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与情感

合集下载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杜甫的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全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同时也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及注释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作品赏析1、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a.意象: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

黄鹂,又称黄莺,以其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著称。

翠柳则代表着初春的嫩绿与生机。

b.情感:此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通过黄鹂的成双成对和欢快的鸣叫,传达出一种喜庆和愉悦的氛围,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2、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a.意象:一行白鹭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白鹭的洁白与青天的蔚蓝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b.情感:此句进一步展示了春天的广阔与自由。

白鹜的飞翔姿态优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自由与向往。

同时,“青天”也暗含了诗人对清明政治和理想社会的期待,3、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a.意象:诗人从窗户望去,可以看到远处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里的“窗含”二字用得极为巧妙,既描绘了窗户像画框一样将雪山美景包含其中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美景的珍视与喜爱。

b.情感:此句通过“千秋雪”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深远与自然的恒久。

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杜甫经典的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经典的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经典的现实主义诗歌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仅供大家参考!杜甫现实主义诗歌1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此诗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客至杜甫情感

客至杜甫情感

客至杜甫情感
《客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和
态度。

诗歌写的是客人到门前的情景,欢迎客人到自己家中做客,表达了诗
人善待客人、尊重人格的精神和品质。

杜甫在诗中表现出虚心待人、感恩
知礼的风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温馨和融洽。

杜甫的情感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对客人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和高兴,表明了自己喜欢交友、喜欢结识新朋友的品质。

另外,诗中也体现了诗人
孤寂无依的情感,他渴望有人陪伴自己,在诗中把客人看作自己的知己和
朋友。

总的来说,杜甫在《客至》这首诗中表现出了自己真诚、豁达的情感,以及怀抱友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面貌,传递出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
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哀愁的五言律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2、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

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

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当时属偏远的边郡。

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1)首联开篇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分析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人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笔。

他深刻而独到的洞察力,对人民的苦难和不幸的体察使他的诗情深沉,感人至深。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量的现实题材和事件,使人们可以对唐代的政治和社会情况有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杜甫不仅是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那么,杜甫的诗风是怎样的呢?首先,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感慨,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心境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富含人道主义和思想性,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认识和思考,深深影响了后人。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民族浮沉的深刻感慨,表现出了他对于现实的洞察力和敏锐感知。

其次,杜甫的诗歌善于抒发情感,充满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感慨。

他描述了民众的生活、灾难和战争的景象,惨淡而凄惨。

对于战争、流亡等与生活有关的状况,他总是能感同身受,洞察生命的压迫和人心的苦痛。

这种善于抒发情感的技巧使他的诗歌更加细腻动人,让人们无法不为之动容。

再次,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界的美好景象,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充满着情感和思考。

他描述了山水之美、四季之景和万物之神,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认知和感悟。

他将自然景象和人的感性联结在一起,以简洁而缜密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感受,营造出了一种无限温馨的人文氛围。

最后,杜甫的诗歌没有流于空洞的感受、虚幻的形式或静态的抒发。

相反,他的诗歌充分反映出其时代的内外环境和个人的心路历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个性特征。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直觉揭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引领着后人面对生命和时代的挑战。

总之,杜甫的诗风是充满感慨、抒发情感、自然赞美、现实体察,兼具思想性和人文性。

他的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面对世界复杂而无常的现实,保持着人类的良知与理解,发扬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伤感诗

杜甫的伤感诗

杜甫的伤感诗
以下是10首杜甫的伤感诗: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5.《三吏》:三吏呼号出,缭绕为遭逢。

叩头乞移牒,历念遣汝从。

6.《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7.《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9.《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10.《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这些诗作都反映了杜甫对于社会、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和感慨,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杜甫诗歌特点及举例说明

杜甫诗歌特点及举例说明

杜甫诗歌特点及举例说明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思想和扎实的写作技巧闻名于世。

杜甫的诗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杜甫的诗歌思想深邃,他关注社会现实,关怀民众疾苦,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他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不满,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例如他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表现出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感慨。

其次,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用词简练明了,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他善于运用对仗和比喻,使诗意更加深刻,触动读者的心灵。

比如他的《春望》中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明快流畅,表现出作者对国家破败的悲愤之情。

此外,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直抒胸臆,坦诚自然。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友谊、家国、人生等深刻思考和感慨。

比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我亦飘零久,几日如忆倾。

茅檐犹有耳,林绕不可听。

”这首诗表现出他在家国动荡之际的漂泊无依之感。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更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观察家,他的诗歌永远闪耀着人们心中的灯火,指引着我们前行。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及表达的情感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及表达的情感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及表达的情感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洋溢着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他的众多诗作中,有一些尤为著名,以下是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及表达的情感:
1.《登高》: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珍惜时间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2.《春望》:表达了对乱世的悲愤和对希望的追求,同时揭露了官吏贪污的黑暗面。

