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场美军战俘的神秘生活

合集下载

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

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

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文/紫丁朝鲜战争中,美军战俘与志愿军战俘的人数分别为3000余人和2.2万人。

当个体遭遇战争,自身的命运已然无法把握,只有随波逐流。

在被投往对方战俘营后,他们的人生走向另外一条轨道。

天差地别的战俘待遇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被俘原因可大致归为如下几类:因受伤被俘3000多人;因生病被俘约4000人;因冻饿、弹尽粮绝而失去战斗力被俘1.2万多人;因其他原因被俘1000多人。

当然,也有人主动投降,但仅有数百人。

于是,他们的身份在一瞬间发生改变:从战士到战俘。

大多数志愿军战俘并不知道莎士比亚,但在被俘后,许多人心里都有着与哈姆雷特一样的追问:“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志愿军战俘张泽石回忆,一名志愿军的营职干部就曾来和他商量如何去死,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在死后得剑一张“抗美援朝军人牺牲证明书”。

事实上,不用他们一心求死,在美军战俘营,死亡也一直如影随形。

他们住在帐篷里,每个帐篷住50多人,帐篷中间挖一条40厘米深的沟,两边潮湿的土地就算是床铺。

每个人只能睡30厘米宽的地方。

每两人一张草席,每人一床旧军毯,夜夜与潮湿和寒冷为伴。

住的恶劣,吃的也很差。

每个战俘每天领到的只是小半碗饭,开水每5天才供应一次,平时连清水都喝不上。

与饥饿相连的就是挨冻,不知是管理不善或者故意为之,直到大批战俘被冻伤,才给每人发一件夹衣,10个人发7件旧大衣。

美军战俘也很关注生死,只是他们的落脚点在于:害怕自己死去。

关于美军战俘的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当年在志愿军中从事俘虏管理工作的黄继阳和程绍昆。

据两位介绍: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就做出了宽待俘虏的4项规定:保证战俘生命安全、保护个人财物、不侮辱战俘人格,不虐待战俘等。

这些规定被做成传单,在前线广为散发。

只是一开始,美军并不相信志愿军会如此友善。

那些美国兵都是“少爷兵”,吃惯了牛奶、面包、巧克力,有的美国俘虏竟然发牢骚说:你们志愿军养不起我们就不要抓我们来!当时为了搞好战俘伙食,军委总政治部专门发出指示。

战俘营生活战争中的囚徒

战俘营生活战争中的囚徒

战俘营生活战争中的囚徒战俘营生活:战争中的囚徒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和痛苦的一幕。

在战争的阴影下,无数的士兵成为了战争的俘虏,被囚禁在战俘营中。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痛楚,而这些战争中的囚徒们也经历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战俘营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战争中囚禁者的坎坷遭遇。

一、囚禁的现实战争中的囚徒被迫失去了自由,被关押在战俘营中。

他们与内外世界的隔绝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他们无法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无法了解外界的动态,只能沉浸在狭小的囚室中。

这种囚禁感让他们感到彻底孤独和无助。

二、艰苦的生活条件战俘营中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给囚禁者带来了极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食物稀少,长期以来的营养不良导致了许多囚禁者的健康状况恶化。

营地的卫生状况恶劣,缺乏清洁设施和基础设施,给囚禁者增加了各种疾病的风险。

三、身心折磨在战俘营中,囚禁者常常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

战俘有时会受到虐待和酷刑,这些暴行让囚禁者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失去自由,丧失尊严,长期以来的压力和折磨,让战俘们的身心饱受煎熬。

四、囚禁者的团结与抵抗尽管困境重重,一些战俘组织起来,试图在囚禁的环境中建立起一种团结和抵抗的精神。

他们互相支持,通过共同的信仰和目标,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这种团结和抵抗精神为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囚禁生活的艰辛。

五、解放和重建战争结束后,战俘们最终会被解放出来。

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苦难就此结束。

许多战俘们在解放后面临着重新适应社会以及心理创伤的挑战。

社会对于这些战俘的偏见和歧视也给他们的重建增加了许多困难。

结语:战俘营生活是战争的一个残酷的缩影,囚禁者在其中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然而,战争中的囚徒们也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和抵抗精神。

