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中 登 泰 山

合集下载

山东之旅——雨中登泰山作文【高中高中3700字】

山东之旅——雨中登泰山作文【高中高中3700字】

山东之旅——雨中登泰山XX年6月10日早上6点46分,我们一行42人从学校出发,乘坐了近14个半小时的大巴来到了山东,利用11日和12日两天,先后游览了泰安的五岳独尊泰山,济南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和曲阜的三个天下第一——孔庙、孔府与孔林。

13日早上8点出发从原路返回。

现在细细回想起整个旅程,令我感触颇深的还是泰山,也是让我终生难忘的人生旅途之一。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

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他的头部变成泰山。

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美誉。

“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稳如泰山’、‘国泰民安’及‘泰山鸿毛’的说法。

泰山俗语:‘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原指鲁班的徒弟,是一名竹匠。

据传说,我国春秋时代着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一批徒弟。

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

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良不莠,技艺长进不大。

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忽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功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抢购。

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听。

16.2《登泰山记》(课件)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课件)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 明确 高峻、壮阔、雄浑。
问 题 探 究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②五鼓: 五更 ③极天: 天边 ④采:同“彩” ⑤绛皓驳: 大红、白、杂色。 ⑥偻:驼背
问 题 探 究
问 题 探 究
【思考8】分析特点 2.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 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 证明此观点。 明确 ①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本身蕴含 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②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③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 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 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问 题 探 究
问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 明确 B 分析: “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错误,结合文章 第二段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 谓前海也”,可见,作者是从莲花峰到天门,然后再到前海。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 --日观峰。

《雨中登泰山》[优质课类]

《雨中登泰山》[优质课类]
泰山位于山东省内,是我国五岳(东岳泰
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 嵩山)之首,古称东岳。泰山最高峰玉皇顶 (又叫天柱峰)海拔1545米,有南天门、日观 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在我 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 齐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拔只有25米的平原 和100--200米的丘陵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峻。 泰山雄伟峻拔,巍峨壮观,文物荟萃,和几千 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 们常把泰山当做崇高伟大的象征。
,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以
此点题,完成全篇。
作用: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课堂内容
16
4、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关键性词句被称 为文眼。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你 觉得课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做本文的文眼?
“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 感到意兴盎然。”
课堂内容
6
望岳
杜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课堂内容
7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课堂内容
8
一、作者
李健吾(1906~1982), 山西省运城人。中国现代作 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 文学翻译家。李健吾有剧作 近50部,创作了许多有独到 见解的文艺评论文章,翻译 了多部世界名著,收录在 《莫里哀喜剧》、《高尔基 戏剧集》中。他也擅长写散 文,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质朴, 真挚隽永,很有特色。
课堂内容
14
2、关于写景
(3)定景换点法:指作者的立足点、观察点不断改变 ,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描写同一景物的写作方法。运用这 种方法,可以使描写的景物既见整体,又现局部;使读者 对景物获得完整的印象。它给人以立体感,从而更准确丰 富地再现事物的面貌和揭示事物的本质。

福建省泉州新汉特职校语文——《雨中登泰山》教案

福建省泉州新汉特职校语文——《雨中登泰山》教案

雨中登泰山一、教学目标(一)了解雨中泰山的壮丽,体会作者冒雨登山的情怀,激发知难而进、奋勇攀登的精神。

(二)学习移步换景,多角度描述景物特征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文意和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三、教学时数两教时四、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

(板书课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出现了旅游黄金周。

请说说看,哪位同学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

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岳之长呢?在泰山。

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

(学生背诵《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宗、泰岱。

主峰玉皇顶,又名天柱峰,海拔1524米。

历代帝王多把泰山作为“祭天”的圣地,文人墨客更以登临泰山极顶为人生一大幸事。

因此,山上山下,几乎处处留有文化遗迹,种种遗迹又与壮美的奇景融为一体,这就更加重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成为我国五大名山之一,被推崇为“五岳之尊”(板书)。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

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

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1906~1982),山西省运城县人,中国现代作家、现代戏剧家、文学翻译家。

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

雨中登泰山(之一)PPT课件

雨中登泰山(之一)PPT课件

2020年10月2日
5
参考 译 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往东流去。山南面的山谷里的水都流进汶
水,山北面的山谷里的水都注入济水。在阳谷和阴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
位于古长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
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有的红,有的白,
颜色错杂,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的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天,观赏了
沿途的各种石刻,都是唐高宗显庆年间以后的,那些年代更久远的石刻,全都磨灭缺损了。偏
僻而不在路边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














小结纵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
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山观日出的经过,以
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美丽
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
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
2山020年河10月的2日壮美。
8
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 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 景的?
2020年10月2日
9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雨中登泰山 PPT

