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案-边塞诗源导学案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份《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案设计。

这份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而设计的,需要注意的是,教案中的内容是经过几位中文教育专家反复审阅和修改后得出的。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2.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和心情,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3.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鉴赏,开阔审美视野。

二、教学内容:1.唐诗宋词的文学特点概述;2.几首代表性唐诗宋词的欣赏和鉴别;3.课堂小组阅读和诠释;4.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1.主题课堂概述:要听一段音乐欣赏来铺垫氛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古代诗人和现代人的生活区别,引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了解其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紧密联系;了解唐诗的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的格律和韵律;学习唐诗宋词的写作方法。

3.品读代表性诗词:在教学课堂中由教师选择几首经典代表性唐诗宋词作为阅读素材,带领学生朗读,理解其内涵以及与时空背景的联系。

4.进行小组阅读和诠释: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阅读或欣赏诗歌,然后讨论自己的收获和理解,促使学生充分交流和学习。

5.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唐诗宋词,若有条件可组织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功能;2.代表性诗词的欣赏和解读;3.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创作。

五、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2.合作式学习3.讨论式教学4.创新式教学6.教学参考资料:1.《文学理论与批评》孙猛摘编2.《中国文学史》段保中撰写3.《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中国文化出版社4.《唐诗宋词精选500例》沈令书等编总结: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的内容,希望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解析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解析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解析教案解析《唐诗宋词选读》是一本名著,它整合了唐代和宋代的诗歌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材,教师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合理制定教案,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制定教案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

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唐诗和宋词的基本知识:内容、背景、风格、技巧等。

2.训练学生朗读和诵读的能力:通过对诗词的朗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对诗词的深入解读,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对诗词创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制定好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唐诗宋词选读》这样的文学教材,教学方法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诗词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话式教学:在课堂上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述,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意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朗读和诵读教学: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诵读,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

4.创作训练教学:通过对诗词创作的讲解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解析对于《唐诗宋词选读》这样的经典诗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文,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将以唐诗和宋词为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解析:1.唐诗:选读《登鹳雀楼》、《静夜思》、《将进酒》等诗。

教学目标:领会唐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朗诵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解析:(1)《登鹳雀楼》:介绍唐代名臣王之涣游览南京鹳雀楼时的感受和体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边塞诗导学案

边塞诗导学案

边塞诗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3. 掌握边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导学内容:一、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诞生于唐代盛世,兴盛于宋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情和塞上英雄豪杰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常常是中国北方边塞地区的军事防线,诗人们以自己亲身经历或者传闻为素材,写下了一批批骚气十足的佳作。

二、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1. 《出塞》这是一首由千古传诵的边塞诗篇,作者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

诗中描绘了边塞壮丽壮美的景色,以及身临其境的英雄豪杰形象。

通过诗人的铿锵有力的笔触,读者能够感受到岁月沧桑,历史长河中的边塞英雄们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斗的壮丽画面。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边塞诗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佳作,以古代原野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怀念之情。

通过描绘原野草木凋零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远行的愁绪,以及对友人在边塞地区艰苦环境中坚守的敬意。

3. 《望岳》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充满边塞情怀的诗篇。

诗人以望山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家乡边塞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边塞地区壮丽的山川景色,并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家乡及边塞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边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启迪法:边塞诗多注重通过具体细节描写,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使人们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2. 对比法:边塞诗多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英雄豪杰的壮丽形象相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3. 豪放气魄:边塞诗的创作风格多以豪放、激昂为主,用豪放的笔墨描绘出边塞地区的特点和边塞英雄的豪情壮志。

4. 叙事性强:边塞诗多采用叙事的方式,通过一段段故事情节,将边塞地区的军事防线和英雄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导学小结: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人们的笔墨描绘出了历史长河中边塞地区的壮丽风景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选读唐诗宋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选读经典的唐诗宋词作品,包括但不限于《静夜思》、《登鹳雀楼》、《水调歌头》等。

2. 学习诗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3. 学习诗词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4.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并进行诗词鉴赏。

教学步骤:第一课:《静夜思》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夜晚的画作,引起学生对夜晚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静夜思》,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二课:《登鹳雀楼》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高楼的画作,引起学生对高楼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登鹳雀楼》,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三课:《水调歌头》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江河的画作,引起学生对江河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水调歌头》,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四课:诗词创作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创作诗词: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自行创作一首唐诗宋词。

3. 分享和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诗词鉴赏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

6.《边塞战争诗四首》(1课时)【研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四位诗人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四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规律,学会鉴赏边塞诗。

【自主研学案】一、导入: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二、边塞诗的产生: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

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战事不断。

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高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三、边塞诗人介绍: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王之涣《凉州词》“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四、赏析方法(一)、抓住主要意象特征。

(二)、整体感受,把握主旨。

(三)、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 抓住意象特征时间意象:秋天、黄昏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人物意象: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景物:黄沙、秋月、冬雪、寒雁三、整体感知,结构巧解《从军行(其一)》前两句内容上描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描摹了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与宋词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3.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及文学特点。

