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环境调控技术

合集下载

温室环境调控设备及工作原理

温室环境调控设备及工作原理

温室环境调控设备及工作原理一、引言温室环境调控设备是现代温室农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之一,它能够模拟和调整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本文将介绍温室环境调控设备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二、温室环境调控设备的种类1. 温度调控设备温室内的温度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参数之一,而温室内的温度受到室外气温、日照强度、风速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持温室内的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内,常用的温度调控设备包括加温装置和通风设备。

加温装置可以通过燃烧煤、油或天然气等燃料产生热量,提高温室内的温度。

通风设备则可以通过开启或关闭温室的门窗,调整温室内外的气流,实现温度的调控。

2. 湿度调控设备温室内的湿度对作物生长也有着重要影响。

湿度调控设备主要包括加湿装置和除湿装置。

加湿装置可以通过喷雾、蒸发等方式增加温室内的湿度,保持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

而除湿装置则可以通过排除温室内的湿气,降低湿度。

3. 光照调控设备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温室内的光照强度也需要进行调控。

光照调控设备主要包括遮阳网和补光设备。

遮阳网可以通过遮挡阳光的方式,减弱光照强度,以防止日照过强对作物的伤害。

而补光设备则可以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人工照明方式提供足够的光照。

三、温室环境调控设备的工作原理1. 加温装置的工作原理加温装置一般采用燃烧燃料的方式产生热量。

它通过燃料的燃烧,产生热能,然后利用热能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温室内的空气和物体,提高温室内的温度。

加温装置通常由燃料供应系统、燃烧器和热量传递系统等组成。

2. 通风设备的工作原理通风设备主要通过开启或关闭温室的门窗,调整温室内外的气流来实现温度的调控。

当温室内的温度过高时,可以通过开启门窗,引入室外的冷空气,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而当温室内的温度过低时,可以通过关闭门窗,减少室内外的气流交换,提高温室内的温度。

通风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温室内外的温度差异和气流运动规律,进行温度调控。

园艺设施内温度环境调控方法

园艺设施内温度环境调控方法

园艺设施内温度环境调控方法1. 温室通风:温室设施内部温度过高时,通过合理调节温室通风口的开启程度、设置风口位置以及使用风机等设备,实现温室内外空气的交换,从而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详细描述:温室通风是一种常见的调节温室温度的方法。

可以通过设置风口位置和调整风口开度,让外部新鲜空气进入温室,同时将温室内过热的空气排出。

还可以使用风机来增加风流量和调节通风效果。

通过合理调整通风量,可以控制温室内的温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2. 遮阳网的使用:在温室顶部或墙壁上设置遮阳网,可以有效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遮阳网可以阻挡太阳直射光的进入,减少温室内的光照和热量,从而降低温室的温度。

详细描述:遮阳网是一种常见的遮阳调温设施,在温室顶部或墙壁上安装。

它可以有效减少太阳直射光的进入,阻挡光照和热量的传递,从而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遮阳网的遮光率,以实现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控制。

3. 雾化降温:通过给温室内喷洒微细的水雾,通过蒸发吸热的原理,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详细描述:雾化降温是一种利用水的蒸发吸热原理来降低温室内温度的方法。

可以通过在温室内部喷洒细小的水雾,在雾化的过程中,水颗粒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降低空气温度。

雾化也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提供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4. 冷暖气设备:通过安装空调或暖气设备,调节温室内的温度,确保植物在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内。

详细描述:冷暖气设备是温室内温度调控的重要设备之一。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空调或暖气设备,通过加热或制冷来调节温室内的温度。

使用冷暖气设备可以在季节转换或气候变化时,为植物提供合适的生长温度,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5. 移动遮荫设备:通过设置遮荫网或其他遮挡物,调节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

详细描述:移动遮荫设备常用于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调节。

可以根据温室内植物的需求或气候条件的变化,移动遮荫网的位置和开闭,调整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

通过合理利用遮荫设备,可以保持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在合适范围内,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温室工程调控最佳方案

温室工程调控最佳方案

温室工程调控最佳方案一、引言温室是一种人工营造的种植环境,可以在任何季节和任何地点种植各种作物。

温室工程调控是指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病虫害防治等进行控制,以达到最佳种植环境,提高生产效益。

本文将从温室环境调控的基本原理入手,结合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提出一套最佳的温室工程调控方案,以期实现高效稳定的温室种植生产。

二、温室环境调控的基本原理1. 温度控制温室内温度是温室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所以温室温度的调控十分重要。

传统的温室温度调控主要依靠通风和加热设备来实现,现代温室则引入了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温控仪器实时监测温度,自动调整通风和加热设备,保持温室内的理想温度。

