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阅读答案
雨巷阅读答案

篇一:雨巷阅读答案1.填空戴望舒,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著名诗人.浙江杭县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因此有“”之称.此外还有《》、《》、《》等.1950年在北京病逝.2.给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彷徨()徘徊()彳()亍()惆怅()颓废()颓唐()颓圮()迷茫()芒()刺在背雨巷()巷()道走尽()尽管()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肚子委屈委曲求全鸦鹊无声冰雪溶化水乳交溶 b.垂头丧气擅自处理出生在晚上寻物启示授予奖状 c.金榜提名品味老师的话情况相像萧条歪风斜气 d.模型反省生活必需品旋律炫耀报仇雪恨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和祖国一起长大的这一代人,经历了风雨考验,在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b.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院演出,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c.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d.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还需要学习雷锋呢?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b.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c.为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省交通厅去年11月专门出台《河南省公路建设从业单位业绩信誉动态管理暂行办法》,旨在用“阳光作业”遏制“暗箱操作”.d.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表里山河,藏在水下的更多”.6.概括第一节的内容.7.说说第一节的意境特点.8.分析第一节中“彷徨”一词的作用,说说“悠长/悠长”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再说说“逢”字的表达效果.9.概括第二层(二至三节)的内容:10.分析雨巷中的女子形象:11.分析第二节描写女子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手法?12.说说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13.概括第三层(四五节)的内容.14.说说“走近/走近”反复修辞的表达效果是什么.15.说说“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说说“飘”字的妙处.16.说说“她静静地远了/远了”这一反复的修辞的作用是什么.17.概括第四层(第七节)的内容.18.说说“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19.最后一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说说它的作用.20.概括全诗的内容.21.分析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2.说说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答案】1、《我的记忆》、《雨巷》“雨巷诗人”《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2、彷徨pánɡhuánɡ徘徊páihuái彳chì亍chù惆怅chóu chànɡ颓废tuí颓唐tuí颓圮tuípǐ迷茫mánɡ芒mánɡ刺在背雨巷xiànɡ巷hànɡ道走尽(jìn)尽管(jǐn) 3.(答案d.a鹊(雀)溶(融)b、示(事)c、提(题)斜(邪) 4.(答案d.a“祖国”已有千千万万年,这一代人也有千千万万年了吗?这不合事理逻辑了.改祖国为“新中国”.b、“日前”是“前几天”的意思,这与“正在”不合逻辑了.c、“不到一小时”与“一小时里”,既可以说是句式杂糅,也可以说是不合逻辑,重复矛盾.) 5.答案:c.(c、“暗箱操作”指利用职权暗地里办事,多指不公正、不合法的.a、“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与句意不符.b、“一挥而就”多形容写文章时,文思敏捷,笔法娴熟.此处应为“一蹴而就”.d、“表里山河”形容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地势.此处应为“冰山一角”,即指事物暴露出来的部分.6.第一层(第一节):描绘孤独忧郁的诗人在寂寞、阴暗的雨巷,追求那个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凄迷朦胧的意境. 7.答:意境特点:朦胧凄清.表达诗人失落忧伤,又满怀希望的矛盾痛苦心情.8.答:“彷徨”这一叠韵词的作用是:用动作来表现心理,写出女子郁闷愁苦的心理.“悠长/悠长”采用了反复的修辞,它的表达效果是:渲染雨巷的寂寞,悠长的寂寞的雨巷的环境,烘托了诗人失落迷茫的心理.表现手法是烘托,也是情景交融.“悠长寂寞的雨巷”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内心感受.是景,也是情.“逢着”的“逢”字说明受伤的“我”,不敢奢望,只能靠运气了.写出诗人可怜的情状,无奈的心理.9.答:刻画“我”在雨巷中追求想像中的姑娘形象.10.答:姑娘形象:丁香一样美丽,妩媚动人,但她美丽的外表下有一颗寂寞的心灵,她多愁善感,孤高冷漠,内心怯弱;她受过伤,但她不媚俗,有纯洁的心灵,默默地忍受孤独.她是一位很有诱惑力,又很有危险性的女性形象.她,让人望面生畏,是个冷美人形象,更是作者理想中的追求者.11.答:在第二节的描写中,“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把她比作丁香花,采用了比喻手法.这一组句子句式整齐,语气贯通,又是排比手法.“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上一句结尾的最后一个词,是下一句开头一个词,是顶真修辞手法.诗中反复“丁香一样”这个短语,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极力表现姑娘美丽的外表,空虚的灵魂,纯洁的心灵.排比、比喻的作用:①形象生动地再现她的美丽动人的外貌羞涩的内心、纯情的品质.②排比增强了语势,使语气贯通.