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特级教师徐斌)完整资料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特级教师徐斌)完整资料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特级教师徐斌)完整资料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如下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左边原来有几块?右边呢?

生:左边原来有9块,右边原来有6块。

师:猜一猜,小猴想怎样算呢?小猴为什么只搬1块过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边先凑成10块,

师:是啊!小猴真聪明,也学会了“凑十”的方法。请大家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上数,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用“凑十”的方法计算。

(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书上,再交流)

四、小结并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个数。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板书:9加几)今天学习的9加几,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凑成10。

生:得数是越来越大了。

生:得数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数个位都比加的那个数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给了9变成10了。

师:根据这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出这样的加法题,你能比较快地算出得数吗?

(师出示9+ =1 让学生推算)

五、课堂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把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加法算式进行整理并写在课本上。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

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

传统的9加几教学,在复习铺垫时一般分以下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1和几,9+1=10,9加1再加一个数。表面上看,这三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但是,实践表明,如此精细的铺垫设计,同时也可能为学生探究9加几的算法时人为地设定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事实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因此,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2.组织结构性的学习材料。

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

因此,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算式后,则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法上。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

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的一种——“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

“试一试”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路。由于9和7都离10比较接近,因此,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凑十”(把9凑成10和把7凑成10)。结合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师辅以结构化的对应性板书,提炼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然后通过两种“凑十”法的比较以及“试一试”和例题的对比,使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积起感性经验,为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内涵做好准备。

3.在探索规律中发展思维。

在计算9加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从课堂板书到组织学生操作和圈画,再到用卡片进行对应计算,以及最后的观察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比较和小结时,对9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归纳,教师出示了更具结构化的算式,即:9+ =1 ,并让学生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又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品味到数学内在的简洁之美。

由本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以及有条理地思维的习惯,进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与敏捷的思维品质。简而言之,即要实现“思维方法叫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过渡和提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

听特级教师徐斌有感

听特级教师徐斌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报告 有感 十月二十七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是我第1次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上课,徐老师课堂上那激情十足、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有效性,现行教课书《苏教版》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所谓“策略”就是“根据事情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对策”,实质上是对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体会、提炼和升华,由于“策略”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就必须使学生把“策略”与具体的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徐老师就是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开门见山的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用过?”学生由《三国演义》到《孙子兵法》,由《三顾茅庐》到《田忌赛马》……,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徐老师在上课的整个过程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他总是用期待的目光,微笑着目视学生。特别是他的语言充满了童趣。徐老师作为一个男老师,他的语言怎么如此富有童趣呢?令人惊讶的是徐老师竟然为了上好课,为了让自己的声音富有童趣,他每天晚上听儿童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和上海青年播音员陈燕华讲故事的磁带,边听边模仿,有时早上醒来的时候录音机竟还开着。徐老师牺牲了自己许多的休息时间进行学习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特级教师何晓红《火烧云》教学实录

《火烧云》 上传:赖华????更新时间:2014-12-29 14:45:59 教学内容:《火烧云》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一一变化一一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 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岀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照样子写“abb”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研究主题: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推敲 教师情况:一级小学语文教师教龄:一年半 学生情况:学生进校三年,家庭里家长文化层次较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课外知识量较少。教学过程: [案例描述]: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见过天空中千变万化的云吗?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有不同形状的云,有春天早晨轻薄的浮云,夏日凝结不散的层云,秋天美丽的鱼鳞云,初冬稀疏的条云;早晨的云海,傍晚的彩云,风和日丽的朵云,风雨欲来的乌云,台风前夕的火烧云。今天我们来学习《火烧云》,这篇文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她用最自然、最优美、最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在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情景。 师:怎样的云才叫火烧云”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就是火烧云。 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烧”字换成别的意义相近的词吗? 生:红 生:燃 生:着 师:作者为什么用烧”,不用红、燃、着呢?我们可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课件展示:火烧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火焰弥漫了大半个天。) 生:用红”字和红彤彤”重复。 生:因为题目是火烧云,和题目照应。 生:写岀了火烧云红的范围大,弥漫了大半个天空。 生:烧”字给人以动感,看起来很壮观。 生:用烧”字说明了天空中有很多种颜色,不只是一种红色。 师: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烧”字既写突岀了范围大,又写岀了气势宏伟,色彩鲜艳。 (教学分析:让学生思考什么叫火烧云为突破口,用说明文中火烧云名字的来历的句子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 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哪个字用得特好?(烧)换个词,带进去读一读,从而体会到烧”用在此处,给人最大 的感觉有动态,速度快,有气势,形象,面积广等特点。这个题目学生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启发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兴致越高。同学们有的说句子中已有红彤彤”一词,用红”字就重复了,有的说课题是《火烧云》,用烧”字起点题作用。还有的说用了烧”字,能跟句后着了火”照应。这个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阅读 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岀火烧云很美? (生仔细读课文第三节后回答) 生:火烧云的颜色美,红通通、金灿灿,色彩鲜艳、光彩夺目。

