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
抗美援朝战争的感人故事

抗美援朝战争的感人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感人故事:故事一:黄继光,那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啊!你能想象在枪林弹雨中,他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情景吗?当战斗激烈进行时,战友们都着急万分,黄继光大喊一声:“我上!”,然后就像一只猛虎般冲向敌人。
他的勇敢和坚定,就如同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胜利的道路。
故事二:邱少云啊,他忍受着烈火的灼烧,一声不吭,这是多么顽强的意志呀!当时,火势凶猛,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
周围的战友们看着心疼不已,但他就是那样坚定地趴在那里,好像一座不朽的丰碑。
难道这不令人敬佩吗?故事三:还记得那个“冰雕连”吗?战士们在极度寒冷的条件下,依然坚守阵地。
他们一个个就像雕塑一样,一动不动,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天哪,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守啊!故事四:有一位老班长,他为了让战士们能吃饱,自己却饿着肚子。
有战士问他:“班长,你咋不吃呢?”他笑着说:“我不饿,你们吃。
”他的无私奉献,不正像那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战士的心吗?故事五:战斗中,有一个小战士受了重伤,可他还坚持要战斗。
他说:“我不能倒下,我还要为战友们报仇!”他那倔强的表情,仿佛在告诉敌人,我们永不退缩!难道我们能忘记这样的他吗?故事六:有一次,部队被敌人包围了,情况十分危急。
一个战士站出来说:“让我去引开敌人!”他的勇敢就像一把利剑,刺破了敌人的包围网。
大家都为他揪着心,而他却那么义无反顾。
这是怎样的一种担当啊!这些英雄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是他们的牺牲和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必须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简介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简介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1、黄继光堵枪眼。
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
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
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2、邱少云放弃自救。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3、杨根思切断敌军退路。
朝鲜战争中,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8岁。
4、孙占元与敌人同归于尽。
上甘岭战役中,两腿被炸断的孙占元在弹药用尽后,爬到敌军尸体堆里,解下手榴弹投向敌群。
当敌人扑到身边时,他毅然滚入敌群,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5、奇袭白虎团。
1953年7月13日晚,夏季反击战役金城战役打响了,杨育才奉命率侦察班12名战士,以化装奇袭手段,歼灭南朝鲜军“精锐师团”——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
他们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沿着侦察路线,直插敌军308高地,进入“虎口”415高地。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故事事迹胡修道的英雄事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第91团第5连战士胡修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中,奉命坚守阵地,连续打退敌军进攻。
在班长调往其他阵地、战友负伤的情况下,孤胆奋战,激战一天,击退敌军数十次冲击,毙敌200多人。
胡修道的英雄事迹传到国内后,赞颂信象雪片一样,从祖国四面八方飞向朝鲜前线,一致赞扬胡修道的英雄行为。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有哪些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许家朋、孙占元、邱少云、李家发、杨连第、杨春增、杨育才、胡修道等。
一篇篇恸心的英雄故事

一篇篇恸心的英雄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以下是一篇篇恸心的英雄故事。
1.黄继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战士。
1952年10月,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为部队争取了胜利。
黄继光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军人的楷模。
