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归纳ppt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课件(共5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答案】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前面写“江南春 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 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 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 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 风骨的呼唤与追寻。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1
(记叙文)
常考题型: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二.重点句子的作用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四.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归纳概括题) 五.人物形象 六.思想情感 七.记叙顺序 八.段落作用 九.标题含义及作用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1.理解文中某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某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达
B.中间:1、承上启下 2 、照应开头 3、做铺 垫 4、埋伏笔 5、对比
C.结尾:1、照应题目 2、首尾呼应 3、是文 章结构更严谨完整 4、照应前文 5、总领全文
例: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 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 思……(结尾)
——陈歆耕《红 豆树下》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 (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 (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 (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 原则,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如果 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根 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 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1
(记叙文)
常考题型: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二.重点句子的作用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四.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归纳概括题) 五.人物形象 六.思想情感 七.记叙顺序 八.段落作用 九.标题含义及作用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1.理解文中某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某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达
B.中间:1、承上启下 2 、照应开头 3、做铺 垫 4、埋伏笔 5、对比
C.结尾:1、照应题目 2、首尾呼应 3、是文 章结构更严谨完整 4、照应前文 5、总领全文
例: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 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 思……(结尾)
——陈歆耕《红 豆树下》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 (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 (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 (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 原则,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如果 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根 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 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课件(共4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象征
借意象挖 掘象征义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自夸着“地大物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例: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 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 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 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 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 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
记叙文—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的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表层意思,又要 说出深层意思。 如果句子形象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要抓住 中心词,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双关意义,也可以找出它带 给读者的启迪。 (所谓哲理句就是指那些关爱生命、感悟人生、有关亲情、 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 解题思路 : 句子的含义(主关键词,化含蓄为直白)+表达的感情(把 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偷梁换柱)
叶圣陶先生逝世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表炮声传来 不幸的消息,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表面: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 深层:老年人(作者恰逢八十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
如何理解《社戏》最后一段鲁迅写到“我实在再没有吃 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表面:因为难忘平桥村的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喜爱让 鲁迅觉得豆很好吃,戏很好看。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 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 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 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 愤怒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时已深秋,树叶在寒风中一片片坠落,如我失望而悲凉的心情。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 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我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 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然后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 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初中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24
❖十七、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 理描写)
❖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 章的表现力。
❖
最新版整理ppt
25
❖十八、 表现手法及作用(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渲 染气氛、抒发感情。
❖ ⑵伏笔悬念。能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
❖(九)联想想像 ❖(十)托物言志 ❖(十一)借古讽今 ❖(十二)虚实结合
最新版整理ppt
28
❖
❖ 15、记叙顺序及作用? ❖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
楚
❖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3) 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
作用: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品质,反映作品 主题
D: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作用: 烘托人物的什么心情, 渲染某种气氛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最新版整理ppt
23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所有的侧 面描写都是为正面描写服务的。
❖议论句、抒情句通常与文章的主旨由
密切关系,主旨句通常以抒情句、议
论句形式出现,它们通常位于文章的
开头或结尾,议论句、抒情句的作用
主要从主旨方面答题就行,如表现
(揭示)文章的主旨(突出文章的中
心),抒发某种感情,使文章具有强
大的感染力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习阅读理解记叙文 (共14张PPT)课件

二、表现人物性格
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 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
表示孔乙己对酒店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同 时在短衣帮面前炫耀,显示了他诚实而迂腐的性 格。
2.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 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范进中举》
“扯”充分表现了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后, 对他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揭示了他贪婪而又虚 伪的心态。
囚的“绿友”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囚绿记》
表现了“绿友”常春藤对阳光的向往,对光明 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执着坚定的性格的钦 佩之情。
直击中考:
一、 联系上文,体会“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 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啾啾几声就怏怏地 飞走了。”一句中加横线字的妙处。(4分 )
“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 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发愣、不高兴、很失 望的样子。(2分) 同时表现了“我”看到叶子全 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2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学习阅读理解记叙文
阅读理解记叙文,我们注意抓住文 中的关键性词语,一般应该从以下四 个方面入手:
一、渲染环境气氛 二、表现人物性格 三、表达思想感情 四、揭示文章主题
一、渲染环境气氛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 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 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 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 禁不住悲凉起来。《故乡》
描绘了故乡荒凉的景象,渲染了我渐进故乡 时悲凉的心情,为全文笼罩了浓重的抒情气 氛。
2.我们终于上了船,离开栈桥,在一平静的 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 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 骄傲。《我的叔叔于勒》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共46张PPT)

