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种质×国内种质玉米单交种产量构成性状的遗传分析

合集下载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品种选育显得尤为重要。

玉米品种选育的过程可以分为多个环节,而其中遗传多样性分析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

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手段。

通过对同种物种个体进行基因分析和测序,可以研究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基因型的分布特征。

遗传多样性分析是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各种生物种群的进化历程和生态适应机制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在玉米品种选育中,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个体的基因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玉米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基因型分布规律,为育种者提供更全面的遗传信息,从而研发出更加优质高产、适应环境更广泛的新品种。

对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新型技术,如基于SNP、SSR和RAPD等技术的多样性分析有助于区分不同设施样本,并估计育种家育种程序中克隆选择,通过分析配合基因型和表现型组成的高密度遗传地图以及基因组数据,对某一特定品种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为玉米育种提供更为精确、准确的数据信息。

同时,对于玉米遗传多样性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为我们了解其遗传机理提供帮助,为筛选优良品质、适应性强、抗逆能力高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玉米育种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遗传多样性分析对玉米育种和品种选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资源。

在进行玉米遗传多样性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物种的自然遗传资本,同时也应该探索新的玉米品种选育途径和技术手段,为全球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结论总之,遗传多样性分析在玉米品种选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科学家通过对玉米遗传数据的分析,为玉米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遗传信息,从而推动了玉米育种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玉米育种的首选技术路线是利用杂种优势(张世煌,2001)。

因此系统研究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划分杂种优势群、构建杂种优势模式,一直是国内外玉米育种研究的热点。

这一研究不但有利于克服组配杂交组合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同时对于拓宽种质资源和克服种质的遗传脆弱性也十分重要。

在全面了解种质间遗传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地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可以为自交系选育 (尤其是二环选系 )、群体合成与改良、杂交种选配及育种研究管理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谢俊贤,2001)。

1 国内外玉米种质研究现状1.1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群(Heterosis group)是指遗传基础广阔,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的有利基因,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种性优良的育种基础群体。

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

从中可不断分离筛选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李竞雄,1983;刘纪麟,1991)。

杂种优势模式(Heterosis pattern)是指两个不同杂种优势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基因互作效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SCA),相互配对成为产生强优势的模式。

从配对的两个优势群分别选出的优良自交系之间,出现强优势杂交种的几率也相应较高(李竞雄,1983;刘纪麟,1991)。

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是玉米种质分析的主要内容,也是玉米育种中关键性的基础工作。

1.2 国外的研究现状杂种优势理论应用于玉米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最早根据远缘优势的原理划分出两个杂种优势群,并据此构建出第一对杂种优势模式Lancaster×Reid,这已成为经典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玉米育种工作中(刘纪麟,1991)。

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国的种质基础清晰地分为依阿华坚杆综合种(BSSS)、Reid黄马牙(Reid-YD)和Lancaster(LCS)三个种质系统(Melchinger et al,1991)。

玉米杂交种掖单13产量性状QTL定位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玉米杂交种掖单13产量性状QTL定位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玉米杂交种掖单13产量性状QTL定位与分析的开
题报告
尊敬的评审专家:
我申请的课题为“玉米杂交种掖单13产量性状QTL定位与分析”。

该课题是基于玉米产业发展的需求而展开的。

目前,玉米是世界上重要
的粮食作物,而其种植多以杂交种为主,良好的品种和优质种源对于玉
米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性状QTL,可以
为玉米选种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

本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综述,详细阐述关于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
QTL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科学比对,发现研
究中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试验设计:根据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杂交种掖单13的重要产量性状,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分析。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将
对试验所要用的材料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杂交组合、施肥处理等等。

3.数据分析: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为主要手段,对试验所获得的数据
进行分析,确定QTL分布的位置和数量,探究各个QTL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

通过比对和验证,筛选出对玉米杂交种掖单13产量性状的控制作用的QTL,从而为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结论阐述:通过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得出研究
结论。

