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ST10 Shǔi tū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 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直刺0.3~0.8寸。
ST5 Dà yíng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配颊车治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ST6 Jiá chē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ST7 Xià guān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 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配翳风治耳疾。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病候
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 热病,发狂等证。
腧穴
01
承泣
02
四白
03
巨髎
04
地仓
05
大迎
06
颊车
01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1)頞——音遏。
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
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
《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免疫系统:足阳明胃经对免疫系统也有调节作用,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
04
足阳明胃经的异常表现和调理方 法
异常表现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等消 化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头痛、头 晕、失眠等神经 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肢体麻木、 肌肉萎缩等运动 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情绪不稳 定、易怒、抑郁 等精神心理症状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多吃温热性食物,避 免生冷食物
药物调理:根据具体症状,选用 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调理:适当运动,促进气血 流通
针灸调理:通过针灸刺激足阳明 胃经的相关穴位,达到调理效果
足阳明胃经在中 医临床治疗中具 有广泛应用
足阳明胃经的理 论基础深厚,对 中医理论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其他经脉的关系
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03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和功能
循行路线
起于鼻翼两 侧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应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现代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足阳明胃经的未来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方法在足阳明胃经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发展趋势和展望
•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研究: * 足阳明胃经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关系 * 足阳明胃经与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 的关系 * 足阳明胃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关系
艾灸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温通气血,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按摩和艾灸足阳明胃经的穴位需要专业指导,以免误伤经络。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课件

疏通经络
足阳明胃经的运行 可以疏通全身经络, 保持气血畅通。
强身健体
足阳明胃经的调节 作用可以增强人体 免疫力,提高抵抗 力。
预防治疗疾病
足阳明胃经的运行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一些常见疾病,如 消化不良、便秘等。
四、足阳明胃经的应用
足阳明胃经保健方法
二、足阳明胃经的起止与循行
1
简介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之一,起止于足大趾。
2
起点与止点的位置
足阳明胃经的起点位于足大趾的咸丰穴,止点位于下巴的迎香穴。
3
循行线路及主要穴位
足阳明胃经沿着腿部、腹部、胸部走行,主要穴位包括足三里、冲门、足阳明、 天突、承泣等。
三、足阳明胃经的主要功能
调节脾胃
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 激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 以达到保健的效果。
足阳明胃经常见疾病 及治疗方法
足阳明胃经与一些常见疾 病相关,如消化不良、胃 痛等,可采用中医治疗方 法。
足阳明胃经常见的推 拿手法及指压穴位
推拿手法和指压穴位是治 疗足阳明胃经相关疾病的 常用方法。
五、结束语
1 总结
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十分重要的一条经脉,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 展望未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足阳明胃经的认识将进一步提高,为人体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 PPT课件
欢迎来到《经络学足阳明胃经》的PPT课件。本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足阳明 胃经及其重要作用,让您对经络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经脉简介
经脉的定义
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脉的分类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

陷谷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皮肤→皮下组织→趾
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内侧→第
二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斜头。浅
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静
脉网。深层有第二跖背动、静脉。
【主治 Indications】
