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专题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课件(共5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课件(共5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答案】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前面写“江南春 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 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 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 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 风骨的呼唤与追寻。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1
(记叙文)
常考题型: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二.重点句子的作用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四.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归纳概括题) 五.人物形象 六.思想情感 七.记叙顺序 八.段落作用 九.标题含义及作用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1.理解文中某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某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达
B.中间:1、承上启下 2 、照应开头 3、做铺 垫 4、埋伏笔 5、对比
C.结尾:1、照应题目 2、首尾呼应 3、是文 章结构更严谨完整 4、照应前文 5、总领全文
例: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 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 思……(结尾)
——陈歆耕《红 豆树下》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 (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 (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 (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 原则,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如果 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根 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 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的对话描写中,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可以看出母亲勤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俭持家,严格约
束子女不乱花钱。
终于看了我一眼。
为下文的冲突做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 铺垫。
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
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方法总结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答案】(3分)运用细节描写,抓住母亲额上汗珠在门口灯光的反 射下异常明亮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突出其吃苦耐劳的特 点。(评分标准:写法判断正确,得1分;能概述出描写内容,得 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得1分。共3分。)
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遥响,这一幕, 画面感极强。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 “相拥的深情”母
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 亲伤口的疼和心里 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 的悔一起涌上来,
为自己把生活的劳
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 累和心酸发泄在孩
[批注5] 芒花美,母亲更美。 照应标题。
映衬了母亲年轻时 的美丽。
比拟,把芒花比作 母亲头上的白发。
[批注6] 由芒花联想到母亲。 芒花与母亲,过去 与现在,自然交融。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 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 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
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

初中九年级语文复习: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课 件(共10张PPT)

初中九年级语文复习: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课 件(共10张PPT)

强化训练:
见练习册48页专项训练九阅读《后生可畏》1、2 (2)、3这几题。
强化训练:
见练习册50页阅读《童年的音色》
课堂小结
填空: 词语意思/指代内容: 主旨/内容: 赏析画线句: 段落作用:
你 熬 就 住 赢 , 了
就不孩 先想子 苦苦, 一一 阵辈 子子 。,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则 2、能掌握记叙文中填空、加 点词语意思/指代内容、判断主 旨/内容、赏析画线句、段落在 文中的作用。(重点) 3、强化训练:能快速准确作 答(难点)
原则:
看题目-——标段——看问题——带问题看内容至少2 遍——作答(审清题目要求)
答题格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 的情感。 段落作用:1.开头段概括内容,开篇点题;总领下 文,照应标题,吸引读者 2.中间段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点 明中心 *仅1段时考虑过渡、照应标题或前文; 若连着几段则考虑插叙、 (插叙与顺序的内容不在 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如《转场的哈萨克》 3.结尾段:概括内容,点明中心,升华 主题;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引发思考。
方法:
填空:确认所给内容相对段——根据前后确认剩余 内容如《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月季花开》 (模式基本一致) 词语意思/指代内容:由表意——入深意也可是赏析/ 据内容从前或其后找 主旨/内容:拿上每项从文中找所相对应的内容来判 断 赏析画线句:常见比喻、拟人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 作……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 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 作铺垫)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做题技巧: 1 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末尾句,抒情议论句) 含义,写出作者借助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观点, 所赞扬或所抨击的内容。 2 从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中,再结合自己的生 活体验,寻找文章的中心观点 3 写主旨一定要结合文章,语句要通顺、连贯、 完整。
(九)理解关键语句策略:
1 锁定关键词,分析修饰语。对它们解释 之后,再对整个句子进行分析。 2 理解修辞格,透视其深意,若用比喻句, 还原其本体。 3 如果句子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或一个人物有 两种行为,要逐一解释分析 4 结合上下文,多问为什么。
写作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选材剪裁(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是否得当) 行文结构(开头结尾、首尾呼应、前后呼应、 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等) 写作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 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修辞的作用
染力。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结构统一,互相映 衬,互为补充。 夸张 突出特征,极力表现。给读者以鲜明而强 烈的印象。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反复 强调语气、强调内容,强烈抒情,富有感
(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 描写、说明
表达方式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睫毛上滑落下来, 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 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 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我 要求休学一年。 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 的泪泉,那是滋养生命的泉源,也是滋养民族 精神的泉源哦。
记叙文阅读
明确考点: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共38张PPT).ppt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共38张PPT).ppt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攀”“缩”“微倾”几个连续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为我买橘时过 铁路、爬月台的情景,突出父亲的艰难不易,表现了父亲细腻深沉的父爱。
二、句子角度
2.句子作用
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乐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 读书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范围的转换,一目了然。
3.以物为线索
如《台阶》一文是以“台阶”为线索,讲述了父亲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定义: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
②作用:补充交代了上文某些内容;与上下文情节形 成对比;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 节富有波澜;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故乡》一文, “我 ”和 “母亲 ”谈到闰土时, 插入过去少年闰土和“我 ”的友谊片断,接着回到现实。
定义:所谓记叙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
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4.以人为线索
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展开叙述的。
5.以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 装”。
如《社戏》一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 全文,再现儿时美好生活。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 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共38张PPT)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共38张PPT)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知规律(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不能互换。
返回目录
六、理解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 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 背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 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 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 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 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要求
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 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弄清记叙的 人称;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 略安排的作用;能对运用的表达方式进 行辨析,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能够 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 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储备
记叙文: 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 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小 说、散文、新闻、通讯、童话、 寓言等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 叙文范围。
c: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揭示人物思想产生
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 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 • 也须穿上棉袄了” 作用:渲染悲凉气氛,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2022年中考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ppt课件(共25页)

