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二、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重视。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引进苏 联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在这个时期,一些重 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形成,如教学实验、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
其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报刊事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 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通过报刊宣传 变革思想,呼吁民众觉醒,投身救亡图存运动。这些报刊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 步的重要力量。
再次,科技的发展为报刊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照相技术、印刷术和通 讯技术的进步,报刊的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此外,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出现也为 新闻的快速报道提供了条件。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报刊的内容和形 式。
然而,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报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其次,一些 报刊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偏见,影响了新闻和信息的客观性和公 正性。最后,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报刊的信息量和分析深度还比较有限。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西方文化的传入 为报刊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 办报刊,以传播宗教教义和西方文化。这些报刊成为了中国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 重要窗口。
关键词:近代中国、报刊事业、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社会深 刻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期间,西方文化和技术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报刊事业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之一,逐渐在中国兴起和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青年》。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 荣景象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 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中国出版史历程2=..

线 装 书
3、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内容
1895前:科学技术 西书汉译作品,甲午战争之 前多为洋务派组织翻译的科 技书籍,多达354种。 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官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外,一些华 人民办翻译出版机构也不断 建立,促进了西书汉译。 1895后:社会科学 大量翻译出版西方哲 学、法律、历史、地理、 政治学等书籍,法政类 书籍成为主流。 康有为、梁启超发挥 了重要作用,创建译书 局,积极从事西书汉译 及出版活动。
梁启超
“今日之中国欲为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 为第一义”。
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类型
(1)新式教科书
1895年教育体制全面革新, 大量新式学校建立,教学 用书需求数量巨大。
(2)工具书
洋务运动促使新学科 和新式教育发展, 外语学习风气形成, 工具书的需要量大增。
(3)新式报刊勃兴
发展:19世纪60年代出现传教士和商业性报刊; 甲午战后,新式报刊大量出现; 特点:出版周期较短、表达形式灵活、传播快捷; 影响:维新和革命派进行思想启蒙的最重要工 具;大众在娱乐、生活、学习方面的常 规媒介。
2、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书籍形式
机器铅印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 机械“洋纸”取代软纸 双面印刷:
出现了精装、平装样式。
横排本出现:
国内现存最早横排本是1884年点石斋的《无师自通英语录》。
开本变化:
--20世纪初,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32开或大32开规格 --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
--引进机制纸 --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美华书馆姜别利的两大发明:
►发明用电镀法制造汉字铜模 --使字模形象完美清晰 --“美华字”。 ►发明元宝排字架 --将汉字分为常用、备用、罕用三类,合理排列, 提高了汉字排版的速度。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文学期刊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
《申报》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 《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90年代以后,以上 海为中心,创办了一大批文学期刊,累计在五十种以上。著名的有李伯元 主办的《世界繁华报》(1896)、《游戏报》(1897)、《绣像小说》 (1903)、吴趼人主办的《采风报》(1898)、陈去病主办的《二十世纪 大舞台》(1904)等。梁启超在东京创办的《新小说》出版后,也送到上 海发行。这些刊物以小说、戏曲、诗词、散文为主要内容。李伯元的《官 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 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 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 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 各派忙于争权夺利,无形中放松了对报刊的控制。 进步力量的成长,更使部分报刊成为北洋军阀的 对立面,打破了一潭死水的舆论界现状。五四运 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 民》、《新潮》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 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对推动民主革命运动 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 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副刊改革卓 有成效,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 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 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1926年9月《大公报》复刊,在张季鸾主持下,很 快成为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之一。北伐战争开 始后,国共两党都很注重宣传,南方报刊言论活 跃。但北洋军阀为了维持统治,镇压进步报刊, 1926年,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先后遇难,北 方舆论界一片沉闷。
该报创刊号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 月12日)出版,纪元署“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刊头 右栏注明“上海强学书局跑马场(今南京西路)西首王家沙第 一号”,即上海强学会会址。创刊号共8页,铅字排印,竹纸 印刷,装订成册,派送赠阅,并不收费。首载《本局告白》云: “现当开创之始,专以发明强学之意为主。派送各处,不取分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
第一讲、近代报刊的萌芽

1777年元旦,《法国新闻》创刊于巴黎,这 是法国第一家日报。其创办者雅克·布里索是 后来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著名领袖。该报 仿照英美日报的模式,以报道新闻为主。法 国大革命革命期间,法国新创办了1350多种 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马拉的《人民之友 报》,和布里索的《法兰西爱国者报》等。