1.目赤肿痛,面浮身肿。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 趾长伸肌腱之间→短伸肌→中间 楔骨。浅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足背静脉网。深层有足背动、静 脉和腓深神经。
【主治 Indications】
1.胃痛,腹胀。
2.口喎,面肿,齿痛,癫狂。
3.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刺法 Method】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9.陷谷 Xiàngǔ (ST 43) 输穴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 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 入气街中。
(2)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特点 体表循行
鼻旁→目下→面周围→缺盆→胸腹第二侧线→下 肢外侧前缘→大趾→次趾→中趾。 体内循行 属胃络脾→腹里→气冲。足阳明经联系的脏腑器 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乳房,属胃,络 脾。 其支脉至足大趾与足太阴经相接。
梁门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 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 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外 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 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 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 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 Indications】 胃痛,呕吐,腹胀,食 欲不振,泄泻。
【刺法 Method】
直刺0.5~1.0寸。
厉兑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布有足背内侧 皮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网。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及其腧穴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脉相交会,再沿鼻的外侧下行,入上齿龈中,返回环绕口唇,入下唇交会于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下缘,至大迎穴处,再沿下颌角至颊车穴,上行到耳前,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处,沿发际至额颅部。
其支脉,从大迎前下走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入缺盆,下横膈,入属于胃,联络于脾。
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沿乳房内侧下行,经脐旁到下腹部的气冲部;一支脉从胃口分出,沿腹内下行,至气冲部与直行经脉相会合。
由此经髀关、伏兔穴下行,至膝关节中。
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经足背到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穴);一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下行到中趾外侧端;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内侧直行到末端。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二、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发狂,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三、主治概要1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2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鼻衄,齿痛,耳病。
3 神志病癫狂。
4 热病热病汗出。
5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转筋,腰膝冷痛、半身不遂。
四、本经腧穴(45穴)1 承泣(Chéngqì) 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鼷穴、面髎、溪穴、目下。
【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目正视,瞳孔直下(图3‐1)。
(图3‐1)【穴名释义】承,指承受;泣,指流泪。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它与胃相
互关联,共同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着胫部向上直至膝关节内侧,再经过股骨外侧直上至髌骨上缘,然后沿着督脉的轨道上行至胸腹部,最后上行经过面部,直至颊车骨下方。
根据中医学理论,足阳明胃经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消化功能:足阳明胃经与胃紧密关联,对消化系
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当人体消化功能失调时,可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2. 调节水液代谢:足阳明胃经在面部与脾经相通,对水
液代谢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可增加水液的代谢和排泄,有助于解决体内水湿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3. 疏通经络:足阳明胃经贯穿全身,与其他经络相互关联。
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疏通全身经络,调和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4. 调节情绪:足阳明胃经与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
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常运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理论进
行治疗。
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包括足五里、足三里、天突、大迎、下巨虚等。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治疗胃病等效果。
总之,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具有调节消化功能、调节水液代谢、疏通经络、调节情绪等多种作用。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充分利用足阳明胃经的特点和穴位理论,可以辅助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维护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3.足阳明胃经

2023/10/14
经脉
应用: 痰多咳喘配肺俞。〔《聚英·玉龙赋》〕 痰湿头痛配阴陵泉。 水肿配复溜。〔《资生经》〕 痫证配照海、陶道。
