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诊断及MR表现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诊断及MR表现
• 好发部位多发小出血灶,脑肿胀。
男性,21岁,外伤。
鉴别诊断多发性硬化(MS)
• 胼胝体是MS早期好发部位之一。
• 临床症状:空间与时间的多发性。
• 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炎性脱髓鞘的过程,典型病变较小,累及 深层白质,典型征像:Dawson’s finger征、煎蛋征、晕 圈征、开环征。
• 累及到胼胝体可有条纹征、点线征,累及压部时可有倒逗号 征。
• 急性期:T2WI高信号,弥散受限,可见强化;胼胝体体积增大尤其是膝部膨胀性改变。
• 亚急性期:中层变性,出现坏死囊变,特征性“三明治”改变。
• 慢性期胼胝体萎缩变薄,以体部明显,于膝部、体部中心夹层呈带状、小囊样长T1长T2信 号。
• 病灶对称分布。
鉴别诊断梗死
• 胼胝体梗死最常见的部位是压部,且最常见于胼胝体的中间部位。 • 胼胝体有双侧供血的特点,因此梗死病灶一般具有偏侧、局灶分布的特征。 • 多伴除胼胝体之外其他区域的梗死。 • 亚急性期可见强化。 • 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弥散受限。 • 治疗后病灶可吸收变小。 •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 预后较好。
临床表现
• RESLES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与其病因有关,多呈脑炎或脑 病的表现,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精神异常、意识状态改 变(轻重不等)和癫痫发作,此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以及视觉 相关症状也有较多报道。
• 一般认为,胼胝体后部的神经纤维主要联系双侧的视觉皮质。虽然 缺乏有力证据,但一些学者认为患者的视觉障碍可能与SCC(主要 功能为加工和传递视觉信息)受损有关,主要包括视幻觉、间歇性 视觉模糊、无痛性视力减退、视野缺损、部分视野失认和视记忆障 碍等。但由于许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状态改变,这一表现常 被掩盖。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临床分析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临床分析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临床分析张新颖;孙文秀;高玉兴;马爱华;温兆春;席加水;王学禹【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1例RESLES儿童,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随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1例患儿中男7例、女4例,年龄(6.24±1.41)岁(8个月~11岁),1型RESLES 8例、2型RESLES 3例.最常见的病因为惊厥发作和感染.除原发病表现,意识障碍是突出的临床表现,其余神经系统表现均轻微或无.8例1型RESLES患儿头颅磁共振(MRI)显示胼胝体压部椭圆形病灶,3例2型RESLES患儿显示整个胼胝体、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广泛受累,病灶特征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 FLAIR像、DWI高信号,ADC 低信号.所有患儿复查时(间隔4~30 d)原有病灶均完全消失.随访2个月~3年6个月,头颅MRI均正常.结论儿童RESLES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头颅MRI,尤其是DWI序列,突出特征为胼胝体压部伴或不伴双侧脑白质的对称性高信号.RESLES预后良好,应避免过度治疗.【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5(033)011【总页数】5页(P924-928)【关键词】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磁共振成像;儿童【作者】张新颖;孙文秀;高玉兴;马爱华;温兆春;席加水;王学禹【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山东济南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山东济南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山东济南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山东济南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山东济南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山东济南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山东济南250021【正文语种】中文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是一个新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根据其受累部位可分为2种类型,1型多见,表现为仅有胼胝体压部受累;2型少见,除胼胝体压部受累外,其他部位脑白质也可累及[1]。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症影像与临床诊断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症影像与临床诊断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症影像与临床诊断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 ( RESLES) 是由 Garcia-Mon-co 等于 2011年提出的一种由各种病因引起的累及胼胝体压部的临床影像综合征。

因其临床演变和结局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临床轻微脑炎或脑病,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缺失症状,演变过程中可伴随胼胝体外( 如脑干) 病灶出现,从而导致预后不良。

RESLES 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代谢紊乱( 低钠血症和严重低血糖) 、高原性脑水肿、癫痫发作和抗癫痫药物的使用,以及其他少见病因,比如自身免疫性脑炎及剖宫产术后。

RESLES 常有前驱感染史,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与其病因有关,多表现为发热,伴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共济失调、嗜睡、昏迷、视觉障碍等,好发于中青年,儿童也并不少见。