③顶真修辞形成循环往复的句式,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12.答: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也采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默默彳亍”的细节动作描写,极力表现女子寂寞惆怅的内心世界.13.答:展现“我”与姑娘心心相印,却又相见无言的情景和最终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悲惨结局,表达恋爱失落后的怅惘心绪.14.答:“走近,走近”这一个反复修辞,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烘托“我”些喜的感动,又不知所措的心理.让读者仿佛听到诗人激烈的心跳,看到诗人羞怯的面容.15.答:“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像梦一般地飘过”.采用反复修辞表现女子消失时,“我”失落、惆怅、迷茫的心绪.“飘”字说明这一切都是梦想,是根本不现实的,用语传神.16.答:渲染我的无奈心理,失落的悲凉.17.答:第四层(七节):再次展示雨巷凄迷朦胧的意境.18.答:“消了她的”“消了她的”修辞手法是排比反复修辞,“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是层递修辞.效果是:淋漓酣畅地表现她离开我时的依恋不舍的情景,表达我的无奈、失落忧伤的心绪.19.答:①这一节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使诗歌具有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②说明诗人与雨巷中见到的女子相见、擦肩而过、渐渐消失的全过程,这情景,其实完全是诗人梦一般的想像,起到把作者从想像中拉回到现实的作用.现实中只有一个“我”,现实中的诗人根本就没有见到姑娘.③说明诗人的理想愿望很渺茫.④在结构上构成首尾照应的方式,强调(升化)“我失落迷茫,又怀着希望的痛苦心情”的主题.20.答:全诗描绘诗人在阴暗、孤寂、迷蒙的雨巷中,“我”满心欢喜的追求一个美丽而孤傲冷漠的冷美人的美好情景和只能与之擦肩而过的悲哀结局.21.答:全文的思想感情至少有三种理解.①全诗通过描写“我”满怀希望地在雨巷中追求那个孤傲冷漠的姑娘的美好情景和失之交擘的结局,再现“我”爱情失落后的悲凉又满怀希望的矛盾痛苦心情.(这是一首爱的恋歌,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人曾有过恋爱失落的历史创伤).②表现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时,诗人和一代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彷徨(这是一首象征主义的诗歌,雨巷,象征黑暗的社会现实,丁香般的姑娘象征美好的大革命理想,她的消失,象征“我”的大革命理想的破灭)③表现诗人追求美好事物失落又企盼的矛盾痛苦心理.④阐述诗人对人生的理人生如同一条孤寂的雨巷.(美女不一定是美女,雨巷也不再是客观现实的雨巷,阴霾的雨巷可以是诗人、你、我失落时的心境.)(这首诗既是爱情的恋歌,又是政治抒情诗,还是生活的哲理诗)19.答:①全诗描绘了一幅由阴霾的雨巷、孤独的“我”、美艳却结着愁怨的姑娘共同组成的朦胧凄迷的意境,表现人物细微而复杂的心理,雨巷、姑娘都不再是客观现实,都具有了象征的意义,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爱情、不单是喜悦、也不是单一的伤感,是伤感中有些微的喜悦企盼,些微的喜悦中又有淡淡的伤感.采用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②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的美感.诗中运用了反复、排比、顶真、回环的修辞,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低沉优美的旋律节奏,使用亲切柔美的语言,低沉缓慢的节奏,使诗歌具有婉转悦耳的音乐美感.③诗歌第一节实写,二至六节写“我”在雨巷里的想象,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拓展了诗歌内容,营造迷茫朦胧的意境,让读者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强化诗歌主题.篇二:雨巷阅读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戴望舒《雨巷》课后习题及答案

《雨巷》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圮.( ) 彷徨..( )( )..( )( ) 寂寥.( ) 彳亍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结.婚结.着结.构张灯结.彩B. 雨巷.巷.口巷.道大街小巷.C. 哀曲.戏曲.曲.折曲.径通幽D. 颜色.货色.成色.行色.匆匆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撑着油纸伞,独自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②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着③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这雨巷A. ①彳亍②彷徨③走进B. ①消散②彷徨③留恋C. ①彷徨②彳亍③走尽D. ①彳亍②消散③流连4.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B.《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C.《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后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D.《雨巷》这首诗写于大革命失败后,表现了诗人内心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5. 下列选项中对《雨巷》一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巷”象征着诗人寻觅、追求的理想。
B.“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代表美丽、忧愁。
C.“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
D. 在诗中,诗人让“丁香”和“姑娘”合二为一。
6. 下列选项中对《雨巷》一诗所用形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7节,每节6行,诗句的停顿很有规律。
