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小说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

合集下载

江苏省2020年高三语文招生考试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一)文学类文本练习(二)精品

江苏省2020年高三语文招生考试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一)文学类文本练习(二)精品

【关键字】问题、特点、需要、作用、结构、反映、着眼、形成、丰富、内心练习(二)(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像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地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像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地会裂开,像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

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

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

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像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像。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像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像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他教我们宋诗。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C.作者通过对比、比喻、比拟等手法,写一只毛色鲜红艳丽的火狐狸在雪地上行走的景象,突出它原始的天然之美。
⑥说起雪,雪山也有雪。只是它高高在上,虽极美,可望而不可即的。唐人杜甫,所见到的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是千秋雪,是雪线以上的雪。它美,美在窗口那么大的视线里,过过眼瘾就是。
⑦边塞诗人岑参所见到的,则是另一番雪后美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说的是北方,胡天即塞北的天空。落雪之后,雪花积压在树木枝头,像是千树万树的梨花在盛开。意境如此壮阔而优美,唯边塞诗人才有可能提炼得到吧。
B.在作者笔下,北方的雪飘落的过程,轻扬飘摇,富有美感。北方的雪覆盖着草地,既温暖草地,又滋润青草。
C.作者写北方雪地上车印、炊烟、哈达、牧民、野羊、马群、驼铃等景物,突出了雪域的洁白、阔大、生机。
D.作者引用杜甫的诗,表现了雪山的“千秋雪”具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引用岑参的诗,写出了北方雪压枝头的壮阔优美。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学案二 第3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文本一:
新校舍(节选)
汪曾祺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1 散文阅读 第3节 考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1 散文阅读 第3节 考

考点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技法__如何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掌握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1)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2)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在考试过程中,更多的是借助相关的词句标志来归纳、概括。

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首句、结尾句、中心句、关键词句等方面的考查,在多数情况下,文本中都会有一些词句在归纳内容要点时是可以利用的。

这些标志性词句往往具有很重要的提示概括作用,常常是提炼段落层次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思想)的依据,给我们找准答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答题时,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句,并反复地进行品味和揣摩,就能省时省力,迅速找到打开思路的钥匙。

归纳内容要点可以利用的标志性词句,和分析层次结构所利用的标志性词句是有异同的。

前者利用的是表现文章内容方面的词句,后者利用的是与层次结构有关的词句。

归纳内容要点可以利用的标志性词句包括文章的标题、重要的词语、段落中心句、首括句、概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

它们往往与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密切相关。

因此,在归纳、概括阅读题目时,应留心这些词句,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

拿文章的标题来说,它一般是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标题所反映的内容信息,就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些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尤其重要。

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比较省力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这叫作联词归纳法和摘句归纳法。

一些局部概括题目,需要概括回答的问题,如要求考生从某一段话中,或者从几段话中归纳出作者的观点、被描写物的特点等,都要注意一些相关的语句。

2020版高考语文(江苏)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三章 专题一 单文精练八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江苏)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三章 专题一 单文精练八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单文精练八一只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只鸟芦芙荭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

盲眼老头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一只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

鸟儿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叫声清脆悦耳。

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

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退休后,他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遛遛达达外,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狗儿、养鸟儿也几乎没有什么兴趣。

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鸟儿之后,他就莫名其妙地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地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

没费多少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

每天早晨他便准时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

他把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

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

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食物。

常常就看得走了神,失了态.好在这一切,盲眼老头无法看见。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对盲眼老头说:“你开个价,把这只鸟卖给我吧。

”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

”盲眼老头也极其诚恳地说。

“我只要你这只!”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自然是不卖。

此后又交谈了几次,老头仍然是那句话:“不卖!”一次次的失望,使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便病倒了.他心里明白是因为什么。

几天以后,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是因为这只鸟儿。

他虽然对鸟儿是那样恋恋不舍,还是咬了咬牙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到他家中。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2)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2)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把灯光调亮张抗抗“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

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

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

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

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

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

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

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

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

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战栗。

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

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

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

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

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1 散文阅读 第1节 真题真练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1 散文阅读 第1节 真题真练

第一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散文阅读命题材料选材范围题干与分值考查角度2015《比邻而居》(王安忆)写人记事类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4分)概括内容要点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理解文中词语含义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分析文章结构思路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探究语句意蕴2013《何容何许人也》(老舍)写人记事类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分析文章结构思路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4分),概括内容要点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欣赏作品的形象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6分)探究语句意蕴2009《上善若水》(张笑天)文化游记类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分析文章结构思路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概括内容要点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鉴赏文章表达技巧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从不同角度和意。

(6分) 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选材特点(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2020版高考语文(江苏)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三章 专题一 单文精练六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江苏)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三章 专题一 单文精练六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单文精练六白云人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云人家夏阳老刀和老马,我挺好的一对朋友,合伙开了家公司,不到一年,就散伙了。

