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一)

合集下载

黄遵宪诗与民歌的影响(札记三题)

黄遵宪诗与民歌的影响(札记三题)
惊叹。
转伤离” ,巧借梨与离 的偕 音 ,借分 手前切 梨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郎 品尝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 4期
厦 门教 育 学院学报
J undo a n Ed c t n lC H g o r  ̄ fXime u ai a o e e o
V0 . No. 18 4 De . 0 c 2 o6
20 0 6年 1 2月
文便想作这方面 的努 力。

是对 比,即通过 两 种事物 或 当事 人各 方 的 差异 比
其三是 比较法 的综 合运用 。如其 四云 : “ 催人 出门鸡 乱啼 ,送人离别水东西 。挽水西 流想无法 ,从今不养五更 鸡 。 分别 的时 光 ( 啼时 ) 与地 点 ( 沟 旁 ) ” 鸡 水 ,具有 共 性 ,即都 能引起 当事人 的伤感 ;当事人想 消除这两 样事物
眼点 ,颇有生 活气 息。其九云 : “ 第一香橼 ( 谐缘 )第二 莲 ( 谐怜 ) ,第三槟榔 ( 谐宾郎 )个个圆 ( 兼指形 体的 圆 与团圆的圆) ,第四夫容 ( 谐芙蓉 )五枣 子 ( 谐早 生子 ) , 送郎都要得郎怜。 ”则是 以少女 对 美满婚 姻 的向往 ,去博
得情郎的认可。其类 比的基础 ,不是 众少 女 的共 同心 愿 ,
逻辑 即事物 的因果联 系 ,违反逻辑 的情事在现 实中是 难 以存在 的;艺术作 品中的因果关 系 ,同样 有相应 的 内在 规律 ,否则便不会 被受众认 同 ,无法产 生 相应 的感染 力 , 但与普通逻辑有所 不同。 梅州 ( 清代嘉应州 ) 才士 黄 遵宪 是近 代诗 坛 首 屈一 指的大 家 , 的作 品不仅 从历代传 统及西方文化中吸取 了 他
则 ,愿与所 有喜爱 民歌或黄遵宪 的读者共 同评 赏。

黄遵宪诗歌民间创作中的客家民俗阐释

黄遵宪诗歌民间创作中的客家民俗阐释

客家 民间文 学诸 多题材 当中蕴 含 了丰 富 的客 家女 性 的婚 恋 、 庭及 其他 的 民俗 思想 , 家 也深 刻折 射 出 客家女 性社 会生存 地位 的深层 意识 。
黄遵宪 不仅 受 中 国 民 间文学 的影 响 , 受 到 也 西 方 民间文 学 的神 话学 的影 响 。他 对 于神话 的研
黄遵宪诗歌 民间创作中的客家 民俗 阐释
周 晓 平 ( 嘉应 学 院客 家研 究院 ,广 东 梅 州 54 1 ) 105
摘 要: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善于取法民间 , 的诗歌 深受客 家民间文学的影响。其 大量诗歌 取材 于客 家 他
民间 , 描绘 了客 家民俗的诸 多方面 , 恋爱、 如 婚姻 等 民俗 风情 。它深刻折射 了黄遵 宪对客 家民俗 的关心与 热
学。
基金项 目: 广东省普通高校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课题项 目(0 Y T 6 1K K 0 )

3 — 6

字 。 因念 彼 冈头 溪 尾 , 挑 一 担 , 日往 复 , 肩 竟 歌 声不 歇者 , 何其 才之 大也 ? ”黄遵 宪 以一种 叙 述 的 口吻推崇 客家 民间 文学 , 这基 本 代 表 了他 的 民间
黄遵 宪对 民俗文 艺 有 着 独 特而 精 到 的见 解 , 对 他
民俗 文艺 的倚重 达到 了相 当的高 度 。他 看 到 了民 俗 思想 的教 育作 用 。他 的诗 歌取 法客家 民间文学
的创作 风格 , 客 家风 土 人 情诸 民俗 进 行 了有 效 对
的 阐释 。
经 出现就 与客家 劳动 人 民产 生 了不解 之缘 。在
行 研究 。从 而否定 了把 神话仅 仅 当作狭 义 的历史