B. 每节第3、6行押韵,每节一韵,虽换韵频繁却音韵和谐。
C. 多处运用了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D. 起节复见,首尾呼应,音节优美。
二、阅读能力训练(一)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后面的问题。
开头诗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结尾诗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 下列选项中对开头诗节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戴望舒《雨巷》阅读理解

戴望舒《雨巷》阅读理解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liáo)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páng)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chì)亍(chù)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tuí)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撑着/油纸伞B.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1993年湖南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1993年湖南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1993年湖南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共有四篇文章,涵盖了不同文体和题材。
下面将分析每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及答题技巧。
第一篇是一篇记叙文,题目为《雨巷》,描写了一个孤独的行人在雨中穿行的情景。
文章采用了抒情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现了雨巷的阴暗与寂寞。
在解答相关问题时,考生可以从描写细节和抒发情感两个方面入手。
注意答案的准确性和条理性,要突出作者对孤独感的描写。
第二篇是一篇议论文,题目为《致快乐》,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快乐的理解。
考生需要认真分析作者观点的立意,结合相关段落和语境,理解文章中的论证过程。
答题时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解答,表达自己对快乐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篇是一篇描述文,题目为《洞穴记》,描写了一个孩子进入山洞中探险的经历。
文章采用了详实的描写手法,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神秘而奇妙的世界。
解答问题时,考生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回答与孩子探险经历相关的问题。
注意理解文章的情节推移和主旨要义。
第四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题目为《星空》,通过描写星空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人的心灵追求和对宇宙的思考。
这篇文章较长且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需要仔细阅读,并结合问题的要求进行分析和解答。
可以根据文章中的阐述和观点,回答相关的问题。
总的来说,1993年湖南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文章涵盖了不同文体和题材,要求考生具备较好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答题时,考生应注意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要义,并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分析和解答。
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确保文章的整洁美观。
这是对1993年湖南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的简要分析和解析,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祝愿各位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试题类型: A 机密★启用前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4.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
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5。
试题中的填空题、现代文阅读题分财经商贸及服务类和工科类,考生须认真阅读做题要求,依据自己使用的职业模块教材,选做相应的试题。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组是A。
鞭笞(tái)聆(líng) 听蹒(pán)跚叱咤(zhà) 风云B。
寒喧(xuān)刹(chà)那酗(xù)酒引吭(kàng)高歌C.教诲(huì)蜷(quán) 缩馈(kuì)赠刚愎(bì)D.粗犷(guǎng)畸(qí)形饯(jiàn)行汗流浃(jiā)背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组是A.区区小事生死忧关为虎作伥草菅人命B.养尊处优挑拨事非宁静致远妄费心机C.兴高采烈一枕黄粱修养生息各行其是D。
人才辈出委曲求全望风披靡仗义执言3。
下列各句,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是A.校长亲自在校门口恭候我的光临,本人深感荣幸.B。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画的马真是栩栩如生。
C.本人近来贵体欠安,恕不能参加这次班级聚会了.D.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请您留步,恕不远送了。
4。