此外,视觉相关症状也有报道。

目前RESLES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由于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胼胝体是脑内最大的联合纤维,向两侧放射到半卵圆中心,其纤维排列紧密且走行一致,与周围组织相比,胼胝体压部的髓鞘水含量较多,但其调节水电解质失衡的自身保护机制可能不足,因此可能更容易发生细胞毒性水肿其影像学特点显示其病理生理机制是胼胝体压部的细胞毒性水肿。

胡小辉等认为可能致病机制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低钠血症、低血糖、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功能紊乱、药物毒性等致胼胝体压部细胞周围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细胞毒性水肿。

胼胝体病变长T1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尽管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但 MRI 上病变累及部位、形态、信号表现基本相似。

主要表现为累及胼胝体压部且居中,胼胝体其他部分不受累及,病灶呈类圆形,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及 FLAIR呈稍高信号,DWI 上呈明显高信号,相应表观扩散系数( ADC) 图呈低信号,由于未破坏血脑屏障,增强后未见强化。

DWI呈孤立性、边界清楚、信号均匀一致的高信号,呈短暂性的,自然病程平均 20 天左右。

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

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

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胼胝体发育不良(corpus callosum agenesis)是一种罕见的脑部发育异常,其特征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未能完全形成。

这种异常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发育和认知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这一疾病。

1. 影像学检查。

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首先依靠影像学检查,如MRI(磁共振成像)。

通过MRI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大脑结构,包括胼胝体。

在正常情况下,胼胝体应该清晰可见,但在发育不良的情况下,可能完全缺失或部分缺失。

因此,MRI成像是诊断胼胝体发育不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2. 神经系统体征。

除了影像学检查,医生还需要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

胼胝体发育不良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协调障碍、智力发育迟缓、言语障碍等症状。

这些体征的存在可以进一步支持诊断。

3. 家族史。

有些胼胝体发育不良患者可能存在家族史,即其家族中有其他成员也患有相似的神经发育异常。

因此,患者的家族史也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4. 心理测评。

通过心理测评,可以评估患者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这对于诊断和治疗胼胝体发育不良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体征、家族史和心理测评。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胼胝体发育不良,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能够对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有所帮助,提高对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1例并文献学习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1例并文献学习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1例并文献学习发表时间:2017-04-19T15:54:02.2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期作者:刘婷婷[导读] 结合临床资料、病灶部位和转归不难诊断;此类患儿经及时正规治疗,预后良好,应提高早期认识,避免患儿临床过度检查及治疗。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 271000)【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296-011.病历资料患儿,男,5岁2月。

因“发热伴头痛、头晕5天”于2016年8月22日人院。

患儿5d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8℃;诉头痛,以前额部为主,时有头晕,有非喷射性呕吐,无视物模糊,无咳嗽、腹痛及抽搐。

在门诊静点“头孢呋辛、利巴韦林、q12h的甘露醇”等药物治疗无好转,遂收入院。

患儿一月前曾诊断病毒性脑炎,门诊治疗后好转,无其他病史。

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T 37.2℃ p102次/分,R20次/分,血压90/60mmHg,体重21kg。

神志清楚,精神反应欠佳,咽部充血,颈抵抗(+),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Brudzinski征、Kernig征弱阳性;其他体征未见明显异常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3.72×109/L,N0.674,L 0.288,CRP21mmol/L,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血钠139mmol/L,钾5.2mmol/L,氯101mmol/L。

腰穿CSF检查:WBC 10×106/L,蛋白283mg/L,糖3.39mmol/L,氯化物123mmoL/L;脑脊液培养阴性。

内毒素、降钙素原均正常范围,心电图、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示:清醒记录中出现较多阵发性短程中幅5~6周/秒θ波。

头颅MR示:两侧大脑半球对称,胼胝体压部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及DWI高信号影,范围约1.6cm×1.2cm×1.4cm。

胼胝体病变临床与影像分析

胼胝体病变临床与影像分析

胼胝体病变临床与影像分析标签:胼胝体病变;影像分析;临床诊断胼胝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形成于胚胎时期,分嘴、膝、体及压四部。