操作:直刺1~1.5寸。 备考:络穴。
2023/10/14
经脉
解溪 Jiexi
ST41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心凹陷中,当 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2023/10/14
经脉
内庭 Neiting ST44
定位: 其次、三趾间,趾蹼缘前方赤白肉际处。 取法:足背其次、三趾间缝纹端。 作用:健脾和胃,清泻胃火。 主治: 齿痛,口歪,喉痹,鼻衄,腹胀腹痛,胃痛
吐酸,痢疾,泄泻,热病,足背肿痛。
2023/10/14
经脉
应用: 腹胀腹痛配委中。 痢疾、泄泻配天枢、上巨虚。 齿痛,咽喉肿痛协作谷。
2023/10/14
经脉
足阳明胃经小结
❖ 经脉走向:起于鼻翼旁〔迎香〕,到目眶下 沿目中线下行〔四白、地仓〕,在下颌角前 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颊车、下关、头 维〕,另一支下缺盆,循,夹脐旁两寸〔天 枢〕,沿下肢前侧下行〔伏兔、足三里、上 巨虚、下巨虚、丰隆〕,经足背〔解溪、内 庭〕,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足三 里到中趾外侧,跗部支脉到大趾内侧端,与 足太阴脾经相接。
痈,下肢痿痹。
2023/10/14
经脉
应用:配天枢、气海治腹痛。 配幽门、太白治痢疾〔《资生经》〕。
操作:直刺1~1.5寸。 备考:小肠经下合穴。
2023/10/14
经脉
丰隆 Fenglong ST40
定位: 外踝尖上8寸, 胫骨前缘外两横指。 作用:化痰宁神,健脾和胃。 主治: 痰多,咳嗽,哮喘,胸痛,头痛,咽喉肿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脉病候】
•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 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 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 (1) 而处; 甚则欲上 (2) 高而歌,弃衣而走;贲 响 (3) 腹胀,是为骭厥 (4) 。 是主 血所后病者 (5) :狂,疟,温淫,汗 出,鼽衄,口歪,唇胗 (7) ,颈肿, 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 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 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 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 满。
应用: 口眼歪斜配颊车(《玉龙歌》)。
口角瞤动配颧髎。
唇缓不收、流涎配水沟、承浆。
操作:
向颊车方向平刺0.5~1.5寸。
备考:手阳明、足阳明、阳跷脉交会穴。
★颊车 Jiache ST6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 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作用:祛风清热,启利牙关。
主治: 口眼歪斜,颊肿,齿痛,牙关
★四白 Sibai ST2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 孔凹陷中。
取法:可用指甲切按到眶下孔。
作用:祛风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迎风流泪,
眼睑瞤动,口眼歪斜,头面疼痛,
胆道蛔虫症。
应用:
目赤肿痛目痒配太阳、太冲、合谷。 眼睑瞤动、口眼歪斜配阳白。 头痛、目眩配涌泉、大杼。(《资生经》) 操作:
作用:祛风泻火,止痛明目。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迎 风流泪,眼睑瞤动,视物不
明。
应用: 前头痛配合谷、太阳。 侧头痛配率谷、风池。 眩晕配百会(灸)。 迎风流泪配攒竹、阳白。 眼痛配大陵(《千金方》), 操作: 向上平刺0.5~1寸。禁灸(《甲乙经》: 禁不可灸。) 备考:足阳明、足少阳、阳维交会穴。
主讲:李丰
教学大纲要求
【目的要求】 • 1. 掌握《灵枢· 经脉》中描述足阳明经脉循 行的原文。 • 2. 熟悉足阳明经脉病候。 • 3. 掌握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 头维、人迎、乳根、天枢、归来、伏兔、梁 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 解溪、内庭、厉兑2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特 异性、主治和操作方法。 • 4. 熟悉足阳明经脉病候以及络脉、经别的内 容;熟悉其余穴位的定位和归经。
体表路线、体内联系
•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 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 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 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 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 支脉从足背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 接。 •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鼻旁 鼻根 旁纳太阳 下循鼻外 入上齿 环唇 交承浆 大迎 颊车 上关 额颅 下颈 循喉咙 下口眼歪斜配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 (《图翼》) 。 牙关紧闭配承浆、合谷(《图翼》) 。 齿痛配下关、合谷。 面颊肿痛配内庭。 操作: 直刺0.3~0.5寸,治口眼歪斜向地仓平刺1~ 1.5寸。
★下关 Xiaguan ST7
定位: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 陷中。 取法:在耳屏前约1寸,颧弓下缘与下 颌切迹之间凹陷。合口有孔,张口 即闭。 作用:祛风止痛,聪耳启关。 主治: 牙关紧闭,下颌关节痛,口眼歪 斜,面痛,齿痛,耳鸣耳聋,聤耳。
直刺或斜刺0.2~0.5寸。不宜灸。直刺从眶下 孔刺入,不可深刺,不宜提插,针宜细,出针 后用干棉球揉按针孔。《铜人》:“凡用针稳 审方得下针,若针深即令人目乌色。”
★地仓 Dicang ST4
定位: 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作用:祛风通络。
主治:口眼歪斜,口角瞤动,齿痛,流涎,
唇缓不收。
《灵光赋》:“地仓能止口流涎”
【语译】
(二)主要病候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 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及膝髌等本 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症。 (三)主治概要 • 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痢 疾。 •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齿痛,面 痛,牙关紧闭。 • 热病 • 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脚气。 • 神志病症:发狂、闭证、癫痫、抑郁症等
归来 Guilai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 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调经止带,理气止痛。 主治:少腹疼痛、经闭、痛经、 子宫下垂、白带、疝气、茎 中痛、小便不利。 应用 :配子宫、关元、三阴交 治前列腺炎。 操作:直刺0.8--1.2寸;可 灸。