对下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你一定要激怒我吗?那么好,来,朋友!(设问)B.教室里有了些许的骚动,有的互递眼色,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左顾右盼.(排比)C.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完整版)《雨巷》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雨巷》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雨巷》同步练习【基础测试】 1 .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 àng)道 B .彳亍(chì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 án)沉淀( dìng)似( sì)的泥( nì)古2 .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轻轻的 / 我走了, // 正如我 / 轻轻的来 B .波光里的 / 艳影, // 在我的 / 心头荡漾 C.她 // 彷徨在 / 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 / 丁香一样的 / 结着愁怨的 // 姑娘 3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 .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第一篇:《雨巷》阅读理解1. 本文的篇幅属于()。
A. 小说B. 散文C. 诗歌D. 新闻报道2. 下列关于作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戚雅仙曾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小李杜”B. 戚雅仙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性杂志《时报》的主编C. 戚雅仙是中国著名的女性诗人、作家D. 戚雅仙被称作“中国女文学之父”3. 作者用“停” “听” “回忆” 三个词,表达了()。
A. 屋外的秋雨声B. 巷尾的落叶声C. 回忆中的儿时趣事D. 邻居身后的足音声4. 作者在文中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window.document.__l=[+new Date];,主要是为了()。
A. 恢复过去的记忆B. 渲染雨巷的气氛C. 烘托邻里间人情味D. 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之情5. 文中“深夜,长巷,十年前的雨声” 一句,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的是作者的()。
A. 成功经历B. 读书情结C. 集体回忆D. 故乡怀旧答案解析1. 【B】文章篇幅较小,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行动,属于散文。
2. 【D】“中国女文学之父”是陈独秀;其余说法正确。
3. 【A】文中“停住了脚步,静听着屋外的秋雨声,回忆随着雨声飘来飘去,仿佛有了生命”等句表明。
4. 【B】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雨、雨声、雨点等形容词或名词,以突出“雨巷”的气氛,以至于“细数来,已是离别的久远了”。
5. 【D】深夜的孤寂,长巷的寂静,十年前的雨声,令人回忆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篇:《草》阅读理解1. 下列词语与“草”的含义相近的是()。
A. 植物B. 树木C. 鲸鱼D. 不锈钢2. “对草的感情” 与作者的何种经历有关()。
A. 当农民工的经历B. 童年的生活经历C. 青少年的迷恋D. 成年之后的心境3.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草的()。
A. 热爱B. 憎恶C. 嘲讽D. 不屑4. “草相信整个世界都会把她遗忘,在茫茫人海中她是那样的渺小和温柔”,这句话的写法表明了作者的()。
雨巷诗歌阅读答案

篇一:雨巷导学案附答案《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体系梳理】现代诗歌单元知识链接【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
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雨巷阅读答案
1.填空戴望舒,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著名诗人.浙江杭县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因此有“”之称.此外还有《》、《》、《》等.1950年在北京病逝.
2.给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彷徨()徘徊()彳()亍()惆怅()颓废()颓唐()颓圮()迷茫()芒()刺在背雨巷()巷()道走尽()尽管()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一肚子委屈委曲求全鸦鹊无声冰雪溶化水乳交溶 b.垂头丧气擅自处理出生在晚上寻物启示授予奖状 c.金榜提名品味老师的话情况相像萧条歪风斜气 d.模型反省生活必需品旋律炫耀报仇雪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和祖国一起长大的这一代人,经历了风雨考验,在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b.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院演出,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c.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d.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还需要学习雷锋呢?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b.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 c.为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省交通厅去年11月专门出台《河南省公路建设从业单位业绩信誉动态管理暂行办法》,旨在用“阳光作业”遏制“暗箱操作”. d.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表里山河,藏在水下的更多”.
