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边塞诗教案

合集下载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教案(全国)边塞诗教案(全国)2021届一轮复习边塞诗教案(全国)一、自学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技巧.2、体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控边塞诗歌品酒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独立自主先学(一)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居多,充份显现出来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照。

其蓬勃发展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悍,不断开拓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存有若干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作求得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截然不同,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代莱生活经验与相同的视野,提振了写诗的启发。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常用意象与意境: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意境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的特点:1、就是浓烈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存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战的军队称作汉兵,将领称作汉将,边塞称作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作汉月。

不仅如此,通常的边塞诗在提到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用汉代的称呼,把激战对方称作匈奴,把其首领称作单于、左贤。

在称许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及的也就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重回。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承继,又就是对历史的打破。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写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戍卒、胡儿。

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

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

边塞诗专题教课方案一、教课目标:1.认识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领会边塞诗几类常有的思想感情。

2.解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课要点:解析意象、掌握感情教课难点:鉴赏能力的培育二、看法:(1)边塞诗是指以歌唱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2)边塞诗的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三、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含: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含:边塞风光,边境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此中从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盛唐主若是以乐观高亢、豪迈的基调停雄浑壮美的境界典型地反响出时代的精神风范,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晚唐宋多感想、悲愁之意(3)基调高昂:气概流畅,富裕崇拜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四、边塞诗中常有的意象1、边塞诗中常有的光景: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 、边塞诗中常有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 、边塞诗中常有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4、边塞诗中常有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5、光景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6、边塞诗中常有的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五、边塞诗的风格:豪迈旷达——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壮悲慨——夕阳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委宛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六、表达的感情内容1、边塞诗的主题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激情。

基调壮丽,明快、高昂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辛。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预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预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预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教师寄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练就一点读的功夫,终生受益无穷。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丰富情感积累。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研读探究法,小组诵读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流程:一、课前热身1.边塞诗歌知多少?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朝开始兴盛,唐朝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唐朝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2.认识作者,写出作者的。

初中人教版六首边塞诗教案

初中人教版六首边塞诗教案

初中人教版六首边塞诗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六首边塞诗,掌握每首诗的作者、背景及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六首边塞诗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边塞诗的写作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边塞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

2. 边塞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鉴赏。

教学准备:1. 课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边塞诗的解读、分析、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定义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边塞诗的了解和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六首边塞诗,理解诗歌内容,查找生僻词汇的含义。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参考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六首边塞诗的意象、意境和写作特色。

2. 教师分析每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3.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六首边塞诗的异同之处。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边塞诗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边塞诗的感悟和收获。

3. 教师推荐课后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3.能够欣赏和朗诵边塞诗;4.能够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边塞诗是指唐代末期至宋代初期在边塞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

由于当时边塞地区战乱频繁,生活艰苦,诗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边塞诗的主题多为战争、边疆、马背、牧歌等,形式上多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格律严谨,韵律优美。

2. 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边塞诗的基本韵律有平水韵、杨花韵、西峰韵、定韵等。

其中,平水韵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韵律,其韵脚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

边塞诗的基本格律有律诗、绝句、长短句等,其中律诗的格律最为严谨,要求每句都符合规定的字数和韵律。

3. 欣赏和朗诵边塞诗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和朗诵。

在欣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4. 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在学生掌握了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边塞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基本韵律和格律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欣赏法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和朗诵。

在欣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3. 创作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后,自己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边塞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步骤1.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教师可以讲解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让学生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教案(全国)20XX届一轮复习边塞诗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技巧.2、体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边塞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自主先学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常见意象与意境: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意境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边塞诗的特点: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写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戍卒、胡儿。

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掌握四首边塞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1.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学会欣赏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四首边塞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1.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挖掘诗歌内涵,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独特魅力。

1.2介绍边塞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诗歌复习2.1《登鹳雀楼》2.1.1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1.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诗歌主题。

2.1.3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悟诗歌内涵。

2.2《塞下曲》2.2.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2.2体会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

2.2.3探讨诗歌中的边塞风情,感受诗歌魅力。

2.3《使至塞上》2.3.1学生自主解读,理解诗歌主题。

2.3.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3.3探讨诗歌中的边塞风光,感受诗歌意境。

2.4《出塞》2.4.1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歌主题。

2.4.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2.4.3感受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坚定信念。

3.诗歌鉴赏3.1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鉴赏。

3.2各组分享鉴赏成果,全班讨论。

4.课堂小结4.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5.课后作业5.1熟读并背诵四首边塞诗歌。

5.2选择一首诗歌,写一篇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四首边塞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了解边塞诗教案

了解边塞诗教案

了解边塞诗教案教案标题:了解边塞诗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边塞诗,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2.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释边塞诗的主题、特点和艺术手法。

3. 学生将能够欣赏和赏析边塞诗的优秀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流派,包括边塞诗。

2. 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一些边塞诗的名句或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知识讲解:1. 介绍边塞诗的定义和起源,解释边塞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2. 解释边塞诗的主题和特点,如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边塞生活的歌颂以及对战争和边塞守卫的表达。

3. 分析边塞诗的艺术手法,如运用比喻、夸张和对仗等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1. 分发一些边塞诗的诗句或整首诗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阅读和解释诗句的意义。

2. 学生选择一首边塞诗,独立阅读并写下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展示自己选择的边塞诗,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边塞诗创作活动,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写一首边塞诗。

2. 分享学生的边塞诗创作,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总结活动: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边塞诗的知识和理解。

2. 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和欣赏之处。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边塞诗的理解能力。