2. 比较法: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唐诗宋词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举例说明唐诗的语言、意象、韵律等特点。

3.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举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鉴赏经典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让学生欣赏、品味。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分析其文学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二章:唐诗的语言与意象一、教学目标1. 掌握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2. 理解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感受唐诗的美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语言的特点:韵律、对仗、用词等。

2. 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语言的特点及意象的创造与表达。

2. 鉴赏法:分析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

3. 创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

2. 分析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举例说明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鉴赏经典唐诗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语言与意象特点。

4.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唐诗语言的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2. 选取一首唐诗,分析其意象的创造与表达,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三章:唐诗的韵律与对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韵律的基本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唐诗宋词选读》全套教案【精品】

《唐诗宋词选读》全套教案【精品】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初唐诗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总述学习目标: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1、历史沿革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

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

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

导学案设计思路一、构想。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主要是截取了初盛唐时期诗坛上主要的诗人及其诗作。

在进行本单元的学案设计之前,结合教材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说明和自己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规划与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决定从初盛唐诗歌的风格、流派,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这几个方面入手,将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制作成这份学案。

我希望通过学案的引导,让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学习结束以后,对诗作思想内容,诗作风格、流派特点有一种比较清晰而准确的把握,力求做到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初盛唐诗人、诗作形成一种立体、直观、准确的认识,藉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体系。

在本单元的学案导学设计中,我主要分了四个大的版块——盛唐浪漫主义诗作翘楚、盛唐现实主义诗作大师、古代诗歌之意象美与意境美、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流派。

每一个版块的学案我又设计为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拓展研习,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在“课前预习”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多诵读,多理解,在初读的基础上疏通字音,在深读的前提下理解诗意;在“课上学习”环节中我又安排了“阅读感知”和“鉴赏探究”这样两个层次,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梯度;在“课后复习”环节我主要给学生设计了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练习,使学生的课堂所学得到巩固;在“拓展研习”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一些课堂内容的延伸学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能深入思考所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气象恢宏的初盛唐诗歌单元导读从先秦到六朝,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孕育,中国古典诗歌登上了一座空前的高峰。

虽然初唐诗歌的开端仍然弥漫着六朝的靡丽,但当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题材,唱出永恒的宇宙人生主题时,在陈子昂、“初唐四杰”等诸多士人的努力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创作倾向也终见强劲。

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音远韵,是边塞诗的奇丽雄健;是李白的逸兴遄飞,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5)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王昌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当然,在展示边塞山川景物的过程中,也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颈联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6分)
2.尾联是如何抒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第二课时
一、鉴赏《兵车行》
1.朗读诗歌,初探诗意。
①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
②作者通过”行人”的口吻描绘了哪些社会现实?
(1)
(2)
(3)
(4)
(5)
(6)
(7)
③作者认为是谁造成了文中的悲剧?
5.边塞征战诗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从乐器和音乐看:羌管、芦笛、胡笳、胡琴、琵琶、《折柳曲》《梅花落》、《阳关曲》。
1.“吼”“乱”两个词好在哪里?(4分)
2.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两句诗词加以分析。(6分)
学习反思
6.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表达效果:
(2)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凉州词》)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
2.研读诗歌。(小组讨论,推荐展示。)
①“诗眼”是指统帅全诗内容的某个词句。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②诗歌前三句如何描写送别场面的?试简要分析。(8分)
二、课堂练习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二句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简析诗歌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4分)
【巩固练习】
①诗中哪几句是写将帅的?哪几句是写士卒的?
将帅:
士卒:
②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 )——( )——( )——( )
③你认为唐军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1)
(2)
(3)
(4)
2.研读诗歌。(小组讨论,推荐展示)
①分别概括一下将帅和士卒的精神面貌。由将帅士卒的精神面貌对比中看出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分别是什么?
表达效果:
(3)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表达效果:
(4)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表达效果:
二、鉴赏《燕歌行》
1.朗读诗歌,初探诗意。
4.情感分类
(1)表达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2)表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3)表现。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士卒:
将帅:
情感: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③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三、课堂练习
1.“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2.文中对比很多,试着找出来。
(1)
(2)
(3)
(4)
3.试分析最后四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把浴血奋战、不顾惜功勋的士卒与前文骄纵享乐、只知邀功请赏将领对比,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
(2)把李广与当今诸将对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
(3)揭示主旨,表达了对士卒的歌颂,对将领的谴责和对像李广一样勇猛善战、体恤士兵的将领的呼唤;
(4)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风多杂鼓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边塞诗
班级姓名等第
课题
边塞诗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两课时
学习
目标
1.了解边塞征战诗常见的情感。
2.掌握边塞征战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3.熟悉边塞征战诗常考题型和答题规范。
重点
难点
1.了解边塞征战诗常见的情感。
2.掌握边塞征战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学习
过程
主 要 内 容
方法指导
第一课时
一、了解边塞征战诗
1.兴起原因
边塞征战诗兴盛于唐代,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诗人写作的灵感。
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婉伤的成分渐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2.代表诗人
边塞征战诗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3.边塞征战诗与国运的关系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