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论语》重点字词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劝学》练习题(重点实词释义+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劝学》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重点实词释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句式:)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句式:)二、理解性默写(一)真题1.(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
2.(2020年高考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
(二)模拟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一致。
《劝学》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字词释义+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劝学》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重要字词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1、关于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2、关于作品:《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立身和学术辩论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主张。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3、其他常识:(1)君子:①泛指有道德的人。
如: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国语·鲁语上》);②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③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2)金:①金属制的刀斧等。
如: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②青铜。
如: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史记·孝武本纪》);③黄金。
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老子》);④货币单位。
秦代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
如:所愿不过一金,终于转死沟壑。
(班彪《王命论》)。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二、重要词语释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使……弯曲)以(省略“之”)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
虽(即使)有(同“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靠近)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状,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对)己(状语后置),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注释赏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yǐ)。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绳,墨线。
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晒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日参省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每天。
知:同“智”,见识。
明:明达。
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论语》《劝学篇》

《论语》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三一轮复习《劝学》知识点梳理

学与思
知与行
积累
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很重要
【写作素材整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用心5)躁“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方上法食是埃重土要,的下饮借黄助泉于,外用物心往一往也能。让蟹理六想跪早而日二成螯为,现非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生命如一条奔涌的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勇往直前,尽力展示着自己的波澜壮阔。它汪洋恣肆,挟卷一切, 在人们的惊羡中一泻千里,融入那一望无际的海洋。它还必须承受独自流淌的孤独,必须冲破眼前的一切险阻, 必须体验一路上的恐怖。这一过程,跌宕起伏,坎坷曲折。
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 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_____。 2. 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 。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 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 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论语十二章》《劝学》情景默写答案

01《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答案
1.人而不仁,如礼何?
2.人而不仁,如乐何?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8.任重而道远
9.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10.吾止也。
吾往也
1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夫子自道也
13.其恕乎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可以群,可以怨
16.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8.敏于事而慎于言
19.就有道而正焉
20.克己复礼为仁
2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02《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劝学重点实词打印

《劝学》重点实词1.劝,quàn动词①劝勉,勉励果行,国人皆劝。
(《勾践灭吴》)《劝学》②劝说,劝告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赤壁之战》)2.复,fù(1)动词①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
(《左传·僖公四年》)②恢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③回答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④报复(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
”(《左传·定公四年》)⑤通“覆”,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促织》)(2)形容词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孔雀东南飞》)②繁复,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3)副词,再,又,还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赤壁之战》)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使,shǐ(1)动词①命令,派遣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列传》)②叫,让试使斗而才。
(《促织》)③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五人墓碑记》)④使唤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⑤致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阿房宫赋》)輮使之然也⑥出使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廉颇商相如列传》)(2)名词①使命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刺秦王》)②古代官名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③使者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3)连词,假使,如果使人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4.故,gù(1)名词①缘故,原因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②事故,变故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报刘一丈书》)③旧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形容词①旧有的,原来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怀古》)②衰老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3)副词①故意,特意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过去,从前轩东故尝为厨。
《劝学》文言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点归纳《劝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主要内容是对学习的思考和提倡,旨在唤起读者对学习的热情和意识。
下面是针对《劝学》的文言知识点归纳。
1. “燃灯夜战”燃灯夜战是指熬夜不睡觉而专心学习。
“燃灯”和“夜战”都是形容词作定语,表示学习时勤奋刻苦,努力不息,不顾疲劳。
在文言中,形容词作定语往往排在名词后面,一般不使用单独的形容词,而是使用复合词,如“见义勇为”、“勤劳肯学”。
2. “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是指成年人到了三十岁,不再会陷于困惑和彷徨之中,知道应该追求什么,该怎么做。
这个词语出自《论语·述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文言中,数字和颜色等表示数量或质量的词语往往有着特殊的寓意,需要注意。
3. “藏之名山,行之将远”“藏之名山,行之将远”意为躲藏在名山之间,再走得更远。
“藏”和“行”都是动词,表示行动。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非常形象生动,通常使用动词和名词搭配,形成复合词,如“临渊羡鱼”、“揠苗助长”。
4. “补天浴日”“补天浴日”比喻勤奋好学,用心不倦。
相传古时有个人叫“尧”,为了防止妻子耽误时间,将鸟笼悬在某处,让妻子必须在日出前营燕分飞,晚上才能回家。
后来“尧”成为伟大的天子,“营燕分飞”这种读书学习的方式也成为著名的学习方法之一。
5. “阅读”“阅读”意思是看书,阅览。
这个词在韩愈的《劝学》中多次出现,在学习思想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文言中,“阅”和“读”都是动词,表示读书学习的动作。
有时也使用“注”、“诵”等动词,有时将“阅”放在名词前面,表示专业、领域,如“医阅”、“经阅”。
6. “不徇耳目之欲”“不徇耳目之欲”意思是不追求眼前的享受和虚荣,追求的是心灵深处的真善美。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给人一种抽象、高妙的感觉,是文言中比较常用的表达方法之一。
在文言中,有时还可以用“志不在穴”、“志不在纸上”等形容词和动词,表达追求真正自我和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chuán)不习乎?” (《学而》)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
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
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 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 政》)
•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
不可偏废。
• 第五则: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 虚心求教的可贵。
• 五、子曰:“由,诲(诲人不倦)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 也。”(《为政》)
•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 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 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劝学》重点字词
• 在译文中圈划出来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
后置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 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者,用心躁也。
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
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 公》)
•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践行)
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
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
身上。”
•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 己及人,仁爱待人。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
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
•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 乎?” (《学而》)
•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
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 的人吗?“
•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 同志为友。
作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
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 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
重点字词解释:
•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
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 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
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
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 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 罕》)
•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之
后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
•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领悟) 新的见解与体会, 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 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为政》)
•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
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 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 “便”。
•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