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参考教案3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等。
3. 培养学生对东汉兴衰原因的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光武帝、明帝、章帝的统治2. 光武中兴: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3. 明章之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4. 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的现象5. 东汉的衰亡:桓帝、灵帝时期的动荡不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过程、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东汉的衰亡。
2. 教学难点: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出现原因及其影响;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及危害;东汉衰亡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情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4.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与其他时期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东汉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明帝、章帝的统治,让学生了解东汉的起源及其政治特点。
3. 分析光武中兴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4. 讲解明章之治的出现原因、特点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东汉中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
5. 分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表现及其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的现象。
6. 讲解东汉的衰亡:桓帝、灵帝时期的动荡不安,使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社会状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汉的兴衰及其原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思考东汉兴衰的原因,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新朝、王莽改制、东汉建立、刘秀“柔道”治天下、光武中兴、东汉豪强、黄巾起义理解:西汉以来的社会矛盾及光武帝的措施与妥协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及其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危害2、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材,知道东汉历史兴衰概况(2)导读分析,王莽托古改制迅速失败原因。
(3)导读分析光武中兴含义和原因(4)比较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概况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a 通过对王莽托古改制的分析,认识不合时宜的改革难以获得成功。
b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部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素质和统治措施息息相关。
c 通过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分析,认识大一统帝国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关系。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光武中兴难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三、知识结构1.新朝(9~25年)a) 建立: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b)王莽改革:i.目的:缓解社会矛盾ii.结果:1.未能奏效,引起社会混乱2.在绿林、赤眉军起义军打击下,政权覆灭。
2.东汉(25~220年)a)建立:公元25年,刘秀都洛阳,史称东汉b)光武中兴i.施政思想:以柔道治天下,简政安民ii具体措施:1.简政以安民2.释放奴婢,减轻田租3.重视人才和文化教育4.官僚和豪强妥协iii.效果:天下出现大治局面c)东汉衰败i.皇权日趋衰落ii.豪强地主势力膨胀iii.外戚、宦官与士大夫相互倾轧iv.黄巾起义,军阀割据【启发导入】我们常把刚出现的事物或性质改变得更好的社会,称之为“新”,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存在非常的时期(或王朝),被冠以“新”字。
这个新朝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如此短暂的?【导读思考】阅读教材第一段和小字,知道新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大致概况。
思考:L、王莽是为什么能轻易篡汉夺权?提示:一是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关;二是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王莽以外戚身份利用贵族宗派斗争,运用矫情伪饰的手段获取高位,乘机夺取政权。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衰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东汉的建立过程及其兴盛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2. 掌握东汉末期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族大迁徙的原因;3. 能够分析东汉的兴盛以及衰落的原因和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启示。
教学重点:1. 东汉的建立和兴盛;2. 东汉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3. 东汉的衰落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东汉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深层原因;2. 引导学生探讨东汉的兴盛和衰落,总结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和兴盛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学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听老师讲解东汉的建立和兴盛,探讨其主要原因;2. 分组讨论东汉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原因,并汇报分享。
三、讲解与总结(10分钟)1. 老师讲解东汉的衰落及其原因;2. 引导学生总结东汉兴盛和衰落的教训。
四、练习与检测(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练习题目;2. 老师检测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就东汉的兴盛和衰落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启示,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强调;2. 鼓励学生多思考历史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东汉的兴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思考历史的启示。
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兴盛,知道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
2. 掌握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了解黄巾起义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东汉的建立与兴盛。
2. 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
3.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
4. 黄巾起义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
2.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
3. 黄巾起义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东汉是如何建立的吗?Step 2: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X页,阅读关于东汉建立与兴盛的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3:课堂讲解1. 讲解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如减轻农民负担、加强中央集权等。
2. 分析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如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等。
3. 讲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Step 4: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对于东汉兴盛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5:课堂小测a. 东汉是由谁建立的?b. 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c.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是什么?d. 黄巾起义对东汉有什么影响?2.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纠正错误。
Step 6: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东汉的兴衰对于后世的历史教训。
Step 7: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东汉的兴衰。
2.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东汉的内部斗争与外患1. 讲解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斗争,包括宦官专权、外戚专权以及皇权衰弱等现象。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讲解东汉的建立背景,包括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和外戚专权的情况。
1.2 介绍东汉的建立者刘秀,以及他如何利用农民起义推翻王莽的新朝,恢复汉室。
1.3 讲解东汉建立的过程,包括刘秀称帝、定都洛阳等重要事件。
第二章:东汉的鼎盛时期2.1 讲解东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以及刘秀的改革措施。
2.2 介绍东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如纸张的发明、佛教的传入等。
2.3 讲解东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与西域的联系和朝鲜半岛的统治。
第三章:东汉的衰落3.1 讲解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外戚专权,以及社会矛盾的加剧。
3.2 介绍黄巾起义的爆发和起义军的影响,以及东汉政权的应对措施。
3.3 讲解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战乱,以及东汉王朝的衰落过程。
第四章:东汉的灭亡4.1 讲解曹操父子的崛起和他们对东汉政权的威胁。
4.2 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其对东汉政权的影响。
4.3 讲解东汉朝廷的分裂和最终灭亡,以及三国时期的形成。
第五章:东汉的影响和遗产5.1 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
5.2 介绍东汉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张仲景、华佗、诸葛亮等。
5.3 讲解东汉时期的遗产,如洛阳白马寺、东汉画像石等,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6.1 探讨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经济基础。
6.2 研究东汉时期的市场与货币制度,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活跃程度。
6.3 分析东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进展。
