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者》教学教案参考

《生物入侵者》教学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认识生物入侵的危害。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入侵者的定义与特点2.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原因3. 生物入侵的实例分析4.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与对策5. 学生实践探究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物入侵者的定义与特点2.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原因3. 生物入侵的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讲授法:讲解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危害及原因。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入侵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入侵现象。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入侵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探究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身边的生物入侵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入侵现象。
2. 讲解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危害及原因。
3. 分析具体生物入侵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入侵现象。
4. 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入侵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探究:布置调查任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身边的生物入侵现象。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调查成果,总结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危害及原因的理解程度。
2. 技能应用: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究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估学生对生态保护的关注程度以及提出的对策的可行性。
七、教学准备:1. 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各种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和视频,用于课堂导入和案例分析。
2. 调查问卷:设计一份关于学生周边生物入侵现象的调查问卷。
3. 报告模板:为学生准备一份实践探究报告的模板,包括调查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生态学专家或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生物入侵问题的深入了解。
教案(生物入侵者)

教案(生物入侵者)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知道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及特点。
2. 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生物入侵者如何在生态环境中传播和繁殖。
2. 如何有效防治生物入侵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入侵者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入侵者的实例及其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PPT、案例资料、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案内容请继续补充六、教学内容1. 生物入侵者的定义与分类2. 生物入侵者的传播途径与繁殖方式3. 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生物入侵者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入侵者的定义与分类。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物入侵者的传播途径与繁殖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有效防治生物入侵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八、课堂练习(1)生物入侵者是指非原生物____的物种,在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后,可能对当地____造成威胁。
(2)生物入侵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等。
(3)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等。
(4)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等。
2. 论述题: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生物入侵者防治措施的看法。
生物入侵者教研课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与特征》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生物入侵问题的关注。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入侵者的定义。
2. 生物入侵者的特征:外来性、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传播速度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入侵者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并回答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入侵者的定义和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我国典型的生物入侵案例,如美国白蛾、福寿螺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生物入侵者的看法,以及如何防范生物入侵。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物入侵者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和特征是否掌握到位?2. 案例分析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入侵者的理解?3. 课堂讨论是否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生物入侵案例。
2. 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防范生物入侵,保护生态环境。
1. 学生对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提出的观点。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八、教学资源:1. 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和案例资料。
2. 相关环保宣传资料。
九、教学建议:1. 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定期进行课后作业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生物入侵者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和影响。
六、教案名称:《生物入侵者的影响与危害》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八、教学内容:1. 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失衡、本土物种灭绝。
2. 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农业损失、公共卫生问题、经济损失。
《生物入侵者》课程教案

《生物入侵者》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认识生物入侵现象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与特点2. 生物入侵现象的实例及原因3.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 生物入侵的防治措施5.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与挑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特点,生物入侵现象的实例,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入侵的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生物入侵现象的成因,生物入侵的防治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特点,生物入侵现象的实例,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入侵的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入侵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入侵现象。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入侵的成因、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活动:设计生物入侵防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 教学PPT:制作包含生物入侵者相关知识、案例的PPT。