美国的第一张日报出现于1783年。是年,费 城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由周三刊改为日 报。但是这张报纸仅存在了17个月。1784年, 约翰·邓勒普亦将费城的另一家周三刊报纸改 为日报,名为《宾夕法尼亚邮报与每日广知 报》。
三、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 有出版物,均须事前经过特许。在玛丽女王(1553—1558) 时期,又成立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该公司是出版商的企业 组合。根据女王特许状规定,在英国范围内,除公司会员及 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从事出版事业。1586年, 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皇家出版法令,规定:一切印刷品均需送 皇家出版公司登记;除教会允许者外,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 登记;印刷任何刊物均需事前请求许可;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对非法秘密出版物,有搜索、扣押、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 利。该命令一直执行到1641年才告废止。但在1643年,英 国国会又恢复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至1694年,英国的特许 出版制度才被最终废除。
一、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基本假设
集权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只有在作为社会 一员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潜在的力量。作为 个人,他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但作为社会 的一员,它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就无限的增 加了。所以团体比个人重要 ;
人们利用智慧的能力和发挥智慧的努力是有很大 的差别的。既然存在着这种差别,在社会结构中, 就应该加以承认。聪明人能分析又能综合,理应成 为社会的领袖,或至少成为领袖的顾问,知识不是 天赐的,而是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这种努力可以通 过国家很好的加以引导。而由此来的或发展起来的 知识,会成为社会一切成员的准则,并且带有一种 绝对性的气氛。这种气氛使变动成为不受欢迎的, 是稳定和持续性本身成为一种美德;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中国期刊史

一、中国期刊史话(1815-1954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期刊史,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不完备到体例齐全的过程。
一、初创期(1815年-戊戍变法前)初创期的期刊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一批中文期刊和以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外文期刊为主,宗教性期刊占主导地位,还有商业性期刊和其他专业性期刊等。
总的来说,门类不多,数量的限,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史的蒙昧时代。
这些期刊不少是配合西方鸦片商和传教士等殖民者为叩开古老的中国的大门应运而生的。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月刊,“统记传”即杂志的意思。
这个月刊仿中国线装书的形式,木版雕刻,每期五至七页,约两千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12年停刊,共出80多期。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的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
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年),麦都思、郭士立主编了《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1837年)。
后者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
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外文报刊则抵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孝士的真面目。
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从报》月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报刊活动也由华南沿海向华中、华东、华北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刊出版事业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我国报纸主要以公营党报为主, 各行政区、省、直辖市都建立了机关报, 《人民日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 对私营报纸进行社会主义整改。并建立 新闻政策法规来对报纸进行领导和管理。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 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 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 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此时报纸进 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苏联办报经验, 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宣传, 教条主义和党八股比较严重。
该刊虽为教会刊物,但其内容却首为 政治,次为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是 宗教,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所 办中文期刊对华宣传重心的转移。
对我国国民在政治思想,宗教等方面 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 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 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 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 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 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 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 《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 (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 《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 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 响。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报纸发展的黑暗十 年。初期报纸宣传个人崇拜、小报风行、 批判矛头指向刘少奇,各地报社被夺权和 改组。报纸发展在这个时期受到严重禁锢。
思想,内容上的禁锢 政治,社会时局的影响 发展的低谷
返回流程
总结2
•主要受政治、政策影响 •人民思想层次提高
影响因素 内容 特点
颜色不丰富
加入科技,文艺 等新内容 发展有一定波动 性
色彩明艳,丰 富
娱乐,综艺题材 日渐丰富 发展较快,较平 稳
内容
发展
思想
国外引入思想, 宗教等,冲击
阶级斗争局限
精神文明建设
THE END… THANK YOU…
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 联系,出现过短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 有报刊五百多家。 发展高峰 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 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 政治因素的影响
低谷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 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 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 新阶段
新文化运动
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 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 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政局暂时稳定,报刊发展又一 高峰。
