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2.学习核磁共振性质的测量方法;3.掌握核磁共振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仪器和用具核磁共振仪、样品管、场频中心标记物、标定试剂、样品转速调节器、计算机等。

三、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利用磁共振现象进行的一种物质结构、原子核的环境等信息的研究方法。

通过在静磁场中施加射频场,使样品的原子核进行磁共振,进而测量其共振频率和化学位移,从而得到相关的物理和结构性质。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样品制备:在样品管中配制好待测物质溶液;2.实验准备:打开核磁共振仪电源,调节磁场强度和均匀性;3.校准:使用场中心标记物调整磁场的中心频率;4.样品激磁: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的样品室中,进行样品激磁操作;5.信号获取:通过调整射频场的频率和强度,使样品核的共振信号最大化;6.信号处理:将获取的信号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频谱图和相关参数;7.数据记录:记录样品的共振频率、化学位移等相关参数。

五、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中,我们选取了甲醇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

首先进行了磁场强度的校准,通过调整磁场的中心频率,使得样品的共振频率能够与参考标记物的共振频率相匹配。

接下来,进行了样品的激磁操作。

通过将样品放入样品室中,使其置于强磁场中,样品中的原子核开始进行自旋共振。

在信号获取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整射频场的频率和强度,使样品核的共振信号最大化。

当共振发生时,仪器会发出响应信号,我们利用该信号来调整射频场的参数,确保信号最强。

通过对获取的信号进行处理,我们得到了甲醇样品的核磁共振频谱图。

在频谱图中,可以观察到不同核的共振峰,通过测量共振峰的位置和间距,可以得到样品的化学位移和相关的物理属性。

六、实验结果和结论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我们成功获得了甲醇样品的核磁共振频谱图。

通过测量共振峰的位置和间距,我们得到了样品的化学位移和相关的物理属性。

实验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一)核磁共振(二)脉冲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成像第一部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核磁共振磁共振是指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或原子核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对电磁辐射能的共振吸收现象。

如果共振是由原子核磁矩引起的,则该粒子系统产生的磁共振现象称核磁共振(简写作NMR );如果磁共振是由物质原子中的电子自旋磁矩提供的,则称电子自旋共振(简写ESR ),亦称顺磁共振(写作EPR);而由铁磁物质中的磁畴磁矩所产生的磁共振现象,则称铁磁共振(简写为FMR )。

原子核磁矩与自旋的概念是1924年泡利(Pauli )为研究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而首先提出的。

核磁共振现象是原子核磁矩在外加恒定磁场作用下,核磁矩绕此磁场作拉莫尔进动,若在垂直于外磁场的方向上是加一交变电磁场,当此交变频率等于核磁矩绕外场拉莫尔进动频率时,原子核吸收射频场的能量,跃迁到高能级,即发生所谓的谐振现象。

研究核磁共振有两种方法:一是连续波法或称稳态法,使用连续的射频场(即旋转磁场)作用到核系统上,观察到核对频率的感应信号;另一种是脉冲法,用射频脉冲作用在核系统上,观察到核对时间的响应信号。

脉冲法有较高的灵敏度,测量速度快,但需要快速傅里叶变换,技术要求较高。

以观察信号区分,可观察色散信号或吸收信号。

但一般观察吸收信号,因为比较容易分析理解。

从信号的检测来分,可分为感应法,平衡法,吸收法。

测量共振时,核磁矩吸收射频场能量而在附近线圈中感应到信号,则为感应法;测量由于共振使电桥失去平衡而输出电压的即为平衡法;直接测量共振使射频振荡线圈中负载发生变化的为吸收法。

本实验用连续波吸收法来观察核磁共振现象。

2.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学描述核角动量P 由下式描述, (1) 式中,)1(+=I I P π2h =I 是核自旋磁量子数,可取0,1/2,1,...对H 核,I=1/2。

核自旋磁矩μ 与P 之间的关系写成P⋅=γμ (2) 式中,称为旋磁比e 为电子电荷;p m 为质子质量;J g 为朗德因子。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核磁共振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样品进行核磁共振(NMR)测试,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获取样品的结构和化学环境等相关信息,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由射频电磁场引起磁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共振现象。

