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贝尔艺术博物馆

合集下载

肯贝尔(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肯贝尔(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 总平面图与剖面分析图
• 在这些方案中,不变的特 在这些方案中, 征是覆盖了建筑跨度的拱 形屋顶, 形屋顶,有一个拱顶在中 心处被打破, 心处被打破,留出一个狭 长的缝, 长的缝,可以让自然光进 出。布朗和康一直认为博 物馆应该有自然采光作为 主要的采光光源: 主要的采光光源:经过阻 碍使光线散射, 碍使光线散射,不会直接 照在艺术品上。 照在艺术品上。镂空的铝 板是最好的材料, 板是最好的材料,可以制 造路易斯康所设想的银色 光线。这种阻光结构, 光线。这种阻光结构,被 他称之为“滤光器” 他称之为“滤光器”。
• 正是由于滤光器的 存在, 存在,避免阳光直 接射入室内造成眩 光。光线经过铝板 的反射, 的反射,到拱顶下 表面, 表面,再由粗糙的 拱顶下表面的散射 到室内各个角落。 到室内各个角落。 刺眼的阳光变得柔 和,光谱也转变成 银色。 银色。
“滤光器” 滤光器” 滤光器 的工作原 理
• 组合单元剖面 草图 • 定稿的剖面图
肯贝尔(金贝尔) 肯贝尔(金贝尔) 艺术博物馆 路易斯康 路易斯
• 时间:1966 — 1972 时间: • 地点:美国,田纳西州福特沃思 地点:美国, 市
•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是路易斯 康最为满意的作品。肯贝尔艺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是路易斯·康最为满意的作品。 康最为满意的作品 术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 年就开始设计, 术博物馆在 年就开始设计 但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 年中期才开始 破土动工。康设计了一系列方案: 破土动工。康设计了一系列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把一个开放 的庭院分割成方形体块组合起来,组成一个很长的长方形; 的庭院分割成方形体块组合起来,组成一个很长的长方形; 第二个方案是一个“ 形和 形和“ 形的平面 最终, 形的平面。 第二个方案是一个“H”形和“C”形的平面。最终,博物馆 采用了“ 形方案 形方案。 采用平面分为三个单元, 览空间和礼堂, 览空间和礼堂,北向是永久收 藏室, 藏室,工厂和员工用房设在地 下室。 下室。两个单元是六个拱券的 进深,其中有入口、 进深,其中有入口、咖啡厅和 商店, 商店,还有办公室和职工图书 馆。

世界名画系列(四)

世界名画系列(四)

世界名画系列(四)世界名画500幅(四)420《女仆》特鲁伊贝尔法国布面油画1871年110x97cm 朱尔斯·谢雷艺术博物馆藏画家通过对一个东方女仆及其环境的简洁表现,展示了令人神往的东方情调;女仆裸露著上身,健壮丰满,服装极富阿拉伯风格,端庄的面容略带阿拉伯女性特有的忧郁,手端著阿拉伯人的水筒走向主人。

这是一个阿拉伯风情的片断,虽然简朴,却十分迷人。

这幅画曾出现在电影《纵横四海》中。

保罗·德西雷·特鲁伊贝尔(1829-1900)出生在巴黎,是法国十九世纪优秀的风俗、肖像及风景画家。

他是赫伯特及拉波特的学生,在1865年初次进入沙龙,并获过几次奖。

它的画法精细,风格独特,对于人物服饰、饰品的刻画十分细腻,尤其是对于物体质感的塑造,达到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

419《沃特森和鲨鱼》科普利英国布上油画1778年150cmx120cm 私人收藏这幅由英国商人沃特森订购的油画,再现了订购者童年在港口受到鲨鱼袭击并得到救援的真实场景。

1749年,14岁的少年沃特森在古巴哈瓦那港口游泳时,遭到鲨鱼的袭击,后经众人齐心协力的抢救,竟神奇地将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后来成为英国一个很成功的商人和政治家。

画面上九个水手正拼命前去救助沃特森,但左下角殷红的海水表明他已失去了右脚。

人物的表情、动作所产生的焦虑不安以及抢救生命时那种惊心动魄的紧张,被科普利描绘得淋漓尽致。

1778年,作品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出时,轰动画界,其宏伟的结构绐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约翰.辛格尔顿.科普利(1738-1815)生于波士顿,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最重要也是作品最丰富的画家。

早期作品受波士顿画家约翰.斯米伯特及英国罗可可肖像画的影响。

到1760年,已形成自己肖像画独特的风格,注重细节描绘,讲究逼真的画面效果和生动而富有平衡感的构图。

1774年,移居欧洲,并于1775年在伦敦定居,次年即被选为皇家学院的助教,1779年成为正式院士。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造背景时间:1966年-1972年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概况: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

金贝尔在沃思堡市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来建造一个收藏馆。

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

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

金贝尔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一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

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

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象。

路易斯*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

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

在这样做的同时,路易斯*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

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

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

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

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间由光构成的序列,沿途还有一些横向交叉连通的空间,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表情。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精品文档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精品文档