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导语:《小雅·采薇 》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 》 中的一篇。 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六章, 每章八句。 课前全班齐背 《采薇》 , 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 《采薇》 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以下是小编整理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的资料, 欢迎阅读参考。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 民族, 《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 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 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 这节课就几个问题, 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 《采薇》 的两处比兴, 很有深意。 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 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薇”, 是野豌豆苗。 “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 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 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 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 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 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 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 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 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 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 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

特级教师徐斌《认识小数》教学实录

教学流程: [片段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我们先来听一段广播的信息,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苏州市经济广播电台:桃花牌收音机每台48元;英雄牌钢笔每枝2.6元;防雨书包每只20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5元;三角牌电饭锅每只124元;中华牌铅笔每枝0.2元。 师:听了这段信息,你知道什么? 生依次回答。 师问:这是一些商品信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些商品价格的数据,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48、124、20。 师:这些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 生:叫整数。 师:那还有一些数,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点。 师:这些数我们以前有没有见过? 师:这些数中间带有一个点。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 生(许多人):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中间有一个点的数——小数。(板书课题)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对小数已经了解多少呢?你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吧。 生1:我在亲戚开的小店里见过。 生2:我买尺的时候用到0.5元。 生3:我在超市里见过……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齐读小数。…… 【评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本节课的新课导入,教师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商品信息,让学生观察商品标价,说说哪些数是已经学习过的,哪些数是还没有学到过,自然地引出了本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这样的导入给人干净利落之感。】

[片段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身边的小数。(教师拿出一把米尺)你们的桌子上也有一把,用这把米尺可以做什么? 生:可以测量东西。 师:我在黑板上也画了一个1米长的米尺图。如果用这把米尺,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先估计一下,桌面的长有1 米吗? 生:不够。 师:没有1米,可用什么来作单位? 生:用厘米,还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先估计课桌的长与宽大约有多少分米,然后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和宽度。 (学生练习后反馈。) 师:课桌的宽大约是4分米,写在哪里?(指名到黑板米尺图上指一指) 长是几分米,写在哪里?(教师随学生回答在图上依次标出:1 分米、4分米、6分米。) 师:刚才用直尺帮助我们找小数,其实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整数。前段时间我们还学过了分数。如果用米作单位,你们会用分数来分别表示刚才的测量结果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对应着板书:1/10米、4/10米、6/10米。) 师:刚才我们用整数和分数来分别表示出课桌面的长与宽,其实,小数离我们已经不远啦! 【评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在新课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一方面重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为下面学习一位小数埋下了伏笔。】 师:(指着米尺图)象这儿,1分米是这么长,用分数表示是1/10米,它还是表示这么长。其实这么一个长度用小数也是可以表示的,用小数表示是0.1米。在这个小圆点前面是0,你猜猜可能会表示什么意思? 生1:可能表示10,因为1米=10分米。1分米是1/10米。

特级教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及评析

特级教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去哪儿旅游过呀?你说说。 生:去杭州的千岛湖。 师:你呢? 生:我去北京的。 师:去北京的哪儿呀? 生:哪儿都去的。 师:有什么收获呀? 生:人很多。 师:哦,人很多。你呢,孩子? 生:我去过青岛。 师:好,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绮丽、壮观。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齐读课题。 【点评】从谈已有的生活导入新课,侃侃道出自己的旅游经历,激荡起心中的情思,易引起对新课文阅读的期待。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才拿到教材,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时间,请你们抓紧时间,反复的朗读课文。要求:把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读不好的语段,反复读几遍,好不好? 生:好。 师: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哦,胸有成竹啦,都读好了吗,同学们? 师:谁能读懂这些词。(屏幕打出一组词语: 浙江仰卧臀部稍微额角蜿蜒即使)好,你来。 生:浙江、仰卧、臀部、稍微、额角、蜿蜒、即使 师:字正腔圆,没错,谁再读读。