在NMR实验中,常用的原子核有氢核(^1H)、碳-13核(^13C)等。

当样品置于恒定磁场中时,原子核会产生不同的能级。

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与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从而在仪器上检测到信号。

化学位移是NMR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原子核周围电子云密度的差异。

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原子核,其共振频率会有所不同,表现为在谱图上的化学位移不同。

此外,耦合常数也是NMR谱图中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相邻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核磁共振波谱仪样品管移液器2、试剂测试样品(如某种有机化合物)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

将溶液转移至样品管中,确保样品管内无气泡。

2、仪器调试打开核磁共振波谱仪,设置仪器参数,如磁场强度、射频频率等。

进行匀场操作,使磁场均匀性达到最佳状态。

3、样品测试将样品管放入仪器中,启动测试程序。

等待仪器采集数据,获取NMR谱图。

4、数据处理对所得谱图进行基线校正、相位调整等处理。

标注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等重要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氢谱(^1H NMR)分析观察谱图中的峰形、峰位和峰强度。

根据化学位移值确定不同类型的氢原子。

分析耦合常数,判断相邻氢原子的关系。

例如,在某有机化合物的氢谱中,化学位移在 10 ppm 附近的峰可能归属于甲基上的氢原子,而在 70 ppm 附近的峰可能归属于苯环上的氢原子。

耦合常数的大小和模式可以提供关于氢原子之间连接方式的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一、引言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式的医学成像技术,常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MRI扫描实验,了解MRI的工作原理和影像生成过程。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包括磁共振设备模型、水样品、图像处理软件等。

2. 实验方法:
a. 将水样品放入磁共振设备中。

b. 使用磁场梯度和射频脉冲来激发水样品的核自旋。

c. 采集信号,并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生成MRI图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成功生成了水样品的MRI图像。

在图像中,我们观察到不同组织的信号强度和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MRI图像,可以发现水样品内部的结构特征,如脂肪、肌肉等组织的分布情况。

四、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模拟MRI扫描,深入理解了MRI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影像生成过程。

MRI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可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五、参考文献
1. Smith A,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10.
2. Brown C, et al. Introduction to MRI Technology. London: Springer, 2015.
六、致谢
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实验的支持与帮助。

以上为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小组成员:一.实验目的1.了解磁共振设备结构。

2.了解磁共振设备软件的使用。

3.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的T1,T2值。

二.实验原理1.本实验所使用小型核磁设备磁场强度为0.5T。

2.该设备包括谱仪,射频柜,梯度柜和一个主机。

其中谱仪中有线圈,样品通过试管放在谱仪中进行检测。

梯度柜有三个旋钮调整磁场的均匀性。

3.核磁成像的原理是根据物质中的氢原子成像,自由水所表现出的特征是T1和T2均长,即含水量多的物质T1,T2均长。

三.实验步骤1.开启总电源,开主机。

2.待设备正常工作后,进入数据采集界面。

3.打开射频柜,将被测样品放入试管中,放入谱仪。

4.测量T2.(1)调整中心频率,由于刚开机,噪音大,所以需要过一段时间之后调整中心频率。

(2)选择硬脉冲序列,将采集到的信号累加,进行FFT变化,在一维处理中选择设置中心频率,点击波峰处,将此操作重复,直至其中心频率为0,或者信号的实部和虚部两条曲线无相交。

此步骤目的为将久为开机的设备从偏共振状态变为共振状态。

(3)寻找P1,P2值,其中P1为90°脉冲的作用时间,P2为180°脉冲的作用时间,其寻找方法为将界面调至模数据,累加,在采样菜单下改变P1值,当P1值从小到大变化时,对应模数据左端点的值先变大后变小,找到最大值P1和零值P2,一般P1=1/2P2.(4)选择硬脉冲CPMG序列,填入步骤5中所测得的P1,P2值,并且调整其他数值。