2. 湿度控制温室内的湿度也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导致作物叶片枯萎、腐烂或者干旱,所以温室湿度的调控同样很重要。

传统的温室湿度调控主要依靠通风和喷水设备来实现,现代温室则引入了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湿度控制器实时监测湿度,自动调整通风和喷水设备,保持温室内的理想湿度。

3. 光照控制光照是作物生长的能量来源,对于光照的调控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温室内的光照控制可以通过调节遮阳网和灯具的方式来实现。

在现代温室中,还可以通过光照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调节,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外界光照条件,合理安排温室内的光照。

4. 气体浓度控制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当增加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可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产量。

传统的温室二氧化碳浓度调控主要依靠通风和植物呼吸排出二氧化碳的方式来实现,现代温室引入了二氧化碳浓度控制系统,通过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仪器和二氧化碳供给设备,实现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自动调节。

5. 病虫害防治温室种植环境的密闭性和高湿度都是病虫害滋生的理想条件,因此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是温室环境调控的重要内容。

基于物联网的番茄温室环境智能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番茄温室环境智能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1、传感器应用
1、传感器应用
本系统采用了多种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以监测温室环境中的各项参数。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数据传输到数据 中心,为后续的环境调控提供数据支持。
2、无线传输设计
2、无线传输设计
为了实现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本系统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将传感器采集的 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同时,系统还可以根据环境参数的变化,通过无线方式控 制调节设备如通风设备、灌溉设备等的运行,以实现对环境的智能调控。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温室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网络、控 制算法等部分。
1、传感器选型
1、传感器选型
在智能温室系统中,传感器主要用于实时监测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参 数。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型号,需考虑其测量范围、精度、稳定性 等因素。
2、数据采集与处理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业领域,基于物联 网的智能温室系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本次演示将介绍基于物 联网的智能温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温室系统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国内外研究者针对这 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目的主要包括提高温室环境控制精度、节约能源、 提高作物产量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传感器选型、数据采集与处理、控制算法设 计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智能化温室环境监控系统、高效节能型温室等。
基于物联网的番茄温室环境智 能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01 引言
03 设计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背景 04 实现
引言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农业领域 中。番茄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生长环境对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为 了提高番茄的产量和质量,本次演示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番茄温室环境智能 调控系统。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无线传输、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番 茄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为番茄的高产、优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温室环境特征及调控

温室环境特征及调控

温室环境特征及其调控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在进行:一是创造出适合环境条件的作物品种及其栽培技术;二是创造出使作物本身特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

而设施农业,就是实现后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设施栽培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因此生产者对环境的干预、控制和调节能力与影响,比露地栽培要大得多。

管理的重点,是根据作物遗传特性和生物特性对环境的要求,通过人为地调节控制,尽可能使作物与环境间协调、统一、平衡,人工创造出作物生育所需的最佳的综合环境条件,从而实现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设施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

制定作物设施栽培的环境调节调控标准和栽培技术规范,必须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掌握作物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各个环境因子的要求。

作物种类繁多,同一种类又有许多品种,每一个品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又有不同的生育阶段(发芽、出苗、营养生长、开花、结果等),上述种种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均不相同,生产者必须了解。

光照、温度、湿度、气体、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5个环境因子,每个环境因子对各种作物生育都有直接地影响,作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定性和定量的关系,这是从事设施农业生产所必须掌握的。

2.研究各种农业设施的建筑结构、设备以及环境工程技术所创造的环境状况特点,阐明形成各种环境特征的机理。

摸清各个环境因子的分布规律,对设施内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有何影响,为确立环境调控的理论和基本方法、改进保护设施、建立标准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

3.通过环境调控与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使园艺作物与设施的小气候环境达到最和谐、最完美的统一。

在摸清农业设施内的环境特征及掌握各种园艺作物生育对环境要求的基础上,生产者就有了生产管理的依据,才可能有主动权。

环境调控及栽培管理技术的关键,就是千方百计使各个环境因子尽量满足某种作物的某一生育阶段,对光、温、湿、气、土的要求。

作物与环境越和谐统一,其生长发育也越加健壮,必然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温室大棚环境调控与管理系统设计

农业温室大棚环境调控与管理系统设计

1 引言随着控制技术、Internet 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可控环境农业”的研究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如何方便有效地对温室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是目前可控环境农业研究的重点。

本章简要说明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并综述了温室环境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1.1 远程温室监测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程科技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高科技温室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温室中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等单项环境因子控制技术的研究,希望通过改变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创造适合植物最佳的生长条件、避免外界恶劣的气候,达到调节产期、促进生长发育、防治病虫害等目的。