并针对结论的研究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确定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性状,并为其
他相关领域提供有关基因发掘与功能研究的参考。

同时,结果也将有助
于引导玉米育种方向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玉米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稳定性。

感谢您的审阅。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分析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分析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分析
王向东;高根来;张风琴
【期刊名称】《玉米科学》
【年(卷),期】2001(9)1
【摘要】通过对 8个中晚熟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进行双列杂交分析 ,表明各个自交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 ,玉米杂交种F1的产量构成受到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共同作用 ,用特殊配合力对F1的作用大于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高低与一般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关系。

因此在玉米杂交种组配与自交系改良工作中 ,既要兼顾双亲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

【总页数】3页(P31-33)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遗传分析;产量性状;杂交育种【作者】王向东;高根来;张风琴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032;S513.035.1
【相关文献】
1.九份玉米自交系产量及穗部性状配合力的遗传分析 [J], 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
2.药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自交系产量性状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分析 [J], 王金艳;李刚;马骏;孙楠
3.4个自选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参数分析 [J], 陈春梅;高聚林;苏治军;于晓芳;胡树平;邹俊杰;崔超
4.9份玉米自交系产量及籽粒品质性状配合力的遗传分析 [J], 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张文
5.玉米主要抗旱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Ⅰ.产量性状 [J], 于海秋;徐克章;陈学求;武志海;姜子涟;沈秀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70-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分析方法的比较

1970-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分析方法的比较
*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s): 李明顺 , E-mail: mshunli@; 董树亭 , E-mail: stdong@
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 E-mail: xkc_99@ Received(收稿日期 ): 2010-06-17;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0-08-04.
Comparison of Analysis Method of Genetic Yield Gain for the Single-Cross Hybrids Released During 1970s–2000s
CI Xiao-Ke1,2, ZHANG Shi-Huang1, XIE Zhen-Jiang1, XU Jia-Shun1, LU Zhen-Yu1, RU Gao-Lin1, ZHANG De-Gui1, LI Xin-Hai1, XIE Chuan-Xiao1, BAI Li1, LI Ming-Shun1,*, and DONG Shu-Ting2,*
2186
作 物 学 报
第 36 卷
玉米产量提高是育种和栽培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化 肥的使用以及种植密度的增加引起了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 将来的产量提高可能更多地依靠遗传改良。 国内外学者对 遗传产量增益做了大量研究 [5-7] 。 Darrah 等 [8]采用区试对 照法估算 1930—1970 年间美国依阿华州南部玉米杂交种 的遗传增益为商用玉米杂交种平均单产增益减去对照种 相应增益。霍仕平等
[11]
采用
直接种植法评估 1963—1993 这 30 年间河南省玉米杂交种 育种对玉米增产的贡献为 64.05%。 Duvick[12]采用直接种 植法对美国衣阿华州 1930—2001 年间不同年代的玉米遗 传产量增益进行多次评估 , 将总产量增益换算成农田产 量 , 通过比较 1930—2001 年美国玉米带的杂交种发现 , 这期间遗传产量增益占总产量增益的 51%。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们对玉米的需求不断增长 , 到 2020 年 , 国内玉米的需求量预计将达到 2.22 亿吨 , 而届 时国内的生产能力只有 1.63 亿吨 , 缺口为 5 100 万吨 [13]。 对遗传增益的回顾性分析 , 有利于我们对产量潜力的了 解以及进一步实现产量改良 , 达到高产稳产。自 70 年代 以来 , 我国玉米已经经历了四至五轮的品种更替 , 但是 对遗传产量增益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 确立正确 的研究方法则尤为重要。 本研究基于直接种植法对不同的 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 以期找到适合我国玉米生产实际情 况的评估方法 , 为遗传产量增益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利用玉米骨干系进行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利用玉米骨干系进行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利用玉米骨干系进行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摘要】玉米重要性状QTL定位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前提条件,对于提高育种效率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当前大面积推广的一个优良玉米杂交种郑单958的两个亲本(郑58x昌7.2)构建含有225个家系的F2:3群体为基础材料,构建了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对产量和相关性状进行了QTL作图。

