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药食两用花卉植物化学物及其功效研究进展
药食两用植物的开发与应用

药食两用植物的开发与应用摘要:从古时候的神农尝百草到如今各种药食两用功能性食品的相继出现,药食两用植物的应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本文在区分药食两用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基础上,着重对几种常见药食两用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基础。
关键词:药食两用;功能性;开发利用1药食两用植物的定义药食两用植物又叫“药食同源植物”,是指既可食用又可作为中药材防病治病的植物,它既有特定的功能又可长期而又较安全的服用,能够调整机体某些不平衡机制。
“药食两用”的前提是基于人类对食物和药物有着深刻认识,它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最初,人们对于“食物”和“药物”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1],在《神农本草经》中则对药品和食品进行了划分和界定,在药食两用植物的应用上,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缺乏组织和引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迄今为止产业化发展还很落后。
2.药食两用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区别2.1药食两用食品“食”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尤其注重食品安全,而“药”的价值体现在治疗某种特定的疾病。
“药食两用食品”是由国家食药总局认可发布,它既要满足“食”的安全标注,又要满足“药”的有效性。
因此对于药食两用食品的各项指标是比较严格的。
2.2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属于食品的一类,在GB16740-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2]中对其做过诠释。
它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但对人体机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人们注重养生的社会背景下,保健食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3药食两用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3.1螺旋藻螺旋藻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低等颤藻科植物[3],它富含优质蛋白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藻多糖、活性小肽和酶等特殊生物活性物质。
螺旋藻含有的藻蓝蛋白具有显著抗辐射作用,能够抑制细胞突变。
除此之外,螺旋藻含有藻多糖,其属于醇类化合物,可以保护酶的活性,并且具有修复DNA (脱氧核糖核酸)的功能。
花卉的药用价值与药理研究

花卉的药用价值与药理研究花卉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用于药用领域,在中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花卉的药用价值可通过对其药理研究来充分探索和发掘。
本文将重点探讨花卉的药用价值以及对其药理的研究成果,并展示各种常见花卉的药理作用与用途。
一、菊花菊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卉,被广泛用于中药领域。
菊花有清热解毒,消肿退热,利尿退黄的功效。
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菊花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菊花素、菊花甙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菊花还被发现具有降血压、抗癌、保护肝脏等功效。
因此,菊花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高血压、肝病等疾病。
二、薰衣草薰衣草是一种香气独特的花卉,其花草可以制作成香精油。
薰衣草具有镇静、安神、抗焦虑等作用,并且在舒缓头痛、失眠、焦虑等身心疲劳方面有显著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薰衣草含有挥发油、黄酮、多糖类物质等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其镇静、抗焦虑的功效。
此外,薰衣草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被广泛用于美容护肤和精神疗法领域。
三、玫瑰花玫瑰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卉,具有独特的香味和美丽的外观。
玫瑰花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其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消肿、润肤养颜等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玫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酚类和挥发油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其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玫瑰花还被发现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胃肠蠕动等功能。