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支持,勇敢地面对着命运的挑战。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的镜子中反思,珍惜和平,让我们的世界不再有战争的囚徒。

一位志愿军老兵的战俘人生

一位志愿军老兵的战俘人生
迹 ,张泽石来到 前沿阵地 ,亲眼 目睹 了一 场 主力营消灭美军一 个坦克连的 战斗 。战
名 志愿 军 战 士 ,赴 朝 参 战 ,被 编 在 6 军 O
4 月4日 ,部 队按 期 到达 - / 线 南边 k
斗结束 后 ,他在 《 战斗快 报 》上写 了一首 快板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颂 战士们 的英勇顽强。

1 O 5 8 。 “ 时 的我 是初 生牛 犊不 师 3团 8 当
的前沿阵地。 当时 ,部队运输弹 药和 粮食
t Nf ̄ NE V m I 2 I1 J : f i l % l 、 OI 年 9U 31 1 {
非 常 人 生
痛 、饥饿 、疲劳从岩 石后 面用冲锋 枪、步
枪 、手 榴 弹 打 退 敌 人 一次 次进 攻 。 我们 这

位志愿 军老兵 的战俘人 生
口文/ 余 玮 图
在 纪 念 抗 美 援 朝 6 周 年 的 日子里 ,一 O 位 志 愿 军 老 兵 不 断 向人 们 说 起 自 己在 那 场
战争 中的一段特殊 的经 历。 其实 ,这段经历 ,他 不仅已经讲述 了 很 多年 ,也写 了很 多年 ,出版 的各类 回忆
这 样 一 条 , 战士 们 决 定 在 黑夜 突 围 出去 。
张泽石看到不少 战士突围时在敌人 的枪 眼 下倒下 。天边 出现曙光 ,敌人坦克轰隆 隆
压 进 沟 来 , 战士 们 就 分 散 往 后 山跑 。 “ 山
势很陡 ,我爬 了约两 丈高就被一块 巨石挡
住 了 , 于是 双 手 抓 住 石缝 中 一 棵  ̄ r 棵 子 Jl ,J 用 力往 上 爬 ,脚 下 太 滑 ,被 子 弹溅 起 的 石 碴 又擦 破 了我 的额 头 。 当 时猛 一 使 劲 ,小

最新-自愿留在中国的美军战俘 精品

最新-自愿留在中国的美军战俘 精品

自愿留在中国的美军战俘自愿留在中国的美军战俘文/孟红等美军战俘为何自愿留在中国?1953年6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战俘自愿回国,允许战俘在90天的冷却期里做出决定,可以选择回国,也可以选择留在战争所在国,还可以选择到某个交战国。

结果,有21名美军战俘拒绝返回美国,选择到中国去。

他们的行动在美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指责他们是叛国者。

一开始,在4300名美军战俘中有23人决定到中国去,另外还有1名英国人、几名比利时人以及350名南朝鲜人。

当时的美军战俘霍金斯回忆说他们告诉我说,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到中国去,我当时就说‘嗨,那太酷了。

’1953年冬天,威尔斯、威尔逊、霍金斯和其他想要到中国的战俘被卡车送到了板门店附近的一个军营,他们一到那里就高唱《国际歌》,而那里的美国士兵则用口号回应他们,这些士兵高喊上帝保佑美国。

这些想到中国去的战俘并没有马上被送到中国,而是给了他们90天的冷却期进行思考,在这期间允许他们改变主意。

最后,爱德华·迪肯森和克劳德·巴彻勒改变了主意,决定回美国。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这两人的命运似乎比其他人更惨一点他们一回到美国就受到了军事法庭的审判,迪肯森的罪名是私通敌人以及作为战俘行为不当,被判刑10年。

巴彻勒的罪名是私通敌人,被判终身监禁,后来刑期减到20年。

不过,他们两人最后只服刑3年就被释放。

1954年2月24日凌晨4点,天气又黑又冷,一列火车带着这21名美国战俘驶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境内。

开始的新奇感过后,由于语言不通,有的人开始想家,并通过各种途径回到美国。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些美国人认为在他们被关押期间,中国军队对他们进行了洗脑。

