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负数
第一单元:负数
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
轴。
2、观察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
每个数都能在数轴
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6、7、8题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
板书设计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都比0大。
负数都比正数小。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负数
第一单元:负数
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
轴。
2、观察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
每个数都能在数轴
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6、7、8题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
板书设计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都比0大。
负数都比正数小。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倒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分数加减法和倒数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分数的加法和减法2.倒数3.比和比例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倒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难点:分数加减法的应用,比例的应用。
四、教学课时安排1.分数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2.倒数:2课时3.比和比例: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切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探索分数加法利用课件展示分数加法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加法的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归纳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探索分数减法类似地,利用课件展示分数减法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减法的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归纳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4.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分析解答过程,纠正错误。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分数的加法和减法(2)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学生举例说明分数加减法的应用。
2.探索分数加减法的应用利用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购物、烹饪等。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4.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分数加减法的应用。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分析解答过程,纠正错误。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3课时《认识负数》练习课教案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单元:负数【教学内容】课时三:《认识负数》练习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练习一的4、5、6、7题。
【教学目标】:1、本节课教材是通过练习一第4、5、6、7题,反复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已达到巩固负数的意义,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的目的。
2、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渗透有关科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教学难点】: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个性化设计:本节课是通过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已达到巩固负数的意义,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的目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前面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数前面的负号必须写)。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数,是什么数呢?(负数)经过前几次的学习,你现在知道负数的哪些知识了?(回忆整理负数的内容)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1、引入:我们的“天气预报员”给我们调查了明天几个城市的天气情况,我们一起听一听,当当记录员。
(1)一个学生报天气预报,其他的学生进行记录。
(2)从记录的情况中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反馈。
(复习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写法,比较温度的高低,知道温差的大小)(4)同桌合作,互相启发,提出数学问题,请同桌解答。
2、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会用到正数和负数,请同学们一起来举例说一说。
学生:知识竞赛扣分用负数表示。
学生:向前走用正数表示,向后走就可以用负数表示。
学生:收入和支出分别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三、指导练习1、练习一第4、5、6题。
2、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 或(0kg)。
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课堂作业1、用正、负数表示。
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3课时 练习课》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三课时练习课。
在前两节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实际应用题。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提高分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基本的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应用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老师的关注和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讲解法用于讲解分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练习法用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讨论法用于学生之间交流和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在课堂上练习。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整理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有2/3个苹果,又得到了1/4个苹果,你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分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者黑板,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解析。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让学生相互讨论和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第3课时 练习一课件

科 目:数学 适用版本:新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数学
· 六年级(下册)·
人教
第一页,共十一页。
1.负数
第3课时 练习一
第二页,共十一页。
生活中什么时候我们要用到负数?数轴上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当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时,我们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在数轴上,0左边的数是负数,0右边的数是正数。
第九页,共十一页。
30
10
-5
0
第十页,共十一页。
课堂小结
正数:在0的右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在0的左边。
第十一页,共十一页。
第三页,共十一页。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150
第四页,共十一页。
+2时
-8时
第五页,共十一页。
-8 -3 -3
+5
1.5
第六页,共十一页。
8844.43
-155
第七页,共十一页。
+2000 -2000 -100
-400
-800 -1000 -2000
第八页,共十一页。
余额:900元
-4m是向西走4m的意思,这时他距离出发点1米。
【必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负数
第一单元:负数
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
轴。
2、观察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
每个数都能在数轴
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6、7、8题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
板书设计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都比0大。
负数都比正数小。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练习一-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练习一-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练习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1.3节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让学生熟练掌握1.3节中的数学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1.3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 复习1.3节中的数学概念和性质。
2. 解答练习一中的题目,巩固知识点。
3. 分析和讨论练习中的重难点问题。
4. 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讲授法:教师先简要复习1.3节中的数学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 练习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中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讨论练习中的重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复习1.3节知识点教师简要复习1.3节中的数学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重点讲解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性质,以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
第二阶段:解答练习一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中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解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1.3节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习惯。
第三阶段:分析和讨论重难点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讨论练习中的重难点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讨论,共同找出解题方法和技巧。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解题过程和结论。
第四阶段: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和策略。
重点讲解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学生对1.3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解答练习一题目的正确率和解题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下面为粮库进出玉米数量的记录,说出每天/t +12
-7
三
四
五
-8
+10
-6
星期一( 进库12t ) 星期二( 出库7t ) 星期三( 出库8t ) 星期四( 进库10t ) 星期五( 出库6t )
四、某奶粉袋上表明净含量是500±3g,实际测量时,测得产 品的实际质量是499g。这袋奶粉合格吗?为什么?
二、课后训练
-7
-4
-1
3
6
六年级数学下册(RJ) 教学课件
第 1 单元 负数
第 3 课时 练 习 课
一、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1.在数轴上,所有的( 负 )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
( 正 )数都在0的右边。
2. 如果 -2表示比70小2的数,那么0表示的数是( 70 ),
-9表示的数是( 61 ),+6表示的数是( 76 )。
3.在直线上距离表示0的点5个单位长度的表示的数是
( 5或-5 )。
4.观察下图,用“>”或“<”填空。
(1)a( < )b
(2) c( < )0
c
a
b
二、判断题。 1.温度计上的0℃表示没有温度。 ( × ) 2. 0大于所有正数,小于所以负数。 ( × ) 3.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 √ ) 4.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是正数,左边的数是负数。 ( ×)
500+3=503(g) 500-3=497(g) 497<499<503 合格
五、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开出后,沿途停靠载客数量记录 如下表:
起点站 A站 B站 C站 D站 E站
上下车人数 +16
+5 -2 +1 +6 -5
公共汽车从E站开出时车上多少人?
16+5-2+1+6-5=21(人) 答:公共汽车从E站开出时车上有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