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文化常识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复习策略高考历史学科中,文化常识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得分,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那么,如何有效地复习高考历史文化常识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

一、梳理教材中的文化常识教材是复习的基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常识。

考生应当仔细梳理教材中各个章节中涉及的文化常识,比如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就、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以政治制度为例,从先秦的分封制、宗法制,到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及明清的内阁制、军机处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在复习时,要明确这些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对于经济方面的文化常识,如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商业发展、货币演变等,也要逐一进行梳理。

了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坊市制度的变化以及交子的产生等重要知识点。

在思想文化领域,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和发展,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同时,还要关注古代的教育制度,如太学、书院等的发展情况。

科技成就方面,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传播和影响,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领域的重要成果,如《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等,都要牢记于心。

文学艺术方面,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时期的文学体裁和代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作品也要有所了解。

二、拓展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考生还应该拓展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常识储备。

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通史类书籍,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帮助自己构建宏观的历史框架,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同时,也可以阅读一些专门介绍文化常识的书籍,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文化史》等,深入学习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归纳与总结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归纳与总结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归纳与总结高考历史对于文化常识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部分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果、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掌握这些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一、古代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夏朝开始,“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2、分封制西周时期实行,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进贡、朝觐、服役等。

3、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三公九卿制秦朝建立,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分管不同的政务。

5、郡县制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确立,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7、行省制元朝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古代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从耒耜到铁犁牛耕的发展。

(2)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3)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等。

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产品精美,但服务于皇室和官府。

(2)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商业(1)市的发展:从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到逐渐打破限制。

(2)货币:从贝壳、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出现。

(3)商帮:明清时期的晋商、徽商等。

三、古代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1)孔子:主张“仁”“礼”,开创了儒家学派。

(2)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3)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2、道家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追求精神自由。

3、法家思想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4、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5、文学(1)诗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

高考历史50条中国历史常识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50条中国历史常识知识点汇总!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1.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特征之一。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通过封爵制度来管理统治国家的一种制度。

2.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主要包括皇帝、王公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阶层的人。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王公贵族是统治者的亲属,士人是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农民是生产者,奴隶是为贵族服务的人。

3.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家族的血缘关系和封地的分封制度。

4.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几千年,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兴盛于宋明两代,直到清朝灭亡。

2.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和文论等。

3. 科举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并通过考试来检验考生的学识和才能。

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但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死记硬背而忽视实际能力、容易导致腐败等。

三、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1.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种植粮食和养殖动物。

2. 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以农业为基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以农村为主,社会结构以农民为基础。

3. 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培养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4. 农耕文明也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比如农业技术、工艺制作、交通运输等。

四、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1.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

它连接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等地。

2.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的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终点是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

3.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

同时,中国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进了外来的文化、物品和技术。

4.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也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高中 高考专项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120题

高中 高考专项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120题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 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 ( ) 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 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 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 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 答案:C 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 “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 话故事家喻户晓。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 的是:( )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 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 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 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 昭君 答案:D 解析:“云过雁断胡பைடு நூலகம்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 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 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
6、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 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 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 命名方法分别是:( ) A、地名、 年号、 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 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 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 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答案:D 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世称柳河东。《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 名。《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 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 号稼轩。《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 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5、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 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 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 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 ) A、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B、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C、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D、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答案:B 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 试,也叫章试。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 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明清科举制度,分 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 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 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 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 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 “连中三元”。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学科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各个地区的高考历史考试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历史学科的高频知识点还是有一些共同的。

下面将对历史学科的高频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古代史(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黄河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两河流域的文明等。

(2)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兴衰更替,思想家的著作与思想。

(4)秦汉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统一帝国的建立。

(5)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6)唐宋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二、近代史(1)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尤其是朝代更替的原因。

(2)鸦片战争及其后果,近代中国对外关系与积极应对的原则。

(3)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选择。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现代史(1)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时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世界多极化等。

(2)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

以上只是历史学科的一部分高频知识点,希望能够对考生进行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当然,在准备历史考试的过程中,考生还需要深入学习教材,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熟悉题型和考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考生保持长期的积极性和耐心。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历史不仅仅是一门科目,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对社会、国家和人类有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

加油!。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精讲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精讲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精讲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而历史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领域。

其中,历史文化常识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古代政治制度1、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需要向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进贡、述职、出兵等。

这一制度在初期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2、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宗法制在西周时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对后世的家族观念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政务。

这一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行省制行省制始于元朝,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行省是中央派出的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古代经济1、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古代还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生产不计成本,但产品主要供官府使用;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则是农业的补充。

3、商业古代商业在不同时期发展程度不同。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大商人;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宋元时期,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纸币;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及其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3. 秦统一六国和秦朝的建立4. 汉朝的六个时期及其特点5.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6. 隋朝与唐朝的建立及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7. 宋朝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8. 辽金夏的兴起与覆灭9.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10. 明朝的兴起、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11. 清朝的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对外侵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1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13.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二、世界史知识点1. 远古史时期的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内容2. 古代文明(如伊尼干、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等)的兴衰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与教士统治4. 地理大发现及其对于欧洲历史的影响5. 文艺复兴与科学技术革命6. 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7. 英法工业革命及工业化的全球扩散8. 近代帝国主义的兴起与扩张(包括殖民体系的建立与扩张)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1. 冷战与两极格局12.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3.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4. 辛亥革命及其意义5. 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权的统治6. 五四运动及其影响7. 北伐战争及国共合作8.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政权建设9. 抗日战争的爆发、长期战争与人民抗战胜利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四、世界现代史知识点1. 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2. 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革命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4.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与战后秩序的形成6. 冷战与两极格局7. 美国的对外扩张与全球跨国公司的兴起8.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运动与发展道路9. 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发展受阻的原因10.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展五、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关系1. 近代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联系2.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的相互影响3. 世界历史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4. 中国近代史对世界现代史的启示以上是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