胼胝体纤维越过中线后,进入大脑半球,经嘴、膝部的纤维连接双侧额叶前部,经体部的纤维连接双侧额叶后部和顶叶,经压部的纤维连接双侧颞叶及枕叶。

胼胝体上可发生多种疾病,临床上可产生多种的神经症状,但多无特征性表现。

临床可见胼胝体血管病,先天性胼胝体发育不全,胼胝体变性,多发硬化,脂肪瘤,肿瘤等各种疾病。

CT、MRI检查可帮助准确定位、并作出明确的定性诊断。

1胼胝体血管病胼胝体前4/5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胼周动脉及其A1段供血,后1/5由大脑后动脉发出的后胼周动脉供血。

李向新等认为胼胝体缺血的常见原因有:①动脉血管痉挛;②动脉栓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③胼胝体穿支动脉的栓塞。

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故在胼胝体血管病患者中多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一般认为胼胝体前1/3损害,引起失写、失语及精神障碍、人格改变等;中1/3损害,可发生失用症、不能完全精细运动、共济失调等症状;后1/3纤维连接两侧视听区,损害可引起偏盲。

也有人认为,膝、体部梗死因为临近旁中央小叶而出现单侧下肢瘫及尿潴留或失禁;精神症状是因为病变主要累及额、颞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但胼胝体梗死常常有神经精神症状。

主要是大脑半球失连接综合征,其他的特殊表现诸如对侧意向运动性失用、Borin氏陌生手综合征等。

CT平扫主要表现为胼胝体区局灶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影,呈圆形或卵圆形或条带状。

MRI可更早、更好地显示梗死灶,在T1WI 像呈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弥散加权像显示高信号。

增强扫描对于梗死灶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在梗死后5~6天即可出现增强现象,绝大多数梗死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胼胝体出血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原因外,尚有动静脉畸形、外伤等。

CT平扫可见明确高密度影像。

有报道出血以体、膝部多见。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1例报告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1例报告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1例报告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神经内科(454000)是明启成红学黄宝和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又称为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的临床轻微脑炎/脑病(Clinically mild encephalitis/encephalopathy with a 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MERS),是一种由各种病因引起累及胼胝体部的临床影像综合征,目前国内对该病的报道较少[1],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因“言语不清、四肢麻木无力4h”于2014年10月13日入院。

4h前,患者正在矿井下工作时出现言语不清,感舌根发硬,说话含糊,流涎,四肢麻木无力,以左侧明显,能行走,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复视、呛咳、抽搐等症状,约1h前症状缓解,。

既往体健,吸烟4年,2支/天,少量饮酒,未婚。

体检:体温36.4℃,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6/86mmHg,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

神经系统:神志清,言语清,额纹对称,眼球活动灵活,瞳孔等大,直径3mm,光反射灵敏,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面部感觉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感觉正常,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均正常,昂白氏征(-),腱反射(++),病理征(-)。

入院后化验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正常,抗核抗体谱正常,肿瘤标志物正常,心电图正常。

脑脊液:压力115mmH2o,常规,颜色清,细胞数0,潘氏实验阴性,蛋白0.5g/L,糖3.2mmol/L,氯化物119,IgG指数1.01(正常<0.85),24小时鞘内合成率12mg/24h(正常-9.9—3.3mg/24h),寡克隆区带(-),水通道蛋白4抗体(-),髓鞘碱性蛋白1.3μg/L(正常<3.5μg/L)。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文献回顾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文献回顾

