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练习
2021年高考语文人教版大一轮复习练习:第二部分专题一练习七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21年高考语文人教版大一轮复习练习:第二部分专题一练习七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练案七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20分)梁肃,字孟容,奉圣州人。
天眷二年,擢进士第,调平遥县主簿..,迁望都令。
以廉,入为尚书省令史。
摄大名少尹。
正隆末,境内盗起,驱百姓平人陷贼中不能自辨者数千人,皆系大名狱。
肃到官, 考验得其情谳,出者十八九。
改大兴少尹。
肃上疏言:“方今用度不足,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许上书自言。
就择其可用,授以职事。
每五年委吏部视其增耗而黜陟之。
”不报。
除河北东路.转运副使。
是时,窝斡乱后,兵食不足,诏肃措置沿边兵食。
移牒肇州、北京、广宁盐场,许民以米易盐,兵民皆得其利。
转吏部尚书。
上疏论台谏,其大旨谓:“台官自大夫至监察,谏官自大夫至拾遗,陛下宜亲择,不可委之宰相,恐树私恩,塞言路也。
”上嘉纳之。
肃举同安主簿高旭,除平阳酒使,肃奏曰:“明君用人,必器使之。
旭儒士,优于治民,若使榷酒酤,非所能也。
”上曰:“善。
”久之,为济南尹,上疏曰:“刑罚之重,于斯为甚。
今太平日久,当用中典,有司犹用重法,臣实痛之。
”拜参知政事。
上谓侍臣曰:“梁肃以治入异等,遂至大任,廉吏亦可以劝矣。
”肃奏:“汉之羽林,皆通《孝经..》。
今之亲军,即汉之羽林也。
臣乞每百户赐《孝经》一部,使知臣子之道。
”上曰:“善。
”诏与护卫俱赐焉。
二十三年,肃请老,上谓宰臣曰:“梁肃知无不言,正人也。
卿等知而不言,朕实鄙之。
虽然,肃老矣,宜从其请。
”遂致仕。
二十八年,薨。
谥.正宪。
(节选自《金史·梁肃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B.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C.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D.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2-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点训练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2-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人甚忧饥而税敛重②人非生而知之者B.⎩⎨⎧ ①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②斧斤以时入山林C.⎩⎨⎧ ①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②此亡秦之续耳D.⎩⎨⎧ ①皆朝于太庙之门②而君幸于赵王 解析:A 项,第②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将“就”代入第①句,发现讲不通,说的是“百姓很怕饥饿,但是当前的赋税很重”,应为表转折关系,“却,但是”。
B 项,第②句是《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语句,为介词,“按照”,将此意代入①句,译为“举事按照时令,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文意通畅,结合语境进行判断,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以同样方法判断C 项,第②句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第①句中的“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第②句中的“于”为介词,“被”,第①句中的“于”为介词,“在”。
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任末年十四,负笈①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②,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注 ①笈(jí):书箱。
②庵:茅草小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②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B.⎩⎨⎧ ①夜则映星月而读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 ①暗则缚麻蒿自照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 ①题其衣裳②以记其事解析:A 项,两句都出自文段,只有通过句意理解判断。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8.3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板块 2.8.3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1.[xx·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孟子言求放心,而康节邵子曰:“心要能放。
”二者天渊悬绝。
盖放心者心自放也心放者吾能放也放心者如鸡豚出于埘栅不求则不得心放者如鹰隼翔于云霄而绦镟固在吾手也众人之心易放圣贤之人的心能放易放者流荡能放者开阔流荡者失其本心开阔者全其本心。
(取材于《鹤林玉露》,有删改)答案盖放心者/心自放也/心放者/吾能放也/放心者/如鸡豚出于埘栅/不求则不得/心放者/如鹰隼翔于云霄/而绦镟固在吾手也/众人之心易放/圣贤之心能放/易放者流荡/能放者开阔/流荡者/失其本心/开阔者/全其本心参考译文孟子说,求放心,而康节邵子说:“心要能放。
”两句话有天渊之别。
放心,是自我释放的意思。
心放,是放飞自我的意思。
放心,好像鸡和猪从鸡窝与猪栏里出来,不找它们是不会回来的。
心放,好像鹰隼翱翔于云霄间,但绳环一直在我手中。
一般人的心容易放纵,圣贤之人的心能够放飞。
易放纵的人任性散漫,能放飞的人心胸开阔。
任性散漫的人,会迷失本心。
心胸开阔的人,则能保全本心。
2.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解析能阅读简单的文言文,有文言文整体感知能力,同时注意多从语气副词的小角度切入。
答案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参考译文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
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
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
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
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
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
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
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
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
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
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
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
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
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
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
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
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说理散文