但是大部分人选择到中国去的真正原因,却是当时美国国内浓厚的麦卡锡主义指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于1951年~1954年间发动的反共以及迫害民主进步力量的法西斯行径和冷战气氛。

针对有人说这21名战俘被中国军队洗了脑,威尔斯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他们并没有用电极刺激我们的头部,也没有把我们变成一个机器人听从他们的命令。

历史解密抗美援朝美国战俘为何宁愿去中国也不回国

历史解密抗美援朝美国战俘为何宁愿去中国也不回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美援朝美国战俘为何宁愿去中国也不回国导语:温纳瑞斯在战俘营待了将近3年,与志愿军朝夕相处。

后来谈起战俘营生活,温纳瑞斯对志愿军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

他说:“我所以由敌人变为中温纳瑞斯在战俘营待了将近3年,与志愿军朝夕相处。

后来谈起战俘营生活,温纳瑞斯对志愿军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

他说:“我所以由敌人变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我所以要留在中国,首先是由于志愿军。

志愿军善待俘虏,把我们当朋友、当兄弟,教我们认识真理,热爱和平。

”他回忆道:“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美国依仗他们的空中优势对志愿军进行‘空中绞杀’战,狂轰滥炸交通运输线。

中国物资运不上来,河水都结冰了,志愿军还穿不上棉衣,有的穿草鞋打仗。

但志愿军却想办法保证战俘穿得暖和,战俘们棉衣、棉帽、棉鞋、棉手套,又新又厚。

战俘的伙房与志愿军的伙房离得不远,志愿军在那边吃玉米、高粱窝窝头和炒面,战俘们在这边却吃大米、白面、肉。

美国飞机来轰炸,志愿军首先把战俘转到安全的地方,自己在野外站岗放哨。

有一天,一辆马车冒着飞机的轰炸向战俘营飞跑,来到战俘营停下了,没人下来。

我们跑过去看,只见满车战俘生活物资,赶车的志愿军战士满身是血,倒在车上死了。

战俘们哭了,脱下帽子致哀。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获了成千上万的“联合国军”士兵。

1953年7月,有21名被中国军队俘获的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宣布拒绝遣返回自己的国家,而是选择到中国生活居住。

事件公开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后来,这22名战俘中有一名叫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的美军战俘一直留在了中国,在山东省济南市生活了50年,人们都习惯称他为“老温”。

2004年,温纳瑞斯在山东济南去世,享年82岁。

生活常识分享。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战俘百态录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战俘百态录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战俘百态录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军太平洋战区支持南朝鲜军队作战,并入侵台湾海峡。

同时,美国还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

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于危急之中,中国受到侵略威胁的严重关头,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援助朝鲜。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与老牌的美帝国主义的一场真正的较量。

尽管美军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且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余威,但在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前竟连吃败仗,锐气大挫。

尤其是,当美军发动的“圣诞节回家总攻势”彻底破产“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已不攻自破,战溃散四逃的美国兵丑态百出,这里记录件有趣的事情,以飨读者。

惧怕冲锋号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第一次战役就取得了歼敌1.5万余人的胜利。

这次战役,我志愿军是在朝鲜战局极端严重的情况下,仓促参战的。

我军仅用13天时间,一举挫败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据《韩国战争史》称:仅被我军围歼的美军第2师,逃到平壤的只占全员的20%。

这个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军的败绩,但是,美国兵还是不服气。

美军第2师一位工兵营长不服管教就是一例。

当我方俘管大队负责人审问他时,他却嘲笑说,你太年轻,不会是校级军官。

而在美国,军官是大学生,还要进军官学校培训。

他不愿意接受审讯。

当问起他是如何成了俘虏时,他却说,是因为你方到处都是莫名其妙的怪物在叫,把我们给吓懵了。

听到这,我方人员都大笑起,并叫人当场吹响冲锋号给他听。

他听着听着,老老实实地低下了头。

他怎么也不会明白,他们的武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最现代化的,部队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可一世的“劲旅”,他们的指挥官麦克阿瑟又是被他们称之为当时世界上“第一流战略家”,为什么竟被中国共产党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呢?难道这小小的冲锋号比先进的武器还要厉害?阵地抓“虱子”当激烈的战斗结束后,各个单位,包括炊事员、文工团员,都要去抓敌散兵,人们都把这种捕捉俘虏叫抓“虱子”。