3.《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4.《赤壁》: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壮烈战争场面,表达了对英雄们的敬仰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战乱和苦难的深切忧虑,同时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6.《登岳阳楼》: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历史名胜的赞美,同时呼唤人们勇于开拓,追求更高的理想。

7.《梦李白》:描绘了李白的壮志豪情和不屈精神,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自由的追求。

8.《兵车行》: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9.《丽人行》:描绘了美丽的女子和她的哀怨之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爱情的追求。

10.《登科后》: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对知识的敬重,同时呼唤人们勇于追求知识和改变命运。

这些诗作都流露出杜甫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情感世界探索
杜诗虽然突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黎民百姓的关切、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但杜甫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他也有着一般人的情感,而且他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杜甫有着对人生的热爱与憧憬之情。

年轻的杜甫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

二十五岁时,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他,登上巍峨秀丽的泰山,高声吟唱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字字洋溢着杜甫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也蕴含了他的豪迈旷情和远大抱负。

可见,杜甫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憔悴者,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对前程充满希望,渴望建功立业!
杜甫有着深切的建功立业之情。

他在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之后,吟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以松柏长青象征武侯英名长存,以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可变相对照。

杜甫仰慕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忠贞之心和不朽业绩。

当时安史之乱未平,国难仍殷,杜甫拥有强烈的报国之情,却报国无门,心痛不已!可见,年近半百的他依然想建功立业,平乱报国!
杜甫有着对大自然的极度喜爱之情。

五十一岁的杜甫,在春暖花开之时,独步江畔,高兴地唱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技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们细细品读,好像就能
嗅到浓郁的花香、看到翩翩起舞的彩蝶、听到黄莺动听的歌声。

春花之美和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跃然纸上,生动怡人。

从此诗可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轻松愉悦之情。

固然可见杜甫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杜甫有着对家乡深沉的思念之情。

公元七百六十六年,战乱频繁,民无定所。

在秋风萧飒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天的菊花开放,这无限的秋景引发了杜甫的伤心之泪,他把对家乡的思念和爱都寄托在一艘小船上。

深秋时节,寒意逼人,白帝城上的暮色中人们还在忙着洗布帛,赶制寒衣,由此透露出游子无衣的凄凉之感,令人唏嘘不已。

此时漂泊异乡的杜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杜甫有着对人生孤寂、身世飘零和体弱多病的无奈之情。

杜甫晚年在夔州,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且体弱多病,不禁满怀愁绪。

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给人的是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

但也能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

杜甫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

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
抒发了杜甫年迈多病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杜甫有着对妻子、儿女的至真至爱之情。

公元七百五十六年,杜甫困居长安,夜里望月思家: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中女儿尚小,不知想念父亲,也不知母亲看月意何在;家中的妻子独自望月,云鬓湿了、玉臂寒了而不知。

可见,妻子深夜在闺中伫立之久、思念之切,忘情之至。

夜里杜甫和妻子各自望着月亮而深含泪水,我们在他们的眼泪中看到了杜甫深沉的爱情。

在离乱中,杜甫依然对妻子家小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深婉动人。

杜甫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

公元七百五十九年,杜甫弃官,携家流寓秦州,最笃于兄弟情谊的杜甫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吟道: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戍鼓声犹在耳旁,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动诗人思弟之情,一字一咽,字字血泪。

乱后家乡阻隔,音讯不通,望月愈久,思弟之
情愈切。

家已不存,兄弟们生死难卜,怀念弟兄,感慨万端。

悲切中可见杜甫对兄弟的关切和深情,感人至极。

杜甫有着真挚的友情。

天宝三载,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识,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他们又同游齐赵,驰马射猎,赋诗论文,相爱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相别,写了《赠李白》予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饮"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流寓秦州,他思念李白,写下了《梦李白二首》,语言凄惨,忧思深重。

尤其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等句,情深意切,真切感人,既表达了他为李白牵肠挂肚的情景,又说明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

《诗论》云:"真朋友必无假性情。

通性情者诗也,诗至《梦李白》二首,真极矣!非子美不能作,非太白亦不能当也。

杜甫有着对战争的痛恨和战乱中黎民疾苦的关切之情。

天宝以后,唐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

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杜甫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痛吟道: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
直上干云霄。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末已。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中字字含泪,句句含血,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

杜甫有着对民众生活的关心和担忧之情。

上元二年(761)秋,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

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于是吟唱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多么重情的字句,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豪情。

可见杜甫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

从杜甫的一生的情感可知,杜甫的情感是丰富而又深沉的。

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亲人朋友,杜甫都是一个情种;不论是对黎民百姓,还是对江山社稷,杜甫还是一个情种。

杜甫一生好像都尽最大努力去付出,将自己的心血和精力全部倾注于自己的感情。

可能正因为这样,杜甫才过早地苍老了,给世人留下一个憔悴的身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