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美学论文

合集下载

研究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研究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92915 美学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一、《人间词话》审美意境解读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开篇第二则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心领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了解西方的近代文论,他所说的“造境”,相当于西方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侧重于以艺术的幻想和虚构,营造神奇瑰丽的超现实境界,藉以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

王国维从创作方法角度论词,是对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事实上,在三百多年的宋词创作史上,从欧阳修、晏小山到苏轼、秦观、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直到刘克庄、吴文英等,都有堪称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我认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辛。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任何一首优秀的词作,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这种情感因何而发,会抒什么情感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理解词的重要一环。

在理解词作中所写物象,必须发挥想象,境充空白,揣摩词作主旨。

所谓“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词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诗”是不错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词中的物象入手。

词的语言精炼,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词作讲究简洁、含蓄,以少少许胜多多语,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

而词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词系元代词人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定稿)第六十三则中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法。

有元一代词家,皆在能办此也”。

其实,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以极其省俭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寒秋中游子思归的画面。

词曲中物象“藤、树、道、风、马”具体却并不清晰,因此光找出这些物象还不够,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才能透过“形”看到“神”,挖出作品的主旨。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意境源自中国,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崎。

本文旨在简单的梳理意境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展示意境理论发展的独特脉络。

关键词:;意境起源发展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

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有所继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意境理论做了发展,剖析。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总结,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论的成熟、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及其终结等几个阶段。

在此,我首先探讨的是意境学说的萌芽到意境论的成熟这个历史阶段,即从先秦到唐代《二十四诗品》以前的意境理论。

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

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

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发端,其主要思想是“道—气—象”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

在老子的眼中,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气”。

如果脱离“道”、“气”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变得毫无生气了。

[1]庄子继续并发展了这个思想,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等可以看作是意境学说萌芽的标志。

并提出“象罔”,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象罔是有形和无形,境相与罔幻的完美结合。

[2]这些片断式的言说从“意”与“象”、“言”与“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关系以及创造手法问题,为意境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文艺研究领域。

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这个词,并且对审美意象做了很重要的分析。

中国画的意境美

中国画的意境美

中国画的意境美2019-04-04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中国画的意境美是通过物象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画家把艺术作品内容中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艺术创作与美感中的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

营造出画中有诗、画中有情、画中有意的艺术内涵。

使见画如见⼈性格,见画如读⽂章,给观者⽆尽的艺术享受,并能引发观者⽆尽的遐想。

因此中国画的意境美这⼀美学范畴在对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中占有⼗分重要要的作⽤,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的审美准则。

当然在中国画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画家对客观事物美的认识是第⼀位的,美的感受和感动是在美的认识基础上发展的,情感是在理智基础上发展的。

必须先有理性认识,然后才有情感产⽣。

所以说中国画有影响⼒的作品是对客观事物美的认识与情感活动的统⼀,情与理的统⼀,主客观的统⼀。

即从美到情,从情到意,从意中迸发意态、意界、意境。

也是中国古典艺术极⼒追求的⼀种境界,它集中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

哲学思想《汉书·艺⽂志》云:“诗⾔志,歌永⾔”。

阐释出中国⽂学艺术的核⼼――中国艺术的主观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观念为基础的⽞学思潮出现,在⽞学的影响,中国绘画美学表现出对主体精神的强调,出现了“传神写照” “迁得妙想”“以形媚道”等著名的美学观点。

基于这样的⽂化影响下,中国绘画⾃然⽽然强调意境美已经不难理解了。

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的绘画产⽣了巨⼤的影响。

《道德经·四⼗⼀章》⽈:“⼤⾳希声、⼤象⽆形”。

诠释出了⼀种极致的东西――听不到看不见的,主张对虚拟、虚⽆的追求,中国画不追求西⽅绘画似的写实,与⽼⼦的道家哲学思想不⽆相关。

与道家始祖⽼⼦并称“⽼庄”的战国哲学家庄⼦,在《庄⼦》⽈:“道不可闻,闻⽽⾮也;道不可见,见⽽⾮也;道不可⾔,⾔⽽⾮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可名”,从这位否认美和艺术反⽽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哲学家这⾥,似乎可以探寻中国艺术不求形似的渊源。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建筑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

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在着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山石仅以“高古游丝”线条勾勒,而没有皴法,但我认为,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纯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

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却导致了美学上的最灿烂,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书画的隐士,且当时类似于陶哦渊明,谢灵运的隐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谢灵运《山居赋》中所记载的始宁山就是典型的例证,他的山水诗开拓了山水诗写实的审美之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

