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3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1)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1)

第三节血管生理Part 2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掌握内容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和效应。

心交感紧张与心迷走紧张的概念。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递质、受体和效应(外周阻力、静脉回流、血流分配、组织液生成)。

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觉器、反射过程、反射效应及生理意义。

为什么平卧时突然站起来所出现的头晕仅为一过性。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感受器、相关刺激、心血管效应及意义。

熟悉内容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机制。

容量感受性反射对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的影响及机制。

了解内容延髓基本心血管中枢的作用。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

【A型题】1. 关于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正确的是A. 节前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B. 具有紧张性,紧张性升高时增加自律细胞的自律性C. 对心房肌和心室肌均有较高的支配密度D. 安静时心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E. 迷走神经兴奋可增加传导性和心肌收缩能力3. 关于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错误的是A. 正性的变力、变时和变传导作用B. 通过心肌细胞膜的M受体,使胞质中Ca2+浓度升高C. 具有紧张性活动D. 心交感神经与心迷走神经之间存在交互抑制E. 阻断心交感神经活动引起心率减慢4. 关于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A. 只有某些特殊部位的血管才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B. 兴奋时通常引起血管舒张C. 节后纤维释放肾上腺素D.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变化时,对心和脑的血流量影响很大E. 在α受体为主的血管,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引起血管收缩5. 心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正性变力作用的机制是A. 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的M受体结合B. 释放肾上腺素,与心肌的β受体结合C.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的α受体结合D. 增加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使K+外流增多E. 激活蛋白激酶A,使胞质中Ca2+浓度升高6. 下列关于心迷走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切断实验动物的心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减慢B. 电刺激实验动物的心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加快C. 具有紧张性活动D. 心迷走神经由传出神经纤维组成,不含传入神经纤维E. 在心室肌引起的变力效应比心房肌大7. 最主要的心血管中枢位于A. 脊髓B. 延髓C. 中脑D. 下丘脑E. 大脑8. 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的接替站是A. 孤束核B.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C. 延髓尾端腹外侧区D. 室旁核E. 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9. 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冲动增加A. 循环血量降低B. PO2降低C. PCO2升高D. [H+]升高E. 平均动脉压升高10. 正常人的血压在哪个范围内变化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A. 10~30mmHgB. 50~70mmHgC. 90~110mmHgD. 130~150mmHgE. 170~190mmHg11.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加时,引起的变化是A. 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降低B. 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增加C.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降低D. 血容量增加,细胞外液量增加E.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12. 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中,心房内血容量增加引起A. 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减少B. 心率、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增加C. 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D. 血压降低,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减少E. 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13.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A.降低arterial blood pressureB.升高arterial blood pressureC.减弱心血管活动D.加强心血管活动E.维持arterial blood pressure相对恒定14. 下列哪种情况发生以后,心交感神经活动明显加强( )A.arterial blood pressure升高时B.肌肉运动时C.血容量增加时D.情绪激动时E.由平卧变为直立时15. 动物实验中,短暂夹闭一侧颈总动脉时A. 夹闭侧窦神经传入活动增加B. 平均动脉压升高C. 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D. 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升高E. 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降低16. 请推测高血压患者的压力感受性反射状况A.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增强B.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定点下移C. 血压变化对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活动无影响D. 快速的血压变化仍能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缓冲血压波动E. 血压的快速波动很大,不能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B型题】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乙酰胆碱D. 多巴胺E. 神经肽17.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18.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19. 交感舒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 普萘洛尔B. 阿托品C. 酚妥拉明D. 肾上腺素E. 乙酰胆碱20.能阻断心迷走神经作用的是21.能阻断心交感神经作用的是22.能阻断交感缩血管神经作用的是【X型题】24. 下列对血管的神经支配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体内绝大多数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B. 体内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单一支配C. 同一器官中,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对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支配密度最高D. 真毛细血管不受神经纤维支配25. 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 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动脉血压对管壁的机械牵张刺激B. 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C. 对快速的血压变化有明显调节作用,而对缓慢而持续的血压变化不敏感D. 主要生理意义是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26. 关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主要调节呼吸,PCO2降低时引起呼吸加深加快B. 生理状态下,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不明显C. 在窒息、酸中毒等情况下,可反射性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使血压升高D. 使心脑等重要器官在危急情况下优先获得血液供应。