6.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7.说说第一节的意境特点.
8.分析第一节中“彷徨”一词的作用,说说“悠长/悠长”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再说说“逢”字的表达效果.
9.概括第二层(二至三节)的内容: 10.分析雨巷中的女子形象: 11.分析第二节描写女子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手法? 12.说说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13.概括第三层(四五节)的内容. 14.说说“走近/走近”反复修辞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15.说说“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说说“飘”字的妙处. 16.说说“她静静地远了/远了”这一反复的修辞的作用是什么. 17.概括第四层(第七节)的内容. 18.说说“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19.最后一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说说它的作用.
20.概括全诗的内容. 21.分析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说说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答案】1、《我的记忆》、《雨巷》“雨巷诗人”《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2、彷徨pánɡ huánɡ徘徊páihuái彳chì亍chù惆怅chóu chànɡ颓废tuí颓唐tuí颓圮tuípǐ迷茫mánɡ芒mánɡ刺在背雨巷xiànɡ巷hànɡ道走尽(jìn )尽管( jǐn) 3.(答案d.a鹊(雀)溶(融)b、示(事) c、提(题) 斜(邪) 4.(答案d.a“祖国”已有千千万万年,这一代人也有千千万万年了吗?这不合事理逻辑了.改祖国为“新中国”.b、“日前”是“前几天”的意思,这与“正在”不合逻辑了.c、“不到一小时”与“一小时里”,既可以说是句式杂糅,也可以说是不合逻辑,重复矛盾.) 5.答案:c.(c、“暗箱操作”指利用职权暗地里办事,多指不公正、不合法的.a、“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与句意不符.b、“一挥而就”多形容写文章时,文思敏捷,笔法娴熟.此处应为“一蹴而就”.d、“表里山河”形容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地势.此处应为“冰山一角”,即指事物暴露出来的部分. 6.第一层(第一节):描绘孤独忧郁的诗人在寂寞、阴暗的雨巷,追求那个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凄迷朦胧的意境. 7.答:意境特点:朦胧凄清.表达诗人失落忧伤,又满怀希望的矛盾痛苦心情. 8.答:“彷徨”这一叠韵词的作用是:用动作来表现心理,写出女子郁闷愁苦的心理.“悠长/悠长”采用了反复的修辞,它的表达效果是:渲染雨巷的寂寞,悠长的寂寞的雨巷的环境,烘托了诗人失落迷茫的心理.表现手法是烘
托,也是情景交融.“悠长寂寞的雨巷”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内心感受.是景,也是情.“逢着”的“逢”字说明受伤的“我”,不敢奢望,只能靠运气了.写出诗人可怜的情状,无奈的心理. 9.答:刻画“我”在雨巷中追求想像中的姑娘形象. 10.答:姑娘形象:丁香一样美丽,妩媚动人,但她美丽的外表下有一颗寂寞的心灵,她多愁善感,孤高冷漠,内心怯弱;她受过伤,但她不媚俗,有纯洁的心灵,默默地忍受孤独.她是一位很有诱惑力,又很有危险性的女性形象.她,让人望面生畏,是个冷美人形象,更是作者理想中的追求者. 11.答:在第二节的描写中,“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把她比作丁香花,采用了比喻手法.这一组句子句式整齐,语气贯通,又是排比手法.“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上一句结尾的最后一个词,是下一句开头一个词,是顶真修辞手法.诗中反复“丁香一样”这个短语,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极力表现姑娘美丽的外表,空虚的灵魂,纯洁的心灵.排比、比喻的作用:①形象生动地再现她的美丽动人的外貌羞涩的内心、纯情的品质.②排比增强了语势,使语气贯通.③顶真修辞形成循环往复的句式,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