1
2
3
4
5
6
2.简要概括本文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答案 首先,回溯了文字在纸张发明之前是被权力控制, 具有神圣性的历史状况;接着,分析了自纸张发明后,文 字摆脱权力控制,书写权利均等,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 最后,阐述了王羲之的生命感悟正是借助轻盈的纸张,获 得长久地流传。
.
1
2
3
4
5
6
3.结合对文末“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花朵。说得多好。半开的花朵,还没有完全盛开,含苞待
放,欲说还羞。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是女子的豆
蔻年华,像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等到花儿全开了,就
没有了悬念,没有了猜测和遐想,更没有了悠长的回味。
④其实,婚姻里也要留白,再亲密无间的一对夫妻,
一定要留出两人精神世界的空间来。夫妻间容易做到不离 .
的理解,阐释本文标题“千古兰亭”的内涵。
答案 “它们以自己的轻”,表达了文字书写的自由与纸
张的轻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表现了艺术作品以
柔弱的姿态抵抗了权力的重压。《兰亭序》与千古的关系,
写出了“轻”的艺术作品在“重”权之压下,以强大艺术
力量,跨越千年,获得了永恒和不朽。
.
1
2
3
4
5
6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轻得像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
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 中获得了自由。
1
2
3
4
5
6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才能
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文字它以临摹、刻拓
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完成跨越千年
2021高考江苏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4 分析综合

考点4 分析综合技法1__如何解答内容分析概括客观题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题型。
它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
探究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方法,无疑为我们准确、快捷地解答这类试题提供了绝佳的突破口。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设误类型:①无中生有;②张冠李戴;③关系错乱;④以偏概全;⑤时序错位;⑥曲解文意。
针对这种命题特点,可以巧用比对法解题。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展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1.比对信息有无,识破“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成心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因此,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1.请比对“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试题选项】?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比对辨析:【答案】×此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
选项中说“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但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到相关信息,属无中生有。
原文写鲁班与墨子的攻守,是墨子劝楚王不要发动有损道义的战争。
2.比对人物事迹,识破“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请比对“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1-2 分析综合对点训练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1-2 分析综合对点训练一、2015·安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②千城一面已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
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我们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已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③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
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
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
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④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
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
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
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2021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

2021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第一部分语言文字2021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第一部分语言文字精炼语义(时间:45分钟分值:51分)1.阅读以下内容后,对麦的话最正确的理解是()(3分)著名作家麦家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c.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分析段落强调两种人:优秀和杰出,强调人的生命和责任。
a项,对生命的贪婪和对死亡的恐惧,错误的理解;B项,与标题含义不一致;D项不符合Mai家族的重点。
答案c2.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月22日,莫言出席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并发表演讲:“我不能说马奎兹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没有一本书能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莫言说他有一个见到马奎兹的幻想我甚至想到了我见到他的第一句话。
后来,由于他的健康状况不佳,这个幻想没有实现。
“当我看到马奎兹时,我想说的第一件事是:先生,我在梦中和你一起喝咖啡,但哥伦比亚咖啡里有一点中国绿茶。
”。
a.这是一个颇富趣味的场景假设,体现了莫言语言的幽默。
b.哥伦比亚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c、咖啡和绿茶是莫言对两种文化关系的隐喻,这表明了他们的平等。
d、这句话意在表明中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之间存在着自然的互动。
分析C项,这里是转喻,不谈“平等”。
答案c3.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据说古希腊的一位国王制作了一顶纯金王冠,并怀疑工匠掺假了。
怎样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xx·南京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四海泛舟,浪迹天涯;万里来访,重视友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了无心计,物我相融。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太行注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而且年年出巡。
请结合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案:诗人在任上年年出巡,现在两鬓斑白又一次登上了太行山,给我们塑
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勤政不倦、为国奔忙的政治家形象。
题组二物象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先明确作品的写作对象是蝴蝶,然后结合词中对蝴蝶的描写,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这一描写对象所拥有的特点。
答案:蝴蝶。
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情景的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子规”在古诗中通常作为什么样的意象?但这首诗有所不同,试分析此诗
中“子规”的形象。
解析:分析子规形象,要抓住表现其特征的词句“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作分析。
答案:子规(杜鹃)在古诗中通常作为孤寂、哀愁的意象,而在本诗中是一个对美好事物留恋、热爱和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题组三景物形象
5.(xx·湖北联考)阅读下面一诗一词,然后回答问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注,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注:上苑:指在故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御花园。
一诗一词都运用“春风”这个意象,试分析各自的作用。
答案:《春兴》:运用比拟或拟人的修辞,把“春风”变得多情,既表达了思乡之切,又把无形的乡梦,变成了有形的缕缕春风,化虚为实,具体形象可感。
《望江南》:“春风”比喻故国美好的生活,作者用梦中沉醉的欢乐反衬梦醒来
后的无限悲痛、凄凉。
6.(xx·福建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②。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此诗是黄庭坚于元丰五年(1082)知吉州太和县时作,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县东澄江之上的快阁览胜。
“痴儿”,作者自指。
②朱弦:《吕氏春秋》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青眼:《世说新语》载阮籍能为青白眼,青眼指眼珠在中间,对人表示好感,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
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寥廓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
题组四意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
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图。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行
邵雍
园圃正萧然,行吟绕泽边。
风惊初社后,叶坠未霜前。
衰草衬斜日,暮云扶远天。
何当见真象,止可入无言。
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诗歌意象丰富,园圃、泽边、春风、落叶、衰草、斜阳、暮云等景物色调暗淡;意境萧条阔远,表达了作者在闲适生活中的哲思。
39507 9A53 驓Y37552 92B0 銰u36659 8F33 輳39061 9895 颕•37637 9305 錅28260 6E64 湤 j28176 6E10 渐40762 9F3A 鼺35489 8AA1 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