【关键词】玉米;产量性状;微卫星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位;上位性1 玉米遗传改良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涉及到食品、化工、医学等多个领域,并且还是多种商业产品的成分,例如胶、肥皂、油漆、杀虫剂、牙膏、橡胶轮胎、模压塑料等(Fussell,1999)。

玉米生产对维护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发展、满足工业原料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玉米需求量急剧增加。

因此,提高单株生产力和增加单位面积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根本所在。

玉米单株生产力的提高一般从提高栽培管理技术和品种的遗传改良或更新换代两方面着手(Duvick,2001,2004)。

截至目前我国玉米杂交种至少经历了六次大面积的更新换代,从早期的综合品种到双交种以及现在的单交种。

过去几十年,玉米一直也是普通遗传学研究的模式植物,随着遗传学研究向分子水平深入,数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结合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和方法.因此,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考虑,玉米的遗传改良和遗传基础研究都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加强高产、稳产、多抗等强优势品种的选育(戴景瑞,2000)。

2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方法产量相关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以往经典遗传学基于多基因假说,从加性、显性、上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位性等方面分析产量数量性状遗传规律,但是不能将影响某一性状的单个基因效应分开。

随着数量遗传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借助先进的QTL作图方法和软件,将控制复杂的数量性状遗传组分分解为若干离散的盂德尔因子(QTL),进而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效应大小及其与其他基因的关系(梅德圣,等,2003)。

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遗传性研究


摘 要: 1 个杂 交种及 对应 的5 自交 系的产 量和产 量相 关性状 进行 了配合 力 、 对 O 个 遗传力 等遗传参数 的研究 。 结果
表 明, 量 、 粒教显 性方差 明显 大于加 性方差 , 明这2 产 行 说 个性状 易晚代选择 ; 百粒 重 、 尖长加 性方差和 显性方差 秃 相 差不 多, 明这2 说 个性状 受加 性效应 、 非加性 效应 同等影 响; 重 、 行数 加性 方差 明显 大于显性 方差 , 明这2 容 穗 说 个性状 主要 受加性基 因影响 , 其性状 易在早 代选择 。 关键 词 : 玉米; 产量性状 ; 遗传 参数 中图分类号s 1 5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 7 1( 0 1 6 O 0 3 7 7 2 1 )0 一 1 ~ 0 0 3 8
23 各 性 状 遗 传 参 数 分 析 .
为更好 的反 应各 性状 由亲代 传递 给子 代 的能力 , 性 对 状 的广 义遗传 力和 狭义 遗传 力进行 了统 计 , 结果 见表5 由 。 表5 知 , 可 广义遗 传力 的顺 序是穗 行数> 百粒重 > 容重> 粒 行 数> 量> 产 秃尖 长 , 且所有性 状 的广 义遗传力 均大 于5 %。 0 狭 义遗 传 力 的顺 序 是 容 重> 行 数> 粒 重> 尖 长> 穗 百 秃
性状 的一般 配合力 均 达极显 著水 平 ; 特殊 配合 力表 现不一 致, 产量 、 尖长 、 秃 百粒 重 、 行 数达 极 显著 水平 , 重 、 穗 容 行
粒数 差异 不 显著 。 结果 表 明 , 状 的一 般配 合力 方 差均 大 性
表3 供试 材 料产 量 及植 株 形态 性 状 方 差 分 析
表2 完全 双 列 杂 交组 合