中国人民志愿军碧潼战俘营往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碧潼战俘营往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碧潼战俘营往事作者:黄继阳来源:《百年潮》2014年第11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满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志,于1950年10月25日(先头部队是10月19日出动的)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在朝鲜人民军紧密配合和中、朝两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连续给予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沉重的打击,歼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捕获了大批俘虏。

美国侵略军被从鸭绿江边驱回到38度军事分界线以南。

俘虏多了怎么办?志愿军前线部队有的规定,必须尽快将战俘撤离火线,以避免美军飞机追杀;有的前线部队明确要求,俘虏在前线停留不能超过3天。

在前线分批释放了一些战俘后,其中大部分需要被转送到后方安置下来。

因此,在后方组建战俘营,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1950年12月初,志愿军政治部保卫部于忠智科长奉命带领包括翻译干部李仲苏、赵达、蒋恺、陈捷以及4名警卫战士等在内的一个小分队,来到朝鲜东北端的碧潼。

小分队先将刚刚从前线捕获的一小批美军俘虏安置在残存的民房中,然后进行战俘营的选址和筹组工作。

碧潼是朝鲜北端崇山峻岭之中的一个小小的半岛。

它隶属于平安北道的碧潼郡,濒临鸭绿江南岸,三面环水,环境幽静。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飞机对朝鲜北部地区的城镇和乡村滥施轰炸,到处是瓦砾和焦土。

碧潼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岛也未能幸免。

经过战俘营筹备组和后勤部门的努力,在朝鲜人民军和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志愿军整修了碧潼一些被美军飞机炸坏了的房子,又盖了一些新的简易房舍,足可容纳不断增多的战俘居住。

在废墟上建起的战俘营,一下子汇集1000多名美军、英军战俘,他们的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各异,加之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许多人对志愿军的政策都不了解,吃、穿、住、用都是大问题,突发事件不断发生。

战俘们来到战俘营,首先要填表、登记。

有的美军战俘目中无人、傲气未消,只说自己的名字、所在单位及军阶,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说,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只好让他暂时到一边去。

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战俘的悲惨遭遇,数十位女战俘,遭到美军凌辱

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战俘的悲惨遭遇,数十位女战俘,遭到美军凌辱

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战俘的悲惨遭遇,数⼗位⼥战俘,遭到美军凌辱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对于战俘的处于,我国还是采取⼀贯的优待策略,很多美军战俘在我军之
中的⽣活都是⾮常好,不仅⼀⽇三餐能够保证,⽽且不会挨饿受冻,⾷物都是⾮常的有营养,
这也使得部分战俘对于我军⾮常的感激,可是美国⼈在朝鲜建⽴的战俘营却画风⼤不⼀样。

在韩国的巨济岛上曾经是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建⽴起来的最⼤的战俘营,巨济岛上总共关押着17
万战俘,其中有15万是朝鲜⼈民军队,2万是中国⼈民志愿军,在这⾥美军实⾏的特殊的管理法
则,不仅刑法特别的严酷,⽽且她们还经常对战俘进⾏⾁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分的残酷。

当时美军在关押我军的战俘营之中派进来了国民党⽅⾯的特⼯,准备策反我军的战俘,让他们
不要回国直接去台湾,还有⼀部分让他们充当国民党的间谍,如果有不同意的⼈,会接受⾮常
严苛的惩罚,或者会被美军裸体装⼈都是玻璃碎⽚的铁桶⾥⾯翻滚,很⼤程度上会让⼈死亡。

美军对⼥战俘的暴⾏更是让⼈⾮常的愤恨,有⼀次⼏名美国男兵冲进了关押志愿军⼥战俘的军
营之中,对⼥性战俘进⾏强暴,其中⼀名⼥志愿军战俘,⼀把拉起美军的枪⽀连续开了⼏枪打
死了美军,结果却引来了更多的美国⼠兵,他们根本不分青红皂⽩,直接对着⼥战俘营连续开
枪,所有⼥战俘因此遇难。