因此,玫瑰花广泛应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便秘、美容护肤等方面。
四、紫荆花紫荆花是一种含有丰富花青素的花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便、凉血止血等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紫荆花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花青素、维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紫荆花还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某些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因此,紫荆花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感染等疾病。
综上所述,花卉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并且经过药理研究验证了其多种功效。
菊花、薰衣草、玫瑰花、紫荆花等常见花卉在中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花卉不仅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等功效,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
常见药食两用花卉植物化学物及其功效研究进展

号 ) 公布 了《 是食 品 又是 药 品 的 物 品 名 单 》 其 中 包 含 了一 中 既 ,
些 药食 两 用 花 卉 国食 用 花 卉 虽有 传 统 中 医 学理 论 的 支 撑 . 我
但 因 资料 比较 分 散 . 往 往 局 限 于实 践经 验 , 乏 现 代 科 学 实 又 缺
物 化 学 物 (ht(e ia ) 其 功效 的 研 究 越 来 越 深 入 . P y0hm el 及 3 s 以生 理 学 、 物 化学 、 养学 及 中 医药 学 等 多 学 科 基 本 理 论 为 基 础 生 营 的 功 能评 价 体 系 也 在逐 步 建 立 。现 将 常 见 药 食 两 用 花 卉 植 物 化 学 物及 其 功 效 的 研 究 进 展概 述 如 下 .以期 为 此 类 花 卉 用 于 保 健 食 品 开发 提 供 理论 依 据
定 分 子 式 为 C ) O 。生 药 中 含 量 为 03 % , 献 均 未 报 H ( 。 ) , .5 文 道 其 结 构 式 1 . 槐花 所含植物化 学物的功 效 2 槐 花 的 主 要 有 效 成 分 为
类 、 茎 叶类 、 根 及 变 态 根 类 、 种 子 或 果 实 类 I 《 生 部 关 食 食 食 l 卫 l 。
药 食 两 用 花卉 因本 身 含 有 不 同 的 维 生 素 、 机 盐 、 物 化 无 植 学物 而 具 有 不 同 的药 效 或 功 效 .对 人 体 的 健 康 起 着 一 定 程 度
的调 节 作 用 些 花 卉 的食 用 种 类 大 致 分 为 4类 。 别 为 食 花 这 分
C7 7l 生 药 中 含 量 为 1 5 ; 花 米 丙 素 (oh r , 2 O0 H4 , .% 槐 2 sp o n C)暂 i
药食两用动植物调研报告

药食两用动植物调研报告药食两用动植物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在传统的中医药理念中,药食同源一直被重视,认为饮食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和调理身体的作用。
而近年来,人们对于药食两用动植物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药食两用动植物的种类、功效及用途,为保健食品和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信息。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药食两用动植物的基本信息和应用情况。
2. 实地调查:前往特定地点,调查药食两用植物的种植、采摘及加工情况。
三、调研结果1. 药食两用动植物种类经过调研发现,药食两用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植物包括蓟马、菟丝子、红枣、茯苓等;动物包括鳢鱼、川虫、燕窝、蜂蜜等。
这些动植物通过不同的部位或提取物,可以作为食品调剂或中药材使用。
2. 功效及用途药食两用动植物具有多种功效和用途,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1)蓟马:可以提取蓟马素,具有防治癌症、抗炎、抗氧化等功效,同时可用于美容养颜。
(2)茯苓:可调理脾胃、益气养心、利尿通便等,适合中年人群食用。
(3)燕窝:富含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具有保健美容、滋补身体、养阴润燥等作用。
(4)鳢鱼:鳢鱼肉质鲜美,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滋补肝肾、益气补血等作用。
3. 开发利用情况药食两用动植物的开发利用正在逐步推进。
例如,蓟马提取物已经被应用于保健食品和护肤品中;茯苓被加工成片剂、颗粒剂等剂型,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燕窝则作为高级滋补食品被广泛销售;鳢鱼被制成罐装鱼肉、鳢鱼汤等产品。
