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生先进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

OCCUPATION982010 6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经营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开展素质教育的状况,既关系到社会一线的生产经营,也关系到高职生的就业和发展。
开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担负起来的重要职责。
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将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政治可靠、有良好品行的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德是基础,是才的前提条件。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1.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把“两课”教育作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的主渠道、主阵地。
把党课、团课和公共理论课作为开展“世情”、“国情”和“党情”教育的重要阵地,坚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室、进宿舍、进网络、进学生头脑的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用法律和纪律教育学生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
在法律教育方面,利用政治课向学生进行国家规定的系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使其初步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具体地掌握一些特定的法律规范。
在纪律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
3.大力开展志愿者活动成立志愿者服务活动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建立服务队伍,制定实施相关制度,为志愿者服务提供具体的工作规范。
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们深入到乡村、街道、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关爱弱势群体,宣传党的政策。
二、培养技能过硬、有实践能力的人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凭职业资格证上岗是就业的必然之路。
创造条件,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和技能水平等级证,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1.突出实训环节,把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为本,突出实训环节,加大实训课程的教学比重,建立健全实验实习等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技能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人文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具备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面对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该问题,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1.2 问题现状目前,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深度和广度,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授上,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许多高职院校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软实力方面存在不足。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发展,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造成学习效果的欠佳。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各个院校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
这不仅影响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前景。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全面深入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
“双高计划”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少年写作102“双高计划”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林敏晖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正在面临的全新机遇与挑战,并且,这也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逻辑、耦合类型、人才需求等相匹配,而双高计划则为高职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高质量发展应将自身定位于有高度、有精度、有深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管理决策,我国教育部建设改革创新型高职专业群,并大力支持发展中国特色与世界标准,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与内涵建设提供有力推动力量,促使高职高质量发展得以切实实现。
高职教育现代化,提高高职院校现代结构力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与合作的合理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缘起1.高质量发展耦合高职类型教育属性的价值逻辑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具有相同关键影响。
”高职教育 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方式和工作经验,精准定位经历了塑造优秀人才、高技能实践型人才、高端技能人才文化层次和通识教育三大发展,一直处于犹豫的状态,与高等教育同化,使用价值减弱。
《规划》的明确提出,确立了高职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类型的地位和使用价值。
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与文化教育类型的特点是双重耦合,突出了高职教育“高性、开放、职业危害、跨界营销”的特点。
随着“双高计划”的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高”被重新定位,区别于普通教育,它强调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理论创新,“高本性”的高职教育强调技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自主创新。
多元化、互动性、灵活的办学方式的社会发展凸显了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多元化参与、资源共享的特点。
服务项目产业结构升级和公司发展设置专业和课程,“职业危害”体现优化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岗位要求和岗位要求,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输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浅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浅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论文摘要: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引导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统筹安排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深化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及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底蕴,围绕培育优秀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及环境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校企对接的、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与时俱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1.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继续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底蕴,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深化师生对核心价值体系和校训的认同,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以及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学校良好的对外形象。