生理学第四章第3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第四章第3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⑴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引起心交感紧 张、交感缩血管紧张 ⑵ 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抑制缩血管区的活动
⑶ 传入N接替站: 孤束核
⑷ 心抑制区: 延髓背核、疑核→引起心迷走紧张
2、延髓以上:脑干、大脑、小脑、
下丘脑等
(三)心血管反射
1、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动 高位中枢 脉 压 力 窦N(舌咽N) 延 髓 感 主动脉N 孤束核 受 器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心肌代谢水平(主) : 代谢↑→ PO2↓→血流量↑ 代谢产物:腺苷、H+、CO2、乳酸等→冠脉舒张
2、神经调节 ⑴ 心迷走N兴奋→先舒张,后收缩 ⑵ 心交感N →先收缩,后舒张 3、体液调节 ⑴ AD、NE、甲状腺激素↑→代谢↑→冠脉 血流↑ ⑶ ADH↑、AngⅡ↑→冠脉血流↓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N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N及其作用
Ach
NA
(NA+β1-R)→心脏各部分
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阻断剂:普萘洛尔
◎左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心房心室肌 ◎右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
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 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 增高对K+的通透性降低,促进Ca2+内流, 使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 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加强,分别 称为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正性变力 作用。
血管
α-R β2-R
骨骼肌肝 肾上腺素能N末梢 脏血管
β1-R
α-R 加强/整体? 绝大多数血管收缩
效应
心脏
加强 骨骼肌肝脏血管舒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经典.ppt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经典.ppt
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 侧柱,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 经节内
节 前 神 经 元 , 节 前 纤 维 → ACh→N 受 体 (节后神经元)→节后纤维→NE→β受体(
心脏)→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心交感神经
ACh N
课件
NE
1
NE — cAMP↑— L- Ca2+ 通道激活
水钠重吸收
肾近球细胞
血管紧张素原
醛固酮 血管收缩
肾素 血管紧张素I
ACE
血管紧张素II
BP
血管紧张素III
课件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课件
课件
项目
肾上腺素
受体
++
兴奋 受体
1受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受体
+
心脏 心率 离体心 +
1
在体心 +
受体
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血管 2受体
骨骼肌、肝脏、冠脉 血管舒张
总外周阻力 - (0, +) 视剂量而定
课件
NO的作用:
1.使阻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 2.降低延髓内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 3.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 4.介导受体和胆碱能神经的舒血管作用
课件
课件
三、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
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其代谢活动,主要通 过灌注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进行调节。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组织代谢产物如CO2、H+、腺苷、ATP、 K+可使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课件
3.激素调节 NE,E,甲状腺激素,AngⅡ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
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可以引起不同 的交感神经功能和心血管活动的不同变化, 同时常伴有明显的行为活动的形式,如刺激 叩带回可导致“ playing dead reaction”.
小脑
蚓部和顶核是小脑参与心血管活动的 主要部位;
在心输出量的外周调配方面具有一定的 作用。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部位分布
脑干是心血管活动控制最基本也是最 关键的中枢神经部位。
脑干
心血管中枢(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 经元集中的部位)在脑干的定位是心血管生理 学一个历史悠久而令人困惑的课题,经历了一 个半世纪的努力,目前认为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RVLM)是心血
管活动中枢调节整合的基本中枢。在维持心血 管活动的紧张性活动和介导各种心血管反射中 具有关键的作用。
研究方法
早期: 横断; 电刺激; 损毁; 近期:电生理;立体定位;微量注射;组
织化学;荧光组化;免疫组化;放 射自显影。
延髓心血管中枢
•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区,C1区; • 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区,A1区; • 传入神经中继站;孤束核; • 心抑制区: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心迷走神经
起源——延髓的疑核和背核; 支配部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心房肌; 效应——负性变力和变时作用——心率减
慢;血压升高; 机理——释放神经递质Ach与M型受体结
合,提高 K+通道开放概率。
负性变时作用
• 复极时, K+通道开放 K+外流 最大 复极化电位绝对值 膜超极化兴奋性 窦房结自律性 心率 ;
小结
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是一个上起大脑、下达脊髓 的完整统一系统完成,头端延髓腹外侧区(缩血管区) 内心血管神经元是心血管系统紧张性活动和完成各种心 血管反射最基本的神经结构。但是,完整清醒动物的环 境条件千变万化,需要对此作出不同的适应性反应,依 靠简单的心血管反射活动是难以应付自如的。机体在从 事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时,心血管反应决不会孤立地 出现,只是常作为服务于整体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认识到,延髓内存在不少最后公路性质的神经元群, 它们在完成整合的心血管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机制
延髓 闩部
BP无明显改变 基本中枢
40mmHg
延髓横切实验
延髓心血管基本中枢
组成 部位 作用
特点
缩血 管区
延髓头端 腹外侧部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Leabharlann 中枢心交感紧张 交感缩血管紧张
舒血 管区
延髓尾端 腹外侧部
抑制缩血管区
传入神经 孤束核 接受压力感受器传入 接替站
心抑 迷走背核 心迷走中枢 心迷走紧张
心迷走中枢 紧张性↑
心迷走神经(+)
阻力血管舒张 容量血管舒张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静脉回流量↓
血压 ↓
(3)生理意义
1)负反馈调节(减压反射)使AP保持相对稳定
2)经常起作用(减压神经放电) 3)当AP 在100mmHg左右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
效能最大
4)对AP进行快速调节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血量突然变化),减少AP波动
收缩压
+++
+++
血压 舒张压
+,0,-
++
平均动脉压 +
++
生理意义
强心药
升压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近球细胞 肾素(蛋白水解酶)
血管紧张素 原(肝)
NEP AngⅢ
AngⅠ(10肽)
ACE(肺)
AngⅡ (8肽)
NEP AngⅣ ACE 氨基酸
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
促进微动脉微静脉收缩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 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一、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 右:窦房结 左:房室交界、心 室肌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017/4/14
二、体液调节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血液中的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只要来自于肾上腺髓 质,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相似,但又有差 异。
2017/4/14

