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_3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_3

核 磁 共 振实验仪器FD-CNMR-I 型核磁共振实验仪, 包括永久磁铁、射频边限振荡器、探头、样品、频率计、示波器实验原理FD-CNMR-I 型核磁共振实验仪采用永磁铁, 是定值, 所以对不同的样品, 通过扫频法调节射频场的频率使之达到共振频率 , 满足共振条件, 核即从低能态跃迁至高能态, 同时吸收射频场的能量, 使得线圈的 值降低产生共振信号。

由于示波器只能观察交变信号, 所以必须使核磁共振信号交替出现, FD-CNMR-I 型核磁共振实验仪采用扫场法满足这一要求。

在稳恒磁场 上叠加一个低频调制磁场 , 这个调制磁场实际是由一对亥姆霍兹线圈产生, 此时样品所在区域的实际磁场为 。

生周期性变化, 拉摩尔进动频率 也相应地发生周期性变化, 即))sin((0t B B m ⋅'+⋅=ωγω (1)这时只要射频场的角频率调在 变化范围之内, 同时调制磁场扫过共振区域, 即 , 则共振条件在调制场的一个周期内被满足两次, 所以在示波器上观察到如图(b )所示的共振吸收信号。

此时若调节射频场的频率, 则吸收曲线上的吸收峰将左右移动。

当这些吸收峰间距相等时, 如图(a )所示, 则说明在这个频率下的共振磁场为 。

如果扫场速度很快, 也就是通过共振点的时间比弛豫时间小得多, 这时共振吸收信号的形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通过共振点后, 会出现衰减振荡, 这个衰减的振荡称为“尾波”,尾波越大, 说明磁场越均匀。

实验步骤(一) 熟悉各仪器的性能并用相关线连接实验中, FD-CNMR-I型核磁共振仪主要应用五部分: 磁铁、磁场扫描电源、边限振荡器(其上装有探头, 探头内装样品)、频率计和示波器。

仪器连线(1)首先将探头旋进边限振荡器后面板指定位置, 并将测量样品插入探头内;(2)将磁场扫描电源上“扫描输出”的两个输出端接磁铁面板中的一组接线柱(磁铁面板上共有四组, 是等同的, 实验中可以任选一组), 并将磁场扫描电源机箱后面板上的接头与边限振荡器后面板上的接头用相关线连接;(3)将边限振荡器的“共振信号输出”用Q9线接示波器“CH1通道”或者“CH2通道”, “频率输出”用Q9线接频率计的A通道(频率计的通道选择: A通道, 即;FUNCTION选择: FA;GATE TIME选择: 1S);(二)(4)移动边限振荡器将探头连同样品放入磁场中, 并调节边限振荡器机箱底部四个调节螺丝, 使探头放置的位置保证使内部线圈产生的射频磁场方向与稳恒磁场方向垂直;(三)(5)打开磁场扫描电源、边线振荡器、频率计和示波器的电源, 准备后面的仪器调试。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2.学习核磁共振性质的测量方法;3.掌握核磁共振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仪器和用具核磁共振仪、样品管、场频中心标记物、标定试剂、样品转速调节器、计算机等。

三、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利用磁共振现象进行的一种物质结构、原子核的环境等信息的研究方法。

通过在静磁场中施加射频场,使样品的原子核进行磁共振,进而测量其共振频率和化学位移,从而得到相关的物理和结构性质。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样品制备:在样品管中配制好待测物质溶液;2.实验准备:打开核磁共振仪电源,调节磁场强度和均匀性;3.校准:使用场中心标记物调整磁场的中心频率;4.样品激磁: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的样品室中,进行样品激磁操作;5.信号获取:通过调整射频场的频率和强度,使样品核的共振信号最大化;6.信号处理:将获取的信号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频谱图和相关参数;7.数据记录:记录样品的共振频率、化学位移等相关参数。

五、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中,我们选取了甲醇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

首先进行了磁场强度的校准,通过调整磁场的中心频率,使得样品的共振频率能够与参考标记物的共振频率相匹配。

接下来,进行了样品的激磁操作。

通过将样品放入样品室中,使其置于强磁场中,样品中的原子核开始进行自旋共振。

在信号获取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整射频场的频率和强度,使样品核的共振信号最大化。