朋友做成这样,真没劲。

老刀丢下这句话,怒气冲冲地走了。

去哪儿?上白云山种植药材.白云山,云海苍茫,是方圆数百里海拔最高的一座山。

老刀刚去的那阵子,一天好几个电话打下来:山上太无聊了,要不是看在几个钱的份上,我早下山了。

即便如此,这家伙还是隔三岔五地躺在我家里,吃饱喝足后,霸在电脑前。

后来,老刀就来得少了,偶尔下山进城,也是采购一些药材种子,来去匆忙。

不仅人来得少,电话也少,十天半个月无音讯。

我最后一次接到老刀的电话,是两年后的事。

那天,老刀告诉我,不想种药材了。

是挺来钱的,但开公司欠下的债还清了,不想种了。

所以,手机也没有保留的必要。

挂了电话后,我愣了好一会儿:这家伙怎么了?赚钱的买卖不做,手机也不用,在山上成仙了?又过了半年,待到满山泻翠时,我收到老刀的一封信。

信在路上走了足足半个月。

老刀在信里热情地邀请我上山住几天,还画了一张草图,孩子气十足地写道:不识老刀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我哭笑不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带着满肚子的好奇进山了。

按照老刀草图的指引,我那辆心爱的路虎越野车,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吭哧了半天,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白云山脚下的一个林场场部。

把车寄存后,林场的干部递给我一根木棍,指了指一条悬在头顶的羊肠小道,说:走到头,便是老刀的家。

老刀的家—-山的腰际,白云深处。

我拄着木棍,胆战心惊,在深山老林里蜗牛一样连滚带爬.四野万籁俱寂,一条小路,绳一般抛向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深处,弯弯绕绕,走了七八公里,一拐弯,眼前突然变得开阔:云朵在脚下快速地流动,云海雾浪下,群山峻岭、城镇村庄、阡陌田野、河流树林,像摆在一个棋盘上一样一览无余.浩阔的地貌让人平静,我的心陡然升起一片清凉。

久居城市的我,面对这样一方突然冒出来的世外桃源,如痴如醉。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第1讲分析散文结构思路pptx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第1讲分析散文结构思路pptx课件
现代文阅读
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散文是其中的重要选 项。散文有描景记事写人等若干种,作品多呈现真实的生活状态,往往有作者的 视角。认真欣赏,多注重审美体验,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为基本的 切入口,善于抓住形散神聚的特点,突破散文阅读这一难点。
一、体裁特征 散文概念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狭义 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 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带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说理性质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 文体。其体裁特征如下:
3.取材广泛 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 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 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
1.种类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表现手法来自代表作品写景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借景抒情、寓情
《荷塘月色》
写景状 散文 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1.纪实性强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 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 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 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 集中、统一的。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 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散文整体阅读“3步骤”
精练高考真题,明晰高考趋向 (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小说阅读命题形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道小题。

命题方式是主观问答题。

2.命题特点(1)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⑧归纳内容要点。

(2)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3)设题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3.命题预测(1)题型设置、分值将保持稳定。

(2)考查重点侧重小说“三要素”和主题。

第一节真题真练一、(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

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

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

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

“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

“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

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

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

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谈论儿女一样。

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

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

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

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

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

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

”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

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

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

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

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整体把握]1.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本文讲述了一个火夫的生活。

他随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希望赶快开战,快点结束这一切,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他因为慷慨的谈论而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逐渐从喂鸡中获得乐趣与满足,内心不再空虚。

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

2.会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会明是三十三连的一个火夫,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喜欢安静的生活。

对生命有简单而执着的爱,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

他为六月的和平、战友们的健康和秋日里生命的成熟而满意幸福,充满希望。

3.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案】小说通过对会明这一平凡人物的描写,赞美了平凡人物的简单、质朴、正直、善良的心灵,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问题研读]1.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其实也是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

梳理前,仔细认真阅读作品相关部分,此题就不难作答。

会明“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这句话在第④段,前面有一个词很值得注意,即“于是”。

这暗示相关原因很可能就在这前面。

细读前面文字,我们发现:第①段,“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他忘不了”“那一句话”,三十三连是有着光荣传统的一个连队,作为其中仅存的一员,其价值可想而知。

第③段,“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清楚地交代了会明希望战争早点开始的原因。

第④段,“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这表明他希望通过战事使自己解脱。

据此,即可归纳答案。

【答案】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考查欣赏人物形象。

第一句是他“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具体言行,这恰好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第二句“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是他“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的,体现了他从喂鸡的成就中内心获得的满足。

【答案】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3.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中某一细节的作用。

首先找出有关这一细节的相关语句,然后从情节结构和内容表达两方面来分析。

结构上,“插军旗”的细节在开头、中间、结尾都出现过,起到了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内容上,从开头“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到结尾“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前后形成反差。

【答案】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

首先找到“微笑的意义”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

第⑦段“微笑的意义”所在的句子前半部分说“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一;第⑦段倒数第二句“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二;第⑦段第二句“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里不再只有战争,而是变得更丰富了,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三;第⑥段末句“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说明会明的思想由“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转向不愿战争发生,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四。

根据对这些提示的理解,用简明的话概括作答。

【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二、(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背景文字】《安娜之死》选自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末尾篇章。

安娜是小说的主人公,她厌恶透了做高官的丈夫卡列宁的刻板、虚伪,毅然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相爱、结合。

节选文字之前的情节是这样的:她得不到卡列宁的离婚许可,又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受冷遇。

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

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

在一次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编者加)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

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

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

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

十点钟我就回来。

”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

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

“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

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

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

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

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

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

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

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