h;因为C13次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的运行时间应包括中间在济南、天津西停留的时间,所以实际运行时间为总时间减去中间在济南、天津西停留的时间.故实际运行时间为16 h 43 min.(3)列车的速度v=36 km/h10 m/s,列车的运动时间t=3 min=180 s,列车的路程s=vt=10 m/s×180 s=1800 m,则列车的长度L=s-L隧道=1800 m-1600 m=200 m.。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说课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说课

二、 说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要求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熟悉 和熟练; • 2、能力目标:能正确应用本章知识点解决 相应的问题,能综合应用本章知识点进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熟练 的掌握本章节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学习 兴趣与学习愿望。
三、
说教学的重难点
• 1、本章节的重难点包括:⑴单位换算;⑵ 测量方法及读数;⑶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 相对运动与相对静止;⑷速度公式的应用, 应用题解题过程;⑸匀速直线运动的 析;(7)实验测量平均速与实验的细节问 题等。 • 2、复习的顺序:知识点梳理,典例分析, 重难点强调,布置练习。
• 1、设计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 引导为辅 ; • 2、复习内容选取:(1) 基础知识的复习比 较系统;(2)例题的选择更具有代表性和 综合性 ; • 3、复习内容设计: (1)在学生基础知识掌 握的基础上,本次复习课的设计更强调方 法,细节,与思路 ;(2) 教学过程的安排更 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说 课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十分荣幸在此为大家说课,
我的说课题目是:“《机械运动》复习课” 恳请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一、说本章节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1、本章是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章。 • 2、本章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个系统内容, 是运动学比较简单和基础的内容。 • 3、本章分为四个小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 • 4、前三节涉及到本章的知识点,第四节属 于应用部分。
• 例三、甲乙两人相距150米,分别以速度大 小为3m/s和4m/s的速度同时相向而行,在 出发时一只狗以5m/s的速度跑向乙,遇到 乙后再返回跑向甲,如此往复直到甲乙相 遇,问小狗共行了多少距离?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机械运动的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2. 参照物的选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3. 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物体运动速度的分类;4. 加速度和减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度量;5.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加速度和减速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知识;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巩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的理解,加速度和减速度的概念及计算;2.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参照物的选择,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物理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等,描述它们的位置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识点讲解:(1) 机械运动的概念: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解释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2) 参照物的选择:讲解参照物的作用,举例说明如何选择参照物;(3) 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介绍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4) 加速度和减速度:讲解加速度和减速度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计算;(5)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介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一、机械运动1. 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二、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1. 概念:物体运动速度的分类2. 关系: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之间的联系三、加速度和减速度1. 概念:物体速度变化的度量2. 计算:加速度和减速度的计算方法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1. 概念:物体运动轨迹的分类2. 区别: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差异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运动类型,并解释原因。

机械运动说课稿初中

机械运动说课稿初中

机械运动说课稿初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机械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机械运动”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后续学习力学、热学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对物体的运动有初步的认识,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运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能够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3)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机械运动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的选择以及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2、教学难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具体情境中正确选择参照物。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等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概念复习》说课稿

《机械运动概念复习》说课稿

《机械运动概念复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机械运动是初中学生接触物理的初始章节,对促进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重要的作用。

本章内容是今后学习运动和力等知识的基础,熟练掌握本章知识对学好整个力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从长度测量入手,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实例分析,带领学生逐渐解开运动的实质。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②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③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等构建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掌握通常研究物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②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事物的相对性。

本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制订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重点:构建知识体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掌握研究物理的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来谈谈这节课的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对全章知识点做一梳理,在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问题归纳整理,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教学中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习题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片段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质,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分析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机械运动说课稿

机械运动说课稿

机械运动说课稿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导学案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目标】1、了解国际单位中,时间与长度的基本单位,并制定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3、了解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4、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难点】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手表和停表测量时间。

2、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吗,参照物的实际运用。

3、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的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知识梳理】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____,还有卷尺、游标卡。

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可____________,但是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5、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正确使用刻度尺:零刻度线要_________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________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_________;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__刻度线。

为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估读到___________的下一位。

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写上________。

【合作探究】1、(1)1m = _______ dm = _______ cm (2)1cm = _______ mm = _______nm(3)250cm = _______ m =_______km2、给下列各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1)学校学生课桌的高度80_______ (2)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1.75_______(3)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是2.2_______(4)一个中学生的身高1.65_______3、某同学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数据记录如下:26.12 cm,26.13 cm,26.1 cm,26.11 cm,26.02 cm;错误的数据是 ______;物理课本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篇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经典教案篇一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v=s/t 变形 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运动概念复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二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概念复习。

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评价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运动是初中学生接触物理的初始章节,对促进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重要的作用。

本章内容是今后学习运动和力等知识的基础,熟练掌握本章知识对学好整个力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从长度测量入手,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实例分析,带领学生逐渐解开运动的实质。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②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③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等构建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掌握通常研究物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②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事物的相对性。

本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制订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建知识体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掌握研究物理的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来谈谈这节课的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对全章知识点做一梳理,在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问题归纳整理,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教学中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习题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片段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质,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分析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在指导学生解决经典例题时,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尽量多动脑,多动手,多交流,不断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根据我校的“三——162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导学案的精心编写者,课堂教学的总导演、总设计师,课堂上老师只是欣赏者、评判者、激励者、参与者、指导者。

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自主学习、重点解析、总结归纳、反馈练习。

下面我来具体的说说教学程序。

三、说教学程序
(一)、自主学习
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先自学,再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点评,完成知识梳理。

实现参与就有快乐,合作就会成功,行动就有收获。

(二)、重点解析
1、首先给出3个课堂活动。

活动1:估测课桌的长宽高,让学生利用人体上的尺度进行估测;活动2:测量硬币的直径,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寻找多种测量方法;活动3:用停表测1min内脉搏的跳动次数,加强停表的使用。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生活中哪些物体在运动?”从身边的事例入手,直观感受机械运动。

老师展示图片(高山流水,奔驰的骏马,翱翔的飞机,嬉戏的小鸟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加深学生印象。

3、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片段,带领学生分析列车的运动,知道如何选择参照物。

通过滑雪爱好者、观光缆车、航天飞行员、电梯等实例分析,发现“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的情况也不同”,得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通过观看体育运动视频,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与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它们的运动快慢明显不同。

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定义推出公式,由公式得到单位。

5、观察图片中甲乙两车的运动,知道直线运动的形式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变速运动,如自行车运动、赛车、越野训练等。

6、经典例题解析,加强速度公式的运用。

例1选自课本例题,在此基础上做了问题拓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2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牌问题,让学生认识速度计、明白标志牌的含义等,将物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例3是火车过桥(山洞、隧道等)问题,重点让学生理解这类题型的总路程等于车身长+桥长。

例4进一步巩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理解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不是一回事。

4个例题难度层层递增,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同时通过例题讲解,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养成良好的物理解题习惯。

(三)、总结归纳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对于本章知识你还有什么疑惑?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

(四)、反馈练习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并且能够及时查漏补缺。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进行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很好地展示了全章知识点。

长度单位和换算
长度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机械运动
时间单位和换算
时间的测量、秒表的使用方法
运动的
快慢
测量平
均速度
运动的
描述
时间
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比较快慢的方法
速度
定义
单位、单位换算
公式
目的
原理
器材
步骤
记录数据的表格
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
运动形式
五、说评价反思
物理概念的建立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的过程。

对初二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了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中国古代也有一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变讲台为舞台,把舞台还给学生,以探究式学习为导向,以质疑反思为习惯,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在快乐中构建高效理想课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