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女性的母性意识

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女性的母性意识

女性 的最 本质特征 , 即传统 的客家妇女何 以能如 此“ 劳 勤
俭朴 、 淑善 良、 贤 刚健 果 决 ” 笔 者 认 为 , 最 重 要 的原 因 ? 其
风俗 类》 记载了客 家妇 女的勤劳艰辛 :至 其职业 , “ 则以
终 曰跣足 , 田园种 植 , 作者 十 居 七八 .即 以 种稻 言 故 耕 、 之, 除犁田 、 插秧 必用男子外 , 凡下 种 、 田 、 耘 施肥 、 收获等 事, 多用女子。光 、 宣问 , 盛行 种烟 , 多 由女千 料理。种 亦 烟、 晒烟等法 , 往较 男子为 优。其 余种 瓜果 、 蔬 菜等 往 植 事, 则纯由女子任之……各处商店出进货物 , 由此 运 或
在于其 几乎无处不在 的母性 意识。客家女子 的母性意识 通过客家 山歌 代代相传 , 融入一代代 客家女子 的生命 , 成 为这 一民 系女性 的重要特征 。客 家山歌记 载着客家女性 的心灵史 , 折射 出她们开阔而深厚 的母性情怀 。
至彼市 , 所用挑夫 , 女子实居其半 。其 余为人家佣 上供杂 作者 , 多有之 。又有小贩 , 亦 则寡妇或 贫妇为 多。又除 少 母性意识 是女性 特 有的情 感 , 它张 扬高 尚 、 无私 、 神 数富家妇女外 , 无不上山樵 采者 , 所采 之薪 , 自用两 有余 ,
叶 从 容
( 州大学 人文学院 , 东 广 州 500 ) 广 广 10 6

要: 传统 客家 女性 具有 突出 的母性 意识 。客家 女性 以奉献 为核心 , 特 、 重 、 刻 的母 性情 怀 为客 民 系 独 厚 深
的繁 衍 、 展作 出特 殊贡献 , 中国传 统文 化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客 家 【歌是传 统客 家女性 精神 世界 的~面 窗 口 , 发 』 j ・ 展示

客家山歌:《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如此 限制 , 故 对歌者须才思 敏捷 。 听 众往往 因此 为歌 者
的才华而佩服得五 体投地 。
歌手成 歌快 速 , 往 往 即 景 即唱 。 客 家 山 区 开 门见
山, 隔 山对歌 , 因而 声调较高, 音域较 宽 . 音韵悠扬 , 意 味 深 长 。 梅 州地 区被 誉 为 “ 山歌 之 乡” , 1 9 5 0 年 代 以 来常 常 举办 “ 山 歌 擂 台” 。
量最 精彩 的便 是客 家情歌 , 它集 中了客 家山歌 的 全 部艺
术成 就 , 代 表了客 家山歌 中最 强 烈 的人 文精神 . 表现 了
客 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 的悲 欢离合和 忠贞不 渝的优 良品
德 。 如 : ‘‘入 山看 到藤 缠树 , 出山 看 到树 缠 藤 ;藤 生树死
缠到死 , 树死藤生死 也缠。 ”
从 语 言风 格看 , 客家山歌使 用的语言通俗 、 直率 、
形 象 、 琅 琅 上 口 . 感 情奔放 、 富于 想 像 , 常 以俗 语 俚 语 入
歌 , 有浓郁的地 方色彩 , 大多来 自下层 民众的口 头用语 ,
散发着泥 土 的芳香。 如 : “ 榄树打 花 花 榄花 , 郎就榄上 妹
16 神州 民俗
智, 给 予高度 的评 价 。
据 专 家学 者考 证 , 客家 山歌继 承了 《诗 经 》十 五 国
风 的风 格 , 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 脱胎 于魏晋
南北 朝乐 府民 歌这个 母 体 , 还 受南方 诸族 民歌 的影 响 ,
从 而 形 成了绚丽 多采而 又 独具一 格 的客家山歌 , 是客 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诗 经 十五 国风 妙 绝古今, 正 以妇 人 女 子 矢 口 而 成 , 使