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较强,主要使心率 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多; 对血管的作用是使皮肤和腹腔脏器的血管 收缩,而使骨骼肌和冠状血管舒张,故升 高血压的作用较弱。临床常用作强心药使 用。
2017/4/14

去甲肾上腺素强心作用较弱,可使体内大 多数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 升高。临床常用作“升压药”使用。两者 作用不同的原因是去甲肾上腺素以兴奋α受 体为主,肾上腺素以兴奋β受体为主。
2017/4/14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当肾血流量不足或 血钠降低时,可刺激肾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肾素是一种酶,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 素原转换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在转 换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紧张 素III。
2017/4/14
2017/4/14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 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化学物 质,能引起局部微动脉舒张,这些物质称 为局部舒血管物质。
2017/4/14


1.组织代谢产物 2.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3.前列腺素 4.组胺
2017/4/14

三、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2017/4/14
2017/4/14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心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其节前纤维 起自延髓心迷走中枢,换元后的节后纤维 分布于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区、房 室束及其分支。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 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 ,产生抑制效应,引起心率减慢,房室传 导速度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 减少,血压降低。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分别支配心房肌、心室肌、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和血管平滑肌。

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是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经是缩血管神经和舒血管神经。

心脏的神经支配(图)(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神经纤维发自脊髓的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心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胞体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

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上存在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型)。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了心交感神经,分别支配心脏的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等。

左右两侧的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明显不同,支配窦房结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来自右侧;支配房室交界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来自左侧。

刺激右侧心交感神经的主要效应是心率加快;而刺激左侧心交感神经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交感神经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其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导致心率加快,传导速度加快,心房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增强,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类物质都能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增加,cAMP能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使心肌动作电位平台期钙离子的内流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心交感神经的兴奋还使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故心率加快;使房室交界区中结区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加快,故传导速度加快。

(2)心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元集中在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走行于迷走神经内,称为心迷走神经。