后来蒋介⽯和美军还为了威胁男战俘去台湾,让特⼯在他们的⼿臂上刻下反动的字体,甚⾄还
将⼈打死以震慑其他战俘,⼿段⼗分的狠毒,直到1953年中美签订战俘遣返协议之后,幸存的
志愿军战俘才得以回国,这所号称世界最⼤的战俘管理所最终关闭,可在这⾥却弥漫着⽆辜者
的⾎迹,让⼈痛⼼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抗美援朝战场美军战俘的神秘生活中国网 时间:2010-10-13 发表评论>>志愿军中的“国际大学校”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严格遵守国际法,对“联合国军”战俘实行人道主义的管理,执行宽待俘虏政策,不打不骂,不侮辱人格,及时治疗他们的伤病,使战俘们深受感动和教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一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而志愿军“联合国军”战俘营则被人誉为“国际大学校”。

战俘们带来的故事由于受美国军方的欺骗宣传,“联合国军”特别是美军官兵不了解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每当战斗失败,来不及逃跑的美军官兵总是东躲西藏,生怕被志愿军俘获。

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中的三所里战斗结束后,志愿军部队从深山和草丛中俘获了很多美军官兵。

他们丢盔弃甲,几天没有吃喝,形容憔悴,狼狈不堪。

由于翻译力量不足,志愿军战士只能用手势比划着说明志愿军不杀俘虏,并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他们吃;对受伤的俘虏,则给他们进行包扎。

志愿军官兵的实际行动,逐渐消除了俘虏们的恐惧心理。

但是,还是有个别美军士兵躲藏在山岩缝隙中,不敢出来。

有一个美军伤兵,每天在山上趴着向下窥探,想看看志愿军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

他发现志愿军扫地打水,什么活都干;吃饭穿衣都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想下山向志愿军要点吃的,但这时已经力不从心,爬不动了。

在其奄奄一息的时候,被志愿军战士发现,战士们用担架把他抬下山,给他喂水喂食疗伤。

他苏醒过来后,百感交集,伸出四个指头指指肚子,意思都四天没有吃饭了,并且对志愿军战士救了他的命连连表示感谢。

后来,通过一些被释放的俘虏传递,越来越多的美军官兵知道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很少有人害怕被俘了。

1951年1月间,美军连吃败仗,丢下许多伤员、尸体和军用物资,向朝鲜南部逃去。

志愿军俘获的美军官兵越来越多,前线临时战俘收容所人满为患,一时间副食供应非常紧张,香烟更是极为紧缺。

一个被俘的美军军官忍不住烟瘾,就鼓起勇气问一位志愿军青年干部:“您会说英语吗?”恰巧这个青年干部是翻译,就回答说:“你有什么事情,说吧!”那个美军战俘立即将手腕上所带的金表取下,要求换几支香烟抽。

这位志愿军翻译非常严肃地对他说:“你刚放下武器,对我们志愿军的政策不了解,这是可以理解的。

志愿军宽待俘虏,不会要你们的私人财物。

你把表收起来吧,香烟我可以给你一些。

”美军军官听了先是非常惊讶,然后特别激动,连连称谢。

这件事很快在战俘中传开了,战俘们认识到:志愿军官兵廉洁、公正,严格执行政策。

由于大部分美军战俘亲身体验到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深为这种真正的人道主义所感动,也都愿意主动配合战俘管理所的工作。

美军“王牌部队”海军陆战第一师美联社随军记者弗兰克·诺尔,在第二次战役中于长津湖地区被志愿军俘虏。

1951年圣诞节即将来临时,美联社亚洲总分社在板门店的几个编辑记者得知诺尔还活着,而且在战俘营过得不错,便想通过活跃在板门店、同我方有联系的英国《工人日报》记者魏宁顿和法国《人道报》记者贝却迪,给诺尔送去一架照相机作为圣诞礼物,并让他拍一些志愿军战俘营的新闻照片。

魏宁顿和贝却迪认为,如果诺尔拍些新闻照片在西方发表,将是对美方污蔑志愿军“虐杀战俘”的有力揭露和驳斥。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香港《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的赞同和帮助。