当共振发生时,仪器会发出响应信号,我们利用该信号来调整射频场的参数,确保信号最强。

通过对获取的信号进行处理,我们得到了甲醇样品的核磁共振频谱图。

在频谱图中,可以观察到不同核的共振峰,通过测量共振峰的位置和间距,可以得到样品的化学位移和相关的物理属性。

六、实验结果和结论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我们成功获得了甲醇样品的核磁共振频谱图。

通过测量共振峰的位置和间距,我们得到了样品的化学位移和相关的物理属性。

实验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一、引言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式的医学成像技术,常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MRI扫描实验,了解MRI的工作原理和影像生成过程。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包括磁共振设备模型、水样品、图像处理软件等。

2. 实验方法:
a. 将水样品放入磁共振设备中。

b. 使用磁场梯度和射频脉冲来激发水样品的核自旋。

c. 采集信号,并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生成MRI图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成功生成了水样品的MRI图像。

在图像中,我们观察到不同组织的信号强度和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MRI图像,可以发现水样品内部的结构特征,如脂肪、肌肉等组织的分布情况。

四、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模拟MRI扫描,深入理解了MRI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影像生成过程。

MRI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可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五、参考文献
1. Smith A,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10.
2. Brown C, et al. Introduction to MRI Technology. London: Springer, 2015.
六、致谢
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实验的支持与帮助。

以上为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材料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材料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核磁共振(NMR)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2. 掌握NMR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3. 通过NMR实验,研究材料的性质和结构;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磁矩与射频电磁波相互作用而产生共振现象的一种物理方法。

当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时,其磁矩会绕磁场方向进动,进动频率与外加磁场强度和原子核的性质有关。

当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匹配时,原子核会吸收射频能量,产生共振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NMR实验仪、示波器、射频发生器、探头、样品管、恒温装置等;2. 试剂:待测样品、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溶解于溶剂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2. 样品放置: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样品管中,放入NMR实验仪的探头中;3. 恒温:将样品管放入恒温装置中,调节温度至实验所需温度;4. 调谐:调整射频发生器,使射频频率与待测样品的共振频率相匹配;5. 测量:开启NMR实验仪,记录示波器上的信号,分析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样品名称:苯甲酸乙酯;2. 样品浓度:0.1 mol/L;3. 溶剂:氯仿;4. 温度:298 K;5. 外加磁场强度:9.4 T;6. 射频频率:100 MHz。

实验结果如下:1. 样品的共振信号强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2. 样品的化学位移随溶剂的种类和浓度发生变化;3. 样品的自旋量子数与外加磁场强度有关。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分析出以下结论:1. 样品的共振信号强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说明NMR实验可以用于研究溶液中物质的浓度;2. 样品的化学位移受溶剂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环境;3. 样品的自旋量子数与外加磁场强度有关,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核磁共振性质。

六、实验讨论1. NMR实验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动态过程;2. NMR实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可以用于研究低浓度样品;3. NMR实验需要精确的磁场强度和射频频率控制,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用于研究核自旋和分子结构的重要实验技术。

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样品中的核自旋进行分析,以便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实验原理:核磁共振实验基于核自旋的特性。

当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核自旋会进入不同的能级态,其能级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能级跃迁来获得。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核磁共振仪器来探测核自旋间能级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得到与样品相应的核磁共振谱。

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a. 选择合适的样品,确保样品具有核自旋。

b. 准备样品溶液,使样品均匀溶解于溶剂中。

2. 仪器操作:a. 打开核磁共振仪器,确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b. 将样品放置于核磁共振仪器中,保证样品与仪器之间的正常接触。

3. 参数设置:a. 设置核磁共振的相关参数,如磁场强度、扫描频率等。

b. 根据样品的特性设置相关的扫描模式和参数。

4. 开始扫描:a. 启动核磁共振扫描,并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变化。

b. 记录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频率等相关数据。

5. 数据分析:a. 基于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核磁共振谱的分析。

b. 利用相关的核磁共振谱图谱进行比对和验证。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本实验的核磁共振扫描,我们得到了样品的核磁共振谱。

在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峰信号,这些峰信号代表了样品中不同核自旋的能级跃迁情况。

通过对这些峰信号的位置、强度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推断出样品中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等信息。

此外,通过对核磁共振谱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些与样品性质相关的参数,比如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

这些参数对于研究样品的动力学、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结论:核磁共振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核磁共振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样品的核磁共振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深入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掌握核磁共振仪器的操作方法,并获取有关样品的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信息。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 NMR)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射频场作用下发生能级跃迁的现象。

