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元XXX)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品味炼字类[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
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
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品味词语答题格式:]这个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是……,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的景象或情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浏览上面这首古诗,回覆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XXX。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古诗词鉴赏复习—诗歌表达技巧赏析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借“饮清 露”、居高不借秋风声亦自远之蝉,道出了其蕴 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 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 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参考答案: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 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 的悲愁难抑,黯淡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 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 而虚度大好时光。
手法
表达效果(文 意+主旨情感)
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试从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歌。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 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 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 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 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 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梦中的“春风花 月”是虚,“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的 繁华生活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悲伤之情为实。词人 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 国之痛。•
有关抒情的易混淆概念
直接抒情:常通过议论感叹的方式 直接抒发情感 借景(物)抒情:通过景物的描绘 来抒发情感(由景生情)
寓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景物中来 抒发感情(情景交融)
(二)牢记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 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 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 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 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 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 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 分)。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诗
眼
赏
析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观
点
品
评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该字词描述的景象+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意
境
品
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
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语
言
风
格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2.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60字)23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赠友别离诗4.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第二、三句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5.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诗题指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2.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这首诗在抒情方法上有何特点?6.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二句写景,它与送客有何联系?7.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着飞花忘却愁。
这首诗由“无穷归思”写到“忘却愁”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手法叫什么?试分析诗人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
三.思乡怀人诗8.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最后一句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联系全诗,简述诗人为何“又开封”?的是,“艰辛”又是指。
9.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中考古诗词鉴赏12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中考古诗词鉴赏12种题型及解题方法题解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例:XXX(唐)XXX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XXX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说说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有何妙处。
答案】"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氛围。
2.内容理解题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内容相识,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
中考古诗词考查,固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如许的请求。
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XXX僵卧孤村不自哀,XXX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问:这首诗第三句中“风吹雨”一语,有哪两层意思?答案】"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喻指南XXX岌岌可危的地步。
3.描绘画面题解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这类题目针对景物句,先读懂诗句,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我们一可以应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活泼;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弥补出来。
例:XXX(唐)XXX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一、诗歌鉴赏(共 90 分)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乙】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咸阳城东楼》和《登幽州台歌》都是登高望远之作,但在情感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又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
《登幽州台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感。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方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歌的内容,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从手法、炼字、内容、风格等方面来判断。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体会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要从诗词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找出全篇诗词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诗歌景物描写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
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本题答案示例:《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
《登幽州台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变不离其宗
一、审题目类型 1(09湖北)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
简要分析 1、明考题型 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含 2、(2011山东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有: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修辞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手法、抒情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 写手法等信息 2 、暗考题型
借我慧眼
Hale Waihona Puke 读懂试卷语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第二联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的。上句着 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 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 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字。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 征”)的手法。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凤 凰的悲剧命运,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 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元代贯云石的曲子,然后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句中 “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 回答问题。 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 [双调]清江引 咏梅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运用对偶, 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从侧面以景衬梅), 其二:芳心对人妖欲说,不忍轻轻折。溪 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 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 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做一简明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 简要赏析。(5 分)
问题答案示例:
表达技巧
上片通过暮雨、征帆、岛屿、苇 风、短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寂寞凄 凉的晚景图,营造了凄清的氛围, 抒发了作者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 情。
参考示例:
表达技巧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 (2分)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 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等;(1 分)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 等,(1分)这些动景更加衬托环境 的静寂。(1分)
四.审设问区间
所谓设问区间,就是根据设置的问题来 明确是针对全篇的内容分析还是针对局部 (某句、某联、某片)的内容分析。 针对局部内容,就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再 考虑其他手法; 针对全篇内容,优先考虑表现手法,再考 虑其他手法。
(2010年高考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咏物抒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怀诗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三.审题干要求
• 显性要求:明确说明或规定的要求。 • 隐性要求:隐含在题目中的要求。
挖掘步骤: 1 .结合题干信息 2 .仔细揣摩挖掘
显性要求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 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隐性要求:
上阕下阕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一样的;
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体现的;
上阕下阕分开来分析。
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 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 二、审答题步骤 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 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简单题型:只需回答表达技巧的名称。
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 完整题型:含“三步走” 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 1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 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 2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 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 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 3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
借我慧眼
读懂试卷语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第二联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的。上句着 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 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 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字。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答案】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情。是通过卧闻 晚泊岳阳 欧阳修 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 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关情。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5分)
表达技巧之 情景关系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 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 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水的变化。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 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 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前水面的窄狭。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小重山· 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示例】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 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 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根据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何种题型
借我慧眼
读懂试卷语
(09安徽卷)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 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 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 树转午阴凉。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州。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州。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 要说明。
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 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 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 情景。)
五、审答案数量
题干问“哪种”,只能答出一种 题干说“哪些”,多角度切入,不能 少答 题干问“主要”或“突出”,一般答 一种,至多两种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审题目类型:明、暗
审答题步骤:简单、完整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 审题策略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满 江 红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 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 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 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 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 从军乐。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5 分)
(配练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 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 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拟人(1分)。 将垂杨和春人 格化,(1分)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 恋不舍。(1分)
审题干要求:显、隐
审设问区间:整体、局部
审答案数量:一、多、主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残”、雁“断”、月“新”、潮“生”的 江行 [宋]严羽 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乡之感。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 的颔联。(4分)
1、(2011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了何 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 种表现手法?
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 “” 2、(2012广东卷)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写”“有何特色”“有何妙处”等用语来提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问。
3、(2012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掌握古诗词鉴赏表达 技巧题审题策略
借我慧眼
读懂试卷语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暗考表 达技巧
景物描写的技巧与角度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 合、俯仰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 声光色态、粗笔勾勒、工笔细描; 比喻、比拟、夸张、通感,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