玉米杂交群体产量性状及其特殊配合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4, 50(2): 363 372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DOI: 10.3724/SP.J.1006.2024.33022玉米杂交群体产量性状及其特殊配合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马娟*曹言勇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河南郑州450002摘要: 提高产量是玉米育种的长期目标, 解析产量相关性状及其配合力的遗传基础对选育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用123份玉米自交系和8份测验种作为亲本, 根据NCII (North Carolina design II)获得540份杂交种为材料, 在新乡和周口试验田调查F1杂交种的单穗粒重、单穗重、百粒重、行粒数等8个产量及构成性状, 利用玉米 5.5K液相育种芯片检测亲本基因型, 推断F1杂交种的基因型, 利用BLINK (Bayesian information and link-age-disequilibrium iteratively nested keyway)加性和显性模型开展F1杂交种表型与其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ability, SCA)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 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对F1杂交种分别检测到10个和31个显著关联位点。

利用显性模型检测到8个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与SCA显著关联。

不同性状和模型间共定位位点有7个, 其中1个为单穗重与其SCA同时关联位点。

通过对主效和共定位SNPs的扫描, 共鉴定到26个候选基因,其中转录因子MYBR85、NLP9、PHD3、生长素上调小RNA (SAUR11和SAUR12)、FCS-like锌指蛋白基因FLZ16等可能是控制F1杂交种产量性状与其SCA的重要候选基因。

玉米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的开题报告

玉米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的开题报告标题:玉米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摘要:玉米是农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性状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玉米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进行研究,为玉米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已知基因型和表型数据分析,建立遗传模型和各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确定各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机制。

关键词:玉米,株型性状,遗传分析,基因型,表型,遗传模型,相互作用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玉米的株型性状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株高、穗高、茎粗、叶片数目、根系发达等。

因此,对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基因型和表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玉米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首先,通过采集样品,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测序,获取各样品的基因型数据;其次,通过实验测定各样品的表型数据,包括株高、穗高、茎粗、叶片数目、根系发达等性状;然后,对基因型和表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遗传模型和各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最后,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确定各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机制。

预期结果:本研究将从遗传学的角度对玉米主要株型性状进行深入探讨,得到各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机制,为玉米育种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玉米的遗传分析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农业科学家更好地进行玉米育种,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进一步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

结论:本研究将对玉米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各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机制,为玉米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将为植物遗传分析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几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遗传及杂种优势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一、引言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十八世纪又传到印度。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集粮、饲、经“三元一体”的优势作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

玉米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来,玉米在解决温饱问题、保障粮食和饲料安全、发展国民经济以及缓解能源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工业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玉米消费量迅速增加,玉米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解决温饱的主要粮食作物,发展成为禽畜饲料、工业原料、餐桌副食、能源作物四位一体的多样化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再生能源(汽油醇)与精深加工(化工醇)领域赋予了玉米新的内涵,工业加工比例急速增长,多元需求使玉米成为21世纪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

近5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玉米品种完成了6次更新换代,并且使优良品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n1。

我国玉米优良品种的广泛使用,加上良好的栽培技术,是我国近年来玉米产量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缓解能源危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据测算,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如果按玉米占粮食份额的四分之一计算,到2030年我国玉米的总产应达到1.6亿一1.75亿吨。

在玉米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要求玉米单产在1998年351公斤/亩的基础上,年均增长5公斤庙才能基本满足对玉米的需求乜1。