当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其核自旋会产生不同的能级。

如果在垂直于外磁场的方向上施加一个射频场,且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从而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对于氢原子核(质子)来说,其自旋量子数为 1/2,在外磁场中会产生两个能级。

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为:ω =γB其中,ω 是射频场的角频率,γ 是核的旋磁比,B 是外磁场强度。

通过测量共振吸收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可以获取关于样品中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分子结构等信息。

三、实验仪器与样品本次实验使用的仪器为_____型核磁共振仪。

仪器主要由磁场系统、射频发射与接收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等组成。

实验所用的样品为_____溶液。

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适量的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成均匀的溶液,并装入核磁共振样品管中。

2、仪器调试打开核磁共振仪,设置合适的磁场强度、射频功率、扫描时间等参数,进行仪器的预热和调试。

3、样品测量将样品管放入仪器的检测区域,启动测量程序,记录核磁共振信号。

4、数据处理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基线校正、峰面积积分、化学位移标定等,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共振图谱得到的核磁共振图谱显示了多个吸收峰,每个峰的位置和强度都反映了样品中不同化学环境下氢原子的信息。

2、化学位移通过对峰位置的测量和与标准物质的对比,确定了样品中各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值。

化学位移的差异表明了氢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的不同,从而反映了分子结构的特点。

3、峰面积积分对各吸收峰的面积进行积分,积分值与相应氢原子的数量成正比。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报告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了解其基本原理、仪器构成和应用。

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磁性性质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原子核具有自旋,即角动量,当处于外磁场中时,原子核会产生磁矩,并与外磁场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产生能级差,从而形成共振吸收。

二、核磁共振的仪器构成核磁共振实验主要依赖于核磁共振仪器,其主要包括磁体、射频线圈、探测线圈和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部分。

1. 磁体磁体是核磁共振仪器的核心部分,用于产生稳定的外磁场。

常见的磁体有永磁体和超导磁体。

永磁体可以产生较弱的磁场,适用于一些小型实验室;而超导磁体可以产生较强的磁场,适用于大型实验室和医学影像设备。

2. 射频线圈射频线圈是用于产生射频场的设备,用于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共振吸收。

射频线圈的设计和制造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3. 探测线圈探测线圈用于接收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探测线圈的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到实验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4. 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处理和分析核磁共振信号。

现代核磁共振仪器通常配备了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现高速、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三、核磁共振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化学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测量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推断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等信息。

这对于化学合成、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代谢组学等方面。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揭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

3. 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核磁共振实验的操作技能。

3. 学习通过核磁共振谱图分析物质的结构。

4. 熟悉核磁共振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产生共振吸收现象的技术。

当原子核置于磁场中时,其磁矩会与磁场相互作用,导致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发生分裂。

通过向样品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可以使原子核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会释放能量回到低能级,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三、实验仪器1. 核磁共振仪(NMR Spectrometer)2. 样品管3. 射频脉冲发生器4. 数据采集系统5. 计算机四、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转移至样品管中。

2. 调整磁场:将样品管放置在核磁共振仪的样品腔中,调整磁场强度至所需值。

3. 设置射频脉冲参数:根据样品的核磁共振特性,设置射频脉冲的频率、功率和持续时间等参数。

4. 数据采集:开启核磁共振仪,开始采集核磁共振信号。

5.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信号传输至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核磁共振谱图:通过核磁共振仪采集到的样品谱图显示了不同化学环境下的原子核的共振吸收峰。