心迷走神经纤维进入心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在心脏内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神经纤维分别支配窦房结、心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①是一种负反馈调节,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 稳定; ②生理反射,经常存在。 ③对波动性血压敏感,敏感范围为(80~160 mmHg).
04.03.2021
13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反射效应:呼吸加深加快。
生理意义:平时对心血管活动并不起明显的
调节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应急状态时(如大量失血) 循环功能的调节,维持血压,使血液重新分配,保证 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
③增加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使外周阻力增加, 血压升高。
④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后者可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扩充血量, 血压升高。
⑤还可引起或增强渴觉,并导致饮水行为。
04.03.2021
20
(三)血管升压素 合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一部分神经元 合成的。 作用及生理意义: 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相应受体,引起血管 平滑肌收缩。 ②抗利尿效应(又称为抗利尿激素); ③在禁水、失水、失血等情况下,血管升压 素释放增加,不仅对保留体内液体量,而且对维 持动脉血压,都起重要的作用。
03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04.03.2021
3
2.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 特点:情绪激动状态和发生防御反应时才 发放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作用: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使骨骼肌 血管舒张。 拮抗剂:阿托品。 3.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和外 生殖器等少数器官。 特点:对器官组织局部血流起调节作用,对 循环系统总的外周阻力的影响很小。
23
(七)组胺 作用:舒血管;增加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管 壁的通透性。 (八)前列腺素 作用: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04.03.2021
24
三、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蛋白酶。 形成过程:肾素 血循环 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I 肺循环血管 血管紧张素转换 酶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酶A 血 管紧张素Ⅲ。
1.血管紧张素I不具有活性。 2.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04.03.2021
19
①直接收缩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血压升高,静脉 回心血量增多。
②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04.03.2021
9
(四)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示意图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04.03.2021
10
减压反射
BP↑↓→压力感受器+-→传入AP↑↓→延脑 迷走紧张 ↑↓→心迷走NAP↑↓ 交感紧张 ↓↑→心交感NAP↓↑ HR↓↑→ 缩血管紧张↓↑交感缩血管AP↓↑→血管r→ CO↓↑ R ↓↑ →BP↓↑ 意义:调节血压
04.03.2021
11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反射效应:
①动脉血压升高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
多 中枢调节 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
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心率减慢,心输
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又称降压反射)
04.03.2021
12
②动脉血压降低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 减少 中枢调节 心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 张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 力增高,血压回升。
04.03.2021
21
(四)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形成过程:血浆中的激肽原 血浆激肽释 放酶、组织激肽释放酶 缓激肽(存在于血 浆)、赖氨酸缓激肽,也称胰激肽或血管舒张素 (存在于组织中)。
激肽的作用:
①激肽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高;但对其它的平滑肌则引起收缩。
②循环血液中的激肽使血管舒张,血压降
04.03.2021
15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一些化学物质 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活动发生影响,从而起调 节作用。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来源: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的分泌。 性质:在化学结构上都属于儿茶酚胺。 生物活性及作用:
04.03.2021
16
1.肾上腺素: 作用: 在心脏,与β1受体结合,使心收缩力增强。 在血管,小剂量,兴奋β2受体,引起血管 舒张,大剂量兴奋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 应用:强心药。 2.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 在心脏,与β1受体结合,使心收缩力增强。 在血管,β2受体结合能力弱。与α受体结合 能力强,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血压升高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心率减慢。 应用:升压药。
04.03.2021
14
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存在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 血管壁的压力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心房中感受循环血量增多或减 少的感受器。 反射效应: ①压力升高或血容量增多 心脏或血管壁牵 张 压力或容量感受器兴奋 传入纤维 中枢 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 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血压下降。 ② 4.其他感受器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04.03.2021
17
E和NE对心血管作用
组织 心肌
受体 类型
β1
结合能 力
均强
皮肤粘膜血 α 管
骨骼肌血管 β2
总阻力®
均强
结NE 差
结合E 效应 HR 加快
收缩
扩张
R↓-
结合NE 效应
反射HR 减慢
收缩
结合力 1
BP↓- 强心
BP↑↑ 升压 18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是由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
低。
04.03.2021
22
(五)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内皮舒张因子 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鸟
苷酸环化酶 环-磷鸟苷浓度升高 Ca2+浓度 降低 血管舒张。
(六)心房钠尿肽 合成部位:心房肌细胞。 作用: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使心率 减慢,搏出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04.03.2021
04.03.2021
7
总结:
心迷走神经 释放Ach 心脏抑制
心交感神经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心脏兴奋
交感缩血管神经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兴奋
交感舒血管神经 释放Ach
血管抑制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释放Ach
血管抑制
04.03.2021
8
(三)心血管中枢 在生理学中将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 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基本部位在延髓。 只要保留延髓及其以下中枢部分的完整,就 可以维持心血管正常的紧张性活动,并完成一定 的心血管反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