因此,提高玉米产量对我国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十分重要。

1.1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现状1.1.1种质资源的概念作物种质资源(GermplamResources)Y..被称为物遗传资源(GeneticResources),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控制生物本身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因子n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决定因素 " 株型 $ 穗型 $ 粒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已 有很多报道 " 但其正反交效应表述的很少 " 而育种实 践中正反交效应是明显存在的 % a! 株型 $ 穗型性状 是受 a! 种子基因型效应的控制 ’(7 性状 J " 可能也存 在细胞质效应和上位效应 # 而 a! 代表经济产量的玉 米子粒既受控于种子基因型 " 同时由于子粒是 a! 代 雌雄配子双受精的产物 " 其胚’(7J和胚乳 ’,7J 是不同
数较大 . 亲本自交系测量误差大 7! 其余均在 %+@ K
%$@ $ 表明本试验中各性状的测定具有一的精度 $
!± ± ±! /+0 ±! ± !± ! ± !!± ! !±! /+1 ± ± ! ! ±
/$,3$&!/3,4$%&5$!/6,0%%+!/-, 马长 ! 国外种质 7 !&$4!/%*, 丹 *&*!/%&,;**! 国 内 种 质 7! 组 配 8$ 个
由于自交系与杂交种生长势 % 植株差异较大 ! 为防止
正反交组合 $ *++* 年春季在承德种植 !% 及其亲本 $ 其相互竞争 ! 试验亲本和杂交种分组进行随机区组 每小区 ** 株 $
设计 !& 次重复 !每小区双行 ! 行长 $ <! 行距 +=3 < !
成熟期测量株高 " 穗位 " 叶夹角 ! 每小区测量 3 株 & 收获小区全部果穗 ! 子粒风干后 !选取 3 穗考种 ! 穗长 ,3 穗长 > 3! 穗粗 ,3 穗粗 > 3! 结实长 , 平均穗长 5 平均秃尖 & 用游标卡尺测量粒长 % 粒宽 % 粒厚 . 精确到
玉 米 科 学 (""#=!, &! ’!##b#%
文章编号 ! !""#$"%"&’(""#)"!$""##$"#
9M@N<AR MH VA:DC 3L:C<LCS
国外种质!国内种质玉米单交种产量 构成性状的遗传分析
邢吉敏 !!蔡春泉 !!王维真 "!杜占芬 #
’!* 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子有限公司 " 河北 承德 "&+""" #(*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局 " 河北 邯郸 "#&""! # ,* 河北省安国市农业局 " 河北 安国 "+!("")
在遗传差异 $ #杂种对亲本均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 向显性 $ 表明杂种与亲本相比 ! 显性倾向于株高 % 穗
位 % 叶夹角 % 穗长 % 穗粗 % 秃尖 % 穗行数 % 行粒数 % 结实
长 % 百粒重 % 子粒长 %宽 % 厚的增加 !而容重减小 $$%$
个性状的测定误差变异系数 .I0J7 只有秃尖和行粒
+=+% ?<7 ! 每份样测 &+ 粒 ! 求小区平均数 & 测小区实
表!
" # # # # $%&’() " # # # # $%&’()
#"#
各性状的方差分析和二级遗传参数
由双亲及杂种 !% 各性状综合方差分析结果 . 表
*7% 二 级 遗 传 参 数 估 计 . 表 &7% 细 胞 质 效 应 的 联 合 测
"#$#%&’ ($)*+,&, -$ .&#*/ 01)&%, &$ %2# 3+41&/, -5 6-1#&7$ "#189*),8: ;-8#,%&’ "#189*),8 &$ <)&=#