峰的位置、形状和强度等信息可以用来推断样品的结构。

2. 化学位移:峰的位置(化学位移)反映了原子核在磁场中的相对位置。

通过比较标准物质的化学位移,可以确定样品中不同类型的原子核。

3. 峰的积分:峰的面积与样品中该类型原子核的数目成正比。

通过峰的积分,可以确定样品中不同类型原子核的相对比例。

4. 峰的分裂:峰的分裂(耦合)反映了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峰的分裂情况,可以推断样品中原子核的连接方式和空间结构。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误差:实验误差可能来源于多种因素,如仪器精度、操作技能和样品纯度等。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多次重复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磁共振的稳态吸收
学号:XXXX 姓名:XXX 班别:XXXX 报告仅供参考,抄袭有风险,切记
【实验内容】
(1) 将装有 H 核样品的玻璃管插入振荡线圈中并放置在磁铁的中心位置,使振荡线圈 轴线与稳恒磁场方向相互垂直。 (2) 调节适当的扫场强度,缓慢调节射频场的频率,搜索 NMR 信号。 (3) 分别改变射频场的强度、频率,观察记录吸收信号幅度的变化;改变样品在磁场中 的位置观察磁场均匀度对吸收波形的影响;改变扫场,观察记录吸收信号幅度的变 化;找出最佳实验观测状态,并采用吸收峰等间距的方法观测共振吸收信号。分别 将相关图形用数字示波器采集到 U 盘中 (4) 由数字频率计测量射频场的频率 ,用高斯计测量样品所在处的稳恒磁场强度 B。 (5) 有所得数据计算 、朗德因子 g N 和磁矩 I (6)
150
3.52E-4
3.22E-4
100
100
50
9.84E-4 0.00138 0.00167 0.00214 0.00238 0.00329 0.00362 0.00277
50
9.6E-4 0.00128 0.00153 0.00196 0.00265
U
U
0
0
-50
-50
-100
-100
-0.002
E=
=
【分析】 : ①实验时较难找出共振点, 故须慢慢旋转射频边限振荡器上的频率旋扭,同时仔细
5/ 9
观察示波器上的信号,当巨大的噪声背景中出现一明显的突变,且该突变在扫描电压信号一 个周期的范围内仅出现三处,这时则找到了核磁共振信号。 最后在该频率位置反复细调,直到 核磁共振信号非常明显。 ②产生误差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及客观: 主观原因为在判断是否等间距时存在主观的误差。 客 观原因有二:一为实验过程中有多组实验同时展开,各仪器之间存在较大干扰;二是样品未 能精确地放置于磁场中心,即未能使样品置于均匀磁场下。 (三)核磁共振弛豫时间 弛豫过程是由于物质间相互作用产生的, 发生核磁共振的前提是核自旋体系磁能级间自旋粒 子数差不为零, 而核磁共振本身是以粒子数差 n 按指数规律下降为代价的, 由于共振吸引, 系统处于非平衡态, 系统由非平衡态过渡到平衡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 弛豫是与射频场诱导 跃迁相反的机制,当两者的作用处于动态平衡时,可观察到稳定的共振信号。弛豫因涉及磁 化强度的纵向和横向分量, 因而可分为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纵向弛豫起因于自旋- 晶格之 间的相互作用,纵向弛豫时间 T1 反映自旋系统粒子数差从非平衡态恢复到平衡态的特征时 间常数, T1 越短表明自旋- 晶格相互作用越强。 横向弛豫 T2 源于自旋-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 横向弛豫时间表征了由于非平衡态进动相位相关产生的不为零的磁化强度横向分量恢复到 平衡态时相位无关的特征时间常数。 (1)实验中可通过尾波法测量样品的共振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别测量两个样品的横向弛豫时间 T2,两样品共振信号如下图所示:
1 1
H 核样品换为浓度更大的样品(样品系老师提供,名称未知) ,找出最佳实验观测
状态,并采用吸收峰等间距的方法观测共振吸收信号,信号图形用数字示波器采集 到 U 盘中。
【实验分析】
(一)观察并找出影响共振信号的因素 (1)射频信号对核磁共振的影响 分别改变射频场的强度和频率,观察吸收信号的变化。测量图形如下(见下页) :
分析:由图形知,在偏离磁场中心时(此时磁场为不均匀磁场)共振信号峰谷值相差较 大,且偏离磁场中心越远则共振信号畸变越大。理认上,外磁场空间分布的均匀性与否对共 振信号的质量影响极大,若磁场不均匀,将会使共振谱线产生附加展宽,一般来说,当磁场 的不均匀性大于 10 时,共振信号会因磁场非均匀展宽而严重变小,甚至消失.因此,要 想观察到清晰的核磁共振信号, 磁场在样品范围内应高度均匀. 原因之一是核磁共振信号由 共振吸收的频率条件hυ = gμB 决定, 如果磁场不均匀, 则样品内各部分的共振频率不相等, 对于偏离υ的原子核则不能参与共振,使得参与共振的原子核数目不足,结果是信号被噪声 所淹没,难以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