2.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生物入侵案例资料。
3. 生物入侵防治实践活动材料:如标识牌、宣传资料等。
4. 教学视频:准备与生物入侵相关的教学视频。
5. 参考书籍:准备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入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与特点:介绍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以及生物入侵现象的实例。
3. 分析生物入侵现象的成因:探讨生物入侵现象的原因,如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
4. 讨论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5. 讲解生物入侵的防治措施:介绍生物入侵的预防、控制和治理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6.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入侵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入侵现象。
生物入侵者教研课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与特点二、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特点。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入侵问题的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与特点。
难点:生物入侵者的识别与应对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内容包括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特点、案例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如生物入侵者的图片、视频等。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和小测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入侵者”?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教师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特点。
2. 学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生物入侵的案例,如兔子、蟒蛇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生物入侵者的特点和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互动(5分钟)1. 教师提出课堂讨论问题:如何识别生物入侵者?如何应对生物入侵?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小测验(5分钟)1. 教师发放小测验试卷,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试卷,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2. 强调生物入侵问题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
七、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生物入侵现象,并提出应对措施。
教学反思:六、教案名称:生物入侵者的识别与应对七、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如何识别生物入侵者。
2. 让学生学会应对生物入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九、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入侵者的识别方法。
难点:应对生物入侵的有效策略。
十、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内容包括生物入侵者的识别方法、应对策略等。
《生物入侵这》教案设计

《生物入侵这》教案设计第一章:生物入侵的概念与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入侵的定义掌握生物入侵的特点理解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2 教学内容生物入侵的定义与例子生物入侵的特点:非native物种、生态影响、难以控制等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物种灭绝、生态平衡破坏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物入侵?小组活动:研究不同生物入侵案例第二章:生物入侵的途径与原因2.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入侵的途径掌握生物入侵的原因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入侵的影响2.2 教学内容生物入侵的途径:运输、贸易、旅游等生物入侵的原因:生态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干扰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入侵的影响:引入非native物种、栖息地破坏等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生物入侵是如何发生的?小组活动:研究不同生物入侵途径与原因第三章:生物入侵的检测与监测3.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入侵的检测方法掌握生物入侵的监测技术理解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生物入侵的检测方法:形态学、遗传学、生态学等生物入侵的监测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野外调查等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的重要性:及时发现与控制生物入侵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如何检测与监测生物入侵?小组活动:研究不同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方法第四章:生物入侵的防控策略与措施4.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入侵的防控策略掌握生物入侵的防控措施理解生物入侵防控的挑战与限制4.2 教学内容生物入侵的防控策略:预防、控制、根除等生物入侵的防控措施:法规制定、检疫检查、生物防治等生物入侵防控的挑战与限制:成本高、时间长、难以完全控制等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如何防控生物入侵?小组活动:研究不同生物入侵防控策略与措施第五章:生物入侵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分析生物入侵案例了解生物入侵的影响与防控经验培养学生的生物入侵防控意识5.2 教学内容选择几个典型的生物入侵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生物入侵的影响与防控经验5.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生物入侵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小组活动:研究不同生物入侵案例第六章:生物入侵的生态后果6.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掌握生物入侵导致的生态后果分析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6.2 教学内容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生物入侵导致的生态后果:物种灭绝、生态位变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等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6.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小组活动:研究生物入侵导致的生态后果第七章:生物入侵的经济学影响7.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入侵对经济的影响掌握生物入侵导致的经济学损失分析生物入侵的防控经济成本7.2 教学内容生物入侵对农业、林业、渔业等的影响生物入侵导致的经济学损失:生产力下降、经济损失、贸易限制等生物入侵防控的经济成本:防治措施、经济损失、投入与产出分析7.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生物入侵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小组活动:研究生物入侵导致的经济学损失第八章:生物入侵的法律与政策8.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入侵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掌握生物入侵防控的法律框架分析法律和政策在生物入侵防控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国际和国内生物入侵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生物入侵防控的法律框架:检疫法规、入侵物种名录、防治措施等法律和政策在生物入侵防控中的作用和挑战8.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法律和政策在生物入侵防控中的重要性小组活动:研究生物入侵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第九章:生物入侵的公众教育与参与9.1 教学目标理解公众在生物入侵防控中的作用掌握生物入侵公众教育的策略分析公众参与生物入侵防控的效果9.2 教学内容公众在生物入侵防控中的责任和作用生物入侵公众教育的策略:宣传、教育、社区参与等公众参与生物入侵防控的效果:意识提升、积极参与、防治效果等9.