12.答: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也采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默默彳亍”的细节动作描写,极力表现女子寂寞惆怅的内心世界. 13.答:展现“我”与姑娘心心相印,却又相见无言的情景和最终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悲惨结局,表达恋爱失落后的怅惘心绪. 14.答:“走近,走近”这一个反复修辞,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烘托“我”些喜的感动,又不知所措的心理.让读者仿佛听到诗人激烈的心跳,看到诗人羞怯的面容. 15.答:“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像梦一般地飘过”.采用反复修辞表现女子消失时,“我”失落、惆怅、迷茫的心绪.“飘”字说明这一切都是梦想,是根本不现实的,用语传神. 16.答:渲染我的无奈心理,失落的悲凉. 17.答:第四层(七节):再次展示雨巷凄迷朦胧的意境. 18.答:“消了她的”“消了她的”修辞手法是排比反复修辞,“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是层递修辞.效果是:淋漓酣畅地表现她离开我时的依恋不舍的情景,表达我的无奈、失落忧伤的心绪. 19.答:①这一节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使诗歌具有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②说明诗人与雨巷中见到的女子相见、擦肩而过、渐渐消失的全过程,这情景,其实完全是诗人梦一般的想像,起到把作者从想像中拉回到现实的作用. 现实中只有一个“我”,现实中的诗人根本就没有见到姑娘.③说明诗人的理想愿望很渺茫.④在结构上构成首尾照应的方式,强调(升化)“我失落迷茫,又怀着希望的痛苦心情”的主题. 20.答:全诗描绘诗人在阴暗、孤寂、迷蒙的雨巷中,“我”满心欢喜的追求一个美丽而孤傲冷漠的冷美人的美好情景和只能与之擦肩而过的悲哀结局. 21.答:全文的思想感情至少有三种理解. ①全诗通过描写“我”满怀希望地在雨巷中追求那个孤傲冷漠的姑娘的美好情景和失之交擘的结局,再现“我”爱情失落后的悲凉又满怀希望的矛盾痛苦心情.(这是一首爱的恋歌,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人曾有过恋爱失落的历史创伤). ②表现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时,诗人和一代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彷徨(这是一首象征主义的诗歌,雨巷,象征黑暗的社会现实,丁香般的姑娘象征美好的大革命理想,她的消失,象征“我”的大革命理想的破灭)③表现诗人追求美好事物失落又企盼的矛盾痛苦心理. ④阐述诗人对人生的理人生如同一条孤寂的雨巷.(美女不一定是美女,雨巷也不再是客观现实的雨巷,阴霾的雨巷可以是诗人、你、我失落时的心境.)(这首诗既是爱情的恋歌,又是政治抒情诗,还是生活的哲理诗) 19.答:①全诗描绘了一幅由阴霾的雨巷、孤独的“我”、美艳却结着愁怨的姑娘共同组成的朦胧凄迷的意境,表现人物细微而复杂的心理,雨巷、姑娘都不再是客观现实,都具有了象征的意义,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爱情、不单是喜悦、也不是单一的伤感,是伤感中有些微的喜悦企盼,些微的喜悦中又有淡淡的伤感.采用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 ②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的美感. 诗中运用了反复、排比、顶真、回环的修辞,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低沉优美的旋律节奏,使用亲切柔美的语言,低沉缓慢的节奏,使诗歌具有婉转悦耳的音乐美感. ③诗歌第一节实写,二至六节写“我”在雨巷里的想象,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拓展了诗歌内容,营造迷
茫朦胧的意境,让读者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强化诗歌主题.篇二:雨巷阅读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爱情诗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雨巷”悠长而寂寥,象征阴沉黑暗的社会现象,“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
……3.这不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诗中所透露的是对现实的困惑及对理想追求无着的伤感。
(意对即可)[1]
篇三:雨巷阅读答案
篇四:雨巷阅读答案
篇五:雨巷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