刘兰昕,程敏
Abstract
Objective: We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n children with 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 (RESLES)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LES in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experiences for clinician. Method: We performed literature search from PubMed to identify the children with RESLES reports from January 2016 to October 2020. And then we summarized the clinico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RESLES in children. Result: Twenty-seven child-onset RESLES cases were reviewed from available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case we have. 66.7% of the cases (18/27) were reported in Asia, especially in Japan (9/27). Ages varied between 7 h and 14 years old with a 1:1.7 male-to-female ratio. The major cause was infection by virus or bacteria. Fever and seizure were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92.6% patients recovered completely (25/27), and the prognosis of one case was not reported, while the other had residual neurologic sequelae. Conclusion: The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Child-onset RESLES is 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and restricted diffusion, with or without white matter lesion and other involved lesions in the corpus callosum. The prognosis is often well, while the clinical findings are not specifatment pl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MRI诊断及鉴别诊断黄正旺,王文新,钱向东,常莎,郑晓昀(广东同江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300)MRI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ildren Reversible Lesions of the Corpus Callosum SyndromeHUANG Zheng-wang, WANG W en-xin, QIAN Xiang-dong, CHANG Sha, ZHENG X iao-yan (Guangdong Tongjiang Hospital Radiology,Foshan528300 China)A bstract:Objective To in ve stig ate the c h ild re ve rsib le corpus callosum le sio n syndrom e (RESLES) M R I im aging features and c lin ic a l m anifestations,provide reference fo r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o f the disease in the fu tu re.Methods O ctober2013 -the h o sp ita l w here the author co llected in p e d ia tric patients diagnosed RESLES2015 d u rin g O ctober,the c h ild re n were re tro sp e ctive ly analyzed c lin ic a l data and im aging data sum m arized RESLES diagnostic M R I features.Results10 cases o f c h ild re n w ith the m ain sym ptom s in c lu d e fe ve r,d ia rrh e a,v o m itin g,convulsions,le th a rg y;e tio lo g y exam ination revealed2 pa tie n ts o f H R Y, 2 patients as M P, 1 patients was IN F A;cerebrospinal flu id showed no a b n o rm alityh e a lth;e le ctro lyte s fo u n d fo u r cases o f c h ild re n as h yponatrem ia;E E G m a in ly fo r each guide d iffu se spread o c c ip ita l wave background P ianm an;h o sp ita l stay was(5.6±1.2) d;prognosis are good.F irs t M R I le sio n site m a in ly corpus callosum, 1 p a tie n t w ith sem iovale in ju re d;D W I prom pt re s tric te d d iffu s io n, high sig n a l,T1W I showed s lig h tly m ain signal,and 1 case showed no abnorm alities;T2W I m a in ly higher sig n a l,and 1 high sig n a l; 1 case M ERS type,the rest are type I.Conclusion A fte r treatm ent,the review strongly suggest th a t the lesion site abnorm al signal disappears,no sp e cific c lin ic a l,M R I exam ination has ce rta in ch a ra cte ristics,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e ffica cy and prognosis.Keywords:M R I;R e v e rs ib ility o f the Corpus C allosum Syndrom e;P e d ia tric P atients;EEG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M R I影像特征及临床表现,为今后该病的及早诊治 提供可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笔者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所在医院确诊为RESLES的儿童患者,回顾分析患儿 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总结RESLES诊断中M R I特点。

结果本组10例患儿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呕吐、抽 搐、嗜睡;病原学检查发现2例患儿为H RV,2例患儿为MP, 1例患儿为IN FA;脑脊液均无异常状况;电解质检查发 现4例患儿为低钠;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各导弥漫性波及枕区背景波偏慢;住院时间为(5.6 ± 1.2)d;预后评估均为良 好。

首次M R I病灶部位主要为胼胝体压部,1例患儿伴有半卵圆中心受伤;D W I提示弥散受限,呈高信号,T1W I主 要呈稍低信号,1例无明显异常;T2W I主要为稍高信号,1例为高信号;1例为MERS I I型,其余均为I型。

治疗后 复查均提示病灶部位异常信号消失。

结论RESLE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 R I检查具有一定特征,能用于评估疗效 和预后。

关键词:M R I;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儿童患者;脑电图中图分类号:R742.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74(2016)20-3767-032011年,国外学者提出了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 征(RESLES)这一临床与影像学新综合征,该综合征表现为 脑病或脑炎症状,即伴发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轻微脑炎/脑病(MERS)[1]。

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抽搐等脑病症状。

磁 共振成像(MRI)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使头颅M R I成为MERS 临床主要诊断方法。

使用M R I诊断最初发现磁共振扩散加 权成像(DWI)高信号是MERS主要特征,之后又有学者发现 胼胝体压部受累只是部分受累区域,此外可能有胼胝体及 中央区白质受累[2]。

因该病有良好预后,影像学特征相似,因此外国学者提出了 MERS谱系概念,将MERS分为I型和0n型。

目前国内尚未对m e r s ii型命名,也无m e r s ii概念。

RESLES在临床上少见且病因复杂,有必要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笔者将M R I应用在该综合征诊断中。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RESLES患儿共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10(5.2±1.3)岁。

