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带拼音、注释、译文)

合集下载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

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简介: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

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

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

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虽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

【原文】《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诗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中国三大诗人,人们尊杜甫为“诗圣〞、“诗史〞,尊李白为“诗仙〞,对白居易称“诗魔〞等,日本学界那么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而李白的“诗仙〞是清代文人给予的称呼。

因此,学者认为:中国诗坛应该是一圣二仙。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大林寺桃花古诗原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大林寺桃花古诗原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大林寺桃花古诗原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大林寺桃花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翻译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大林寺桃花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

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

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刑部尚书。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唐诗赏析:《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诗赏析:《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

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出典】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注:1、《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3、译文1: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译文2:四月里别处的春花都凋谢了,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

人们常遗憾,春天离去了,就再也无处寻找,却没料到,春天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译文3:四月的时候,外面的春花都已谢尽,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世人常说春去后,再也没地方寻觅春天了,却不知道春天已不知不觉地躲到这里来了。

译文4:人世间的四月春花已经落尽,而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常常遗憾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可寻而伤感,想不到春天转到山中的大林寺来了。

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大林寺桃花古诗注音版

大林寺桃花古诗注音版

大林寺桃花古诗注音版昔人已乘黄鹤去,yuè人今在大林寺。

xí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yuè rén jīn zài dà lín sì。

西方林中一处庙,朱紫红英绽古祠。

xī fāng lín zhōng yī chù miào, zhū zǐ hóng yīng zhàngǔ cí。

蜀江春水多急流,wan光横照太白西。

shǔ jiāng chūn shuǐ duō jí liú, yún guāng héng zhào tài bái xī。

自到芳菲何处去?桃花山水一时Tí huā shān shuǐ yī shí。

三十六峰如聚立,天都峰向这边低。

三十六fēng rú jù lì, tiān dōu fēng xiàng zhè biān dī。

一坛青翠更纤细,底oo华映竹环披。

yī tán qīng cuì gèng xiān xì, dǐ huá yìng zhú huán pī。

见说夜深行雪至,轻生徒倚静窗时。

jiàn shuō yè shēn xíng xuě zhì, qiūng shēng tú yǐ jìng chuāng shí。

桃花仙人尘unique,桃花归水学仙姿。

Tián huā xiān rén chén bù , tián huā guī shuǐ xuéxiān zī。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 大林寺桃花全诗译文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 大林寺桃花全诗译文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诗人简介《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学理论家。

他的诗文作品以情感真挚、自然流露而著称。

《大林寺桃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春天的桃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原文赏析大林寺桃花开,长乐散人独往来。

千株万株深院里,天子垂衣插剪补。

往事一堆空碎影,已逐东飞入西波。

十年莽苍围青雀,不道十年连鬓多。

诗意译文大林寺的桃花绽放,独自来到长乐散人这里。

深院里有千株万株桃花,皇帝亲自下凡剪下花来。

过去的往事如一堆碎影,已随着东风飘入遥远的西方。

十年的时光犹如长青鸟盘旋,不知不觉中我的两鬓已变成白发。

诗歌分析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大林寺的桃花景色。

诗的开篇便以“大林寺桃花开”为引子,生动地展现了桃花盛开的壮观场景。

接着,诗人形容自己是一个游离于尘世之外的散人,独自来到这个景色与桃花相得益彰的地方。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千株万株深院里”来形容大林寺内栽种的桃花数量之多,强调了桃花的繁盛。

并且,他把天子想象成下凡剪下补衣的仙人,以此来衬托桃花的美丽。

接下来的两节,白居易高度概括了自己一生的起伏经历。

他以“往事一堆空碎影,已逐东飞入西波”来表达过去的往事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飘散消失。

但同时,他也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桃花隐喻相连,以花的凋零形象暗示自己老去的岁月。

最后一句“不道十年连鬓多”,虽然字面上说的是十年后头发变白,但诗人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自己对光阴流逝的感慨,显露出他对时光流转无情的思考。

结语《大林寺桃花》描绘了春天的桃花盛开的美景,并以个人经历与桃花的凋零相互嵌套,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思考。

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感性的语言,将自然景色和个人感受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该诗反映了白居易在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中,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悟懂,展现了他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带拼音、注释、译文)
《大dà 林lín 寺sì 桃táo 花huā

作zuò 者zhě:白bái 居jū 易yì
人rén 间jiān 四s ì 月yuè 芳fāng 菲fēi 尽jìn

山shān 寺s ì 桃táo 花huā 始shǐ 盛shèng 开kāi。

长cháng 恨hèn 春chūn 归guī 无wú 觅mì 处chù

不bù 知zhī 转zhuǎn 入rù 此cǐ
中zhōng 来lái 。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注释:
山寺:指大林寺。

长恨:时常抱怨。

不知:岂料,想不到。

译文:
四月里花儿都已经凋零,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时常抱怨春光逝去无处寻觅,想不到它已经转到这里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