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试题及解析.doc
202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甲卷)Word版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历史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 实录历史事实B. 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 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
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
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项。
2.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 经济发展水平C. 人口自然增长D. 移民流入数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至东汉(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与公元2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所以能够解释材料差异的主要因素应为东汉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土地兼并造成南方人口数量增加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发展到公元140年,湘江流域的户数、口数相较于公元2年出现大幅增长,这是人口的非自然增长现象,排除C项;材料图片中人口数量的变化并非推行移民政策的结果,排除D项。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含答案及解析)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存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指出,没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为例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开拓,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摄”里可以看见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就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识。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笼统,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去都没一致的观点。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注重的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就是谈真实的,《山海经》通常被视作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下《史记》都不敢使用。
虽然《山海经》里朴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当归为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似乎有违信史,所以清人编成《四库全书》,言其“侈谈民间故事,百无一真,就是的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提报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困局直至“五四”以后才大致找出。
找出的途径存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做一部提要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属于神话,历史归属于历史;二就是神话中也存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高考文化常识题及答案详解

高考文化常识题及答案详解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高考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详解文化常识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内容,文化常识的积累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收集整理的高考备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请考生认真练习。
高考备考复习文化常识及答案详解: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题汇总含解析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题汇总含解析【十二生肖】“生肖”,又叫“属相”。
十二生肖是由11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以及传说中的龙组成,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年一肖,十二种动物便与于支中的十二个地支一一对应起来,顺序排列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用于记人的出生之年。
1例题:“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
这源自()A.中国古代史的神话传说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2)帝王年号纪年法;(3)干支纪年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
其中,干支纪年法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巴、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1.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2.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近代史上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我们现在的农历仍然采用干支纪年。
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它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单配单,双配双,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第一个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
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的乙,依此类推: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年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高考历史答案解析:选择题1,哈尼族远祖是哪个个部族( B)A.汉族B.羌族C.氐族D.彝族解析:根据史籍记载,哈尼族源于古羌人,是于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南的“和夷”部落。
2.哈尼族最初来自哪里( D )A.东方沿海一带B.中原黄河沿岸C.云南土著D.西北新疆、青海一带解析:在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述中,哈尼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遥远的“虎尼虎那”。
另据史军超的专著《哈尼族文学史》考证,“虎尼虎那”在今青藏高原一带。
3.哈尼族著名的迁徙史诗巨作《哈尼阿波冲坡坡》在哪一年出版( C )A.1988年B.1987年C.1986年D.1985年解析:于1986年,由哈尼歌手朱小和演唱,史军超、卢朝贵等翻译整理出版。
4.《哈尼阿波冲坡坡》里提到的得威海现指哪里( D )A.洱海B.滇池C.抚仙湖D.青海湖1/ 7解析:《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先祖过江来》、《哈尼阿培烟嘎》分别称之为色厄、师厄、色隅、色鱼和许余,民间一致认为即今洱海之滨,与大理的古称“楪(shé)榆”、“斯榆”在发音上是相同或相近的。
西汉元封二年设立益州郡时,大理之地即用“楪榆”之称。
《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有:“色厄有个海子,海里翻着波浪。
大水名叫得威,木船飘在水上。
得威海边有九个坝子,像九颗珍珠放出金光,个个坝子又平又宽,都像朝前伸平的手掌。
这是哈尼先民眼里的大理,得威海自然即洱海。
5.哈尼族进入昆明是哪个朝代(C )A唐朝B.三国时期C.战国中叶D.元代解析:由著名史学家白永芳考证,哈尼先民的“谷哈”时期相当于云南历史上的古滇时期,哈尼先民约于战国中期抵达滇池北岸,作为“纳贡者”在此与原住民“蒲尼”共同生活了近200年,参与了古滇文明的创造。
随着哈尼先民的发展兴盛,不堪奴役的哈尼先民与“蒲尼”统治阶级分庭抗衡,于西汉中期战败南迁。
6.昆明古哈尼人叫“谷哈密查”是什么意思(D )A.打仗的地方B.逃离的地方C.美丽的地方D.埋葬武器的地方解析:哈尼人称昆明为“谷哈密查”,“谷”本意指三尖叉,在此泛指武器;“哈”意为埋藏;“密查”即地方。
高考历史常识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常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B.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开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C. 宋朝时期,丞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皇帝直接掌握行政权D.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东厂来加强皇权答案:A2.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答案:A3. 以下关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A. 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C. 中国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D. 中共八大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答案:D二、填空题4.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___,她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________”。
答案:武则天;贞观遗风5.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是________。
答案:秦始皇兵马俑三、简答题6. 请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7. 请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答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对军事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指南针的发明则为航海探索提供了重要工具,推动了地理大发现的进程。
四、论述题8.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答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其次,通过实施五年计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解析版)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1. 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
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
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 旧石器时代晚期.C. 新石器时代早期D. 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C项。
故选D项。
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
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试题及解析【春节·春联】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春联,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
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A.秦始皇时期B.汉武帝时期c.宋太祖时期D.唐太宗时期2.春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按农历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四月五日或六日。
3.祭扫亲人的坟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A.懂得珍惜生命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婶c.增强环境保护意识D.增强爱国爱家的意识4.“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
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A.①②④B.②③C.①④D.②③④5.最早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的制订,应归功于A.汉武帝B.僧一行C.沈括D.郭守敬【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6.上述材料,不能说明端午节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B.积淀的是深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kJL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是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7.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注:”夕月”即拜月之意)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那么,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8.《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节的情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重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El,叉称为双九节、老人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9.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A.祈祷姻缘美满B.祭祀先祖先人C.祝愿健康长寿D.期盼合家团圆’【国庆节】国庆节,即国庆纪念日,是一个国家政治性最浓重的节日,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
它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0.下列各国国庆日及其相关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A.美国——7月4日——《独立宣言》.B.法国——7月16日——大革命爆发c.加拿大——7月1日——《大不列颠北美法案》D.苏联——11月7日——十月革命【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11.下列儒家经典,不是由孔子编订、整理的是A.《诗》B.《书》C.《论语》D.《春秋》12.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围是A.四书五经B.时事政治c.诗赋D.算术、法律【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
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
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
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13.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14.下列思想主张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②基督教教义③道教的《太平经》④朱熹的理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社会立法的指导思想。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一P“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5.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
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它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B.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三字经】《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
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16.《三字经》中说到:“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
”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A.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B.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C.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D.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倭患愈演愈烈【百家姓】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位儒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称为《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17.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据《百家姓》中的排序“赵钱孙李”,“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第一。
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西周B.唐朝C.宋朝D.明朝【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人们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的名字时,必须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避讳。
18.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皇帝的号】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唐太宗等。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如汉武帝、隋炀帝等。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年号是封建皇帝在位时纪年用的名号,西汉时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19.《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A.谥号、年号、年号B.庙号、谥号、年号c.年号、尊号、庙号D.尊号、谥号、庙号【金榜】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20.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A.隋朝、唐朝、南宋B.唐朝、唐朝、北宋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十二生肖】“生肖”,又叫“属相”。
十二生肖是由11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组成,十二种动物便与于支中的十二个地支一一对应起来,顺序排列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用于记人的出生之年。
2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
这源自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2)帝王年号纪年法;(3)干支纪年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
其中,干支纪年法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巴、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22.农历的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指的是农历的A.己丑年B.己未年C.戊戌年D.戊午年23.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那么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是在农历A.丙戌年B.辛丑年C.壬辰年D.甲午年【国学】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24.如果要查阅墨子的光学八条等方面的论述,应该查阅A.经部B.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