100
40
80
30
60
40
20
U
20
10
U
0
0
-20
-10
-40 -0.015 -0.010 -0.005 0.000 0.005 0.010 0.015 0.020
-20 -0.015 -0.010 -0.005 0.000 0.005 0.010 0.015 0.020
t
t
图 4 改变样品位置前后共振信号的变化(左图为离磁场中心近,右图为离磁场中心远)
由于氢核的角动量为: PI = 则氢核的磁矩可求得为: μI = γPI = 2.5256 × 108 Hz/T × 1.0546 × 10−34 J ∙ s = 2.6635J/T 朗德因子的理论值为g N 理论 = 5.5851,则实验测得朗德因子的相对误差为: gN 理论 − gN gN 理论 5.5851 − 5.2732 = 0.06 5.5851 I(I + 1) = 1.0546 × 10−34 J ∙ s
150
60
100
40
50
0
20
U
U
-50
0
-100
-20
-150 -0.015 -0.010 -0.005 0.000 0.005 0.010 0.015 0.020
-40 -0.015 -0.010 -0.005 0.000 0.005 0.010 0.015 0.020
t
t
图 3 改变扫场幅值前后共振信号的变化(左图为改变前,右图为改变后) 2/ 9
0.002
0.004
0.006
0.008
t
t
图 5 不同样品的共振信号(左图为 H 样品,右图为浓度较大的未知样品)
1
分析:由图形可知,样品浓度对共振信号的影响主要是弛豫时间的不同。由于右图的样 品未知(但知道其浓度比 H 样品大) ,故只能作定性比较,即弛豫时间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 减小。 讨论其物理机制: 核磁弛豫过程是自旋核与环境以及自旋核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进行能 量交换的过程.涉及原子核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自旋-旋转相互作用、化学位移各向异性 相互作用、电四极矩相互作用以及标量耦合作用等诸多方面.在水溶液中,氢原子核的环境 中(通称“晶格” )水中的氧原子的质量都远大于氢原子。溶液中等量的氢原子周围平均含 有的晶格杂质越多,质量越大,能量交换就越快,弛豫时间也越短.因此随着溶液浓度的增 大,弛豫时间呈现减小的趋势。 (4)温度对核磁共振的影响 理论上, 核磁共振吸收信号与温度成反比,温度越高粒子差数越小,对观察核磁共振信号越不 利。由于实验室温度在做实验前后改变不大,故没有测量相关数据。 (二)计算氢核的旋磁比 、朗德因子 g N 和磁矩 I 调节出最佳实验观测状态,共振信号如图 6 所示(见下页) :
1
4/ 9
100
50
U
0
-50
-100
-0.002
-0.001
0.000
0.001
0.002
0.003
0.004
t
图 6 H 样品的共振图形
1
实验测量射频场的频率为: υ =19.93767MHz 样品所在处的稳恒磁场强度为: B=0.496T 氢核的旋磁比为: γ= 由于核磁子为: μN = 则氢核的朗德因子为: gN = h γ 6.62606 × 10−34 J ∙ s × 2.5256 × 108 Hz/T × = = 5.2732 2π μN 2 × 3.1415 × 5.051 × 10−27 J/T h × 2π h e × = 5.051 × 10−27 J/T 2π 2mp 2πυ 2 × 3.14159 × 19.93767MHz = ≈ 2.5256 × 108 Hz/T B 0.496T
1/ 9
200
150
150
100
100
50
50
U
0
U
-0.015 -0.010 -0.005 0.000 0.005 0.010 0.015 0.020
0
-50
-50
-100
-100
-150
-150 -0.015 -0.010 -0.005 0.000 0.005 0.010 0.015 0.020
-4
3/ 9
(4)样品浓度对核磁共振的影响 分别测量 c 核样品和浓度更大的样品(样品系老师提供,名称未知) ,得到测量图形如 下:
150
100
100
50
50
U
0
U
0
-50
-50
-100
-100
-0.002
-0.001
0.000
0.001
0.002
0.003
0.004
-0.004
-0.002
0.000
±4.71715 ±16.41641 ±0.00007
U
0.0005
0.0010
0.0015
0.0020
0.0025
0.0030
t
图 9:浓度较大样品横向弛豫时间
由图 8 及图 9 可知,1H 样品的横向弛豫时间为: T2 = 0.63ms 浓度较大样品横向弛豫时间为:
100
80
60
U
40 20 0 -20 0.0000
0.0005
0.0010
0.0015
0.0020
0.0025
0.0030
0.0035
0.0040
t
图 8: H 样品的横向弛豫时间
1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0.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