其中,根据经验,D1=300,D2=600,D1为90°脉冲和180°脉冲之间的间隔,D2为180°脉冲之间的间隔,C1为180°脉冲个数,TD为坐标轴中显示的时长,RG为接受增益,一般设置为2,增加C1可使回波能够衰减为0。

设置完这些参数后,累加,观察所示波形,若回波噪音过大或不能衰减为0,需重新设置步骤(4)中的参数,保存.fid文件,退出该数据采集软件。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用于研究核自旋和分子结构的重要实验技术。

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样品中的核自旋进行分析,以便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实验原理:核磁共振实验基于核自旋的特性。

当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核自旋会进入不同的能级态,其能级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能级跃迁来获得。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核磁共振仪器来探测核自旋间能级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得到与样品相应的核磁共振谱。

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a. 选择合适的样品,确保样品具有核自旋。

b. 准备样品溶液,使样品均匀溶解于溶剂中。

2. 仪器操作:a. 打开核磁共振仪器,确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b. 将样品放置于核磁共振仪器中,保证样品与仪器之间的正常接触。

3. 参数设置:a. 设置核磁共振的相关参数,如磁场强度、扫描频率等。

b. 根据样品的特性设置相关的扫描模式和参数。

4. 开始扫描:a. 启动核磁共振扫描,并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变化。

b. 记录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频率等相关数据。

5. 数据分析:a. 基于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核磁共振谱的分析。

b. 利用相关的核磁共振谱图谱进行比对和验证。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本实验的核磁共振扫描,我们得到了样品的核磁共振谱。

在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峰信号,这些峰信号代表了样品中不同核自旋的能级跃迁情况。

通过对这些峰信号的位置、强度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推断出样品中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等信息。

此外,通过对核磁共振谱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些与样品性质相关的参数,比如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

这些参数对于研究样品的动力学、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结论:核磁共振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成像实训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实训报告

一、引言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性、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技术,在现代医学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我们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参加了核磁共振成像实训课程。

本文将详细记录实训过程,总结实训收获,并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二、实训内容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实训首先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包括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成像过程、成像参数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共振特性,通过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核,并检测其发射的信号,从而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2.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实训过程中,我们参观了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了解了设备的结构、功能及操作流程。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患者摆放、射频脉冲序列选择、成像参数设置等。

3.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训重点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密度加权成像等。

我们学习了不同加权成像的特点及临床应用,如T1加权成像在显示骨骼、肌肉等方面具有优势,T2加权成像在显示水肿、肿瘤等方面具有优势。

4. 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实训课程还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包括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

我们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了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实训,我们对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设备、技术及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平。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们亲自动手操作核磁共振成像设备,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3. 拓宽了视野实训课程使我们了解到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四、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核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如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脑积水、癫痫等。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核磁共振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样品的核磁共振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深入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掌握核磁共振仪器的操作方法,并获取有关样品的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信息。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 NMR)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射频场作用下发生能级跃迁的现象。

当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其核自旋会产生不同的能级。

如果在垂直于外磁场的方向上施加一个射频场,且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从而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对于氢原子核(质子)来说,其自旋量子数为 1/2,在外磁场中会产生两个能级。

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为:ω =γB其中,ω 是射频场的角频率,γ 是核的旋磁比,B 是外磁场强度。

通过测量共振吸收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可以获取关于样品中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分子结构等信息。

三、实验仪器与样品本次实验使用的仪器为_____型核磁共振仪。

仪器主要由磁场系统、射频发射与接收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等组成。

实验所用的样品为_____溶液。

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适量的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成均匀的溶液,并装入核磁共振样品管中。

2、仪器调试打开核磁共振仪,设置合适的磁场强度、射频功率、扫描时间等参数,进行仪器的预热和调试。

3、样品测量将样品管放入仪器的检测区域,启动测量程序,记录核磁共振信号。

4、数据处理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基线校正、峰面积积分、化学位移标定等,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共振图谱得到的核磁共振图谱显示了多个吸收峰,每个峰的位置和强度都反映了样品中不同化学环境下氢原子的信息。

2、化学位移通过对峰位置的测量和与标准物质的对比,确定了样品中各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值。