2.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培育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之路为导向,以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为依托,以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证,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为抓手,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为特色,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来进行,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为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服务。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析

性 的发 展却 忽 略 团队协 作 精 神 ; 他们务实、 独 立 但 功利 性
们 自信 心很 强但 眼高 手低 , 不 切 实际… … 在校高职学生中, 有相 当部 分 学 生是 独 生 子 女 , 从 小
关键词 : 中共 中央 国务院 关于 加 强和 改进 大 学生 思想 政治 教 受过 气骄 气十 足。高职 学生 的世界 观 、 人 生 育 的意见》 指出, 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爱国主义教 到 大没 受过 苦 , 观、 价 值观 的形成 是学 校 、 家 庭、 社 会综 合 作 用 的结 果 。在 育 和 基 本 道德 规 范 教育 的 同时 , 还要“ 以大 学 生 全面 发 展 市 场经 济 高速 发展 的今 天 , 数 以万 计 的 家 庭有 着 “ 一切 向 为 目标 , 深入 开展 素质 教 育 ” , 特 别 要加 强 “ 人 文 素质 和 科 钱 看” 、 金 钱至 上 的价值 观 , 由此产 生 出 自私 自利 , 惟利 是 学 精神 教育 ” 。 图 的道 德观 , 其 行 为 习惯 也 变 得粗 俗 , 严 重 影 响 了高职 学 高等职 业 教育 作 为高 等教 育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肩 负着 生 的道德教 育 发展。 弘扬 中 华 民族 先 进 文化 , 建 设社 会 主 义精 神 文 明 , 培 养 社 2 原 因分 析 会 主 义建 设事业 合格 接班人 的光荣 使命 。 但 目前 高职 院校 2 。 1 观 念上 的偏 差 仍 然是 造 成 高 等职 业 教 育 发展 滞 存 在 着 文化 氛 围 普遍 不够 浓 , 文化 底 蕴不 够 深 , 部 分教 师 缓 的重要 因素。 技 能型人 才没 有相 应 的社 会地 位 , 致 使他 文化 素质 欠缺 等 一系列 问题 , 严 重 制 约 了高职 教育 的健 康 们 失 去 了继续 接 受高 等职 业教 育 的信 心 , 高 等职业 教 育 必 发展。 遭 冷 落。 1高职 学 生的素 质教 育现 状 2 . 2 传 统 的职 业 教 育 观依 然是 发展 高 等职 业 教 育 的 1 . 1 高 职 院校 人 文素 质教 育 的现 状 及 出现 的 问题 : 高 瓶颈 。 我 国产 业布局 和 结构 的调 整对人 才培 养 的结构 和 素 职 教 育 重视 和 加 强 人 文教 育 ,是社 会 经 济 发展 的客 观 要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路径分析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路径分析【摘要】在当今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如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教学课程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并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度。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动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必要性、困难、挑战、教师队伍素质、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路径、推动、可行性。
1. 引言1.1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自身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的自信和自豪。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的时代,保持文化自信有助于保持国家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使其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个拥有文化自信的国家,能更好地维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吸引外界的关注和认可。
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能够凝聚起整个民族的力量,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自信也能够带来更多的文化创新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共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心的体现,更是国家走向强盛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只有拥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赢得尊重和尊严。
1.2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随着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备受重视。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领 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 才的重要途径,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进步推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如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使得跨国教育成为可能。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1 2 3
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有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 育的教育质量。
培养国际视野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国际视野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跨文 化交流能力。
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有助于推动跨国教育合作项 目,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
借鉴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等,结合本土实际情 况进行改革和创新。
加强产教融合的国际化合作
与国际知名企业和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等活动, 提升学校的产教融合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03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 对策
文化差异与教育理念的挑战
文化差异
培养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能力
02
鼓励和支持本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访学和培训,提高教
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教学水平。
建立国际教师交流平台
03
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学生交流的国际化
01
扩大留学生规模
积极吸引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增加学校的国际学生比例,提升学校的国
际化形象。
02
开展交换生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需要教师 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能力, 但目前许多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有 限,缺乏国际交流和合作经验。
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甲午 战争 的 失败 而告 结束 , 现代 化 进程 被 迫 中断 : 二 次 足 民 位 与 作用 。 为 高等 学 校 , 第 作 和谐 社 会 的行 动 具 体 归结 为 如何 构 第 三 次是 】7 年以 后 我们 党 提 出 了实 现 四个 现 代 化 的宏 伟 目 98
标 , 是 中 国共 产 党领 导的现 代 化 . 是 中 国近 现代 历 史上 的 谐 校 园的 构 建 .内容 有三 个 方 面 .一 是 注重 构建 和谐 师 生 关 这 也 第 三 次现 代化 努 力 ,业 已取得 令 世 界瞩 目的 成 果 。之 所 以成 系 。儒 家 的 “ 爱 ” 神 , 倡 “ 仁 精 提 幼吾 幼 以及 人之 幼 ”要 求 教 师 , 功 , 因为 我 们没 有 把 传统 文 化 与现 代 化对 立 起 来 . 的是 中 是 走
高职 院校 实施 的重 要 意义 与 实 现途 径 。 本文 拟 就这 两 方 面 作 2传统 文 化教 育是 构 建和 谐 校 园 的有 力保 障 .