神经系统症状病程(l~8)d,主要症状包括急性感染、抽搐、嗜睡、谵妄、发热、咳嗽等。

均行病原学检查、脑电图检查等。

排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及不愿配合研究者[3]。

1.2仪器与方法使用SIEMENS ava n to l.5T M R I磁共振扫描仪,头颅线圈。

扫描前准备:年龄<5岁的患儿给予镇静制动剂,于扫描前〇.5h给予水合氯醛(10%)或行保留灌肠镇静,剂量为(0.4~0.5)m]/kg。

增强患儿行留置针(24G)外周静脉穿刺;静脉推注对比剂按0.2ml/kg体重用药。

扫描范围:颅底听眦线至头顶。

使用SffiMENS avanto 1.5T M R I;所有患儿均平扫,其中3例为增强扫描,序列:横断位T1W I,T2W I,D W I序列及T2FLAIR序列以及矢状位T2W I序列,八通道头相控阵线圈[l T2W I 1.5T使用快速回复自旋回波序列(FEFSE-XL/90); D W I用SE-EPI。

增强扫描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 I序列,层厚取5.0mm,间隔为0.5mm,矩阵为 256 x256,视野 30 x30。

1.3治疗急性感染起病的患儿均接受抗生素治疗,抽搐患儿均接受抗惊厥治疗,所有入选患儿均未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和激素治疗。

间隔(7~30)d来院行头颅M R I复查。

1.4观察指标观察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查、脑电图等检查结果;观察M R I诊断指标。

2结果2.1本组10例患儿病原学、脑电图等检查情况本组患儿急性期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呕吐、抽搐、嗜睡等。

病原学检查发现2例患儿为H RV,2例患儿为MP,1例患儿为IN FA;脑脊液均无异常状况;电解质检查发现4例患儿为低钠;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各导弥漫性波及枕区背景波偏慢;住院时间为(5.6 ± 1.2)d;预后评估均为良好。

见表1。

表110例患儿病原学、脑电图等检查情况序号年龄性别急性期症状病原学脑脊液电解质脑电图住院时间预后是否良好12男腹泻、发热、嗜睡、抽搐HRV无异常低钠(130.34mmol/L)各导弥漫性慢波6是26男呕吐、嗜睡、发热、抽搐MP无异常低钠(130.34mmol/L)同上8是38男吐泻、谵妄、抽搐无异常无异常枕区背景波偏慢7是42男嗜睡、抽搐、发热HRV无异常无异常各导弥漫性慢波6是53女抽搐、阵咳无异常低钠(130.5mmol/L)同上4是612女抽搐、呕吐无异常无异常枕区背景波偏慢4是710女发作性肢体麻木无异常无异常各导弥漫性慢波6是87男呕吐、嗜睡、抽搐INFA无异常无异常枕区背景波偏慢6是97女反应迟钝、头痛、腹泻无异常无异常各导弥漫性慢波5是105男腹泻、抽搐、阵咳MP无异常低钠(133.2mmol/L)同上4是2.2本组10例患儿首次M R I检查情况患儿首次M R I诊断提示病灶部位主要为肼胝体压部,1例患儿伴有半卵圆中心信号异常;T1W I主要成稍低信号(图1),1例无明显异常;T2W I主要为稍高信号(图2),1例为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图3),D W I提示弥散受限,呈高信号(图4); 1例为MERS II型,其余均为I型。

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累及部位均呈倒置“V”形稍长T2及稍长T1信号。

病灶边界清晰,呈椭圆形或圆形,压部位有孤立性,无明显占效应位及水肿。

见表2。

表2 10例患儿首次MRI检查情况序号起病至检查时间病灶DWI T1WI T2WI MERS分型1第4d肼胝体压部高信号稍低信号稍高信号I型2第5d同上高信号同上同上同上3第4d同上高信号同上同上同上4第7d同上高信号同上高信号同上5第6d同上髙信号无明显异常稍髙信号同上6第7d同上高信号稍低信号同上同上7第8d胼胝体压部及半卵圆中心高信号同上同上n型8第5d胼胝体压部高信号同上高信号I型9第8d同上高信号同上稍高信号I型10第6d同上高信号同上同上I型2.3本组患儿复查情况本组患儿均于首次M R I 检查后第 (7~30)d 行病灶复査,均提示病灶部位异常信号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