此事很快被上报并得到了志愿军谈判代表团领导李克农、乔冠华的批准。

不久,一批由诺尔拍摄的志愿军战俘营中战俘生活活动的照片被转到美联社亚洲总分社,该社挑选出7张战俘们在战俘营欢度圣诞节的照片发往美国,美国各大报刊竞相在显着位置刊登,立即在全美引起极大的轰动。

后来,诺尔随着志愿军战俘管理处新闻科的报道组,拍摄了大量关于战俘生活的照片。

这些照片在西方报刊上刊出后,看到自己家人的战俘亲属的信件如雪片一样飞来。

战俘们的亲属对诺尔大加赞赏,对志愿军的宽待政策无限感激。

诺尔也因此声名大噪,在美国简直成了传奇人物。

有的战俘同伴提醒诺尔:“你拍那么多照片登在报纸上,就不怕回去后联邦调查局找你麻烦,说你替共产党搞宣传?”诺尔理直气壮地说:“我拍摄的都是真的!为了真理与和平,我怕什么?”战俘们的自述“联合国军”战俘在被俘后,特别关心自己的生命能否有保障,伤员如何处理,何时能回国,能否与家人通信等等。

由于志愿军切实实行了正确的俘虏政策,对战俘们的心理影响很大,教育很深,很多战俘都写出了他们被俘和在战俘营的感受。

美军士兵柯尔勒于1951年被志愿军俘虏,他记述了被俘的经过和受到志愿军宽大对待的感想:“我小心翼翼地爬着,右腿阵阵剧痛,我受伤了。

我停下靠在一个受伤的同伴身旁。

一位志愿军走过来,取走了我的枪。

我又冷又怕,不停地发抖。

我和另一个伤兵战俘被送上山顶,一位志愿军战士过来和我们握手,并给我们看一本英文小册子,上面说宽待俘虏,并保障战俘的私人财物。

志愿军又俘获了更多的美军战俘,多得令我吃惊。

我们7个受伤的战俘同其它人分开,我们和志愿军伤员一起乘汽车到了一个村庄的临时医院。

很快,医生、护士就来给我们包扎伤口。

我们享用了热气腾腾的早饭——米饭、猪肉、蔬菜。

这时我一点也不害怕了。

特别令我吃惊的是,志愿军并不把我们当敌人看待。

这些中国人都非常温和。

我打算多弄明白一些关于新中国的事。

”“临时医院给我发了一身中国式的冬衣,因为我们自己的衣服抵御不了朝鲜的寒冬。

医院院长每天都来看我们。

他常给我们带来烟草,有时还带来点心。

我们非常喜欢他。

临时医院的伙食很好。

我们吃大米饭,有时有面包。

我们还吃了鸡肉和油饼。

在离前线并不太远的地方,这是多么好的食物啊!”“当我离开医院时,我很难过。

我舍不得那些真切照顾过我的人们。

但是至少我已经明白了一件事:中国人民终归不是我的敌人。

中国人民从未计划过侵略,也从未希望过战争,只是需要建设美好的国家,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我抱有一个希望,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民,了解他们政府新的工作方法,新的生活方式。