黄遵宪及其爱国诗

黄遵宪及其爱国诗

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清)黄遵宪:《书愤》(选一首) (2011-04-06 13:32:22) 转载▼ 书愤(选一首) (清)黄遵宪 一自珠崖弃①, 纷纷各效尤②; 瓜分惟客听③, 薪尽向予求④。 秦楚纵横日⑤, 幽燕十六州⑥; 未闻南北海, 处处扼咽喉! [题解]中日战争后的若干年间,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获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 [注释]①珠崖——作者自注:“胶州,古时候有珠崖郡,以产珠得名”,在今海 标 [语译] 签:瓜分全凭他们喜欢, 一个接一个只管予取予求。 回顾从古到今几千年来, 中国的领土遍及一十六州, 没听说过南北海口的咽喉, 竟处处扼制在外人之手! 分享:
黄遵宪及其爱国诗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 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 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 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 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 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 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 《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 世界第一人”。[1]
《书愤》是一组充满忧愤感情的爱国主义诗 篇,作于光绪 二十四年( 1898 ) 。原诗共五首,这里讲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人 怀着十分悲愤的心情, 描写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实: 继德帝国主义强迫租借胶州湾以后,沙俄、 法国等帝国主义国家 纷纷起而效尤,强占中国的领土。同时对丧 权辱国、腐败无能、 任随帝国主义宰割瓜分的满清政府,给予了 尖锐的指责和批判。 这首诗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显示了黄 遵宪“新派诗”的新 风貌。艺术上使事用典,引古喻今,但语言 通俗易懂,并不艰涩, 在平实的风格中表现出诗人深广的忧愤。

客家山歌大全

客家山歌大全

客家山歌大全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承载了客家人的情感、生活、历史和文化。

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朴实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山歌是不可或缺的,它伴随着客家人的成长、工作、婚嫁、生老病死,记录着客家人的悲欢离合、田园生活和社会变迁。

下面,我们将为您呈现一份客家山歌大全,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份对客家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感悟。

一、《故乡的山河》。

故乡的山河,是我永远的牵挂。

在那里,有青山绿水,有家乡的亲人。

每当我远离故乡,心中总是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山河虽在,故乡却在心中。

二、《客家人的精神》。

客家人勤劳朴实,勇敢坚韧,这是我们的精神。

在山歌中,我们唱响了客家人的精神,歌颂了我们的民族品质。

客家人的精神,代代相传,永远传承。

三、《爱情山歌》。

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也是最动人的故事。

在客家山歌中,我们唱响了爱情的甜蜜和苦涩,讴歌了爱情的伟大和纯洁。

爱情山歌,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四、《劳动山歌》。

劳动是客家人生活的主题,也是我们的坚守和奋斗。

在山歌中,我们歌颂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赞美了勤劳的客家人民。

劳动山歌,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希望。

五、《客家人的乡愁》。

乡愁是客家人心中永远的话题,也是我们最深沉的情感。

在山歌中,我们述说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客家人的乡愁,是我们永远的心结。

六、《客家山歌的传承》。

客家山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传承中,我们不仅传承了山歌的旋律和歌词,更传承了客家人的精神和情感。

客家山歌,代代相传,永远传承。

七、《客家山歌的魅力》。

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人们。

在山歌中,我们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魅力和魂魄,领略了客家山歌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

客家山歌的魅力,让我们为之倾倒。

八、《客家山歌的未来》。

客家山歌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翅膀。

在未来中,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客家山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客家文化。

客家民间文学与客籍作家的互动——兼论黄遵宪与客家民间文学的关系

客家民间文学与客籍作家的互动——兼论黄遵宪与客家民间文学的关系

客家劳动人 民朴 实善 良的美德 、 宣扬勤劳致富的 幸福观 、 歌颂客家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 , 这些都是
客 家 民 间文 学经 久不 衰 的主题 。客 家劳 动人 民在 长 期生 活 中所形 成 的是 非 观 、 德 观 以及 许 多 传 道 统 心理 反 映到客 家 民间文 学 的 内容 上形 成一 种 固 定 的情 节要 素 , 如好 心人 因祸得 福 、 穷光 蛋巧 遇仙
中图分 类号 : 2 1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学是 社会 生活 的反 映 。人 民生活是 一 切文
的分野 , 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主体由于社会分工 、 生活际遇 、 文化条件的差异 , 产生不同的世界观 、
审美 观 和 文 学 观 , 用 不 同的 创 作 方 式 , 现 有 采 出
学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民间文学不仅是比较
接 近 自然 形 态 的 东 西 , 同时 也 是 优 美 的艺 术 品 。
它是哺育作家的保姆。作家的智慧和灵感蕴藏在 人民生活 和人 民创作之 中。在艺术生产 出现 以 前, 民间文学是人 民生活中唯一存在的文学形式 , 千百年以来 , 它以一种 口头的方式记 录了人 民生
产、 生活 与思 想 的历 史 。人 民把 千百 年 来 创 造 的
“ 、雅 ” 俗” “ 之别 的艺术风格。客家民间文学是客 家劳动群众真挚感情的 自然流露 , 主要通过 口头 创作、 口头流传 , 在客家劳动大众生活 中发挥多方 面的作用 , 并且或多或少地渗透和影 响着其它 民
系或 民族 的思 想 与生 活 。客家 民 间神 话 、 家 民 客
语言和真挚 、 优美的诗句给予了作家 ; 人民所创造 的各种 口头文学体裁 , 给作家准备 了活泼多样的 创作形式 ; 人民创作 的内容又为作家文学提供 了 无限丰富 的题材 ; 更重要 的, 人民伴 随着历史 , 在