四、调研结论药食两用动植物作为传统医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健食品和中药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但也需要注意,药食两用植物的功效和用途存在一定局限性,不适合所有人群。
因此,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科学与合理,并优先考虑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可靠性。
此外,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药食两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五、建议1. 加强研究:加强对药食两用动植物的科学研究,探索其更多的功效和用途。
魔芋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魔芋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魔芋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和栽培历史。
魔芋含有具多种药理活性的多糖、蛋白质等成分,在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减肥等多方面作用明确。
本文对魔芋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为魔芋资源在我国的开发和推广提供了参考。
标签:魔芋;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魔芋又作磨芋,别名有蒟蒻、鬼芋、虎掌、花伞把等,为天南星科(Araceae)魔芋属(Amorphophallus Blume)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均有分布,日本、缅甸、越南等国亦有种植[1]。
广西的魔芋资源丰富,广西分布的魔芋种类主要有疣柄魔芋、白魔芋、魔芋和红魔芋等[2]。
魔芋具有解毒消肿,灸后健胃的功效[3]。
魔芋富含多糖(主要为葡甘露聚糖),还有氨基酸、淀粉、矿物质等,均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
现将魔芋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魔芋资源在我国的开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魔芋已报道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葡萄甘露聚糖、蛋白质与氨基酸,另外还有神经酰胺、黄酮和生物碱等。
1.1多糖魔芋中的多糖主要为葡萄甘露聚糖(KGM),含量高达40%~60%[4]。
KGM具有良好的可溶性、乳化性、生物降解性、pH敏感性等性质。
这些性质使KGM在医药、建筑、食品、印染、纺织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1.2蛋白质与氨基酸魔芋中含有的粗蛋白总量约为9.7%,氨基酸约为7.8%,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约为2.5%[5]。
1.3黄酮杨申明[6]等研究了白魔芋中的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对其定性鉴定,通过显色反应证实总黄酮提取液中可能存在黄酮、异黄酮、二氢黄酮和橙酮等成分。
1.4神经酰胺崔韶晖[7]等从魔芋精粉中提取分离得到一种化合物,作者将该化合物与购买的神经酰胺样品进行对照分析,确认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为神经酰胺,并测定其含量为0.026%。
2 药理作用魔芋的药理活性多样,其中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减肥作用报道较多,此外,还具有肝损伤以及胃肠道保护功能、通便、止血等作用。
药用植物及其天然产物在保健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及其天然产物在保健食品中的研究进展一、酚类类化合物类酚类类化合物是药用植物和天然产物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等多种作用。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酚类类化合物能够作为保健食品原料,帮助人们调节身体健康。
近年来,对常见的酚类类化合物,如茶多酚、花青素、黄酮类等的研究较为深入。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成分,能够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等多种作用,因此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花青素是一类在花朵、水果和蔬菜中广泛存在的天然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等多种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豆类、蔬菜和水果中,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常见的多糖类化合物有黄芪多糖、灵芝多糖、熟地黄多糖、冬虫夏草多糖等。
黄芪具有免疫调节、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多种作用,因此其多糖类化合物在保健食品中应用较为广泛。
灵芝多糖是灵芝中的主要成分,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抗癌等多种作用。
熟地黄多糖主要存在于熟地黄中,具有滋阴养血、保肝等作用。
冬虫夏草多糖则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等。
