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49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49张)

解析:
上方谷谷底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 中部低。这种地形一旦谷内起火,地面 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出现了狂风 大作的现象。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上 升到高处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 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 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 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 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 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 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 司马懿父子三人侥幸逃脱。
城市风: 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B
B
返回
知识迁移:分析以下材料:
资料1、 青岛的市民说,青岛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 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为什么?
资料2、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 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 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 入谷中…… 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 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 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
二氧化碳和 水汽:
臭氧:
红外光 紫外光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
反射
云层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
“大地暖大气” 热本源热是源地是面 太阳,而 。根
“大气还大地”
想一想: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根本来源是什么?
地面以长波向大气辐射热量,大气吸收热 量后也产生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外太空, 另一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 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小于以长 波方式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 度。这一效应称为“温室效应”或“花房效应”。 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将是-18℃ 而不是现在的15℃,也就是说,大气的存在使地 表平均温度上升了33℃之多。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为⼤家整理的⾼⼀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总结⽂章,供⼤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第⼆章地球上的⼤⽓;第⼀节冷热不均引起⼤⽓运动;⼀、⼤⽓的组成及氮、氧、⼆氧化碳、⽔汽、臭氧和固;氧--⽣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化碳--光合作⽤原料;保温作⽤臭氧--地球⽣;⽔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杂质:凝结核⼆、⼤⽓;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降低②⼤⽓对流;三、⼤⽓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第⼆章地球上的⼤⽓第⼀节冷热不均引起⼤⽓运动⼀、⼤⽓的组成及氮、氧、⼆氧化碳、⽔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低层⼤⽓组成:稳定⽐例的⼲洁空⽓(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汽、固体杂质氮--⽣物体基本成分氧--⽣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化碳--光合作⽤原料;保温作⽤臭氧--地球⽣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杂质:凝结核⼆、⼤⽓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降低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度升⾼②⼤⽓平稳有利于⾼空飞⾏③包含臭氧层三、⼤⽓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的受热过程(⼤⽓的热⼒作⽤)--太阳晒热⼤地,⼤地烤热⼤⽓3、⼤⽓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三种形式及各⾃现象(⽤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点选择性⼩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的主要原因:太阳⾼度⾓(各纬度削弱不同) 4、⼤⽓对地⾯的保温作⽤:了解地⾯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的过程:⼤⽓强烈吸收地⾯长波辐射;⼤⽓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图⽰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温差⼤⼩的⽐较)保温作⽤的意义:减少⽓温的⽇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地势、⼤⽓透明度、太阳⾼度四、热⼒环流1、⼤⽓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环流(图⽰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垂直运动 4、⽔平⽓压差:⽔平⽓流由⾼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平压差(或⽔平⽓压梯度⼒)6、影响风的三个⼒:⽔平⽓压梯度⼒;地转偏向⼒;地表磨擦⼒风向的决定:1⼒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压指向低压.2⼒风(⾼空风)--平⾏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平⽓压梯度⼒的⽅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道⽆偏转③近地⾯受磨擦⼒(⽅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空⼤⽓的风向是⽓压梯度⼒和地转偏向⼒两⼒共同作⽤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的风,受⽓压梯度⼒、地转偏向⼒和磨擦⼒三⼒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环流:⽩天(郊区→城市、海风、⾕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风)9.热⼒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冷热不均⽽形成的空⽓环流,成为热⼒环流。

高一地理年末考必背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一地理年末考必背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一地理年末考必背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伙儿举荐了高一地理期末考必背知识点,请大伙儿认真阅读,期望你喜爱。

高一期末考必背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点概述所属知识点:[自然地理]包含次级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与风带、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知识点总结本部分内容要紧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差不多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阻碍;季风环流的形成缘故;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阻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阻碍等。

常见考点考法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阻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阻碍。

20l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阻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点等的阻碍。

20l1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阻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点。

2021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明白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明白得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明白得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定要把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把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把握要紧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明白得和把握各气候类型的特点;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明白得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太阳冷B
辐射 (tài yán ɡ fú shè)
Page ▪ 6
冷热
(lěnɡ rè)不 均
直接 原因
根本 原因
低气压
A热
空气 垂直 运动
同一水 平面气 压差异
热力环流
第六页,共19页。
高气压
C冷
空气
水平