角度四:从句式的角度
• • 1、长句与短句 • •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效果:表意复
杂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 • • 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效果:短小精
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 •
• 2、整句与散句 •
• 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多指排比 句和对偶句)。效果: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势强烈, 极富感染力,体现语言的对称美。
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 作用
•
•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 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 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 •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
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 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 展; • •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 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 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描写——侧面描写
• 题型: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 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 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 反应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 对环境的描写
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 理解。 • •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 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 点)。 • •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 刻的印象。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的对话描写中,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可以看出母亲勤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俭持家,严格约
束子女不乱花钱。
终于看了我一眼。
为下文的冲突做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 铺垫。
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
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方法总结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答案】(3分)运用细节描写,抓住母亲额上汗珠在门口灯光的反 射下异常明亮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突出其吃苦耐劳的特 点。(评分标准:写法判断正确,得1分;能概述出描写内容,得 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得1分。共3分。)
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遥响,这一幕, 画面感极强。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 “相拥的深情”母
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 亲伤口的疼和心里 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 的悔一起涌上来,
为自己把生活的劳
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 累和心酸发泄在孩
[批注5] 芒花美,母亲更美。 照应标题。
映衬了母亲年轻时 的美丽。
比拟,把芒花比作 母亲头上的白发。
[批注6] 由芒花联想到母亲。 芒花与母亲,过去 与现在,自然交融。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 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 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
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共64张PPT)

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
记叙顺序:
插叙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 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 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 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 着主线继续叙述。
①写出了……内容,交代了……原因; 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③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举例: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 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 京上学(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 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 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贰
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的分类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哲理散文
小说
特征? 区别?
线索分类: 地线
以地点的 转换为线索。
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题目就能看出文章是以 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线索分类: 时线
以时间的 推移为线索。
如: 《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1912年1 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 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 3月21日——3月29日)为线索,记叙了斯 科特和他的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 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线索分类:
感情线
以人物思想 感情的变化
为线索。
如: 《阿长与〈山海经〉》以 “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憎恶、讨厌——敬重、 爱戴)为线索。
线索分类:
双线并行
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 明线是藤野先生(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 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 生),暗线是鲁迅的爱国情感。统编教材中这样的 文章还有很多,如《一棵小桃树》明线是小桃树的 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教学PPT课件

21
答题技巧
●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 1.重视人物特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 2.分析故事情节。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人物形象。 ●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揭示人物的思
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 如:正面描写——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抓心理;抓神态
● 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在记叙和描写的 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11
● 总之,应注意以下几点: ● (1)选择立意的切入点要小要深。 ● (2)选材要新颖。 ● (3)构思要精巧。 ● (4)语言要生动形象。 ● (5)情感要真挚。 ● (6)细节是感人的必要元素。
● 1.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 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 2.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 3.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 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 4.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 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情景,表 现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 时还推动了情节30 的发展。
●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 的××性格或者××品质。
● 4.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 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 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 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答题技巧
●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 1.重视人物特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 2.分析故事情节。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人物形象。 ●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揭示人物的思
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 如:正面描写——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抓心理;抓神态
● 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在记叙和描写的 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11
● 总之,应注意以下几点: ● (1)选择立意的切入点要小要深。 ● (2)选材要新颖。 ● (3)构思要精巧。 ● (4)语言要生动形象。 ● (5)情感要真挚。 ● (6)细节是感人的必要元素。
● 1.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 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 2.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 3.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 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 4.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 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情景,表 现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 时还推动了情节30 的发展。
●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 的××性格或者××品质。
● 4.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 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 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 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
• • • • 题型: 1、含义是什么(有哪些)?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 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 它妙在哪里? 4、给文章拟(换)标题。 •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 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标题的含义
• 1、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 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 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 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 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 义。
标题的作用
•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 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 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 (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表明写作 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 旨。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 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 作全面的分析。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 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提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 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 文线索。
内容
•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 •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 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
•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 旨,深化中心。
结构
•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
• • • • • • • 方法指津: (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 (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 作用
• •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 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 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 •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 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 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 展; • •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 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 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例析:
• 《背影》:充当全文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来表 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 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 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表达“我”的感激和怀念 之情。 《变色龙》: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 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 上十分渴望读课文。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 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 需要亲情和友情。
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 • 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 用。 • • 1、答题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 • •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 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 •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 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 理解。 • •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 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 点)。 • •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 刻的印象。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 •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 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 •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 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 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 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 谨。
•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 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 章的文采。 • •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 • 3、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 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了天气的炎热 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主旨
•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 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 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 (现象、感悟)。 •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 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 势,极富感染力。 •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 •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
•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 抒情 •
(一)描写——人物描写
•
• 题型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有什么表达作用?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 人物特点。
•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 • • • 题型: 1、含义是什么(有哪些)?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 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 它妙在哪里? 4、给文章拟(换)标题。 •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 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标题的含义
• 1、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 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 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 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 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 义。
标题的作用
•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 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 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 (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表明写作 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 旨。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 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 作全面的分析。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 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提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 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 文线索。
内容
•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 •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 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
•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 旨,深化中心。
结构
•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
• • • • • • • 方法指津: (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 (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 作用
• •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 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 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 •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 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 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 展; • •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 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 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例析:
• 《背影》:充当全文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来表 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 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 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表达“我”的感激和怀念 之情。 《变色龙》: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 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 上十分渴望读课文。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 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 需要亲情和友情。
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 • 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 用。 • • 1、答题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 • •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 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 •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 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 理解。 • •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 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 点)。 • •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 刻的印象。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 •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 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 •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 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 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 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 谨。
•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 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 章的文采。 • •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 • 3、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 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了天气的炎热 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主旨
•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 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 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 (现象、感悟)。 •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 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 势,极富感染力。 •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 •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
•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 抒情 •
(一)描写——人物描写
•
• 题型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有什么表达作用?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 人物特点。
•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