5678 9:$;:<!= >46 >?@<$/@A<!= B478 BC:$D?C<(= EF G?A<$HC<, ’!*!"#$%&# ’(#)* +,-- .//01 2345,$6 7*08 2"9$: .//&1 ;(3<58 2"/$%&/ "&+"""I (*=%(9><-*<(:- ?<(/,< 3@ A,$0,$ 29*68 A,$0,$ "#&""!I,*=%(9B<-*<()- ?<(/)< 3@ =$%<3 29*68 =$%<3 "+!(""= >?:<AJ >4,%1)’%K 4LLMNO:<P QM Q?C RASQ -./.(-/ ;AQ:<P OCS:P< A<O A<ARTS:S ;CQ?MO -NM-MSCO UT VM W@:OM<P= Q?C PCX <CQ:L LM<QNMR MH !1 QNA:QS Y?:L? :<LR@OC -RA<Q SQN@LQ@NC= CAN S?A-C= ZCN<CR O:;C<S:M<S CQL= YCNC SQ@O:CO Y:Q? 01 ;A:DC ?TUN:OS A<O Q?C:N !, -ANC<QS R:<CS* [?C NCS@RQS :<O:LAQCO Q?AQ Q?C :<?CN:QA<LC MH -RA<Q ?C:P?Q= RCAH A<PRC= CAN RC<PQ?= CAN Y:OQ?= UANNC< CAN Q:- RC<PQ?= CAN RC<PQ? Y:Q? ZCN<CRS= CAN NMYS= ZCN<CRS -CN NMY= @<:Q YC:P?Q= ZCN<CR RC<PQ?= ZCN<CR Q?:LZ<CSS ALLMNOCO Y:Q? AOO:Q:\C$OM;:<A<Q PC<CQ:L ;MOCR= AOO:Q:\C CHHCLQ -RATCO Q?C ;A]MN NMRC :< Q?C QNA:QS MH CAN Y:OQ?= CAN NMYS= @<:Q YC:P?Q= ZCN<CR RC<PQ? A<O Q?:LZ<CSS* [?C ?CNCO:QT MH CAN :<SCNQ:M<= ?@<ONCO ZCN<CR YC:P?Q A<O ZCN<CR Y:OQ? H:QQCO QM Q?C AOO:Q:\C$OM;:<A<Q$C-:SQAQ:L PC<CQ:L ;MOCR= U@Q ZCN<CR Y:OQ? YAS ;MNC :<LR:<CO QM AOO:Q:\C :<?CN:QA<LC* 4-ANQ HNM; @<:Q YC:P?Q A<O ZCN<CR Q?:LZ<CSS= ARR QNA:QS S?MYCO -MS:Q:\C OM;:<A<LC* [?C LTQM-RAS; CHHCLQ YAS HM@<O :< ARR Q?C AUM\C QNA:QS C^LC-Q ZCN<CR Y:OQ? A<O Q?:LZ<CSS* 4LLMNO:<P QM <ANNMY SC<SC ?CNCO:QT AU:R:QT= Q?C SQ@O:CO QNA:QS LM@RO UC NA<ZCO AS ZCN<CR RC<PQ?2 ZCN<CR Y:OQ?2 @<:Q YC:P?Q2 CAN NMYS2 CAN Y:OQ?2 ZCN<CR Q?:LZ<CSS2 ?@<ONCO ZCN<CR YC:P?Q2 -RA<Q ?C:P?Q2 CAN :<SCNQ:M<2 RCAH A<PRC2 CAN RC<PQ?2 UANNC< CAN Q:- RC<PQ?2 CAN RC<PQ? Y:Q? ZCN<CRS2 ZCN<CRS -CN NMY* ?#+ @-1/,K VA:DCI [NA:QSI 8C<CQ:L ;MOCRI WCNCO:QT AU:R:QT
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 综合分析 !% 性状的表达特 点 ! 估计有关遗传参数 ! 旨在进一步明确玉米 !% 有 论依据 $
关性状的遗传机制 ! 为玉米育种的遗传改良提供理
%
!"!
材料和方法
试验设计与性状测定
*++" 年冬季 ! 选用自选和引入 "& 个普通玉米
自 交 系 按 ’ ,- ./% , 丹 &%&+ !/* ,012% !/& ,%%-* ! 和 ) ,6 ./8 ,%%-- !/4 , 王 64!/%+ ,/90:* !/%% ,
各性状一级遗传参数估计
!± !± ! ± . ± ± ! ! ± ! /+ ± ±! ±
[CR !!,%,(1&%(+0 _$;A:R !LL^];‘SM?@*LM;
36




%& 卷
于母体植株的新世代 ! 子粒性状的表达可能受控于
产 % 子粒含水量 % 小区收获果穗数 ! 把小区实产折算 成小区相同果穗 %&@ 标准含水量时的产量 $ 公式为 理论产量 , 小区产量 A.%5 实际含水量 (%B@7AC%(.**5 实收果穗数7A+=- > 实收果穗 D $ 百粒重用十分之一托 盘天平称重 $ 统计方法和遗传参数估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