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温室测控技术的实际应用与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发达国家已经向高层次的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现代化水平高,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1]。

我国温室测控技术应用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世界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发展迅速,温室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对各种温室测控技术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引起该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1.2 国内外温室测控技术1.2.1 国外温室测控技术研究状况发达国家如荷兰、美国、英国等都大力发展集约化的温室产业,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水、气、营养液等实现计算机调控。

荷兰在1974年首次研制出计算机控制系统CECS。

l978 年日本东京大学的学者研制出微型计算机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

目前,日本、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根据温室作物的特点和要求,对温室内的诸多环境因子进行环境控制。

在日本,作为设施农业主要内容的设施园艺相当发达,塑料温室和其它人工栽培设施达到普遍应用,设施栽培面积位居世界前列。

蔬菜、花卉、水果等普遍实行设施栽培生产。

温室环境调控技术与方法

温室环境调控技术与方法

温室环境调控技术与方法温室环境调控技术与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创造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温室环境调控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延长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温室环境调控的一些常用技术和方法。

温室内的温度调控是温室环境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室内的温度受到外界气温、日照强度、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持温室内的适宜温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安装温室遮阳网,降低温室内的日照强度,避免过度高温。

二是利用温室通风系统,通过开启温室侧窗或顶窗,调节温室内外的气流,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三是利用温室散热系统,通过水蒸发、冷凝等原理,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温室内外温度差异和作物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温度控制效果。

温室内的湿度调控也是温室环境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室内的湿度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持适宜的湿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利用温室喷雾系统,通过喷洒水雾的方式增加温室内的湿度。

二是使用温室加湿器,通过加热蒸发水的方式增加温室内的湿度。

三是利用温室通风系统,通过调节温室内外的气流,降低温室内的湿度。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以保持温室内的适宜湿度。

温室内的光照调控也是温室环境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为了保证适宜的光照条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利用遮阳网调节温室内的光照强度,避免过强的光照对作物造成伤害。

二是合理安排温室内作物的布局,使得光照能够均匀地照射到每一株植物上。

三是利用温室内的人工照明系统,补充不足的自然光照。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作物的光合作用需求和生长阶段进行灵活调整,以创造最适宜的光照环境。

温室内的通风调控也是温室环境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室内的通风可以有效地调节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和CO2浓度,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技术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技术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技术1、光照:每天早上拉帘后,用干拖布清扫棚面,每7—10天用湿布在棚面擦洗,清除吸附的灰尘。

连阴天或雪天也应在12—16时之间,拉启草帘透光。

2、温度:(1)气温:日出后在适当的时间(拉启草帘后气温下降1℃—2℃,接着回升)早拉帘,拉启草帘后,40分钟内气温应上升到25℃左右,60—80分钟内,气温上升至28℃。

10—14时是作物光合作用最旺盛的时期,这时气温应保持在25℃—32℃之间(不同作物,应在区间内相应调整)。

(2)地温:日光温室的透明覆盖材料—塑料膜,应在9月下旬就进行覆盖,以利提高地温(地温是比较稳定的)。

灌溉时要采用滴灌或小沟暗灌,用水量要小,水温要高,不要使地温下降过大,灌溉用水最好用温室蓄水池的预热水。

3、水份:定植前,整地时要灌足底水,定植后浇好稳苗水,上覆盖地膜,垄上开小沟,生长期间,如需灌水,则用小沟小水暗灌或用滴灌,切不可大水漫灌。

4、空气湿度:温室内土地要全部用地膜覆盖,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份。

当室内气温上升至28℃时应当排湿,防止结露。

5、通风口调控技术:在日光温室覆膜时,采用了大、小片膜覆盖,在顶部预留了40公分宽和温室同长的通风窗口,在室内气温上升至28℃时,可分段开窗通风,一般12月至翌年2月每天第一次通风在11时左右,开窗口时,不可过大,应分三段在棚内等间距开启,每段风口长1米左右,宽10公分左右,开窗后,气温下降1—2℃接着回升,气温回升至30℃时,风口在原基础上,再拉长开大,每次开窗后,气温下降不超过3℃,始终控制棚内气温不超过35℃,一般在25℃—32℃之间,16时后,根据棚内气温下降情况(20℃以下),关闭窗口,提升棚内温度,使其室温达到不同作物要求的夜间温度和夜间可能损失的温度之和。

风口关闭后,气温上升到要求温度,随日照强度的减弱,虽有日照,室温出现下降趋势时,可及时覆盖草帘,以利保温。

6、温室温度表设置:日光温室内温度表一般设置三支,距后墙1米处一支,中部一支,前沿一支,温度表的水银头,应高于植物龙头(生长点)5—10公分处,不易过高也不易过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