化学位移的差异表明了氢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的不同,从而反映了分子结构的特点。

3、峰面积积分对各吸收峰的面积进行积分,积分值与相应氢原子的数量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成 绩: 班级: 姓名 同组者: 教师:
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目的】
1、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理解磁体的中心频率和拉莫尔频率的关系,并掌握拉莫尔频率的测量方法;
3、掌握梯度回波序列成像原理及其成像过程;
4、掌握弛豫时间的计算方法,并反演 T1和T2谱。

【实验原理】
一.核磁共振现象
原子核具有磁矩,氢原子核在绕着自身轴旋转的同时,又沿主磁场方向B 0作圆周运动,将质子磁矩的这种运动称之为进动,如图1所示。

图1 质子磁矩的进动
在主磁场中,宏观磁矩像单个质子磁矩那样作旋进运动,磁矩进动的频率符合拉莫尔(Larmor )方程:.
0/2f B γπ=
二、施加射频脉冲后(氢)质子状态
当生物组织被置于一个大的静磁场中后,其生物组织内的氢质子顺主磁场方向的处于低能态而逆主磁场方向者为高能态。

在低能态与高能态之间根据静磁场场强大小与当时的温度,势必要达到动态平衡,称为“热平衡”状态。

这种热平衡状态中的氢质子,被施以频率与质子群的旋进频率一致的射频脉冲时,将破坏原来的热平衡状态。

施加的射频脉冲越强,
持续时间越长,在射频脉冲停止时,M离开其平衡状态B0越远。

如用以B0为Z轴方向的直角座标系表示M,则宏观磁化矢量M平行于XY平面,而纵向磁化矢量Mz=0,横向磁化矢量Mxy最大,如图2所示。

这时质子群几乎以同样的相位旋进。

施加180°脉冲后,M与B0平行,但方向相反,横向磁化矢量Mxy为零,如图3所示。

图2 90°脉冲后横向磁化矢量达到最大
图3 180°脉冲后的横向磁化分量为0
三、射频脉冲停止后(氢)质子状态
脉冲停止后,宏观磁化矢量又自发地回复到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之为“核磁弛豫”。

当90°脉冲停止后,M仍围绕B0轴旋转,M末端螺旋上升逐渐靠向B0,如图4所示。

图4 90度脉冲停止后宏观磁化矢量的变化
1. 纵向弛豫时间(T1)
90°脉冲停止后,纵向磁化矢量要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测量时间距射频脉冲终止的时
间越长,所测得磁化矢量信号幅度就越大。

弛豫过程表现为一种指数曲线,T1值规定为M z 达到最终平衡状态63%的时间,如图5所示。

图5 纵向弛豫时间T1
T1进一步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只有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由于质子从射频波吸收能量,处于高能态的质子数目增加,T1弛豫是质子群通过释放已吸收的能量,以恢复原来高低能态平衡的过程,T1弛豫也称为自旋-晶格弛豫。

2. 横向弛豫时间(T2)
90°脉冲的一个作用是激励质子群使之在同一方位,同步旋进(相位一致),这时横向磁化矢量Mxy值最大,但射频脉冲停止后,质子同步旋进很快变为异步,旋转方位也由同而异,相位由聚合一致变为丧失聚合而各异,磁化矢量相互抵消,Mxy很快由大变小,最后趋向于零,称之为去相位。

横向磁化矢量衰减也表现为一种指数曲线,T2值规定为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其原来值37%所用的时间,如图6所示。

图6 90度脉冲停止后宏观磁化矢量的变化
四、核磁共振成像
在弛豫过程中通过测定横向磁化矢量Mxy可得知生物组织的磁共振信号。

横向磁化矢量Mxy垂直并围绕主磁场B0以Larmor频率旋进,按法拉第定律,磁矢量Mxy的变化使环绕在人体周围的接收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可以放大的感应电流即MR信号。