新印象派色彩研究——论油画风景中的色彩“意境”表现

新印象派色彩研究——论油画风景中的色彩“意境”表现

寓意 , 而西方绘 画讲究情调 、 意蕴 、 理念 、 象征 。在 油画发展 的
今天 , 有关油画风景 中色彩 的“ 意境” 表现 问题 , 显得特别 的重 要, 它将更加有利 于人们理解 油画语言的独 特性 。 关于油画风景 中的色彩“ 意境 ” 它是情与景 的水乳交融 , , 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 。“ 意境 ” 一词 , 在唐代 就广 泛存在 于 早 各个艺术 门类 中, 宋元 时期 它 已成为 艺术美学 的主要范 畴 , 在
中 图 分 类 号 :2 J01 文献标 识码 : A
Co o t d fNe I pr si n s :Po tc I a e y o l r l r S u y o w m e so im ei m g r fCoo Re e e t t0 i i La s a i tn pr s n a in n O l nd c pe Pa n i g
般 的解释 , 这种最一般的解释道 出了意境 的两个 基本要 素 : 如何才能创造 出意境高远 的作品 呢情
个方面去提炼概括 :
基金项 目: 本论文为 2 1 0 0年度聊城 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阶段性成果 之一。 作者 简介 : 国强( 9 2一 ) 男, 山东聊城人 , 史 16 , 汉,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 系主任, 教授 , 士生 导师, 硕 山东省美 术家协会会 员, 山东 油 画 学会理事 ,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特邀 委员, 人民美术 出版社艺术教育委员会特邀 副主任 。研 究方 向: 画创作。 油
过 程 中 , 追 求 完 美 的 “ 境 ” 现 。本 文 就 油 画 风 景 中 的 色 彩 “ 境 ” 表 现 , 要 从 画 面 形 都 意 表 意 主 式的布局 、 感 与意境 的 结合 、 情 色调 对 意 境 产 生 的 作 用 和 画 面 笔 触 虚 实 的 表 现 四 个 方 面 来 分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国画论文范文3篇

国画论文范文3篇

国画论⽂范⽂3篇略论近世国画⽂章⼤家楼笙华⼜名楼森华,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画⼤讲堂》主讲,中国开放⼤学中国画教程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修复学术主持,浙江⼤学艺术鉴赏与收藏投资⾼级研修班主讲,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浙江收藏》副主编,黄宾虹国画院院长。

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浙江⼤学、厦门⼤学、宁波师范学院执教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

个展:2014 《秋⼭问道》⼭⽔画个展2013 《听此太古⾳》楼森华⼭⽔画展(中国美术学院)2012 《古雅之道》楼森华⽔墨画个展(宁波)2012 《钱塘时代》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11 《⼗⼆⽉》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8 《澄怀观道》楼森华⼭⽔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0 《楼森华⽔墨与油画》个展(台湾⼤学)1997 《回望传统》中国画个展(宁波展览馆)等近世国画⽂章⼤家,五百年间名世者黄宾虹有云:上古书画同源,仰观俯察,以造六书,取乎象形,⾃有丹青之画,书与画分,后世因重⽂⽽轻艺,有⼠夫之画,画与图分……⼜云:⾃来书画同源,书是⽂字,单体为⽂,孳⽣为字,以加偏旁。

⽂字所不能形容者,有图画以形容之,尤易明晓。

故图画者,⽂字之馀,百⼯之母也。

今求画学之途径,⾮讨论⽂字,⽆以明画之理,⾮研究习字,⽆以得画之法……学画之⽤笔,⽤墨,章法,皆源于书法。

舍⽂字书法,⽽徒沾沾于缣墨朱粉中以寻⽣活,适成其为拙⽽已,未可以语国画者也。

其语何出!六朝谢赫著画有“六法”,所谓⼀⽓韵、⽣动是也;⼆⾻法,⽤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元初赵孟\⾔书画同体(即后世曲解为“书画同源”),明季董其昌借禅宗以分画有“南北宗”。

⾄于后世影响甚巨,此后史学家竞相引证。

赵孟\有诗证⽈:《题柯九思画⽵》“⽯如飞⽩⽊如籀,写⽵还应⼋法通,若也有⼈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此论以理论⾼度指明了绘画的技术要旨。

⽆论这“本来同”的是源、是体、还是法。

艺术美学论文

艺术美学论文

艺术美学论文篇一:美学课程论文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摘要:关键词:美学作为这些研究的分支,是一门研究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意义为“对感官的感受”。

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更多是关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构成审美活动的审美客体(美)以及审美主体(美感)两个方面。