传统 文 化 , 重 和谐 ,和 ” 其 基 本 概念 之 一 , 《 语》 素 “ 乃 在 论
中多 次得 到 阕 释 , 礼 之用 , 和为 贵 ” 《 “ ( 论语 ・ 学而 》 、君 子 和 )“
等 开展 传 统 文化 教 育的 实现途 径 。 关键 词 : 高职 ;大 学 生 ;传统 文 化 ;教 育 中 图分 类 号 :G 0 0 5 4 — 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8 2 2 0 )4 0 8 — 2 6 12 6 (09 0 — 0 2 0
出探 讨 , 希冀 成 为 引玉 之砖 。
一
而 不 同 , 人 同而 不合 ” 《 语 ・ 路 第 十三 》 。构 建 “ 小 (论 子 ) 和谐社 会 ” 的提 出 是我 们 党 在建 设 小康 社 会 的 过程 中针 对社 会 中 出 现 的新 问题 提 出 的又 一新 使 命 。 高职 院 校是 整 个 社会 教 育体 国家 、 会 培养 德 、 、 、 等全 面 发 展 的社 会 主 义事 业建 设 社 智 体 美 者 和 接班 人 的 任 务 .在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中有 着 重要 地 建 和 谐校 园的 问题 上 。 把和 谐 校 园构 建 好 了 . 就能 在 无形 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 而是 保 障 和促 进现存 民族 文化 沿着 先进 性 的方
向发展 。 保持 较高 的文 化先进 性 是保 障 国家文化 安 全 的关 键 。文化 先 进性 的程 度 越高 , 文 化 的安全 度
也 就越 高 。我们 必 须充 分认 识 到 . 西 方 发达 国家 对
我 国进 行文 化渗 透 的最 终 目的 , 是极 力 推行 资本 主
家安 全 的高 度 。维护 国家 文 化安 全 , 根本 在 于文 化 创新 , 建 设有 中国特 色 的社会 主 义 。通过 对传 统 文 化 的吸 收和 继承 ,对 西方 优 秀文 化 的传 承和借 鉴 。 促进 文化 创新 。 其 次 文化 安全 立法是 保 护我 国文化 安全 的重 要途 径 . 要通 过 国家 的立 法 形式 增强 文化 安全 的法 律 意识 , 组织 实施 我 国的文 化安 全 。应对
性 的过 时 的文 化 。 二、 加 强高 职 生先进 文化 教 育 的意义 ( 一) 加 强 高职 生先 进 文化 教 育是 高职 教 育 自 身发展 的 需要
维护 国家 文 化 安 全并 不 是 维 护 传 统文 化 和 现 存 文化 的 纯洁性 . 也不 是拒 绝外 来文 化 的影 响 和渗
的、 革 命 的文化 , 一 种 是保 守 的 、 反动 的文化 。所谓
进步的 、 革 命 的文 化 指代 表 着 现 代 的 变 革 , 预 示 着 社 会 历 史 未来 发 展 方 向的文 化 : 而保守的 、 反 动 的 文 化 则 指 在社 会 历 史 发 展 过程 中 丧失 了历 史 必 然
术、 重 知识 传 授轻 能力 培 养 的腐 朽 传统 文化 倾 向最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1 5 基 金项目 : 共 青 团广 东 省委 员 会科 研 项 目( 2 0 1 2 C1 0 6 ) 。
作者 简介 : 潘程 环( 1 9 7 0 一) , 男, 广东湛江人 ,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 硕士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 近代 文学 与 文 化 。
一
有 力 的 冲击 。它 的意 义 不 仅在 于倡 导 了一 种求 真
务 实 的积 极 健 康 向上 的文 化 观念 ,而 且 对 于 我 国