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报刊受到很大破 坏,大批报刊迁往后方出版,重庆成为战 时报刊的中心。
战争的影响,不安的时局
总结3
影响因素 内容 发展
• 政策,政治因素(对外开放) • 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国际交流带来的冲击
• 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性题材日益丰富
• 颜色不再单一,明艳多彩,更有欣赏价值
• 发展迅速且较为稳定,逐渐走向正轨 •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助力
最后的总结:发展,变化
颜色
颜色单一,黑 白
内容主要宣传政 治,宗教 发展曲折
低谷
抗战胜利后,报刊又曾兴盛一时。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了其全部报刊,国 统区报纸发展迅速,而随战争局势走向衰 弱,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创办报刊与之抗争, 最出名的是重庆《新华日报》与《大公报》 的论争,同时还出现由中国民主同盟会创 办的“第三条路线”报刊,如《正报》、 《华商报》等。
解放区报纸在解放战争前期创办了一批机 关报,在内战全面爆发后随着撤离和转移, 一些报纸停刊,而到返攻阶段报纸事业重 新繁荣,并探索在城市办报。这一时期的 一件大事就是1940年8月18日创办于晋绥的 《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 反对弄虚作假和浮夸新闻,坚持了新闻真 实性原则,对改进新闻思想和工作起到进 步的推动作用。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 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 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 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 创刊的《强学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 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 报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 报。 政治因素对报刊发展的影响
法 律 政 策
版式更加成熟, 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改版社论 《致读者》指出把改版重点围绕扩大报道 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和改进文风三方面进 行,这促进全国新闻改革的全面展开,从 实际出发,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 深远意义。
思想上的进步,改革性的一跃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发 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全国大量报 纸开始报道整风运动,随后新闻界兴起反 右派斗争,之后中共中央加强对报纸的领 导。这一时期报纸宣传以反右倾和大跃进 为主展开。到60年代初报纸开始调整和改 进。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和“全党办报” 方针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
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申报》 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 (1875)、《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 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 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类刊物还有 《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 (1904,上海)等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流程
从鸦片战争 到建国
从建国到改 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
法律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 续在中国办报。 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 《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 (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 北京)、(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 报》)、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 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 (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 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 分注意办报。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他们 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一百二十种报刊。 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 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报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 的工具,政治色彩在这一时 期较为浓厚。
返回流程
总结1
• 曲折 • 可联系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特点 影响其发展 的因素 内容
• 国内:政治因素,战争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 国外:宗教、思想的引进(启发性和客观存在的冲 击)
• 以政治为主 •
加入科学,技术等新的血液 更加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了寻求富国强民的 道路,在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 股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潮。一大批 以介绍这方面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 物陆续问世,其中主要的有,专门介绍农 学知识的《农学报》、专门介绍数理化知 识的《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 《中外算报》,以及专门介绍地质地理知 识的《地学杂志》等。这些刊物为国内的 知识分子提供了当时能够得到的最新科学 知识。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 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 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 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 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宗旨是:“变法自强”, 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 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 论家王韬。
《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 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 行过激烈的笔战。 《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 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 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 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 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 娱乐题材的报刊十分缺乏 •颜色依旧叫为单一,黑白为主
•进步性:思想进步,言论自由化
•局限性:文化大革命等政治上的禁锢阻碍了报 刊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后报纸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 设的报道中来,在报纸的品种、形式、报 道内容和经营管理上都进行了改革,发挥 了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促进了我国 新闻事业的发展。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 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 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