2. 评价学生的边塞诗创作,包括创意、表达和对边塞诗特点的运用。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边塞诗作品,扩展他们对边塞诗的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进行边塞诗的朗诵或戏剧表演,增强他们对边塞诗的情感体验。

教案资源:1. 边塞诗的诗选或诗集。

2. 边塞诗的相关资料和背景介绍。

3. 学生的边塞诗作品展示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文中写军帐中钱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
明确:“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极目处,四野八荒,惟有黄色,尽是黄色。黄色。黄色。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
五.作业
1.预习《悟沙》。
2.收集有关沙漠的资料。
小组交流学习




高原的形成
对悠久历史的崇敬
高原我的中国色近代史的屈辱
作者的遐想
对当代青年现状的担忧
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教后反思
科目:语文《悟沙》导学案
科目: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导学案
年级
八上
课时
2
主备人
徐晴
授课教师
组长签字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自己赏析诗中诗句。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师活动
直接抒情:作者不借用其他方式而直接地
倾吐胸中的感情,也称为“直抒胸臆”。它往往
借助议论的形式,赤裸裸地把某种感情喷发出来。多是带有感情的判断句,并有感叹词。
例:春风刚过,清明即将来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情拥抱这个春天吧!
五.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甲胄()剽悍()商贾()咫尺()喑哑()膂力()铁骑()缱绻()粗犷()深邃()逶迤()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了他们,西方才后来居上。后来居上:
(2)他真想把那些整天价只会怨天尤人的小白脸们都带到这里来。怨天尤人:
3.品味句中加点的词语。
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
2.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课文中说到得中华的屈辱史是什么时间的历史?作者如何来写国人?现在的国人呢?
3.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我要怎么样做?
4.全文书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部分?谈谈你的理解。
四.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观全文,作者抒发了三个方面的感情:(1)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或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崇敬。(2)对近千年来中国的衰败与懦弱的痛惜。(3)对当代城市青年状态深深的忧虑。(4)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和信心。
四.(第15-16句)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寓情于景浪漫色
(第17-18句)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教后反思
科目:语文《高原,我的中国色》导学案
年级
八上
课时
1
主备人
徐晴
授课教师
组长签字
上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
2、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到现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理解文章的主旨。
年级
八上
课时
1
主备人
徐晴
授课教师
组长签字
上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结合并积累文中生字词语。
2、结合日常对沙、对西部的认识和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3、学会多角度体验和感悟事物。
教学重点
结合日常对沙、对西部的认识和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3.读第三部分,思考:为什么作者看沙还是沙?沙在西部是何语言?
四.小结
这篇文章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开始笔酣墨饱地讴歌生命的伟力和自然的造化,讴歌大西北的雄浑与苍茫,浩瀚戈壁上的黄沙,原本是无知无觉、无性无灵的。但它成了《悟沙》的抒写对象后,便幻化为西部的象征和语言。它不仅拥有刚柔相济的容貌和动作,而且还表现出性格上的热情与沉默,暴虐与缠绵,以及渴望让人听懂的永不消歇的倾诉。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羌笛()侯骑()燕然()狐裘()锦衾薄()瀚海()阑干()辕门()风掣红旗()
2.作者介绍
王之涣,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解释下列诗中加点的字。
(1)羌笛何须怨柳:
(2)大漠孤烟直:
(3)萧关逢候骑:
(4)一片孤城万仞山:
(5)黄海长云暗雪山:
(6)黄沙百战穿金甲:
(7)胡天八月即飞雪:
(8)将军角弓不得控:
(9)都护铁衣冷难着:
(10)瀚海阑干百丈冰:
(11)愁云惨淡万里凝:
(12)风掣红旗冻不翻:
(三)整体感知(前三首)
1.读诗,注意节奏。
2.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弄懂大意。
(四)探究、分析
读诗思考:找出诗中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可看到边塞风光有什么特点?用诗句中一个字概括。
再读诗思考:找出诗中抒情的句子,体悟每首诗中饱含的情感。
小组交流学习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科目:语文《情感之美》
年级
八上
课时
2
主备教师
杨云霞
授课教师
上课
时间
组长
签字
修改教师
徐晴
教学目标
1、理解抒情的各种方式,体味抒情的感染力。
2、学会利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在口头、书面表达中表现情感之美,情感之真切。
3、利用片段情思的形式写一篇“散章”类的抒情散文、诗,表达对学校、家乡的真情实感。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与补充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读、写、说互动。
1、充分进行活动准备,把本单元的文章进行重温,可以在课下自由朗读。
2、本单元的抒情文章不少,我们对它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我们要举行一次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朗读文章。
3、介绍各种抒情的方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等。针对抒情的方法进行练习。
孤寂凄凉哀怨
情建功立业,报效沙场
抑郁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个性修改







一.一.导入
背诵前三首诗
二.二.整体感知
1.1.读诗(停顿、重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2.2.齐读诗词。
三.探究分析
2.作者简介
刘元举,现为辽宁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专业作家。主要作品:中篇小说《黑马·白马》,中短篇小说集《人情》;长篇纪实小说《手相梦》;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钢琴梦》等。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西部的黄沙做何解读,它有什么特点?
2.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作者看沙不是沙?它告诉我们什么?
寓情于景:就是因景写情,给景物抹上主观的感情色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情于物: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即托物言志。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话答: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郭沫若《科学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作者不是直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中渗透自己的强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1)寓情于景(2)寓情于物(3)寓情于人(4)寓情于事
4、锻炼同学们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同学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