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
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三篇)

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在数位表上摆1.2个珠子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会用珠子在数位表中摆数、读数,会记录用珠子摆出的不同的数。
2. 通过在数位表上小组合作摆3.4个珠子的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初步培养有序思考能力及建模思想。
3. 在经历猜测、观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在数位表上摆1.2个珠子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会用珠子在数位表中摆数、读数,会记录用珠子摆出的不同的数。
【教学难点】:通过在数位表上小组合作摆3.4个珠子的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初步培养有序思考能力及建模思想。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神奇的小珠子(一)谈话引入新课师:看老师和你们手里都有一些小珠子和数位表,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两样东西上一节有意思的数学课。
揭示课题:神奇的小珠子【设计意图】简明揭示本节课所用学具,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快速进入本节课教学。
(二)活动探究1.在操作中感受位置思想(1)用1个小珠子表示数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这1个小珠子在数位表中表示一个数吗?表示的是几?你怎么知道的?还能表示另外一个数吗?师:为什么同一个珠子表示出来不一样的数呢?【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在黑板上摆一摆,表示数。
【设计意图】用1个小珠子表示数,在学生摆和说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值的重要性,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位值思想。
(2)用2个小珠子表示数师:老师摆了一个数,你们知道老师摆的是几吗?你们怎么知道的?师:你们能挪一挪,表示一个比11大的数吗,这个数是几?师:刚才是11,怎么一挪就得到比11打的数了?师:你们能挪一挪,表示一个比11小的数吗?师:这个数是几?这回怎么一挪就比11小了呢?【学生活动】黑板演示,跟随老师问题,不断思考。
师:看来这个珠子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小珠子在数位表上挪来挪去,就表示了大小不同的3个数,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出示ppt) 【设计意图】学生在1个小珠子表示数时,对位值有了初步的感受,在用2个小珠子表示数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受了位值思想的重要性,在一挪,一摆,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小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得到的数就不同。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51页摆一摆、想一想

我发现:(圆片少于10个) 摆出数的个数总比圆片的个数多1
用10个
能 摆11 20 3 3 12 21 30 4 4 13 22 31 40 5 5 14 23 32 41 50 6 6 15 24 33 42 51 6401 7 7 16 25 34 43 52 641 7401 8 8 17 26 35 44 53 6421 741 8401 9 9 18 27 36 45 54 6431 7421 841 9401 10 19 28 37 46 55 64 7431 8421 941
神奇的圆片
继续探索:
神奇的珠子11、12、13……可 以摆出哪些不同的数。
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观察百数表与所摆出的数之间的关系。
圆片
1 2 3 4 56 78 9
0 1 2 3 4 56 7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1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12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13
5、 14、 23、 32、 41、 50
5
50、 41、 32、 23、 14、 5
提升练习★★★
不用摆,你知道它们是用几个圆片表示出来的吗?
8
8、17、26、35、44、53、62、71、80
提升练习★★★
□里的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9、18、27、36、45、54、6□3、72、81、90
4 100以内数的认识
摆一摆,想一想
你们能用1个 摆出不同的数吗?
十位
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案(五篇)

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复习100以内数的相关知识,感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重要性。
2.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3. 加深学生对数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已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并能熟练说出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正确、熟练读写100因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自制数位表,通过摆圆片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巩固数位及位值思想,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与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演示铺垫1. 今天咱们要学习一个新内容,你们每组面前都有一些学具,先看一看,玩一玩。
2. 师:你们手里的这两个学具叫什么?生:数位表、珠子。
师:“数位表”很正确,这个珠子叫磁珠。
(随手拿一颗粘到黑板上)活动2【活动】活动引入演示铺垫。
1.教师演示:将一个小圆片摆在数位表的个位上,问学生:这是多少?2.教师演示:将一个小圆片摆在数位表的十位上,问学生:这又是多少?4.师:神奇吗?(2)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小圆片,却能摆出两个不同的数来呢?引导学生回答:把圆片摆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摆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让学生初步感受:把圆片摆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表示不同的数。
5.你们也想玩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动动小手“摆一摆,动动大脑,想一想”一起来探寻数中的小秘密吧。
我们先来看看用2个●可以在个位和十位上摆出什么数?谁来试着摆一摆?(出示两颗小珠子,请3位同学上黑板摆一摆)(5)师追问:指着其中的一个记录单,如表一:①是怎么知道这个数就是2的?②是怎么知道这个数就是11的?③是怎么知道这个数就是20的?④从“2”到“11”你是怎么变化的?⑤从“11”到“20”你又是怎么操作的?2.小结:这个魔术很神奇吧?看来珠子在数位表中摆放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摆一摆,想一想