2.邱少云: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战士。
1952年10月,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英勇牺牲。
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坚毅品质。
3.雷锋:雷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虚心好学、勤奋刻苦,关心他人,无私奉献。
雷锋的事迹传遍全国,成为了中国军人的光辉榜样。
4.杨根思: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杨根思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连长。
1950年11月,在朝鲜长津湖战役中,杨根思率领部队英勇作战,最后英勇牺牲。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精神。
5.苏宁:苏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工程师,他致力
于军事科学研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 1年,苏宁在实验中不幸牺牲,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中国军人的光辉榜样。
这些英雄故事,让我们铭记英雄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前。
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

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的一场伟大战争,是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美援朝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无数荣誉。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些英雄的故事。
英雄一,谢富治。
谢富治,江苏人,曾是一名普通的士兵。
1952年,志愿参军入伍,1953年随部队赴朝参战。
在战斗中,谢富治表现出色,多次立功受奖。
1953年5月25日,志愿军第63军某部在朝鲜西部地区遭遇美军进攻,谢富治所在的排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节节败退。
谢富治毅然挺身而出,带领战友奋勇抗击,最终击退了美军的进攻。
在这次战斗中,谢富治所在的排被誉为“铁血排”,谢富治本人也荣立二等功。
他的英勇事迹被载入了《解放军报》,成为了抗美援朝的英雄。
英雄二,邵峰。
邵峰,湖南人,志愿军某部的一名炊事员。
1952年,邵峰随部队赴朝参战。
在战斗中,邵峰不仅完成了炊事员的本职工作,还积极参加了战斗。
1953年7月,志愿军第64军某部在朝鲜东北部地区遭遇美军进攻,邵峰所在的连队陷入了激烈的战斗。
在一次战斗中,邵峰所在的连队受到了美军的猛烈炮火轰击,士兵们纷纷倒下。
邵峰毅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一颗炮弹,保护了战友的生命安全。
虽然邵峰最终因伤牺牲,但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被誉为抗美援朝的英雄。
英雄三,杨根思。
杨根思,山东人,志愿军某部的一名狙击手。
1952年,杨根思随部队赴朝参战。
在战斗中,杨根思表现出色,多次狙击了敌军高级将领。
1953年10月,志愿军第65军某部在朝鲜中部地区遭遇美军进攻,杨根思所在的狙击小组在一次战斗中,成功刺杀了美军的狙击手,为部队取得了战斗胜利。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被媒体广为传播,成为了抗美援朝的英雄。
这些英雄的故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英勇和无畏。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无数荣誉。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本月修正版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1. 红色紧身衣的创新者背景介绍抗美援朝战场上,一支中国志愿军部队面临着衣物短缺的问题。
由于严寒的北方冬季气候,士兵们急需保暖的衣物以抵御严寒。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供应衣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感人故事面对这一困境,一位中国志愿军士兵刘明决心找到解决办法。
他观察到敌对势力的坦克上有一种红色的紧身衣用于保暖,于是他开始尝试用红色的布料制作类似的衣物。
经过多次失败的实验后,他不放弃,并最终发现了一种适应性更好的制作方法。
他尝试将蓝色布料浸泡在红色染料中,以使其具备较好的保暖效果。
经过不懈的努力,刘明终于制作出了一批自制红色紧身衣。
这些衣物迅速分发给中国志愿军士兵,在严寒冬季战斗中起到了巨大的保暖效果,使士兵们能够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保持体温。
刘明的创新为中国志愿军士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提供了更好的保护,他的故事感染了周围的人们,并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