师:好,词语读好了,谭老师出些句子,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谁读这个句子。(屏幕显示: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生再读。 师:哦,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词叫“明艳”,你能结合这句子,说说什么是“明艳”吗?你来。 生:我觉得应该就是明亮、鲜艳。我把这两个字分开,明就是明亮,艳就是鲜艳。 师:嗯,这是一种理解的好办法,还有吗? 生:我也觉得是明亮又鲜艳。因为映山红有粉红色的,也有红色的,红色特别鲜艳,也特别亮,所以我认为,明艳是明亮…… 师:还有或浓或淡的…… 生: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读课文知道,叶老先生是四月份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四月份可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同学们,谁能把北山这种景色给我们读一读?你来。 生读。 【点评】这是师生共同品读的快乐与惬意。“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在文本具体的语境中共同想象着山花相映、红绿争辉的绚丽,从中感受作者的“明艳”一词带给我们的赏心悦目,带给我们春天如此般明朗与炙热的情怀。 师:真好,同学们,再看看一个句子怎么样?(出示: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试试!好,请你读。 生读“一条迎着溪流……”,老师纠正“一路”,生再读,有些磕巴,老师轻声地跟着读,并提醒“变换这个词不能读错,变换调子”,生重复“变换调子” 师:同学们看看,听听,“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一首溪流的欢歌,谁再读读,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 师:同学们,这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呀。好,同学们的字词谭老师放心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好,坐好准备,请你在默读的时候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生默读。 师:想好了吗?谁说说。 生:他是按从下到上,从外到里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了外洞,然后再写了内洞。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他是按位置顺序写的。 师: 详细地说说。

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9加几》是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以及对20以内的两位数充分认识,并且已经学习了《10加几》,充分体会到10加几的简便,所有的这些都为在数学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理解——强化”“凑十法”奠定了基础。 9加几的学习是一年级学生对加法学习的延伸,也是一次飞跃。9加几的思想方法是“凑十法”,是学生思维方法的扩展。9加几第一次也进位加法的学习,为进位加法建立起一个“模型”对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以后任何进位加法计算都是其扩展。所以,掌握9加几的思维方法——凑十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本节课是为学生建立进位加法的数学模型,即:凑十法。 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揭示凑十法之前,让学生充分参与生动丰富的数学活动,并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创造9加几的计算方法,获得数学探索的经验,即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探索出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是方法多样化的体现,但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有价值的,所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这里“有价值的数学”即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帮助的数学以及优化的数学方法,即方法的最优化。方法最优化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领。掌握最优化的“9加几”方法(凑十法),正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 数学课堂承认个体差异,但是也可以让部分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带动其他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做到所有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根据这样的理念,这节课以活动——练习为主,在初步活动中部分学生能够发现9加几的相应最优化的算法(凑十法),再返回活动,让其他学生也得到相应的经验,最终理解“凑十法”,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的经验得到强化。【设计特色】 情景交融,动手操作,充分参与 学生自主和教师引领相结合,最终完成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二、发展性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 一、“走近圆明园” 师: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板书“圆明园”)。(自读后齐读)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近圆明园)课前我们已经走近圆明园——读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以及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你有哪些感受? 师:是啊,圆明园被烧、被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学生若有所思)带着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师:课件(五幅圆明园废墟图)这是——圆明园的废墟。 师: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144年然而却只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举手要说) 师:把这种感受带到歌中读一读。 生:(低沉、缓慢)“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打开书,齐读课文第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提示学生读时注意文化”一词) 师: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值。请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说一说。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生:读了2-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板书“有……也有……”)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特级教师徐斌)完整资料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9加几》是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以及对20以内的两位数充分认识,并且已经学习了《10加几》,充分体会到10加几的简便,所有的这些都为在数学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理解——强化”“凑十法”奠定了基础。 9加几的学习是一年级学生对加法学习的延伸,也是一次飞跃。9加几的思想方法是“凑十法”,是学生思维方法的扩展。9加几第一次也进位加法的学习,为进位加法建立起一个“模型”对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以后任何进位加法计算都是其扩展。所以,掌握9加几的思维方法——凑十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本节课是为学生建立进位加法的数学模型,即:凑十法。 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揭示凑十法之前,让学生充分参与生动丰富的数学活动,并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创造9加几的计算方法,获得数学探索的经验,即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探索出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是方法多样化的体现,但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有价值的,所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这里“有价值的数学”即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帮助的数学以及优化的数学方法,即方法的最优化。方法最优化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领。掌握最优化的“9加几”方法(凑十法),正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 数学课堂承认个体差异,但是也可以让部分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带动其他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做到所有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根据这样的理念,这节课以活动——练习为主,在初步活动中部分学生能够发现9加几的相应最优化的算法(凑十法),再返回活动,让其他学生也得到相应的经验,最终理解“凑十法”,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的经验得到强化。 【设计特色】 情景交融,动手操作,充分参与 学生自主和教师引领相结合,最终完成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二、发展性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全国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并赏析