(
9
)个
9、18、27、36、45、54、63、 72、81、90
( 10
)个
能力提升扩展
4. 猜一猜。 儿子、爸爸、妈妈三个人,今年的年龄都可 以用7个○来表示,且都不一样,你能猜出他 们分别是多少岁吗?(提示:爸爸和妈妈的 年龄相差不多)
儿子 爸爸 妈妈 岁数
答案不唯一,如儿子7岁,爸爸43岁,妈妈34岁。
( 5 ) ( 14 ) ( 23) ( 32 ) ( 41) ( 50 ) 画一画略
3. 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的 个数
6个○
摆出的数
摆出的数 的个数
6、15、24、33、42、51、60 ( 7 )个
7个○ 7、16、25、34、43、52、61、70 ( 8 )个
8个○ 9个○
8、17、26、35、44、53、62、 71、80
第4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11 摆一摆,想一想
基础巩固
1. 你能用4个○摆出不同的数吗?你发现了什么?
十位
个位
组成的数
○○○○
4
○ ○○
○○○
13
○○
22
○○○
○
31
○○○○
40
我发现用4个○摆出的数,十位和个位上的?先画一画, 再填一填。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摆一摆,想一想》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摆一摆,想一想》人教新课标教案:《摆一摆,想一想》我是一名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教授的是《摆一摆,想一想》这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认识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第二节《摆一摆,想一想》。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认识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1. 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认识物体和几何图形;2. 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认识物体和几何图形。
难点: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物体和几何图形模型;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玩具或生活用品,如积木、小球、瓶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摆一摆,看看能摆出哪些物体和几何图形。
2. 讲解与示范:通过教具,讲解并示范如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这是一个正方体,它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自己手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彼此手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尝试用语言描述。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描述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语言描述家中的一种物体或几何图形,并画出来。
答案:例如,“我家有一个圆形的桌子,它有四条腿,上面可以放东西。
”2. 作业题目:请试着用语言描述学校的一种物体或几何图形,并告诉同学。
答案:例如,“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一个长方形的建筑,它有两层,里面有很多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以及是否能认识物体和几何图形,将是评价本节课效果的重要标准。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用语言描述家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左”、“右”、“前”、“后”的基本概念。
2.能够描述简单的方位关系。
3.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左右的概念理解。
2.方位关系的描述。
3.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 《摆一摆,想一想》教材内容解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左右的概念及简单的方位关系描述,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际场景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2. 教学活动安排•活动一:左右辨认让学生自觉坐到教室正中央,教师指定左手和右手,学生做出相应动作。
•活动二:环形游戏在教室内设置环形的活动场地,引导学生分清方位关系,依次走到下一个指定位置。
•活动三:指导学生画线以教室的门和窗为参照物,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左边或右边的窗和门。
四、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2.实践操作法3.讨论交流法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让学生做几个左右的动作,热身教学气氛。
2.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图片和实际场景,引入左右的概念。
3. 游戏互动让学生参与各种左右方位相关的游戏,加深理解和记忆。
4. 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左右方位关系,加强对概念的牢固掌握。
5.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左右的概念及方位关系,梳理教学内容。
六、课堂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及时进行反馈,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七、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通过观察、游戏等方式,巩固左右的概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以上为《摆一摆,想一想》教案部分内容,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精选10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篇1“摆一摆,想一想”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学了100以内的数以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
“摆一摆,想一想”就是要求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
活动课中只有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圆片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与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
在上这节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安排了摆的活动,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
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节课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玩、摆圆片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
因为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习过程。
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
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
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
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篇2《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一个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案一. 教材分析《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教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知和理解物体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摆放物体,感知和理解10以内的数量关系;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摆放和比较,理解大小、多少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数量关系、大小、多少等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来感知和理解。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喜欢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学习。
但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知和理解10以内的数量关系,理解大小、多少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知和理解10以内的数量关系。
2.难点:让学生理解大小、多少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六.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数字卡片、小物体、计数器等。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的说出数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不同数量的小物体,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感知和理解数量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摆放和比较,理解大小、多少的概念。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数量关系?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