人在审美活动中还可能产生美的创造,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然而美学并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哲学理论,美学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活动以及在当代文学创作以及影视创作中产生重大影响。

在当前娱乐至死精神下,这个时代被称为审丑时代,网民通过审丑的批判抨击从而达到内心情感的释放。

由此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纯理论学科,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产生新的意义,并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一、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美学美学的诞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在人类最初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意识,是美学的最初萌芽;随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朴素的美学思想体现的是一种自觉的、系统的理论的思考,其理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追求;直到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学科。

鲍姆加登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划分人类的心理活动,认为美学(感性学)是研究“情”的学科。

随后近代西方美学在鲍姆加登感性学的基础上,康德、黑格尔致力于解决感性和理性的和谐自由统一问题,代表德国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

在20世纪的西方美学流派可分为三个方面:沿着哲学方向进行发展,沿着心理学方向进行研究美学以及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研究美学。

而在中国则是在二十世纪初逐渐从西方引进美学理论。

从梁启超、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自觉建构。

二十年代,吕澄、陈望道、范受康建立美学体系。

留学日本的朱光潜在日本接触到到西方美学,并写出《谈美》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国人介绍美学。

篇二:改艺术美学论文读书笔记朱光潜全集《谈美》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解放前出版的《谈美》的修订版,由中华书局重新编排,也加入了一些章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意境的美学
摘要:意境的存在,使艺术变得更美丽,更有生命力。

意境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手法将它的美体现在歌、绘画、书法、建筑……方方面面。

关键词:意境;美学;情景交融;审美追求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72-01
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宗白华《美学散步》
通过对于文学原理的学习,我早已知道意境有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等特点,而从宗白华的论述中我们又不难看出,艺术不应仅仅停留在具体实物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创作主体心理因素的积极介入。

连《辞海》也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也就是说,不是机械复制或照搬照抄现实生活,而是应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意境的美学,我想从诗歌,绘画,还有建筑三方面做简要论述。

诗歌方面,诗人们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方法塑造了很美好的意境,这正体现了意境具有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特
征。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其中的客观的环境完全是通过是人主观试听所感受到的,这里意境里的一切已经不是生活的事实,而是主体化了的、心灵化了的、审美化了的世界,是诗人张继即景会心的结果,是诗人在须臾之间呈现出的人生体验,表达了张继作为漂泊旅人的无限孤寂和愁闷之情。

绘画方面,更能充分表现出创作活动中的虚实转化。

清代的方士庶在《天慵安随笔》中写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这也就是说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必须把主观情思灌注到艺术形象中去。

这便是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而《天慵安随笔》中另一段话说:“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记得以前看郑板桥的《题画》中画竹的相关故事,有这样的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心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忽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显而易见,眼中之竹是实景,胸中之竹是创作主体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独特感受,是虚的。

而最后落在纸上的手中之竹才是创作主体化虚为实之后得到的艺
术形象。

孩童时,我还看过一个“深山藏古寺”的故事。

是讲宋徽宗很喜欢书画,一次出了“深山藏古寺”的题目给画师,有的人画了庙的一角,有的画的是断壁残垣,但主考官一直不满意,直到看到一幅画,画的是有一股清泉从崇山峻岭之中飞流而下,而泉边有个挑
水的和尚,其实就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

如果只是一个和尚,那他喝水就好了,为何要挑水呢?说明这水是用来洗衣做饭的。

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

而整幅画中没有见到庙的影子,这样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这幅画正是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的。

各门类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要求,意境的创造也正是它们共同的审美追求。

意境的美学,不仅见之于诗歌,绘画,还见之于建筑。

当代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指出,“文学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意境因情景不同而异,其与园林所现意境亦然。

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景物中出现之,统名之曰意境。

”如《红楼梦》中的例子,贾政领着众清客来到大观园: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棂,俱是细雕时新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阶,凿成西番莲花样。

左右一望,下面虎皮石,砌成纹理,不落富丽俗套,自是喜欢。

遂命开门进去。

只见一带翠幛挡在面前。

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一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我觉得《红楼梦》这一节的描写,是意境运用于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突出表现。

建筑疏密相间,庭院曲折有致,房舍虚实相生,园景含而不露,布局简繁适当……它的经营布局,收天下名山胜水,集四海吉地佳境于眼前,一方之地,一泓之水,却可以造成空间超越而给人以丰富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综上所述,意境的美学体现在诗歌,绘画,艺术……甚至还有书法等等方面,只有体会了细微处表达出的意境,才能发现更多更多的美。

参考文献:
[1]古风著.意境探微[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