第七章: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7.1 探讨东汉时期与周边民族的的关系,如匈奴、鲜卑、羌族等。
7.2 分析东汉时期的边疆政策,了解其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7.3 研究东汉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现象,以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第八章:东汉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8.1 讲解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度、官僚制度等。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和王莽的改革失败。
1.2 学习刘秀起兵反抗王莽,建立东汉的历史过程。
1.3 掌握东汉建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东汉的政治制度2.1 学习东汉的官制和封建制度。
2.2 了解东汉的皇室家族和外戚势力对政治的影响。
2.3 探讨东汉初期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章:东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3.1 了解东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
3.2 学习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3 探讨东汉时期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原因。
第四章:东汉的文化与科技4.1 学习东汉时期的文学、史学和艺术成就。
4.2 了解东汉时期的医学、天文和地理学进展。
4.3 探讨东汉时期文化科技的繁荣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东汉的边疆民族与外交5.1 学习东汉时期的边疆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5.2 了解东汉与西域、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外交关系。
5.3 探讨东汉时期边疆民族与外交的重要性对国家的影响。
第六章:东汉的外戚与宦官斗争6.1 分析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势力的崛起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6.2 了解宦官在东汉政治斗争中的角色和影响。
6.3 探讨外戚与宦官斗争对东汉国势的影响。
第七章: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7.1 学习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社会矛盾的表现。
7.2 了解官僚腐败和封建统治危机对社会的危害。
7.3 探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第八章: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落8.1 分析黄巾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8.2 了解东汉政府对黄巾起义的镇压及其效果。
8.3 探讨黄巾起义对东汉国势的衰落作用。
第九章: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9.1 学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形成过程和地域分布。
9.2 了解各大军阀统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9.3 探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对国家统一的危害。
第十章:东汉的结束与三国时期的来临10.1 分析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各种原因导致的东汉结束。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学习任务三
了解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活动1
组织学生活动:请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在两项活动里任选其一,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1)出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关键词组,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将关键词进行排序,并分析其出现的根源。(2)出示《东汉绿釉陶水亭》《东汉宅院画像砖》文物图片,指导学生综合介绍该文物是如何体现“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的。
三、黄巾起义
学习任务四
了解黄巾起义基本史事。
活动1
出示《材料研读》,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首民谣的创作背景,并说说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活动2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子目及《相关史事》,填写黄巾起义关键信息表(时间、领导者、特点、结果、影响)。
活动3
出示《知识拓展》,设问:黄巾起义与州牧割据有何联系?州牧割据与东汉的“衰”又有何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光武帝的施政措施。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史称“光武中兴”。人口增长、垦田增加、社会安定、徭役减轻、百姓富裕、社会经济发展等。
对比表格内容,并从多角度回答问题: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从目的上看,都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局面;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都以民为本、发展民生)等。
B
查找了较少或并未查找资料;简单介绍文物知识;语句较为通顺,错别字较多。
C
③结合时代背景,试猜想东汉击鼓说唱俑所“说唱”的内容,并提供相应依据。(100字左右)
能够综合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猜想过程有理有据;表述规范、准确,逻辑清晰,无错别字。
东汉的兴衰教案(优秀篇)

《东汉的兴衰》教案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3.184年起义爆发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
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
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分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教师在讲课中要忠实于史实,对刘秀作出以肯定为主要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课本中的插图及小字,有助于学生对刘秀和东汉前期社会的理解,应指导阅读,但均不作要求。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
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
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的兴衰》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用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的情况比较,认识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衰败的原因及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学准备:
光武帝刘秀图片;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板书)
感知理解:
一、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引导: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
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谁建立的,它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出问题
的答案。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不久,王莽政权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2)讲解: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
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这是从时间上指称。
(3)课件出示西汉和东汉简表。
2.统治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光武帝统治的措施。
归纳: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局面出现。
(1)讲解: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
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2)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份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3)出示“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对比列表。
(4)问题探究: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得到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5)课件展示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介绍: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葬出土,现藏于中国。
国家博物馆,高56厘米。
此俑坐于圆形台座之上,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手执击鼓槌前伸欲击。
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
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
(6)过渡:东汉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现象?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外戚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2.宦官专权。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割过的男子)
3.影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问题探究:东汉后期的政治有何特点?
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
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
皇帝成
年后,又依靠身边的宦官争夺大权,导致宦官专权。
三、黄巾起义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教师归纳。
(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2)特点: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张角利用“太平道”,通过传教和治病进行宣传和组织。
经过十几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
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
斗争的目标明确,时间具体,利用宗教形式掩护起义的准备工作。
(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材料说明准备工作的严密和周详)
(3)过程: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面对黄巾军的强大攻势,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4)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延伸: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
2.东汉衰败的原因有哪些?
师生归纳:统治阶级的腐化,公开卖官鬻爵,官员大肆搜刮,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下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中央政府常年混乱,地方豪强开始逐渐膨胀。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名存实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