运动
6
热力环流(huán liú)原理:
北极
赤道
Page ▪ 7
南极
百帕 1000
1015
1030
低压
百帕
1000
1005
高压
1010
百帕
1000 1005 1010 1015 1020
比较:AA>B,水平气压梯度(tī dù)越B大,水平气压梯度(tī C dù)力越大;
C>B,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tī dù)力越 大。
Page ▪ 13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决定风力大小
高气压 低气压
第十一页,共19页。
近地面风向
海风(hǎi fēnɡ)
陆风
11
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城市(chéngshì)风的形成
Page ▪ 12
城市热岛效应(xiàoyìng)示意图 12 第十二页,共19页。
三、大气(dàqì)的水平运动
▪概念:气压梯度
▪概念:水平气压梯度力
▪思考(sīkǎo):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13
第十三页,共19页。
三、大气(dàqì)的水平运动
▪ 情况一:理想状态(zhuàngtài)
▪ 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压的分布状况,属于气压等值线图。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等压线图判读的关键是把握等压线的走向和弯曲特征。图示
等压线大体呈东西走向,气压由南向北递减,L 处等压线明显向
南弯曲,出现一低压槽,并形成一低压中心。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第(1)题是考查风向的判断。关键是确定甲处附近等压线的高 低状况,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向右偏一锐角,即为 甲地风向。第(2)题是考查甲地暴雨出现的时间。首先要知道图中 造成暴雨的天气系统(图中 L);其次,明确 L 的移动方向和速度; 再次从图中算出 L 与甲地之间的距离,最后根据距离和速度计算 时间。第(3)题是考查图中气压分布的地区及时间。关键是根据我 国陆地上不同地区的气压状况来判断。
(1)夏季(北半球 7 月、南半球 1 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 1 月、南半球 7 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6.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如图1中C处和G 处;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如图1中D处和H处。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 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 山谷升温快,气流上 升,气压低,暖空气沿 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 山谷降温快,气流下 沉,气压高,冷空气沿 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纲要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 (2)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 2.两大过程 (1) 地 面 受 热 : 大 部 分 太 阳 辐 射 透 过 大 气 射 到 地 面 , 使 地面增温 。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目标定位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4.结合物理上力的合成原理进行图文分析,形成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

核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由图可知:(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部分能量被吸收(臭氧和氧原子吸收大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一部分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反射(云层和大颗粒尘埃反射作用较强);大部分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方法技巧图示法记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大气温度变化的关系1.热力环流的形成2.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陆地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空因有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入陆地,形成海风(如图a)。

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近地面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2)山谷风白天,山坡接受太阳辐射强,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爬升,形成谷风(如图c);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形成山风(如图d)。

(3)城市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因而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此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如热对流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进一步理解全球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形成机制。

二、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原理;2.掌握热对流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等相关概念和运动规律;3.能够分析和解释全球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形成机制。

三、课程内容1. 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原理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原理。

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图,我们可以发现,地球各地的温度不均匀分布。

这种温度分布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形成气候和气象现象。

2. 热对流热对流是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热对流,热量在大气中的传递会形成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

上升气流会导致冷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区,下降气流则会导致暖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

这种热对流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

3. 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另一重要因素。

由于地球上的温度分布不均,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压存在差异。

气压差异会形成水平气压梯度,使得空气向压力较低的地区移动,形成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影响了风的强度和方向。

四、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示范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模拟热对流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的形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的产生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大气运动的图示,引起学生对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兴趣和思考。

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欲望。

第二步: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原理讲解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原理,指导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一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况(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③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

“活动 2 ”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

第三部分“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②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③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

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

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

还要在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如城市热岛、海陆风的介绍,对于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原理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和证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
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教师精讲]
师: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则降至-183 ℃。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
月球没有。

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生: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

师:很好。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
(学生读书)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
师:根据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生:大气层。

师:正确。

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贮存能量。

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请问大气这种受热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谁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生:地面。

(板书)地面暖大气
(活动)教材P31活动1
(投影图片)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
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
家一起做一个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
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生: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
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师:非常好。

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再看第2题。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剧烈得多?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可做扩展)。

通过这三种削弱作用,使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

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所以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

另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在大气中,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使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

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

再加上月球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即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