雨中登泰山  PPT

观 看 视

研读分析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岱宗坊 虎山水库 七真祠 一天门 孔子登临处 天阶 长门洞 经石峪 壶天阁 黄岘岭 二天门 云步桥 慢十八盘 升仙坊
紧十八盘 南天门 天街
自下而上 游踪
路线图
研读分析
3.课文中如何具体描绘虎山水库的 景物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虎山水库是课文中着意描绘的景物之一,写得壮观奇丽, 未看见水库先写震天响的水声,表现其声势之大。然后写 在水库正面从下往上看到的壮美的景象。接着,随着作者 的移动,写到坝桥两边的景色,展现出虎山水库的另一番 景象,两边的景色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作者从不同角 度细致描绘了虎山水库的景色,读来不仅绚丽多采,而且 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作者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还插 入了一段虬在湾的神话传说,让读者去想象,当年这地方 水珠跳掷翻腾的情形,可谓锦上添花。此外,在写虎山水 库时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飞 瀑
慢 十 八 盘
升 仙 坊
天街
古代名人 石刻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一)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 登泰山的缘由;
(二)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 登泰山的情景;
(三)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 “雨中登泰山”的感受。
研读分析
1.是什么缘由促使作者雨中登泰山呢?
他是感到“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一 笔债似的”。因为古老的泰山是一座蕴藏丰 富的文化宝库,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这 座历史博物馆时时刻刻撞击作者的胸怀,才 使他慨叹几十年来“来去匆匆”,当面错过 许多机会,这一回,再也不能错过了,所以 等不得雨停,便兴致勃勃的出发了。
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使文章行文疏密有致,波澜起 伏。假如两处都详写,就会冗长啰嗦:如果两处都略写, 又很难让读者了解登山之艰苦,难以体会登山时的心情。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2登泰山记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2登泰山记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
文化传承与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诗意的登临 泰山之登临,有雨中之攀,有风中之行,最多 的则是春夏季节的登临。而于大雪之中的攀登, 则是古往今来的稀有登临。清代的姚鼐于寒冬之 日,乘风雪,携友人,以一个诗人的姿态自泰山 西北谷登临绝顶,写下了登临篇章中的诗意篇 章——《登泰山记》。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 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 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之美,再一次唤 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引领我们去感受祖国山河 的壮美!
三谷,即《泰山志》所记的泰山三溪:东溪、中溪、西溪。中溪 (中谷)源于溪山(中天门坊就在此处,即本文所说“中岭”之所), 南流至梳洗河,从泰安城东穿过,入泮河,归汶河。登泰山的中路自 岱宗坊至中天门基本沿此溪上。东溪源于岱顶东南的东溪山,流向东 南,后归汶河。西溪源于南天门东侧之大龙峪,往西南流,后南流入 泮河,归汶河。从西路登山,基本上沿此谷,至中天门后,又沿溪的 旁边直达南天门。从中路登山至中天门后也循此径,此乃姚文所说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也。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业时间:20分钟
一、预习自测
(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相关题目。
Hale Waihona Puke 入 泰❶❷济山泰 余。西山 以·当 北·⑤之谷③乾其阳,·隆南①越,三北长汶十分·城水九④之者西年限,流十⑦古;二,长其月至城阴,于·也自②泰,。京安济最师。水高乘是·东日⑥月流风观丁。雪峰未阳,,,谷历在与皆齐长知入河城府汶、南朱,长十孝阴清五纯谷,里子皆穿。 颍 面由有南三麓 谷登 。。 中四 谷十绕五泰里安,城·道下皆,砌郦石道为元磴所,谓其环级水·也⑧七。千余有始余循。⑨泰以山入正,南道 少半⑩,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 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雨中登泰山

雨中登泰山

停了,作者也不忘写上一笔:“回到正路,雨不知道
什么时候已经住了”,无雨写雨,可见作者是多么惦
记着他的“雨”!此后的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
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等景,都是雨后之景。而雨
后之景,又何尝不是与雨有关的风景呢?
研读探究
预习作业 层次划分 理清内容 整体把握 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
讲一讲
【参考答案】:
解释词语
【崔嵬】:高大。
【喑呜叱咤】:厉声怒喝。
【崚嶒】:高崚突兀的样子。
【訇訇】:同“轰轰”,形容声音洪大 。 【层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嶂,像屏障一样的 山峰。 【芊芊莽莽】:草木茂盛的样子。
【巉岩】:高而险的山石。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比喻人 的眼睛(多指女子的)。 【窔辽】:深远。窔,深、幽。辽,遥远。 【縆索】:粗绳索。 【重累人】:人一个叠着一个。累,叠。 【舁】:举,抬。 【峥嵘】: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
2.靠住升仙坊, 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 “ 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 ”。这是近景。
3.上到南天门,低头望,眼下是“ 新整然而 . 极了的盘道 ”。
研读探究
预习作业 层次划分 理清内容 整体把握 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
讲一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I 、课文开头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
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
研读探究
预习作业 层次划分 理清内容 整体把握 形象分析
理清内容
第二部分(3~9段):记叙雨中登泰山的过程。这部分 是文章的主体。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作者按登山游览的 自然顺序叙述和描写,突出了“雨中”奇 景。
研读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中登泰山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

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

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

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

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

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

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

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

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悬崖崚嶒,石缝滴滴,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

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
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

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

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

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

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

云薄了,雾又上来。

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

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

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

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

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

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的老远。

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

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

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

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

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

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

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
八盘。

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

我胆怯了。

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

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

”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

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

我像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

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

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

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

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

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

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

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

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

是云吗?头上明明另有云在。

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

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

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濑河,是汶河。

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

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

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

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

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

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

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田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