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
其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常见的生物碱类化合物有咖啡因、茶碱、麻黄碱等。
咖啡因是一种在咖啡、茶叶、可可等中广泛存在的成分,具有提神、醒脑等作用。
茶碱主要存在于茶叶中,具有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肝功能等作用。
麻黄碱是麻黄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扩张支气管、提高血压等作用。
常见的挥发油类化合物有桂皮油、薄荷醇、胡椒油等。
桂皮油主要存在于桂皮中,具有增强免疫力、益胃健脾等作用。
薄荷醇是薄荷中的主要成分,具有祛风清热、消炎止痛等作用。
胡椒油主要存在于胡椒中,具有改善消化不良、提高血压等作用。
综上所述,药用植物及其天然产物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不断提高,相信这些天然健康产品的市场前景也必将越来越广阔。
植物化学物质与药用价值的研究

植物化学物质与药用价值的研究植物化学物质是指植物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包括苯丙烷类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各部位,并与植物的生长发育、防御及吸引等方面密切相关。
同时,这些植物化学物质也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
因此,研究植物化学物质与药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一、苯丙烷类化合物苯丙烷类化合物包括丹参酮、酚酸、黄酮等。
其中,丹参酮具有血管扩张、抗凝血、抗氧化等作用。
在中药丹参中,丹参酮是其主要成分之一。
丹参酮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液供应,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此外,丹参酮还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减轻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酚酸在柿子、草莓等植物中广泛存在。
研究发现,酚酸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豆类、水果和蔬菜中。
黄酮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肿瘤等作用。
二、倍半萜类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包括三萜、四萜、五萜等。
这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存在于红酒、花生皮等植物中。
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保健功效。
同时,在医学领域中,白藜芦醇也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关节炎、冠心病、神经衰弱等。
三、生物碱生物碱是由氮质结构组成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它们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等生物体内,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植物中最常见的生物碱是喜马拉雅木香碱和吡啶等。
其中,喜马拉雅木香碱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生物碱,常被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吡啶则具有抗抑郁、镇静、抗癌等多种作用。
四、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芳香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它们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等作用。
芹菜、橙子、柠檬等水果和蔬菜中就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
其中,柚皮苷是一种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降低血脂、保护心脏等功效。
与此同时,柚皮苷还具有抑制病毒、预防流感等作用。
药食两用花卉“金雀花”

药食两用花卉“金雀花”
向阳;张敏;李兆福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24(38)1
【摘要】金雀花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同源花卉,深受大众所喜爱,不仅被制作成多种菜肴食用,同时具有益肺、止咳、化痰、健脾、补肾、祛风、活血、消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病、跌打损伤、虚损劳伤、咳嗽、妇科疾病、肾虚阳痿等多种病证的临床治疗。
随着对金雀花食药两用价值的关注度提升,作为传统中药的金雀花的食用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开发。
文章基于金雀花的相关文献,从金雀花的资源、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旨在为金雀花在食品医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3-5)