2. 悉心照料的医护人员背景介绍战争中,士兵们面临着来自战争伤害和疾病的威胁。
医护人员的角色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提供及时、高效的医疗救助,以保护和拯救战士的生命。
感人故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位名叫杨丽的女医护人员,以她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众人的称赞。
杨丽是一名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医生,她在前线设立了一个移动医疗站,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急救治疗。
她日以继夜地工作,从不知疲倦,以确保士兵们得到及时的医疗帮助。
除了提供医疗救治,杨丽还致力于心理辅导和士兵们的情感支持。
她用温暖和关怀的语言与每一位受伤的士兵交流,尽力使他们恢复信心和斗志。
杨丽的辛勤工作和爱心感染了每一个士兵,她成为了全体中国志愿军士兵心中的守护天使。
3. 壮烈献身的战友情谊背景介绍在战争中,战友之间的情谊常常是无法言喻的。
他们彼此依靠、互相守护,甚至为对方奋不顾身。
感人故事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一对好兄弟,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张强和王勇。
抗美援朝小故事

抗美援朝小故事
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进攻朝鲜,中国决定出兵支援朝鲜。
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故事一,战壕里的友情。
在战争年代,中国志愿军和朝鲜军队一起对抗美国的侵略。
有一次,中国的王志刚和朝鲜的金大中在一次战斗中成了战友。
他们在战壕里并肩作战,共同面对着敌人的炮火。
在一次战斗中,金大中受了重伤,王志刚二话不说就冲出战壕,冒着炮火将他背回了战壕,并亲自给他包扎伤口。
从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故事二,护送孩子的使命。
中国的志愿军不仅仅是战士,还有医护人员。
有一次,一名中国的医生在战地医院里看到了一名受伤的朝鲜儿童。
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将这名孩子送回朝鲜,因为他知道这个孩子的家人在战乱中已经失散。
于是,他和一名护士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护送这名孩子回到了朝鲜的村庄。
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也成为了当时的
一个传奇。
故事三,共同守卫祖国。
在一次战斗中,中国的志愿军和朝鲜的军队一起守卫着一座重
要的山头。
敌人的炮火不断,他们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守住这个阵地。
在战斗中,中国和朝鲜的士兵们互相搀扶,共同守卫着这片土地。
他们用生命捍卫着自己的祖国,也用行动诠释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深
厚友谊。
这些抗美援朝的小故事,或许在当时只是战争中的一抹亮色,
但它们却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在那个年代,中国和朝鲜两国
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对抗侵略者,这种友谊和团结的精神也一直影
响着后人。
愿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同守护和平的未来。
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人物感人事迹【10篇】

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人物感人事迹【10篇】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精选篇1在十大元帅中,彭德怀是唯一一个参加过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在解放后又和美国人打过仗的。
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里,叙述他历经敌营,不知几死。
彭德怀行伍出身,自平江起义,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与死神擦边更是千回百次。
井冈山失守,“石子要过刀,茅草要过火”,未死;长征始发,彭殿后,血染湘江,八万红军,死伤五万,未死;抗日,鬼子扫荡,围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牺牲,彭奋力突围,未死;转战陕北,彭身为一线指挥,以两万兵敌胡宗南28万,几临险境,未死;朝鲜战争,敌机空袭,大火呑噬志愿军指挥部,参谋毛岸英等遇难,彭未死。
毛泽东对他曾是极推崇和信任的。
长征时期曾有诗赠彭“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十大元帅中,毛除对罗荣桓有一首悼亡诗外,对部下赠诗直夸其功,这也是唯一一首了。
抗日战争,彭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后期朱老总回延安,他实际在主持总部工作。