”在战俘中,有的美军、英军官兵参加过二战,当过日本或纳粹德国的俘虏。

在被志愿军俘虏后,他们亲身体验了两种战俘经历的不同之处,感受极为深刻。

美军战俘狄克森自述道:“在二次大战中,我们部队被派到菲律宾的巴丹岛。

日本军队比我们强大得多,我们放下武器投降。

日本人把我们押送到奥丹奈尔营,开始了‘巴丹死亡行军’。

许多人患痢疾、疟疾,没有吃喝,倒在地上,日本兵就用脚踢,有的人被开枪打死,有的被刺刀刺死。

我后面有个上校,走不动了,躺在路边,我亲眼目睹一个日本兵端着刺刀把上校刺死的惨景。

我们走了6天后,被关进监狱,每10人一组。

日本人说:如果有1人逃走,另9人就要被枪毙或砍头。

后来的确有人逃跑,小组的人都被处决了。

在监狱里,我们每天吃两顿稀粥,加一点盐,得不到任何医疗。

每天有50到100人因生活条件恶劣而丧命。

两年以后,日本人将我们约2000名俘虏送到日本新泻一个煤厂做苦工。

有些人累倒了,日本兵抓着就打。

我们晚上就挤在仓库的稻草上,相互靠体温取暖。

一次,一个日本军官训话说我们是行尸走肉,我前面有个俘虏动了一下,这个日本军官就将他踢倒在地,拿出军刀将他活活砍死。

我在日本人手里过了3年半的地狱生活,直到1945年秋天,我才得到解放,回到美国的家中。

”“我是1951年1月1日被志愿军俘虏的。

志愿军作战英勇,我们的部队被包围了,唯一的道路就是投降。

志愿军和蔼地用英语对我们说:‘不要害怕,志愿军宽待俘虏。

’志愿军战士把我们带到温暖的屋子里休息,给我们热的食品。

我们到达后方俘虏营时,领到了新的棉大衣和毯子。

使我大为惊异的是,这个没有任何军事价值的偏僻山村,也遭到了美国飞机的轰炸。

在我们自己的飞机炸成的废墟上,志愿军建起了新房子给我们住。

我们的环境不断改善,吃的东西越来越好。

有猪肉、牛肉、鸡蛋、蔬菜、面包、水果。

冬天屋子里都生了火,热烘烘的。

我们有自己的俱乐部、图书馆。

医疗条件也很好,有一所医院,病号需要时可以住院治疗。

管理俘虏营的人员都非常和蔼,工作很辛苦。

”“我在两次被俘中,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一种是残暴、侮辱和虐待战俘,二战中日本人就是这样;另一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宽待,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待我们被俘人员所做的。

”在停战协定签订后,战俘们即将被遣返。

英军战俘亚当这样写道:“我就要和你们告别了,因此我留下这些话。

我,亚当,军号5501200,已经当了2年零3个月的俘虏。

这些日子虽是在最困难的环境下,却过得很快乐。

这里的生活就像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的生活,任何巨大的困难都通过我们与志愿军的协商而获得解决。

他们从未违背自己的诺言。

我在3年前离开了家人到距祖国海岸16000哩远的地方参加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我将要尽一切办法制止这样的事情在我的儿子身上发生。

我将要离开志愿军和第一战俘营的工作人员,我将要离开许多可能永远再难见到的朋友,但是我带回家的就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记忆,就是中国人民与英国俘虏间的亲密的友谊的记忆。

你们给我们的宽待将永远地为我们所记忆着,并且将永远存在我们的子子孙孙的心里。

”特殊的“国际学校”志愿军的战俘营,全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设在朝鲜北部的碧潼。

俘管处共收管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俘虏5000多人,主要是美国俘虏,有3000多人;次之为英国俘虏,将近1000人;另外还有土耳其、菲律宾、法国、哥伦比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俘虏。

俘管处是1951年4月24日正式成立的,由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央公任主任。

王央公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1938年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在部队长期从事敌军工作,曾任东北军区政治部敌军工作部部长,有丰富的敌军工作经验。

他熟谙英语,但平时并不用英语同俘虏谈话。

一次,王央公在战俘大会上破例地直接用英语发表讲话,他说:“同学们!请原谅,我不明白到底是上帝还是魔鬼促使你们来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听着王央公的发言,战俘们极为惊讶,他们不仅对这位战俘营的最高领导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十分惊讶,而且对他幽默的语言,特别是对他称战俘为“同学”而感到新奇。

王央公进一步说:“我之所以称呼你们为同学,是因为这里不是监狱,不是集中营,不是流放地,这里是学校。

在这所特别的学校里,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来追求真理……”接着,王央公从鸦片战争讲到八国联军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从志愿军抗美援朝说到宽待俘虏的政策,阐述了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质和必胜的道理,战俘们听后不断鼓掌,频频点头。

从此,战俘们为了表示对这位战俘营“最高行政长官”的尊重和敬佩之意,都称呼他为“王将军”。

随着俘管机构的逐步完善,一些规章制度也陆续建立了起来。

每个俘管中队为一个伙食单位,由中队俘虏自办食堂。

俘虏自己选举产生了“伙食管理委员会”,自己选出炊事员,自己管理伙食。

为了照顾俘虏们的生活习惯,还特地从国内运来了面包烤箱;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俘虏,则从国内运来了活牛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