【作者】向阳;张敏;李兆福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常见药食两用花卉植物化学物及其功效研究进展
2.药食两用性药(食)物性效与病症宜忌探析
3.药食两用性药(食)物性效与病症宜忌探析
4.药食两用花卉中营养元素的光谱测定
5.食、药、药食两用,区别在哪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性, 且毒性很小[23]。 3.2.2 对 心 血 管 系 统 的 作 用 华 波 等[28]研 究 表 明 , 杭 白 菊 黄 酮类化合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 明显增 加冠脉流量, 对抗乌头碱和氯仿诱发的心律失常, 拮抗 Ca2+的 内流, 从而改善心肌细胞的收缩力, 而且具有明显的舒张血管 与降血脂作用。 3.2.3 抗肿瘤作用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 从菊花中分离出来 的 蒲 公 英 赛 烷 型 3- 羟 基 三 萜 类 对 由 12- O- 十 四 酰 大 蓟 二 萜 醇- 13- 酯( TPA) 引起的小鼠皮肤肿瘤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29]。 另外, 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 15 个三萜烯二醇及三醇对由 TPA 诱发产生的 BV- EA 早期抗原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 中 6 个化合物对常见肿瘤, 如肺癌、结肠癌、肾癌、卵巢癌、脑癌、白 血病等 60 种人类肿瘤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 结果发 现化合物 arnidiol 对白血病 HL- 60 细胞具有极 其 显 著 的 细 胞 毒 活 性 , GI50 为 0.47μmol/L[30]。林 忠 宁 等 [31]进 行 了 菊 花 倍 半 萜 烯内酯诱导人鼻咽癌细胞毒性和凋亡的研究, 发现人鼻咽癌 细胞株 CNE1 对草本植物菊花等倍半萜烯内酯类化合物的主 要活性成分 PN 的细胞毒效应敏感 , 并 发 现 PN 诱 导 CNE1 细 胞凋亡; 而且, 上述结果存在时间循序性改变和剂量效应关 系, 提示 PN 诱导的细胞凋亡与介导细胞毒效应有关。 4 丁香
金 银 花 为 忍 冬 科 植 物 忍 冬 、红 腺 忍 冬 、山 银 花 或 毛 花 柱 忍 冬 的 干 燥 花 蕾 或 带 初 开 的 花 , 为 常 用 中 药 , 具 有 清 热 解 毒 、凉 散 风 热 等 作 用 , 用 于 痈 肿 疔 疮 、喉 痹 、丹 毒 、热 血 毒 痢 、风 热 感
菊花系菊科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菊花药用类群经过长 期人工栽培选育和不同的生态环境, 加之特殊的加工方法, 形 成了各具特色的药用品种, 如滁菊、亳菊、济菊、怀菊、杭菊、贡 菊、祁菊、黄菊等。菊花散风清热, 平肝明目, 可用于风热感冒、 头 痛 眩 晕 、目 赤 肿 痛 、眼 目 昏 花 等 。 3.1 菊花所含的植物化学物 3.1.1 黄酮类化合物 目前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成分 有 : 香 叶 木 素 、芹 菜 素 、木 犀 草 素 、槲 皮 素 、金 合 欢 素- 7- O- β- D- 葡 萄 糖 苷 、香 叶 木 素- 7- O- β- D- 葡 萄 糖 苷 、芹 菜 素- 7- O- β- D- 葡 萄 糖 苷 、木 犀 草 素 - 7- O- β- D- 葡 萄 糖 苷 [18-19]、橙 皮 素 ( hesperetin) 、刺槐素( acacetin) [20]、橙皮苷、刺槐 苷[21]、棉 花 皮 素 五甲醚、5- 羟基- 3,'4,'6,7- 四甲氧基黄酮[22]、金合欢素- 7- O- β- D- 半乳糖苷、芹菜素- 7- O- β- D- 半 乳 糖 苷 、4' - 甲 氧 基 木 犀 草 素- 7- O- β- D- 葡 萄 糖 苷 、baicalin[23]、金 合 欢 素- 7- O- β- D- 葡 萄糖、diosmetin- 7- O- β- D- 葡萄糖[24]等。 3.1.2 萜类化合物 在菊花挥发油中发现了单萜、倍半萜、三 萜等萜类化合物[25-26]。不同药用品种含有 的 萜 类 化 合 物 种 类 不 相 同 , 如 怀 菊 、亳 菊 挥 发 油 中 含 单 萜 类 成 分 较 多 , 滁 菊 挥 发 油 中含单萜少。 3.2 菊花所含植物化学物的功效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表 明 , 菊 花 具 有 降 低 血 压 、预 防 高 血 脂 、抗 菌 、抗 病 毒 、抗 炎 、抗 衰 老 等 多 种 药 理 活 性[27]。目 前 对 菊 花 中 植 物 化 学 物 的 功 效 研 究 主 要 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 抗 病 毒 作 用 有 研 究 指 出 , 菊 花 具 有 抗 AIDS 作 用 , 从 其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成分金合欢素- 7- O- β- D 吡喃半乳 糖 苷是抗 HIV 的新活性成分, 它能抑制逆转录酶和 HIV 复制的