黄遵宪诗作收入

黄遵宪诗作收入

黄遵宪诗作收入介绍黄遵宪诗作的背景和意义•黄遵宪(779年-831年),唐朝著名诗人之一。

•黄遵宪的诗作以咏物和咏景为主,充满了浓郁的山水意境。

•黄遵宪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黄遵宪的诗作特点1. 咏物诗•黄遵宪擅长以咏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界的物象来展示人的感悟和情感。

•他的咏物诗以其细腻而独特的描写方式而脍炙人口。

2. 山水诗•黄遵宪的山水诗以自然界的山水景观为题材,生动刻画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他通过表现山水间的和谐与整体感,传达出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黄遵宪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融入到他的山水诗中。

黄遵宪的代表作品1. 《秋词》•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秋意和哀伤之情。

•黄遵宪通过描写秋天的萧瑟景象和黄叶飘零的壮丽景观,表达了他对时光流转和岁月变迁的感慨。

2. 《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描述了夜晚泊船在牛渚江上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古人和历史的思索和追忆之情。

•黄遵宪通过描写江水的波光粼粼和夜晚的寂静,传达出他对历史沧桑和时光流转的感叹。

3. 《夜雨寄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之情和思乡之情。

•黄遵宪通过描写夜雨的萧瑟和孤寂,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黄遵宪诗作的收入与传承1.唐代后期至宋代,黄遵宪的诗歌开始被收入各种选集和文集中。

2.黄遵宪的诗作对于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宋代文人陆游就深受黄遵宪的诗歌启发。

3.在现代,黄遵宪的诗歌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诗歌领域获得了认可。

4.黄遵宪的诗作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使其思想和艺术价值得以延续和传扬。

结语•黄遵宪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境,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他的诗歌描绘出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美丽,却又蕴含着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哲理。

•黄遵宪的诗作将继续为人们所瞩目和赞赏,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成就将继续影响着后世的诗人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一)
论文关键词]黄遵宪;客家山歌;嘉应州;客家风情
论文内容提要]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光辉的一生,除诗作外,还辑录整理了许多客家山歌,并用客家山歌的形式,描绘了他的家乡嘉应州(今梅州市)的风俗民情。黄遵宪不断创作和整理的客家山歌及描绘的客家风情,对研究民间风俗,丰富民间文学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黄遵宪生长在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山歌之乡。客家民谣、山歌,是客家人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最重要的文艺形式。他的家庭是封建时代的书香门第,曾祖母李氏和母亲吴氏,都出身于封建官僚知识分子的家庭。尤其是曾祖母李氏是民间文学爱好者。黄遵宪在咿呀学语时,李氏就对他口授民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鱼八尺长。”1]黄遵宪的家距梅江不过百步,面前是禾田、鱼塘、瓜田、芋区,侧后是丘陵、山川、竹林、果园、牧童、樵妇、农民、篙工、船老汉终日往来不绝,嗨呀嗨呀的劳动号子夹着山歌声,时时穿过树梢,响彻峰峦起伏间,长林浅水处,充满泥土芬芳。客家山歌是一朵淋浴山乡习俗的奇葩。客家山歌的声音经常进入黄遵宪的耳际。黄遵宪从小就受到了客家民谣、山歌的感染和熏陶。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被公认为晚清诗界的一面旗帜,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多数重大历史。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诗作与“一把芝麻撒上天,客家山歌万万千,唱日唱夜唱唔(不)尽,唱年唱月唱唔完。”2]的客家山歌紧密相连。他创作和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客家山歌,描绘了他家乡的风俗民情,倾注了他对故土的浓厚感情。故乡山歌对他的诗作也影响极大。