2022年中考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ppt课件(共25页)
➢ 概括主要内容 ➢ 人物性格分析
1、考文意
通读全文,把握事件六要素
概括工主作要回内顾容 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人+事+结果(表述简洁、准确) 阅读例文(一),回答问题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安全工程师游绍峰在黑暗的废墟下经历了69小时被困后艰 难脱险。
1、考文意
概工括作主回要顾内容
➢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2、考描写
工人作物回描顾写 环境描写
动作
语言
描写
描写
心理 描写
描绘情态 揭示身份 反映心理 刻画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神态 描写
阅读例文(一),回答问题3:
肖像 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 段中要横线的句子。(2分)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描写了他清除压住双脚的石块的过程, 表现了他的理智与顽强。
2、考描写
工人作物回描顾写 环境描写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 渲染环境气氛 3 烘托人物心情 4 烘托人物形象 5 揭示主题 6 结构上,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考顺序
➢ 插叙作用
4、考顺序
插叙作用
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
2 突出文章主题 3 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4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5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文中与人物相关的典型事例 根据典型事例把握人物性格
文中的××做了……+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概括人物形象
性格+思想品质+其他(外貌特征、地位等)
阅读例文(二),回答问题1:
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 “我”是一个敬业负责、有慈爱之心、平等对人、尊重学生的人。

记叙文阅读-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ppt课件

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 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 物喻人。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 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 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 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 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第二部分 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
单击此处添 加大标题内 容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一.整体感知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② 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 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③ 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 心内容; ④ 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 方式有表述、判断、选择等。
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 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 去除无关 紧要的修饰语,② 多音节词改为单音 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 将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 如有,必须修改。
二.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13.仿写句子: 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 点(如叠词)等。 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断定主人公。 由上一步延伸 而来,通过情节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及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
二、答题“进行时”: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读文不少于两遍)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 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注:平时,要注意阅读的方法、速度的指导、训练。
第二、审清题干(题型、考点、范围等), 正确理解题意(快速读题干不少于三遍) 。
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 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 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第三、确定区域 ,圈点勾画。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 去想去编。(要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里是能够“抠”出答
考点:
1、体会情感,理解中心 2、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归纳要点 3、人物性格、形象的分析
4、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句子深层含义 5、区别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 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人物或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近三年(2008—2010年)试题命题方向:
考点: 6、常用的修辞方法,使用修辞的作用。 7、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 比、象征、伏笔、铺垫等)。 8、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应考对策:考前练兵 一、阅读准备
二、答题进行时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法:
一、答题前思路准备
•看标题
•判体裁
•找人物
•断倾向(赞、批、引人思考等)
•炼主旨: 人、事、情、理(通过记叙了……,