C27H47O10, 生 药 中 含 量 为 1.25%; 槐 花 米 丙 素 ( sophorin C) , 暂 定 分 子 式 为 C H O , 26(27) 46(47) 10 生 药 中 含 量 为 0.35%, 文 献 均 未 报 道其结构式。 1.2 槐 花 所 含 植 物 化 学 物 的 功 效 槐 花 的 主 要 有 效 成 分 为 黄酮及其苷类, 其中芦丁具有以下作用: ( 1) 抗炎作用: 槐花中 的芦丁及其苷元槲皮素对大鼠因组胺、蛋青、5- 羟色胺、甲醛、 多乙烯吡咯酮引起的脚爪浮肿, 以及透明质酸酶引起的足踝 浮肿均有抑制作用; 能显著抑制大鼠创伤性浮肿; 阻止结膜炎 等炎症及肺水肿的发展。给大鼠腹腔注射芦丁对植入羊毛球 的发炎过程有明显抑制作用。( 2) 抗病毒、抗真菌作用: 槐花水 浸 剂 ( 1∶5) 在 试 管 内 对 堇 色 毛 癣 菌 、奥 杜 盎 氏 小 芽 胞 癣 菌 、羊 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 抑 制 作 用 。( 3) 维 生 素 P 样 作 用 : 槐 花 中 的 芦 丁 能 够 降 低 毛 细 血管的异常通透性、脆性, 可用于高血压、脑溢血、脑出血等症 的治疗和预防, 能维持血管抵抗力等。( 4) 降血脂作用: 槐花中 的芦丁对脂肪浸润的肝有祛脂作用, 与谷胱甘肽合用祛脂效 果 更 明 显 。( 5) 抑 制 醛 糖 还 原 酶 作 用 : 槐 花 中 的 芦 丁 有 抑 制 醛 糖还原酶作用。在 105mol/L 浓度时抑制率为 95%, 此作用有利 于糖尿型白内障的治疗[4, 6]。
综
述
常见药食两用花卉植物化学物及其功效研究进展
彭弘雷 孙桂菊 (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江苏南京 210009)
摘 要 药食两用花卉因其含有不同的维生素、无机盐、植物化学物 等 而 具 有 不 同 的 药 效 或 功 效 , 卫 生 部 公 布 的 《既
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含了一些药食两用花卉, 如槐花、金银花、菊花、丁香、栀子等, 有关其植物化学物及功效
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后还须加强对其成分与功效的分析研究, 以期为药食两用花卉的保健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药食两用花卉 化学 功效 综述
中图分类号 R 28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397X( 2008) 07- 0090- 04
药 食 两 用 花 卉 因 本 身 含 有 不 同 的 维 生 素 、无 机 盐 、植 物 化 学物而具有不同的药效或功效, 对人体的健康起着一定程度 的调节作用。这些花卉的食用种类大致分为 4 类, 分别为食花 类 、食 茎 叶 类 、食 根 及 变 态 根 类 、食 种 子 或 果 实 类 [1]。《卫 生 部 关 于 进 一 步 规 范 保 健 食 品 原 料 管 理 的 通 知 》( 卫 法 监 发[2002]51 号) 中公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其中包含了一 些药食两用花卉。我国食用花卉虽有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支撑 , 但因资料比较分散, 又往往局限于实践经验, 缺乏现代科学实 验分析与论证, 因此限制了其发展。近年来对食用花卉中的植 物 化 学 物 ( Phytochemicals) 及 其 功 效 的 研 究 越 来 越 深 入 , 以 生 理 学 、生 物 化 学 、营 养 学 及 中 医 药 学 等 多 学 科 基 本 理 论 为 基 础 的功能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建立。现将常见药食两用花卉植物 化学物及其功效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以期为此类花卉用于 保健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槐花
有机酸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其主要作 用是抑菌, 它不但作为金银花生药的质量控制指标, 也是一些 成药和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但金银花除了含绿原酸外, 还含 有黄酮类、三萜皂苷类等植物化学物, 也具有很强的生理活 性。 2.1 金银花所含的植物化学物 2.1.1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1947 年 中 冲 太 七 郎 从 金 银 花 中 最 先 分离得到黄酮类化 合 物— ——木 犀 草 素 , 1961 年 他 又 分 离 出 忍 冬苷[9]。1995 年高玉敏等[10]从金银花中 分 离 出 4 个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分别为木犀草素 7- O- α- D- 葡萄糖苷、木犀草素- 7- O- β- D- 半 乳 糖 苷 、槲 皮 素- 3- O- β- D- 葡 萄 糖 苷 和 金 丝 桃 苷 。黄 丽 瑛等[11]从金银花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5- 羟基- 3’,4’,7- 三甲 基黄酮和 Corymbosin。 2.1.2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 金银花中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目前 已鉴定出 6 种[12], 由于名称复杂, 不一一列举。 2.2 金 银 花 所 含 植 物 化 学 物 的 功 效 金 银 花 中 的 黄 酮 类 物 质 具 有 降 血 脂 作 用明 显的保护作用; 黄褐毛忍冬总皂苷可明显减轻肝脏损伤的严 重程度, 使肝脏点状坏死数总和及坏死改变出现明显降低[14], 对镉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由此减轻镉 对 肝 细 胞 的 毒 性 [15]。此 外 , 黄 褐 毛 忍 冬 总 皂 苷 及 Lonicerin、 Loniceroside A 两种单体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16-17]。 3 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