目前缺 乏 高 技术 人 才 而 阻 碍科 学 成 果 转 化 ,以及 高科 技 成 果 束 之高 阁的 惊 人 浪 费等 现 状 都将 是 一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先进 文化 的 内涵
种极 大 的冲 击 和改 观 ,这 对 于我 国经 济 科 技 的 发
展 和综 合 国 力 的提 升 以 及 中 国社 会 的全 面进 步将 有更深 远 的现 实和历 史意 义 。 同时也 是高 职教 育 的
题 中之 义 。 ( 二) 加 强 高职 生 先进 文化 教 育 是 国 家文化 安
全 的 需 要
“ 文化” 是 由“ 人 文化 成 ” 一 词简 化 而来 . 指 对人
施 以文治 教化 , 把 新 生 的本来 不 懂事 理 之人 培 养成 有 教 养 的人 的过程① 。先 进 文化 既包 括 中华 民族 的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也 包 括 西 方 文 化 体 系 中 的优 秀 内 涵。 每一 个 民族 的文 化 。 都 有 两种 内涵 , 一种 是 进步
义 的意识 形 态 、 文化 精 神 和价 值 观 念 , 从 根 本 上 摧
毁 我们 的 民族文 化 和 民族精 神 , 瓦解 我 们 的民族 凝
聚力 ,从而 实现 对社会 主 义 中 国的不 战而 胜② 。所 以, 加 强 高 职生 先 进 文 化教 育 , 必 须 提 高 到 维 护 国
摘
要: 高职 生是 目前 现 代 企 业 转 型 升 级 、 寻求蓝海的生力军 , 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事 业 建设 的后 备 力 量 。 对 高 职 生 进
行 先进 文 化 教 育 是 高 职教 育 不 可 或 缺 的 重要 内容 。 关键词 : 高职 生 ; 先进 文化 教 育 ; 意 义 和 途 径
云 梦 学 刊
西方 产业 文化 的 巨大 冲击 . 必 须大 力加 强我 国文化
条件 .建 设特 色鲜 明 的传统 文化 教 育专题 网站 , 网
第 3 4卷 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云 梦 学 刊
J ou r n a l o f Yun me n g
Vo 1 . 3 4, No. 5
S e p . 2 01 3
论高职 生先进文化教 育的意义和途径
潘 程 环
( 广 东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广 东 广 州 5 1 0 0 9 1 )
中图分类号: G 7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6 3 6 5 ( 2 0 1 3 ) 0 5 . 0 0 9 1 . 0 3
高 职生 是社 会 主义 事 业 的建设 者 和接 班 人 。 面 对 日益 复杂 多变 的 国际 国内形 势 , 高 职 院校对 当代 高职 生进 行 中 国 的先进 文 化教 育 , 培养 先 进文 化 的 生力 军 , 是值 得深 思 和研 究 的课 题 。
高职 教 育 是 一 种 与社 会 职 业 发 展 和物 质 生 产 紧密 结 合 的教育 方式 。 它 以培养 适应 生 产 、 建设 、 管 理、 服务 第一 线 需要 的 高 等技 能型 专 门人 才为 根 本 任务 。高职 教育 丰 富 了先 进文 化 的 内涵 。先进 文 化 具有 海 纳 百 J i I 、 博 采 众 长 的包 容特 征 , 多 样 性 是 它 的一 种体 现 。 高 职教 育让 我 国千 百年 来不 登 大雅 之 堂 的技术 教育 备受 重视 和 推崇 。 高职 教育 在我 国的 兴 起 和发 展是 对 传统 的重理 论 轻实 践 、 重科 学 轻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