解放战争初期,彭转战西北更是直接保卫党中央、毛主席。
朝鲜战事起,高层领导意见不一,毛急召彭从西北回京,他坚决支持毛泽东出兵抗美,并受命出征。
三次战役较量,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杜鲁门总统事先没有通知朝战司令麦克阿瑟,就直接从广播里宣布将他撤职,可见其狼狈与恼怒之状。
从平江起义到庐山会议,这时彭德怀的革命军旅生涯已30多年,他的功劳已不是按战斗、战役能计算清的,而是要用历史时期的垒砌来估量。
蔡元培评价民国功臣黄兴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先生。
”此句用于彭,“无彭则无军威,有军必有先生。
”他不愧为国家的功臣、军队的光荣。
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精选篇21952年10月,已经被我军打怕的老美再也没心思帮李承晚复国了。
为了能够体面的退场,他们选择了两个不起眼的高地,想要以重火力覆盖的方式扳回面子。
于是美军“摊牌行动”应运而生,他们调集了足足6万大军、300多门大炮、170多辆的坦克,还外加3000多架次的轰炸机,用如此恐怖的重火力对我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597.9高地发起了猛攻,为这么个不起眼的阵地下这么大的血本,显然他们是被我军打急眼了。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
故事一:黄继光的英勇牺牲
1952年2月6日晚上,中国志愿军战士黄继光所在的一个排在
朝鲜前线的山头上,遭到敌军的猛烈炮火轰击。
在副排长的命令下,黄继光和战友们冲进了敌人的阵地。
黄继光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激励着战友们奋勇杀敌。
在激烈的战斗中,黄继光被一颗手榴弹炸
得重伤,但他还是坚持继续战斗。
最终,黄继光英勇牺牲,年仅19岁。
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全军全国,被授予“英雄烈士”称号,被
誉为“抗美援朝第一勇士”。
故事二:朱得志逆袭的奇迹
朱得志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参加抗美援朝后,因个子矮小,
被分配给侦察连。
一次巡逻中,朱得志无意中发现了一支敌军的重
要情报,他勇敢地返回部队向上级报告,为我军出色完成战斗任务
提供了重要情报。
此后,朱得志成为侦察连的骄傲,多次在战斗中
发挥关键作用。
最终,朱得志升任战士,再继续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他的逆袭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努力和坚持,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个人的能力和价值。
故事三:刘邦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刘邦是一名战士,他在战场上被敌人炮火击中,左腿受重伤。
尽管如此,刘邦却没有放弃,他战战兢兢地用右腿支撑着自己的身体继续作战,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战斗。
这样的坚持让刘邦的伤势变得更加严重,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奋战。
最终,刘邦被敌军俘获,但他的战斗精神仍然感染了更多的战友。
刘邦的坚强意志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无数战士的写照,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坚毅和勇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
钟樟彩的故事
在1953年朝鲜战场夏季反击战中,志愿军某部三连接替了友军的防务,上了938.2高地主峰的前沿阵地,对面不到百米处就是美国鬼子。
美军不甘心938.2高地被我友军夺取,天天向我方阵地前沿和纵深实施狂轰滥炸,隔一两天就以数十人或百余人的规模,在炮兵和坦克掩护下向刚接防的三连等阵地反击。
那时,处在山沟里的炊事班送饭到前沿阵地,即使在夜间,也是三天两头有伤亡。
不要说一天三餐,一天一餐也难保证,两三天才能送上一次饭。
战友们回忆说:吃饭难,还有压缩饼干可以啃几口,抵一阵子饥饿,但饮水难时刻威胁着战士的生命。
接防上阵地那天早晨,每人都背了一壶水。
有的战士在通过炮火封锁区时,水壶就被敌人机枪打中,水漏光了。
多数人在炎热的夏天打了一天仗,没到下午,一壶水早已喝光。
到了晚上,大家渴得唇干舌燥。
上阵地第四天,天刚黑下来,指导员余发荣跑到三排十班的猫耳洞,对班长钟樟彩说:“没有水,战士们快渴死了,有的人已经接小便喝了。
你负责的活动小分队,除了到敌前侦察敌情抓‘舌头’(俘虏)外,要加一项任务,就是到山沟里找水源。
只要找到了水,拼上命也要把水背上来。
”钟樟彩时年24岁,入朝后在烟台峰打坑道中光荣负伤,刚立过功。
指导员走后,他随即就叫战士到各班收集了30多个军用水壶,背上冲锋枪和水壶,离开猫耳洞奔往前沿阵地的山沟。
在泛着少许白光的小路上,他仔细辨认路痕,确认没有埋着地雷后,加快速度走几步,又低下头仔细查看一段再走几步,就这样辨认一段走一段。
当跑下80余米时,山坡上已逐渐有些灌木和青草了,他放慢了速度,仔细搜索,特别注意听水流声音。
猛然间,他发现不远处的小树丛里横着两段似原木一般的东西……他猫着腰手提冲锋枪警惕地向那两段东西走去。
待走近了,才看清那是两具尸体,仔细一看,在紧靠上面那具尸体边的岩缝里,向上喷涌着一股清水,水量还不小。