承泣 Chengqi STl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 与眶下缘之间。 作用:疏风清热,明目止痛。 主治:眼睑跳动、目赤肿痛、夜 盲、口眼喎斜、迎风流泪。 应用:配睛明治疗近视。 操作:紧靠眶下缘直刺0.3~0.7寸; 不宜灸。针刺时,应缓慢进针, 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 起眶内出血,起针时按压针孔。 禁灸。
人迎 Renying ST9
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颈总动脉搏动处。 作用:通调经气,散结平喘。 主治: 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 难下、胸消气喘。 应用:配内关、郄 门治疗治疗心脏神经官能证。 操作: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2--0.4寸;不宜灸。
乳根 Rugen ST18
②腹胀 泄泻
刺灸:直刺0.5 ~ 1寸。可灸。
★天枢 Tianshu
ST25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作用:调理肠腑,利湿调经。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便秘, 泄泻,痢疾,肠痈,热病,疝气, 水肿,月经不调。
应用:腹痛配关元。(《千金方》) 腹泻配大肠俞、足三里。 便秘配支沟。 痢疾配上巨虚、合谷。 月经不调配水泉。(《百症赋》) 操作:直刺1~1.5寸。妊娠禁针灸。 备考:大肠募穴。
【注释】
(1)頞--音遏。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 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 (11)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此处指气街,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门部。 (13)髀关--髀音俾。股外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 约平会阴。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兔 ,故名。 (15)足跗--即足背。 (16)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指它的内侧趾缝,外间指 它的外侧趾缝。
•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溲溲战抖 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暗黑。病发时, 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 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 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 满。这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 痠痛等症。 •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 症:躁狂,疟病、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 血,口歪,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 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 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 趾不能运用。 •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 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 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 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 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通乳化淤。 主治:乳痈、乳汁少、胸痛、咳嗽、呃逆。 应用:配膻中、少泽治疗乳汁不足。 操作: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0.8寸,直 刺0.4寸;可灸。
7、梁门
定位:脐中上4 寸, 旁开2寸。 主治: ①胃脘痛 呕吐 食欲不振
足阳明经 足阳明经络 足阳明腧穴
足 阳 明 胃 经
循 行 图
足阳明经脉
【循行】
•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 (1) 旁约太阳之脉 (2) ,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3) ,却循颐 (4) 后下廉,出大迎 (5) ,循颊车 (6) ,上耳前,过客主 人 (7) ,循发际,至额颅 (8)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9) ,循 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10) 。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 下挟脐,入气街 (11) 中。 其支 者:起于胃口 (12) ,下循腹里,下至 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13) ,抵伏 兔 (14) ,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 足跗 (15) ,入中指内间 (16) 。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经 络 小 结
歌 诀
•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承泣厉兑停。 • 治同大肠兼神志,身前诸疾得安宁。
腧穴歌诀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 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里, 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 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 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应用: 耳鸣耳聋配阳溪、关冲、液门、阳谷。(《甲乙经》) 聤耳配耳门、听宫、翳风、外关。(《针灸学简编》) 牙关紧闭配合谷。 下颌关节痛配翳风。 操作: 直刺0.5~1.2寸。闭口针刺,针刺后不要张口。 备考:足阳明、足少阳交会穴。
★头维 Touwei ST8
定位:额角发际直上0.5寸。
(头正中线旁开4.5寸)。
◆ 在头面部沿目中线下行至口角旁,循下颌骨 向外至下颌角分成两支,一支循耳前上额角, 另一支沿颈前外侧下缺盆。 ◆ 在胸部沿第二侧线下行,即乳中线或锁骨中 线,距前正中线4寸。 ◆ 在腹部沿第二侧线下行,距前正中线2寸。 ◆ 在大腿沿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下行。 ◆ 在小腿沿胫骨前缘外1寸下行(丰隆在胫骨 前缘外2寸)。 ◆ 在足部沿踝横纹中点与足次趾外侧端连线循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