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章 经 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1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含义 循行部位 循行路径
经(经脉) 路径、主干
人体深部 固定,多为纵行
络(络脉) 网络、细小分支
人体浅表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 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经脉
十二经别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
络 系
络脉
十五别络 孙络

连属
Fra Baidu bibliotek浮络
内属脏腑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部分
外联经筋皮部(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13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核心,通过有规律的纵行主 干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以及皮肉筋骨等形体组织,联系成统一 的有机整体,从而确保生命活动在相互关联和相 互协调中正常进行。
22
(一)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
厥阴经:巅顶
太阳经:头顶 枕项部
阳明经:面额部
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足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经 (属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
行于外侧)
前线 上
中线
肢 后线

前线
中线

后线
17
※十二经脉的特点: 1. 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左右各十二条,共24 条。 2. 它们具有一定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
作用: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孙络:是络脉再分支之最细的络脉,分布全身,
难以计数。 作用: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9
(三)经络的连属部分
经络 • 对内连属于脏腑 • 对外则联系经筋、皮部
10
1.十二经筋
经筋,又称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十 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
分为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8
1.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别络是 络脉中较大的部分,十二正经、任脉、督脉各分 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
作用: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2.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 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起、止点在手 (主要分布上肢)


手 太阴 肺经
➢起、止点在足 足 阳明 胃经
(主要分布下肢)
阳腑
❖ 脏为阴 ❖ 腑为阳
肢体内侧 — 阴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肢体外侧 — 阳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16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其在四肢分布规律表
阴经 (属脏)
太阴肺经 手 厥阴心包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 联系,补充十二正经。
6
3.奇经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 经脉,合称奇经八脉。
相对于“正经”而言,别道而奇行;功能特点与 十二正经有异,故称“奇经”。
作用:统帅、联络十二经脉;调节十 二经脉气血。
7
(二)络脉
是经脉的分支,细密繁多,错 综联络,遍布全身。
作用: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的作用。
11
2.十二皮部
皮部,又称十二皮部。
是把全身的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 称为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 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作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12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十二正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规律。 3. 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有阴阳表里
的配合 4. 每一条经脉均有本经的专有腧穴。 ※十二经脉的作用:又称为“十二正经”,是经络系
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气血运行的主要干道。经络 系统中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十二经脉分出, 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
3. 阴经中手少阴、足厥阴均上达目系,足少阴上抵舌根, 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
21
体表分布
1. 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及躯干的腹面; 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躯干背面(足阳明胃经 除外)。
2. 手经主要行于上肢; 足经主要行于下肢。
3. 左右两侧经脉除少数特殊情况(如手阳明 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对侧)外,一般不走 向对侧。
19




示 意 图
的 走 向 和





手 三

胸 手三阴


三 阳
足 三 阴


20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体内分布
1. 十二经脉均循行到胸腹腔,其分布虽有迂迴曲折、交错 出入,但基本上属于纵行。
2. 每一条经脉均直接内属于一脏或一腑,称为“属”。 十二经脉还各与其相表里的脏腑相联络,称为“络”。 阳经皆属腑络脏,阴经皆属脏络腑。如手太阴肺经属肺 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余皆依此类推。 某些经脉循行还经过或联通多个脏腑,如足太阴脾经还 注心中等。
18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从胸腹内脏走向上肢,在手指与手三阳经相交会; 2. 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在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会; 3.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下肢,在足趾与足三阴经交会; 4. 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胸腹,在胸腹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
(二)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构成了一种“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2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二)络脉 (三)连属部分
3
(一)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为 • 正经 • 经别 • 奇经
4
1.正经
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 包括 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
作用: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5
2.经别
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具有一定循行特点 的最大分支
虽有别于十二经脉,但仍属于经脉的范 畴。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 气血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
是长期医疗实践(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经 验的积累总结。
14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章 经 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