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公众在生物入侵防控中的重要性小组活动:研究生物入侵公众教育的策略第十章:生物入侵的未来挑战与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入侵的未来挑战掌握生物入侵研究的新方向分析生物入侵防控的长期策略10.2 教学内容生物入侵的未来挑战:气候变化、全球化、新型入侵物种等生物入侵研究的新方向: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入侵生物学等生物入侵防控的长期策略:综合管理、预防措施、持续研究等10.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生物入侵的未来挑战和研究方向小组活动:研究生物入侵防控的长期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生物入侵的定义与例子需要重点关注的原因:理解生物入侵的基本概念对于后续学习生物入侵的特点、途径、检测和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研究生物入侵是指某些物种进入某个生态系统,它们是来自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对于新的环境它们既能生存又能繁殖,且对原生物种及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入侵物种不同于本土物种,它们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了更大的生存优势,在消耗原有物种的生存资源的同时,不断繁衍生息,并摧毁面临问题不能自行适应的原有生物群落。
这会导致许多生态问题,例如公共卫生风险、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等。
因此,研究生物入侵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物物种的国际传播和入侵现象日益普遍。
尤其是在环境污染、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物物种入侵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生物入侵研究。
首先,生态学家们通过对种子分散、幼虫移位和生殖方式等生物特性的分析,对那些能够在异质环境中高度适应和繁殖的物种进行筛选和预测。
他们采用了一系列方法来研究入侵物种的种间竞争和分布格局,以及它们对原生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然后,他们通过对影响入侵物种传播和适应性的因素进行研究,建立和优化物种生存模型,以便预测和防止物种入侵以及可能的影响,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生物入侵问题不仅是单一物种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系统性问题。
多学科交叉合作已经成为探索和管理物种入侵的关键之一。
生态学家与其他学科如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等密切合作,为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生物入侵提供了关键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
集成方法包括建立全球入侵数据库、创建生物防治系统、优化移植和保护本土物种,以及设计和实施入侵物种预警和扫描方案等等。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研究提高了我们对环境伦理学的认识,催生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条款。
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更深入的研究,确定物种入侵的复杂生态与生理过程,加强全球和區域间的合作,探讨复杂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健康。
生物入侵者教研课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特点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的种类。
2. 生物入侵者的特点:描述生物入侵者的生物学特点,如适应力、繁殖能力等。
3.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分析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 实例分析:以我国为例,介绍几种典型的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5. 防治措施: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生物入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典型的生物入侵者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生物入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互动提问法:课堂上设置提问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PPT、视频、图片等。
2. 准备案例分析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3. 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提前通知学生准备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入侵者是什么。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特点和危害。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生物入侵者实例,让学生感受生物入侵的危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生物入侵,并提出具体措施。
5. 互动提问:设置提问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生物入侵者的认识和态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报告学科:生物课题名称:生物入侵组长:成员:指导老师:日期:基本简介外来物种引进是与生物入侵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任何生物物种,总是先形成于某一特定地点,随后通过迁移或引入,逐渐适应迁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逐渐扩大其生存范围,这一过程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引进(简称引种)。
毋庸置疑,正确的行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如美国于20世纪初从中国引种大豆,其种植面积从600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亿多亩,目前,美国已成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出口国。
就中国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后,中国历史便揭开了引进外来物种的一页,苜蓿、葡萄、蚕豆、胡萝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种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沿着丝绸之路被引进到了中原地区,而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芒果、槟榔、无花果、番木瓜、夹竹桃、油棕、桉树等物种也非中国原产,也是历经好几百年陆续被引入中国的重要物种。
相反,不适当的引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一国的生态安全。
此种意义上的物种引进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入侵”。
由此,这种对等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即被称为“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主要原因学术界对外来种入侵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
生物入侵要经历传播、定居、生长繁衍几个阶段。
外来物种通过人们的活动,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以前没有生存过的地方。
一部分成功地扎下了根开始生长,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建立了根据地的物种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慢慢地开始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不断扩大占领区,有效利用资源,排斥和驱逐本地物种。
一般说来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假说:生态位空缺假说、生物因子失控假说、群落物种丰富度假说、以及迁入前后干扰假说。
生物因子失控假说的中心思想是,外来入侵种在新区域得以生存和繁殖,不是因为入侵种本身具有的特性所致,而是由于它们偶然到达了不具备天敌或其它生物限制的新环境,因而快速扩散造成灾害。
也就是说外来生物之所以在其原产地没有什么危害,是因为在原产地有天敌或其它的生物因素限制了它的灾难性爆发,而在被入侵地恰恰少了这些讨厌的克星,于是这些外来者不失时机地为所欲为了。
该假说是解释外来种成功入侵最直接的假说,并促使人们在入侵种原产地去寻找其天敌以进行生物控制。
此外,在外来生物入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时滞”。
就是指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定居到种群开始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占领区”之间的时间延迟期(潜伏期)。