1.大胆地提出并勇于实践“我手写我口”的理论
由于黄遵宪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不可能不走科举的道路。黄遵宪在参加第一次乡试失败后,写下一组《杂感》诗,其中“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3]在这些诗里,他从对自己应试的怀疑,发展到对八股取士和科举制度进行猛烈抨击。黄遵宪在这里提出了他的进化史观,认为今由古发展而来,今也会发展为古,今不必卑,古不必尊。世俗儒生埋首于故纸堆中,垂涎于古人的糟唾,完全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黄遵宪大胆地提出了“我手写吾口”的理论,不受古人的拘牵束缚,要以“流俗语”入诗。一方面大量创作客家山歌,另一方面认真辑录整理客家山歌,来展现客家民间生活情景。黄遵先因在外为官多年,时间越长,接触他国风情越多,就越思念故乡,耳际间时或出现“呵嗨!有好山歌呀,溜呀溜等到来哟”4]的山歌调,诗人认为山歌是自然界发出的美妙的声音,是纯朴民情的真实表现,是客家山民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诗人的《人境庐诗草》收山歌九首,其小序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志。”5]
黄遵宪法对客家山歌这一民间艺术,不仅极力推崇、高度评价,而且亲自辑录整理民间歌谣,现存有《山歌》十五首。还有用山歌体写的一些竹枝词和新诗,特别是他用客家山歌口吻写成的叙事诗组诗《新嫁娘》(52首),在当时轰动诗界。他用大量的客家山歌,来展现客家人民劳动、时政、仪式、情感、生产、过番、历史、传说等风俗情景,如他所写客家山歌对唱时的情景更加是如在目前,“一声声道妹相思,夜月哀袁和《竹枝》。欢是团圆悲是别,总应肠断妃呼唏。”诗人认识到山歌是劳苦大众抒发悲欢离合思想感情的东西。
2.现展客家妇女别具特色的生活画卷
黄遵宪的客家妇女诗主要在《山歌》《新嫁娘诗》《已亥杂诗》《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送女弟》《寄女》《邻妇叹》《五清道中作》中,共约八十多首。在这些诗篇中,诗情的笔触伸进客家妇女的生活层面,赞颂了她们刻苦耐劳、俭朴质实的优良品质。
黄遵宪吟咏了客家妇女的辛勤劳作,表现了客家妇女的自然健康美。客家人多住在偏远山区,由于土瘠民贫,山多田少,因此男儿多抱四方之志,或读书或远涉重洋,找寻生活出路。这样,生
活重担就落在了客家妇女身上,妇女在整个家庭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汝我张黄家,颇亦家不贫。上溯及太母,劬劳无不亲。”“靡密计米盐,辛劳种瓜壶。”6]无论粗工细活都亲力亲为,“客民例操作,女子多苦辛”。亲手抚育儿孙。“太婆每出入,笼东柱杖,后来杖挂壁,时见垂帷帐。”7]表现客家妇女老骥伏枥,至死方休的品德。因此诗人深情赞道:“太母持门户,人言胜丈夫。”“盛妆始脂粉,常饰惟纂巾。”客家妇女直接参与劳动,服饰朴素。传统客家妇女平日的装束是“纂巾”,也就是“围身裙”,天然去雕饰,崇尚自然美。客家妇女无缠足的弊习,崇尚健康美,诗人在诗中赞道:“笑谓蛮方人,半是赤足仙,新样尖头鞋,略仿浮海船,上绣千鸳鸯,下刺十丈莲,指船在如许,伸脚笑欲颠。”8]
在黄遵宪的仿山歌体诗中,展现了客家妇女对亲人奋勇当先、仁慈厚爱,体现人情美、人性美。这里有上对下的关怀:“母在婆最怜,刻不离左右”,“因裙便异带,将缣难比素”,“阿母性慈爱,爱汝如珍珠。一日三摩挲,未尝离须臾”。“大母向母怀,伸手抱儿去,从此不离开,一日百摩抚”;对待嫁女是“行行手中线,离离五色丝,一丝一泪痕,线短力既疲。”送嫁时更是:“今日送汝去,执手劳蜘厨。”有下对上的孝敬:“展转干捶腰,殷殷春雷响。”有姑嫂姊妹的融哈友爱,如“阿嫂笑郎学精灵,阿姊笑侬假惺惺。笑时定要和郎赌,谁不脸红谁算赢。”9]