全国数学特级教师李烈的课堂《循环小数》教学实录节选并赏析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使学生具有判断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这里,教师出了6道能化为有限小数的题目)教师在学生完成后,提问引出“有限小数”概念,并板书“有限小数” 2.判断下列分数,哪些能化为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为有限小数? 17/50 8/11 2/9 36/125 5/12 9/55 学生逐个回答后,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 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总结:一个分数当它化成最简分数时它的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时,就能化为有限小数。 师:那么不能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化成什么样的数呢?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 1.关于循环小数。师:8/11 2/9 5/12 9/55 都不能化为有限小数,我们看一看,究竟能化成什么样的小数呢?那8/11 来说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列成什么样的算式? 生:8/11=8÷11 教师板演竖式计算(这里略去),商0.7272… 师:继续除下去会怎么样? 生:还是先商7再商2.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余数重复出现. 师:8/11 化成小数是0.7272…有多少个72呢? 生:有无数个. 师:既然有无数个,我们可以怎样表示? 生:使用省略号.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计算出2/9 5/12 9/55 化成小数的结果.生:2/9=0.222….5/12…..教师逐个提问省略号表示的是什么.

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的小数要用上省略号,表示他们 的位置是无限的.这样的小数,由于位数是无限的,所以叫做无限小数.教师板书:“无限小数” 师:无限小数的小数部分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是一个数字无限循环。有的是两个数字无限循环。 师: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练习:下列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1)0.999 (2) 4.1677…(3)3.2121 (4)3.14159265…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提醒学生自主发现:第三尽管小数部分21重复出现,但它不是不断重复出现,所以它是有限小数。第四题没有重复的数字所以不是循环小数。[赏析:抓住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设计练习,可以克服学生理解中的片面认识,题目虽少,但作用极大,正是练习少而精。] …….以上是李烈老师本课教学实录节选,下面本人谈谈看法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单调抽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师生之间在知识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必将破坏了教师的指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的最佳结合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李烈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争达到最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徐斌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徐斌 199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选拔赛第一名,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教学观摩课评比并获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年会上观摩课,在《人民教育》等20余家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2005年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曾推出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出版有专著《走近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等. 个人教育网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徐斌工作室 教育信念:追寻理想的数学课堂 十几年来徐老师在不断的追寻他理想的数学课堂(好课观),追寻着理想的课堂教育生活.他在谈理想数学课堂时以他讲的《万以内数的读法》为例.他的好课观是:第一阶段,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阶段,徐老师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间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他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段时间他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来,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他在课前的准备中都做的完完整整的.他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就把学生的知识点看成是“零”来教学的,整个课看似学生都学的很好,但是把学生当做了被动的接受者.他指出了他这节课的繁琐,他说:“因为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 第二阶段,多层并进,快乐交流. 这个阶段,他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他把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 此时,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煤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但是很多课堂上学生看似表现非常积极,个个兴奋不已,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 这一阶段徐老师认为自己上的课有点“花”,甚至课堂秩序有点“乱”.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轻松快乐,但他渐渐认识到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 第三阶段,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徐老师追求“为学生的教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自然下的动态生成.他认为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然而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走进他的课堂,你会对“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有切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你会被徐老师精心的设计深深折服.在他的课中能使你领悟到: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要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进步,就必须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懈追求,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