90°脉冲后,由于受T1、T2的影响,磁共振信号以指数曲线形式衰减,称为自由感应衰减
(free induction decay,FID),如图7。

图7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磁共振信号的测量只能在垂直于主磁场的XY平面进行。

由于脉冲发射和接收生物组织原子核的共振信号不在同一时间,而射频脉冲和生物组织发生的共振信号的频率又是一致的,因此,可用一个线圈兼作发射和接收。

由于Mxy指向或背向接收线圈,MR信号或正或负,横向磁化矢量转动,在接收线圈中出现周期性电流振荡,这些振荡为正弦波并逐渐阻尼(阻尼指信号幅度随时间减弱),幅度的变化可用信号演变来表示。

由于质子和质子的相互作用(spin-spin),自由感应衰减的时间为T2,质子和质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自由感应衰减的时间为T′2,T′2显著短于T2。

在一个磁环境中,所有质子并非确切地有同样的共振频率。

在一个窄频率带,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代表叠加到一起的正弦振荡,用数学方法(傅里叶变换)可把这一振幅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变成振幅按频率分布而变化的函数,后者即MR波谱,见图8。

图8 傅立叶变换
振幅随时间而降低的正弦信号经傅里叶变换后用窄细的钟形波为代表。

由于振幅演变的起始值取决于横向磁矩,而该磁矩又取决于特定组织体素(voxel)中受激励原子核的数目,因此波峰高度(信号强度)代表质子密度N(H),如质子群为纯水且主磁场又很均匀,则质子群共振频率只有1个,钟形波为一直线。

如由于质子群的自旋-自旋作用及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在频率域座标上就不是一直线,而表现为一钟形波,其宽度与T′2成反比,即钟形波越宽,T′2越短,而钟形波最宽处为其共振频率。

【实验装置】
NMI20台式磁共振成像仪;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
【实验内容】
1 测量乙醇和汽油混合溶液的横向弛豫时间T2
(1)配置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乙醇质量含量分别为0%、20%、50%、80%、100%。

(2)系统参数和脉冲参数的设置
(3)CPMG实验
(4)弛豫信号反演
(5)分析不同浓度乙醇和水混合液T2的区别。

【数据记录及处理】
1 测量乙醇和汽油混合溶液的横向弛豫时间T2
运行NMI20的分析软件,寻找中心频率和硬脉冲宽度,并设置其他参数后,调入CPMG序列界面进行采样并提取回波峰点,然后进行弛豫信号反演。

表一乙醇和水混合溶液的横向弛豫时间T2
乙醇浓度峰起始
时间
峰顶时

峰结束
时间
峰面积比例
0% 2477.08 2718.59 2983.65 14735.06 1
14735.06
20% 705.48 811.131 1072.27 411.572 0.031 20% 1417.47 2056.51 2595.02 12952.15 0.969
13363.72
50% 509.414 613.591 849.753 405.321 0.032 50% 1123.32 1707.35 2257.02 12374.46 0.968
12779.78
80% 367.838 422.924 533.67 91.321 0.007 80% 1232.85 1707.35 2154.43 12191.62 0.773
12282.94
100% 1629.75 1963.04 2364.49 11037.78 1
11037.78
比率-浓度关系图
【思考与讨论】
1.什么是核磁共振,描述磁共振产生的基本原理;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答: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在高强度磁场作用下,可吸收适宜频率的电磁辐射,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的现象。

如1H、3H、13C、15N、19F、31P等原子核,都具有非零自旋而有磁距,能显示此现象。

由核磁共振提供的信息,可以分析各种有机
和无机物的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
下的进动,而其产生的条件是:核有自旋;外磁场,能级分裂。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

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物体内进动的氢核(即H+)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

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

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

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这就是核磁共振成像。

2.分析磁场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对共振信号的影响?
答:不均匀的磁场会在样品内形成局部磁场,它将加剧磁化强度横向分量进动,相位失配的过程,使共振信号产生附加的展宽。

【实验总结】
此实验实验原理非常复杂,但是由于是全电脑自动处理数据,所以总体感觉实验很轻松,实验结果也很明显,后期数据处理上也不难。

但是在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进一步了解后,明白了核磁共振的重要性及其在各领域的影响,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