客家妇女还成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她们言传身教,口授至今仍流传在客家地区的《月光光》等益智童谣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10]这些都表现了黄遵宪对他曾祖母教诲的深情回忆。黄遵宪仿山歌体诗表现了客家妇女质朴健康的情感民办和浓烈的爱情观。她们无视封建束缚,大胆追求幸福爱情。“人人要结后缘,侬只今生结目前,一十二时不离别,郎行郎坐总随肩。”这情感是何等大胆,何等浓烈!“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西流想无法,从今不养五更鸡。”反映了离别带给客家妇女精神上的痛苦及无奈,归咎到鸡身上:“送郎送到牛角山,隔山不见侬自还,今朝行过记侬恨,牛角依然弯复弯。”多么缠绵幽怨。“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没人知。因为分离故亲切,谁知亲切总伤离。”(《山歌》)这就是忠于情却苦于情。即使这样,她们却“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坚贞不渝。她们守望家园,默默盼望亲人回来,如“邻家带得书信归,书中何字侬不知。等侬亲口问渠去。问他比侬谁瘦肥。”“自煮莲羹切藕丝,待郎归来尉郎饥,为贪别处双双箸,只怕心中忘却匙。”(《山歌》)
客家地区由于地瘠民贫,男子长大后无钱娶妻,于是有抱养童养媳的习俗。在黄遵宪的诗中也有反映抱养媳妇的习俗,如“反哺难期妇乳姑,系缨竟占女从夫。双双锦褓鸳鸯小,绝好来陈嫁娶图。”11]女婴下地,父母无法养育,便四处打听有无合适的人家把她推出去,生得男孩的人家,则抱一个别人不愿养育的女婴与自己的男孩同哺乳,长大后成为男孩的媳妇。这就是所谓“童养媳”。“嫁郎已嫁十三年,今日梳头侬自怜。记得初来同食乳,同在阿婆怀里眠。”12]描写出了童养媳的形象。又如“十八娇娇三岁郎,夜夜揽你上眠床,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到花开叶又黄”中可略见一斑。我们不能敬同诗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古朴的风俗的看法,而应透过这美好的面纱下看到重男轻女封建思想造成的罪孽,它剥夺了多少青春少女对人生的美好愿望。
3.描绘了客家男子远涉重洋辛苦谋生的生活与客家人的婚姻习俗
嘉应山地,土瘠产薄,海道开通后,客家人为寻找生活出路到南洋谋生的一年比一年多,这就是客家人称为的“过番”。“海国能医山国贫,万元荷锸转金轮,最怜一二髯客,手举扶余赠别人。”13]黄遵宪的《番客篇》以很大的篇幅描写了“番客”们在当地创业、生活的情景,堪称南洋华侨历史的缩影。“当我鼻祖初,无异五丁凿。待世务六叶,略如华覆萼”、“虽则有室家,一家付漂泊”,表现了“番客”们,创业艰辛,处处足迹处处泪。“去者鹊绕树,居者燕雀墓,但是黄面人,无罪亦掠”,描述了他们累受欺凌。又如“絮棉吹入化春衣,渡海山薯足疗饥。一任转输无内外,物情先见大同时。”14]表现了“番家史”远赴海外,也带回了海外物产文化的交流,无疑是有进步的成分。
婚姻礼俗与其他习俗一样,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继承性。黄遵宪诗中对这些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街头锣鼓冬冬打,打着中心只说郎”,展现的是一幅客家迎亲娶嫁的场景图,也表现出客家儿女追求美满婚姻的美好愿望,同时将待嫁女儿思春的思
想感情用几句诗充分地表现出来。
尤其是他的被称为“乡情长卷”的《新嫁娘诗》,以淋漓的笔墨刻画了婚礼全过程:如换帖订婚“前生注定好姻缘,彩盒欣将定帖传,私展鸾书偷一笑,个人与我是同年”;出嫁仪仗“烛影花光耀数行,香车宝马陌头忙,红裙一路人争看,道是谁家新嫁娘”;如闹洞房“洞房四壁沸笙歌,伯姊诸姑笑语多,都是一声恭喜也,明年先抱小哥哥。”就很优美,而且拜堂成亲的第二天,新人还要“香糯霏屑软于棉,纤手搓来个个圆,玉碗金瓯分送后,大家齐结好姻缘”,这是新嫁娘生活的第一课,与人友爱;添子后的第二春还有“赏灯”的习俗,“华灯挂壁祝添丁”这热闹非凡的景象,黄遵宪诗中都有生动的描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