他高兴极了,随即将靠近泉边的尸体移开几步,看清楚了那是个穿志愿军服装的年轻战士,身上背着枪和一些水壶,手里拿着一个军用水壶伸向喷涌的泉水。
他判定这两个战士是到这里灌水时,遭敌人封锁水源的机枪扫射而牺牲的。
他怕美军机枪再次射击,不敢怠慢,连忙趴下喝饱了泉水,又急速卸下身上背着的全部水壶,很快将所有水壶灌满。
水背回之后,看着连里战士轮流传递水壶,喝着那甘甜泉水时的高兴劲,钟樟彩也乐了。
自从那天背水成功以后,他又每隔一两天去背过三次水。
每次都遇到定向、定点打到泉水附近的机枪子弹和炸弹,但钟樟彩都根据美军打枪打炮的规律避过去了。
他也因背水荣立了三等功。
罗盛教的故事
罗盛教,湖南省新化县相子村人,1931年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47军第141侦察队文书。
他高举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昂首挺胸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一直向南急行军,迎接战火的洗礼。
当年,他参加了阵地防御作战。
1952年1月,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风雪弥漫,气温降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
2日,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层,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
刚刚投弹训练归来的罗盛教见此情景,像接到战斗命令,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冰洞,潜入水底寻人。
在剌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进冰水中。
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着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
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
王万金的故事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五一农场一处农家小院里,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万金蹒跚走来,由于脑梗塞,他的半边身体有些僵硬,但还可以勉强行走。
古稀之年的他回忆起了那段不同的经历——和特务斗争的日子。
加入民警连
王万金,甘肃天水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3月入朝作战。
刚开始,王万金被分到了步兵连,但是让王万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953年停战以后,他加入了民警连。
1953年,敌我双方停战后,以三八线为界,各自撤出两公里,中间让出来4公里地方为公共区域。
这个公共区域不能进部队,为非军事区。
我军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民警连,在这个区域巡逻。
由于各方面比较优秀,加之反应快,王万金被调进了民警连。
王万金回忆说,当时他们的巡逻时间是每天20时至第二天早上6时,而夜里职守的范围也不是漫山遍野地跑,就守在山下的路口附近。
他们一般是3个人一个小组,轮流巡逻。
而巡逻的主要任务,就是监视检查,看敌人会不会放特务过来。
据了解,那时虽然是停战期间,但是为了窃取我军情报,想混进我军队伍的特务很多。
而且这些特务很多都经过专门的武装训练,长的跟中国人差不多,又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一旦混入我方阵地,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和特务相处
就在这紧张的时期,王万金所在的民警连进来一名30多岁的男子。
王万金说,这个人是从对方阵地过来的,说是我们的战士,战时和队伍失散了。
他穿着志愿军军服,说着普通话,乍一看,确实没什么破绽,就被放行了。
“其实啊,只要从对方阵地过来的人,大家都很怀疑。
”王万金说,那名男子就被安排进连队后,大伙就盯上他了。
头两天,不管这个人走到哪,干什么,王万金和战友们都在观察。
这一看,还真看出了点问题。
“这个人穿的军装虽然样式、颜色和志愿军服差不多,但细看一看,他的衣服下摆比我们的宽了一个边。
”王万金回忆说,此外,到早上出操时,战士们一到时间,就能在几分钟之内整理好内务,迅速整队并投入训练。
晚上吹了熄灯号,大家也都统一睡觉。
可这个人却跟不上趟,往往是大家都排好队了,他还在找裤子,而大家都睡觉了,他还在磨磨这弄弄那。
特务现原形
这样格格不入的情况多了,大家都开始议论。
连长看在眼里,对此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我们志愿军一般没这么散漫,而且听了领导批评肯定改正。
”王万金说,可是这个人听了连长的话,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丝毫没有变化。
这下,他的异样就更加被凸显了出来。
不久后的一天,王万金和战友们看到这名男子被带走了,之后就再也没见过。
王万金说,后来他听人说,此人遭到怀疑后,连里领导就问他在哪个部队干过,所在的部队去过哪些地方。
“你可别小瞧这些问题。
”王万金说,因为在朝作战时,部队的番号很多,而且经常转移阵地,所以基本上只有真正的志愿军战士,才能把自己所在部队的番号和去过的地方对上号。
盘问的结果,此人一问三不知,立即暴露,现出特务的原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