南侧下沉广场
水池
北侧下沉广场
停车场
2.平面
①平面形态
沿轴线两侧对称
平面呈凹字形
②功能与流线分析
3
6 7
1 9 4
主要功能空间
2
8
流线示意
1.门厅 房
2.管理
一层(地下层)平面 3.储藏 4.工作间 5.研究室
6.讲堂
7.机



7


3
4
4
7
2
1
二层平面 1.敞廊 2.入口 3.门厅 4.展厅 5.售书 6.报告厅 7.室 内庭院--“光井” 8.厨房 9.图书室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筑分析
建筑背景
时间:1966年~1972年 地理位置: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的郊区 建造背景: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 位收藏家。金贝尔在福特沃思城建立了一 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 金会用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 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 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 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术博物馆在 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1969年中期才 开始破土动工。 环境景观:它位于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 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俊俏, 建筑的外观形状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 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 象。
③朝向与自然光照的关系 东西朝向有利于光线最大限度的从天窗均匀射 入。
4.光是此建筑的重要乃至主导元素
“金贝尔美术馆是康对光的献礼” ——《静谧于光明》
采光装置的设计

该建筑最激动人心的还要算是采光 装置的设计.在美术馆里使用直射光 或是明亮的光线看上去十分的暗淡, 尤其是陈列易损品的地方,比如水彩 画.康设计的是一套双向反射系统, 透过拱壳沿顶端槽孔安装的透明天 窗,天光和阳光会洒在一组有穿孔金 属装置散发出了自身的光芒,然儿大 部分的光线还是被反射到了混凝土 拱壳的底侧,然后由此反射到绘画展 品上.

建筑师路易斯 康

建筑师路易斯 康

二、理查德森医学研究楼 理查德森医学研究楼是20世纪少有的建筑形式——竖向组织的不连续序列 空间形成整个建筑。在空间组织上遵照传统形式:八层高的有规整轴线的 标准实验室平面,在当时的教学研究建筑中非常常见。建筑突出的竖向组 织不仅与周围校园建筑的横向展开形式形成对比而且与那以时代的大多数 标准建筑形式甚至强调高层形式形成对比。 它形成了与 耶鲁大学美 术馆初始形 式一样的被 服务空间与 服务空间之 间的辨证关 系,康在他 的大部分作 品中都回归 到了这一点 上。
空间伦理 “空间本性的特征进一步由少数的服侍空间决定。储藏室、服务室和更衣室不能是一个 独立空间结构的部分区域,它们要有自己的结构。原室是心灵的场所。”“小房间的语 言绝对不能与大房间的语言混为一谈。”设备空间被独立出来,赋予一定的空间属性。 可度量的建造 1:结构:从一个超凡的结构切出一块以求得到一个空间,这成不了一个超凡的空间; (空间高于结构的秩序) 2:材料:材料是耗散的光; (所以材料从属于光) 3:细部:细部是空间的精神; (细部从属于空间) 4:光线:因为选择一种结构,与选择光线是同义的,要给空间以好的影响。 (光线也从属于空间的秩序)
在矶崎新的筑波中心,这个可以看作后现代“历史主义”典型体现 的作品中,也有类似先驱者康的许多形式元素 文丘里是这样评价路易斯.康的是康教会我用诗意般的感觉去塑造年前后的纪念间设计的几座家庭小住宅之一,这些 住宅都在在费城及周围。建筑有一个连续的屋脊线,但是平面却是由二 个长方形组成:一个是方形,在一层有一个入口厅即主卧室,二层有两 间次卧室;另一个是一个近似方形的综合空间,包括餐厅和起居空间。 改变方形的相对位置形成45°连接。综合空间稍微压过方形空间一部分 形成过道空间。
一、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1950~1953) 康设计的建筑外表面相当简洁——清水砖墙突出的石条带体现处自然的 楼层划分,玻璃幕墙呈现出简单的竖向重复形式。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嵌在 圆柱形混凝土筒中的外轮廓成等边三角线的铁质楼梯与原有建筑之间有一个 小面积区域相联系。 在耶路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中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中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 区分,这成为在康以后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他提供了平面可以由建筑 空间和服务空间填满的可行性建议。强调建筑中服务空间元素的本来地位, 同时尊重平面中空间的等级秩序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

转自: 专筑网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设计师:路易斯·康所在国家:美国所在地区:田纳西州时间:1966~1972地点:美国,田纳西州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是康最为满意的作品。

Kay·肯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1964.年去世)。

肯贝尔在福特沃思城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基金捐给基金会用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

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

当时康正在做奥立维梯工厂、埃克斯特图书馆和印度的项目。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

康设计了一系列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把一个开放的庭院划分成的方形体组合起来,组成一个很长的长方形,第二个方案是一个“H”型和“C”型的平面。