表现……表达了)……
阅读记叙文应该既是感性的,又是理 性的。
整体把握:
其一、断定文章的感情倾向(是批是 赞,还是引人思考等)。 这样能更好地 理解所读文章。
试题 来源、题型、分值比重:
年 试卷 选题 题型设置
分比满
份 类型 来源
值重分
简答 12.5% 120 2006 大纲卷 课外 4个 1个 14分 14% 100
2007 课标卷 课外 5个 0个 16分 13.3% 120
2008 课标卷 课外 4个 1个 16分 13.3% 120
5记叙的顺序主要有: ___、 ___、___ 。
(顺叙、插叙、倒叙)
6记叙的人称有___ 、 ___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7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___、 ___、 ___ 、 ___、___。为表现___服务的。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 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主题)
记叙文知识链接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2、能说出记叙文阅读的基础考点 3、会运用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课标对记叙文阅读提出的要求: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 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28.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 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
• 29.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 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 30.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 己的体验。
近5年(2006—2010年)选文:
1、《六个馒头》 【06年】 2、《让我看看你》 【07年】 3、《梨一样的苹果》 【08年】(二、1) 4、《前方遭遇塌方》 【09年】(二、1) 5、《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10年】(二、 1) 6、《漓江情韵》 【11年】
2、记叙文的六要素: ___、___、 ___、 ___ 、___、___。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语言的五种表达方式: ___、 ___、___ 、 ___、___。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4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___ ,可以是___,可以是 ___,
还可以是______ ,也可以______ 为线索。 人、事、物、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时空转移
记叙文文体知识:
• 记叙的要素 • 记叙的线索 • 记叙的顺序 • 记叙的人称
• 表达方式 • 描写方法 • 修辞方法 • 表现手法
此部分是根基,需要“砸实

返回目录
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___、___ 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
分为___、___ 、___、___ 四类 。 (记叙、描写、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注:特别是要对局部关键性文字进行反复推敲。所谓关 键性文字,主要是指“题眼” 。
(如主谓短语类试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类试题中的修饰语, 动宾短语类试题中的动词等)
日常不可忽略语法的教学。
例:
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2010年我省 (中
考)语文试卷 第10题(4分)
参考答案:“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
2009 课标卷 课外 4个 1个 16分 13.3% 120
2010 课标卷 课外 5个 0个 15分 12.5% 120
2006—2010年试题选文方向:
选文时新文章居多。与学生日常生 活密切关联 ,适应社会发展,有较强 的感染力,能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对 人生追求的思考。
近三年(2008—2010年)试题命题方向:
《考试大纲》记叙文考点说明
18.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3. 结合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含义。 25能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理清
作者思路。 26.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
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
《考试大纲》记叙文考点说明
• 27.能初步领会文学作品写作技巧的表达效 果。
•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
借代等
• 表现手法:象征、想像联想、侧面描写、 虚写、夸张、衬托、以小见大、欲扬先 抑、白描、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 思想感情:感恩、关爱、责任、奋斗、 友情、亲情、能力等
2011年中考记叙文命题走势
• 1. 情节及主旨 • 2. 线索、顺序 • 3.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 • 4. 语言赏析、重点句含义及作用 • 5. 人物形象分析 • 6、标题的作用 • 7、环境描写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