《9加几》教学设计方案

《9加几》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 重点 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 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 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3.汇报 生1:一个一个地数; 生2:从9接着数; 生3:凑十法(9+4=13生一边说师一边演示课件) …(多个小组汇报)

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师:当代诗人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小奇《涛声依旧》 生:(朗读歌词)师:读得不错!谁来体会一下,诗中有一个词叫“无眠”,什么意思? 生1 :无眠就是睡不着觉。师:对,就是睡不着觉。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2 :失眠。师:无眠就是失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眠的意思。师:看看,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 :留连的钟声。 生2 :留连的钟声。 生3 :留连的钟声。 生4 :钟声师:没错,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师:钟声是从哪儿传过来的呢?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 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有一位诗人叫王士祯,他在一首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师:有点味道,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师:请坐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钟声。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大家看,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等啊盼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师:十年,整整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这种经历。 生:(读) 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在一首诗中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徐斌课心得体会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 —参加名师引领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深度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韬奋希望小学杨珊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数学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2014年11月29日,我有幸去参加了名师引领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深度学习的活动。在这半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苏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皋岭、东坎实小陈娟的展示课以及最后徐斌老师做的报告。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稳儒雅的皋岭老师,设计新颖、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徐斌老师语言亲切,情感愉悦、轻松的课堂。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新的教师,我珍惜每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因为每一次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更何况特级老师的课,能够让我学习不少教学经验。认真倾听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目标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高度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 现就结合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简谈如下:徐斌在讲授这一课时,首先欣赏动画《西游记》,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发现72、81,孙悟空、唐僧等形象是小朋友熟悉的人物。课前交流时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欢的情境,为正式开始学习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更为有意思的是,歌曲中的“七十二般变化”、“九九八十一难”等歌词,正是本课要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这样的交流让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了。 然后在课的导入环节徐斌老师让学生猜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从而轻松切入本课的正题,9的乘法口诀。接下来引导学生算出9、18、27……这一列数,观察得数。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来源与同数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含义做了充分准备,学生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

特级教师《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集

特级教师《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集 王松舟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 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师:读

了课文的开头,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圆明园被毁灭了。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师:这里的“量”不读li mg,而是读li m go 生:不可估量。师:你把文章中的这句话读一下。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黑板上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滋味? 生:我感到很悲痛。 生:我觉得很可惜。 生:很伤心,很痛恨! 师:痛恨?你痛恨谁啊?生:我痛恨英国和法国人,是他们烧毁了圆明 园。师:能用“人”去称呼他们吗? 生:不能。 师:他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是强盗,是畜生!这样的悲痛,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 (教师在黑板上又板书:不可估量)师:那么读了课文最后一节,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圆明园被大火被烧了,最后化为了灰烬。

9加几的练习教学案例及评析

《9加几的练习》教学案例及评析 红珊蝴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上年级9加几的练习 P99 教材分析: 9加几的练习是在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后进行的第一节练习课,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自主地选择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练习的成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美感。 教学实录及评析: 新课程的练习课学生该怎样练、怎样学?教师该怎样组织和引导?新教材中练习量的精简、教学中教师对练习课的忽视,很有可能使新课程的练习课依然成为机械性的操练课。新课标、新理念将在练习课中荡然无存。“练习”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从“练习”的思考中获得理性的体验,也可以从“练习”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从“练习”的失败中获得挫折的体验,这样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凭着本人一贯来对练习课的理解,觉得练习课,尤其是

