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边塞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意境吸引着众多读者。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和欣赏边塞诗,体验其中的美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边塞诗的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发展背景。

2.掌握边塞诗的基本欣赏技巧。

3.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1.边塞诗的定义和特点。

2.边塞诗的代表作品欣赏。

3.边塞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边塞诗朗诵录音配以幻灯片展示边塞诗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这种诗歌形式是否熟悉,有什么感受,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边塞诗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背景与意义。

同时,通过展示边塞诗的经典代表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焘的《塞下曲》等,讲解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3.欣赏体验(25分钟)教师播放边塞诗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投入边塞诗的世界。

然后,逐句朗读边塞诗,指导学生感受边塞诗的语言之美、意境之深和意义之重。

教师还可以借助幻灯片展示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4.合作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修辞手法、韵律特点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群体朗读和分享。

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每组进行诗歌朗读展示和表演。

5.输出展示(20分钟)请学生根据对边塞诗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短文或创作一首边塞诗,展示自己对边塞诗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展示在班级内或通过学校刊物等形式进行展示。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边塞诗的表达和理解程度,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进行评价。

边塞诗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文体,以其独特的文字表达、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而被广泛传诵。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边塞诗阅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起源、特点和演变过程;2.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解读边塞诗作品;3.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对边塞诗的情感共鸣;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对边塞诗的创作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内容一:边塞诗的起源与特点(约300字)边塞诗起源于中国古代战争中的边塞地区,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叙事手法广受瞩目。

边塞诗常常以娓娓道来的方式描述战争中的英雄壮丽和生活的艰辛。

通过解读边塞诗的起源与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创作背景和独特价值。

教学步骤:- 分析边塞诗的起源:介绍古代边塞地区的战争背景,以及这些地区特有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 讲解边塞诗的特点:通过选取几首著名的边塞诗作品,解读其中的文字表达、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2. 内容二:边塞诗的阅读策略(约400字)边塞诗通常采用抒情的写作方式,艰深的词句和多样的修辞手法,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因此,帮助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策略非常重要。

教学步骤:-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边塞诗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进行个人阅读和思考,再与同学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解读和点评。

- 教授阅读边塞诗的常见策略:包括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辨析词义、分析修辞手法、体察情感意义等。

3. 内容三:边塞诗的鉴赏与情感共鸣(约500字)边塞诗作为一种崇高的文艺形式,通过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常常引发读者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边塞诗的情感内容,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分析边塞诗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内涵:通过选择几首经典的边塞诗作品,带领学生倾听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诗人打动人心的艺术手法。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边塞诗诗群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边塞诗诗群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边塞诗诗群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遗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了解和理解边塞诗诗群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边塞诗诗群的阅读技巧和方法;3. 学习和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诗群作品;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

三、教学内容1. 边塞诗诗群的概念和特点边塞诗诗群是指产生于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类诗歌作品。

它们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著称,包含了对边塞生活、英雄壮丽、历史传奇等丰富的内容。

边塞诗诗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广泛:边塞诗诗群的题材涵盖了边疆风光、军旅生涯、士兵情感等多个方面。

(2)语言独特:边塞诗诗群以直抒胸臆、豪迈激昂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激情奔放的感觉。

(3)情感丰富:边塞诗诗群表达了士兵们的苦楚、绝望、战斗豪情等丰富的情感。

2. 边塞诗诗群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在阅读边塞诗诗群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技巧和方法:(1)理解题目和背景:“好雨知时节”,就是要理解“好雨”指的是什么,以及所处的时节是什么。

(2)注重语言细节:边塞诗诗群的语言往往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来理解诗词的内涵。

(3)情感共鸣:学生可以从自身经历和情感出发,与诗词中的情感进行对比和共鸣,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学习和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诗群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诗群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例如《登鹳雀楼》《边塞词》等。

通过诗词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边塞诗诗群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在边塞诗诗群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图文结合法:通过展示图片和文本,让学生深入感受边塞地区的独特风情和人文景观。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昌龄等。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唐代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凝聚。
历史背景: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创作目的:边塞诗的创作目的在于表现边塞生活,反映边塞士兵的战斗生活和心境。
历史影响: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唐代诗歌中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边塞诗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标题
边塞诗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边塞诗的情感: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壮志豪情和战斗精神,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边塞诗的思想内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赞美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感受边塞诗中表达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体会边塞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象和豪情壮志
理解边塞诗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教学内容
章节副标题
03
边塞诗的定义和分类
边塞诗的定义: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边塞诗的分类:按照内容,边塞诗可分为边塞军旅生活、边塞奇异风光、边塞民族交往、边塞战争等类型。
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以雄浑豪放、气势磅礴为主要特征,常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达成度: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阅读理解能力评价
学生对边塞诗主题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于边塞诗中意象的把握能力
学生对于边塞诗中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的评价
学生对于边塞诗中情感和思想的领悟能力
小组讨论贡献评价
参与度: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次数和参与程度

边塞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边塞诗群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以下将介绍具体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群文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边塞诗群文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 边塞诗群文的概念、特点和演变;2. 边塞诗群文的代表作品鉴赏;3. 边塞诗群文的写作形式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和展示边塞诗群文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于边塞诗群文的了解和认识。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边塞诗群文的概念、特点和演变,同时展示一些边塞诗群文的代表作品,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解读和赏析。

3. 学习鉴赏(30分钟)通过阅读边塞诗群文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名家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形式。

4. 创作实践(4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边塞诗群文的形式和特点,进行自由创作。