最后博物馆采用了“C”型方案。

在这些方案中,不变的特征是覆盖了建筑跨度的拱形屋顶。

有一个拱顶在中心处被打破,留出一条狭长的缝可以让自然光进入。

布朗和康一直认为博物馆应该由自然天光作为主要的采光光源:经过阻碍使光线散射,不会直接照在艺术品上。

镂空的铝板是最理想的材料,可以制造康所设想的银色光线,这种阻光结构被康称之为“滤光器”。

至于拱顶的形式,康在设计博物馆时的助手马歇尔·梅耶建议使用摆线形式,因为当结合了预应力混凝土之后它十分薄。

整个博物馆是由1 6组这样的拱顶覆盖的,每一个都是22m×154m,从南到北排列贯穿整个建筑的长度。

在它们之间是平屋顶的单元,与非结构的墙之间由细缝分开。

结构墙是清水混凝土墙,内部填充墙是变质岩板。

平面分为3个单元,南向是展览空间和礼堂,北向是永久收藏室(工厂和员工用房设在地下室)。

两个单元是6个拱券的进深,其中有入口、咖啡厅和商店,还有办公室和职工图书馆。

西向的公园,由下空的拱顶部分,作为一个门廊。

这个公园空间即由这些门廊和湖而分开。

最后,由于收藏品数目不断增加,博物馆的面积已不够。

世界著名美术馆

世界著名美术馆

世界著名美术馆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7年第12期美术馆真是一不小心就容易成为很美的地方,这么说可能出于偏好。

选编的一些世界著名美术馆,日本的美术馆自然更心仪一些,可能是因为建筑师更喜欢。

开心的是中国有些美术馆也好看,虽然说不上世界著名,但建筑水准真的不差。

一一美树嘉文艺志密尔沃基美术馆神似一艘豪华游艇,像一只优雅白鸽,又像一名现代舞者。

清晨博物馆开馆时,翅膀一样的屏展开遮蔽建筑,夜晚闭馆时这个屏又收回。

因为其外形和冲天的姿势,人们赞誉她是“有生命的博物馆”。

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建于1882年,由西班牙世界级建筑设计专家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

它具有洁白的外观和别致造型,如大鸟双翼的巨大屋顶代表卡拉特拉瓦的美学,同时成为密尔沃基的标志性建筑。

金贝尔美术馆贝尔艺术博物馆于1972年建成,由建筑设计大师路易斯·康( Louis Kahn)设计。

是世界公认的公共艺术设施最为先进的艺术博物馆,路易斯·康的杰出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界引起极大反响,受世人瞩目。

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个性给人以刻板印象。

但这种刻板印象真让人着迷。

康在这个艺术博物馆中展现了个人对建筑材料的偏好: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

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

同时,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

由康所设计的金贝尔艺术博物馆也许可以为人们解读出康的建筑作品里所蕴含的“对话”情节。

伦敦蛇形美术馆伦敦蛇形画廊得名于附近九曲十八弯的蛇形湖,是英国最受欢迎的画廊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活脱脱就是一条暴躁的眼镜蛇。

蛇形画廊由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在1970年成立,原址为1934年古典风格的茶室。

视觉特性下博物馆空间光环境的应用与研究

视觉特性下博物馆空间光环境的应用与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视觉特性下博物馆空间光环境的应用与研究专业:艺术设计硕士生:王璐指导教师:朱瑞波副教授摘要博物馆以及里面的收藏的展品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担负着保护民族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责任,而且在科学文化教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我国在建设博物馆方面也有很多优秀的成果,但是在博物馆光照的问题上有一些可以再提升的空间。

很多博物馆当中存在着游客在进入不同的展区时,光照的忽然变化,给很多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不适应,这对游客的心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有些陈列展厅为了保护文物,只采用了人工光照明,缺少相应的变化,给人暗无天日的压抑感。

在光照的技术路线里,光照不仅影响了博物馆内部文物展示的效果,而且对文物本身的自然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何让博物馆的光照更加符合人的观赏心理和观赏习惯,并且对文物本身的影响最小化,是作为博物馆光照设计者值得更加深入研究的内容。

本文通过文献搜集法,国内外博物馆照明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博物馆照明做出了详细的研究。

文章主要研究了光的基本理论,单一人工光或者自然的光在博物馆的不同展厅和空间的具体设计方法,总结出两者相结合是最好的照明方式,自然光的案例上主要研究了肯贝尔艺术博物馆;人工照明主要的案例是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在这些基础上,对博物馆的光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内容主要是具体展示的物品和光照的结合,光照和室内环境空间的结合,通过这些结合怎样能达到展示最佳的艺术效果,在不影响展品本身的同时让人们能够更加充分、更加全面、更加自由的欣赏这些珍品。

文章的开头主要研究了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相关发展、概念,同时对国内研究现状做了对比调查。

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对光的基本理论、博物馆的自然光照明、博物馆的人工光照明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其次,对视觉特性下的照明设计进行了研究,体现了照明中的人性化。

最后对博物馆照明的艺术效果做了升华,在满足人们对照明的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了相关的艺术效果的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