新课程的练习课,应该象学生学习新课一样,充满生机和玄机,让孩子们在练习课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成功。现以“9加几”的练习课来说说我心中的练习观: 碧绿的草地上有一群小绵羊在吃草(9只),一会儿又跑来了一群(7只)。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生1:我找到要解决的问题了。 生2:我会解决问题,我会说怎样想。 生3:我会列算式9+7 生4:我会说9+7的计算方法。 (生动的情景顿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表现欲,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水到渠成。) 小蚂蚁搬大青虫,再配上旁边蚂蚁的加油声。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为蚂蚁加油,也为自己加油。 生1:我知道图中表示的意思------抬大青虫的有9只蚂蚁,喊加油的有1只蚂蚁,可以求一共有几只蚂蚁? 生2:我知道9+1=10 生3:加油的蚂蚁太少了,应该多几只。 (多好的建议啊!)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俞正强老师是浙江省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在海淀区同课异构的课堂研讨会上,我听到了俞老师的数学课,体会到这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玩着学的课堂从理论上,我们不知道多少次地建议和论证“把学习当成玩”,但只要到了沉闷和循规蹈矩的课堂上,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玩”的感觉。俞老师不同,他带着学生们一起“玩”:“这个角是多少度?”俞正强指着一个30度的角问学生。学生答曰:“30度。”“谁说的?谁告诉你们这个是30度的,我偏偏要说这个角是100度。”俞正强颠覆公理、命名30度锐角为100度的举动,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和快乐,开始“玩”起来了。“玩”过一个图形,再“玩”另一个图形。把不同类型的“角”玩透之后,学生们领会了“角的本质”。再“玩回来”时,他告诫学生们,科学是严肃的,考试是严肃的,30度就是30度,它不是随便改成100度。在学生们直呼老师“骗人”的笑骂声中,体会到了玩着学的乐趣。 ■充满真爱的课堂短短两节三十分钟的课,每一位听课老师都会感觉俞老师对孩子发自心底的真实的爱。他亲切

地叫学生为小朋友,他一会像孩子的父亲,把够不到黑板的孩子抱起来;一会像孩子的兄弟,把一只胳膊搭到孩子的肩膀,另一只胳膊挥舞着在黑板上板书,给孩子讲题;一会又像妈妈,掩盖不住喜爱地摸摸孩子的头发,拍拍孩子的小脑袋;有时也挺像一个老师,笑呵呵地说出一些严厉的话……俞老师提到过《圣经》中的一句话:“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种种爱的举动和爱的表露,孩子们都会感受到。俞老师打比喻道:怎样让课堂这个鸡蛋孵化成小鸡呢?我们只能给鸡蛋加加温,让鸡蛋自己变成小鸡。所谓加温,就是温暖老师的心,然后老师就会去温暖学生的心。 ■解决“真问题”的课堂俞老师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会被提问到不只一次,只要是提问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点和争议点,俞老师绝对不会“放过”,他会一次次地追问,设计一个个问题链,如“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你说这怎么变……”俞老师把问题设计得特别具有矛盾的冲突性和层层推进性,不断地把问题球“踢”给学生,让学生不停地思考,激活的思维。在这样不断地“被问”和思考中,“真问题”得到解答。有时,俞老师会高度地信任他的“小朋友们”,让“小朋友教小朋友”,让小孩之间的平等和接近的思维方式,解决思维上的困惑和问题,同时让孩子们体会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忍让”的课堂“忍让”这个词是俞老师说的,我

读《走进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走进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走进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有感 马双凤 走进徐斌 徐斌特级教师。199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选拔赛第一名,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年会上观摩课,在《人民教育》等20余家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2005年《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感悟课堂: 徐斌老师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剖析,我们会发现师生合演的课堂是孩子思维生长的主阵地。我们不仅是这个剧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顶层设计者,曲止剧终时他们主动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成为积极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在师生知识脉络的剧情发展中师生的精神生命也在健康成长。剧中老师幽默、清新的语言会给学生传递一份智慧和灵动,有时是细心真诚的点拨、有时是恰如其分的引导,有时是睿智从容的评价,有时是热情大方的鼓励……智慧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处闪现,智慧在交流与探索中创生,智慧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中建构,课堂教学是师生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之旅。徐斌老师认为:真实的课堂应该摈弃演练和作假,有效的课堂应追求简单和实用,互动的课堂要讲求对话和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 精彩分享 徐老师文中对计算教学进行深度剖析,深有体会,其中精彩分享如下: 1、感知粗略: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 2、注意失调: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3、记忆还原: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所致。 4、表象模糊: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