可以给学生一些写作的题目,如《边塞山川风景描写》、《征途感怀》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写出符合边塞诗群文风格的文章。

5. 作品分享(15分钟)邀请学生选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进行分享,学生可以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创作的初衷和感受。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边塞诗群文。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2.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创作的作品,包括内容、形式、表达能力等方面;3.口头回答:测试学生对于边塞诗群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概念、特点、演变等方面的问题;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一、从军行(其一)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主旨)“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

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

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4.相关资料①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便为情深。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清乾隆十五年南屏草堂刻本)②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⑧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

(清李瑛《诗法易简录》,清道光二年+--笔舫刻本)④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边塞诗一组教学设计

边塞诗一组教学设计

一、基于旧知,引出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古诗。

先来读几首古诗吧。

1. (课件出示)《春晓》《元日》《小池》读着这些诗歌,你的心情如何?说说为什么?预设:感受春天的美好生活的美好2看来同学们的欣赏水平都很高。

是啊,在诗人的笔下,春天是如此的美好,生活是如此的惬意。

可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生活得更好,远离了故乡和亲人,驻守边疆。

从此,他们再也感受不到春暖花开,欣赏不到小荷尖尖,感受不到家乡年味儿……3.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几首不一样的古诗,去见见这些不一样的人。

(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板书),这首诗后来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也就是最最厉害的七言绝句。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三、以景入境,由境及情1.诗之造境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月光照射下的边关,给你怎样的感觉?(荒凉,冷清,孤独,寂寞)2.诗之意象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在中文教学中,边塞诗诗群文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文学形式。

它们以描写边塞生活、塑造英雄形象为主题,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边塞诗诗群文的阅读,并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诗群文的特点和作品背景;2. 掌握阅读边塞诗诗群文的基本技巧;3. 通过朗读和讨论,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内涵;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边塞诗诗群文的特点和意义;2. 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诗群文选读;3. 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诗诗群文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引发学生对该文学形式的兴趣。

鼓励学生提前阅读并思考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步:阅读和理解(15分钟)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边塞诗诗群文文章,自主阅读并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

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分享的形式,学生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并解答提前准备的问题。

第三步:分析和解读(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边塞诗诗群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过讨论和互动方式,了解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意境和情感表达,加深对其的理解。

第四步:鉴赏与评价(15分钟)配合多媒体展示,播放名家诵读边塞诗诗群文的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情感魅力。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观点,分享对文本的评价和理解。

第五步:创作与表达(20分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进行边塞诗诗群文的创作。

可以自由选题,写出自己对边塞生活和英雄形象的表达。

通过展示和欣赏,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第六步:巩固与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展相关的边塞诗诗群文资源,丰富对该文学形式的认识。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社团和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笔记、课堂表现以及创作成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盛唐边塞诗和晚唐边塞诗的特点。

2、了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3、掌握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4、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2、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1、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二、欣赏著名边塞诗人(1)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

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2)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3)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

王昌龄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三、边塞诗的美学风格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

这段时期的边塞诗也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

而多写思念故里之情。

如李益《从军北征》。

四、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

所以,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五、《从军行》(一)这首诗中,哪些意象能反映边塞特征?(二)“烽火城西百尺楼”中“楼”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三)“黄昏独上海风秋”这一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要渲染的怎样的氛围?(四)“更吹羌笛关山月”中,“笛”与“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五)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六、当堂练习题(一)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七、《塞下曲》(一)从诗题看,本首诗属于__诗。

(二)本诗在表达技巧上,使用最主要的手法是___。

分别引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历史掌故或轶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第一个典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典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个典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个典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全诗句句用典,从抒情手法角度分析,属于____。

(五)这四句诗中,每一句中都有一个能够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八、当堂练习(二)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兰考)人。

历任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参考:五、《从军行》(一)烽火,海风,羌笛,关山,这些意象,都是边塞的地理风貌,或边关的风土习俗,或者战略设施,反映了边塞的特征。

(二)“城西”说明楼的地理位置的僻,“百尺”说明楼立地之高,在广阔的边地显得格外的孤单。

(三)“黄昏”说明天色的黯淡,交待了时间;“海风”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风,在暮色中更觉凄寒,“秋”,既是时令,更是心情的写照,一阵阵海风,一阵阵愁绪。

加上“独上”危楼,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油然而生。

(四)“羌笛”带有地方特色的乐器,声音凄美、哀惋,“月”照在关山,也照在家乡,笛声和月色代表着戍边将士思乡的心声和孤寂的愁绪。

(五)此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句实写戍边将士思乡的具体的表现,望月怀远,吹笛思亲,后句则通过想象,虚写闺中少女念远人归来而不得的无奈情景,两地思念,一样情愁,内涵丰富,感情饱满。

六、当堂练习(一)1、诗的前两句从景物描写入手,情景交融。

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

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2、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

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

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七、《塞下曲》(一)古体(二)用典;马援马革裹尸、班超边地乞归、晋人大败秦军、薛仁贵三箭退敌(三)第一个是表达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第二个是表达坚守边疆的决心;第三个是表达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第四个是表达杀敌建功的自豪。

(四)间接抒情或借古讽今(五)第一句中的“惟愿”,第二句中的“何须”;第三句中的“莫”;第四句中的“仍”。

“惟愿”表明要向马援学习,而“何须”则表明不愿学习班超,一褒一贬,鲜明地表达将士的感情倾向。

而“莫”,则明确地用否定的语气表明坚定的决心和斗志,“仍”字则传达出克敌制胜的自信和自豪。

(八)当堂练习(二)(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球”、“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