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时间不会大量繁殖、扩展领域,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新到达的地方生长。
如巴西胡椒在十九世纪被引入美国的佛罗里达,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它们并不为人所知。
现在,在佛罗里达它们已经占据了280,000英亩的面积,并且群落密集,没有别的植物能与之竞争。
还有一种叫千里光的植物,它原先在十八世纪末仅生长在牛津植物园,但到十九世纪中叶很快蔓延到英国许多地方。
外来生物入侵过程中的时间延滞,或有或无,或短或长,从短短的几年到几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续几个世纪。
这样就使得外来生物入侵更加难以琢磨,说不定在我们周围默默无闻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某种什么外来生物会突然爆发性生长,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
至于“时滞”产生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
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由于外来种最初定植的生境并不适于其生存,需要时间扩散到适于其生长的环境;②由于道路、河流、山谷等天然屏障的阻挡,或人为的限制,使之不能扩散到其它有利于生长的地区;③因为种群太小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种群却是一直在增长的。
这与人们对外来种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有关;④潜在入侵者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一个种群要想快速繁殖,需要达到一定的种群大小,在突破这个临界点以前,入侵者不会大规模的爆发;⑤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基因型的遗传变异所需的时间;⑥等待生境的变化。
有的外来种在不利的生存条件下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但不能爆发,一旦生长条件适宜将迅速扩增,伺机爆发。
相关分类总体来看,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种自然入侵折叠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薇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中国的。
无意引进折叠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如“松材线虫”就是中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
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
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会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有意引进折叠应当说,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如20世纪初,新西兰从中国引种猕猴桃,美国从中国引种大豆等。
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等。
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及他国的立法实践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生态家现象已逐渐成为导致牺牲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
根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濒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共有10954种,全球鱼类的1/3,哺乳类的、鸟类的、爬行类的1/4,都已高度濒危,如果照此速度发展到2100年,地球上1/3到2/3的植物、动物以及其他有机体将消失,这些物种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和6500万年前恐龙的消亡差不多。
如此严峻的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意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挡外来物种的肆意入侵,而积极的国际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除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危胁。
其他资料入侵案例折叠首先,外来物种包括:入侵微生物:主要是指对农作物、林木及经济鱼虾类带来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未包括人类和家畜疾病。
入侵植物:主要是指在农业、林业、湿地、草原、淡水、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带来危害与威胁的有害植物,如草本、藤本、灌木、藻类等植物及部分有明显危害性的乔木。
入侵动物:主要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有害昆虫、螨、鱼、两栖爬行类等。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德国小蠊,原产于德国,故称“德国小蠊”。
因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在商品流通运输的过程中输入中国,由于其体态与美洲大蠊极为相似,个体的大小如美洲大蠊四分之一,属蟑螂的一个品种。
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数千倍,经半个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长成成虫,群体数量比一般蟑螂多几倍乃至几千倍。
小蠊的生活习性与一般蟑螂相似,喜在宾馆、酒店的中西厨房、酒吧、餐厅、包房等场所活动。
它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与蟑螂类似,主要是它们在活动其间将许多有害物质及病菌等传播到人们的食品及用具中,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德国小蠊是室内蟑螂中最小的一种,体长在15毫米以下。
成虫为棕黄色。
在前胸背板上有两条平行的褐色纵纹。
德国小蠊一年能经历4-5个世代。
德国小蠊卵鞘一直拖在雌虫的尾端,直至孵出若虫才脱落。
若虫因此随母体到处扩散。
若虫经5—7次蜕皮后成为成虫,若虫期为30-56天。
德国小蠊正式大规模入驻中国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已经从开始的少数大城市蔓延到几乎中小城市甚至小集镇和农村地区,据国家疾控中心相关资料显示,一只雌性德国小蠊一年最多可以繁殖出一百万只后代。
随着防治用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德国小蠊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抗药性,多数杀虫剂对其无效。
因德国小蠊的存在和难以防治,导致目前蟑螂已取代老鼠成为四害之首!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一切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生物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围悄悄打响,其造成的生态灾难正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全球的生态安全。
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Bichhornia crassipes即中国人俗称的“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来物种入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
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中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
此外,美国曾经引进葛藤,葛藤不仅有极强的生长力,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1930年从美国再从日本引进后,使许多被破坏的农地和沙坡变成草木繁盛的肥沃土地,被人誉为“大地的医生”。
50年代中期,全美繁衍葛藤近万棵。
然而,葛藤像猛兽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短短二十年间,便从“大地的医生”沦为全美通缉的“绿怪”,亚拉巴马州政府宣布葛藤成为非法移民。
此外,澳大利亚的“兔灾”,地中海的“毒藻”,美国五大湖的“斑马贻贝”,夏威夷的“蛙声”以及入侵中国的“紫茎泽兰”、“大米草”、“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克氏螯虾”、“美国白蛾”等等外来物种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
由于缺少自然天敌的制约,这些外来入侵者不仅破坏食物链,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外来物种入侵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
入侵情势折叠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说,目前已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中国,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中国的物种有50余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
朱秀岩是在此间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国际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他介绍说,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日益加剧,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