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质资源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焦仁海仲义刘俊蔡鑫茹吴凤新刘兴二夏远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公主岭 136100)玉米是全国第1大粮食作物[1,2],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发展、开发诸如工业乙醇等新能源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3]。
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及自身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起到了不可代替的支撑作用,成为农业科技战略的核心。
据美国学者预测,未来粮食增产潜力70%依靠新品种持续不断更新换代,而品种的更新换代进展决定于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水平。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 1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驱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发展现代种业的芯片。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等显著特点。
种质资源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经过上千年的自然演变形成的,蕴藏着各种潜在有益基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有价值的宝贵财富,是作物育种、生物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举世闻名的“绿色革命”和杂交水稻的成功均源于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鉴于种质资源在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世界范围内的种质资源竞争愈演愈烈,资源的争夺和发掘已成为竞争焦点,常规技术和现代分子技术相结合对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精准鉴定评价、发掘、创新的研究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共识。
从种质资源中获取“基因主权”,带来巨额财富,已成为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控制别国经济的一种新的战略手段。
种质资源不被专利保护,但从种质资源中获取的优异基因序列却可以实施专利保护,不仅可以使窃取别国基因资源的“生物海盗”合法化,而且将致使种质资源拥有国应用本国种质资源时变成非法化。
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有可能对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带来重大影响。
“种中国大豆侵美国权”等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充分说明了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实力、提升总体研究水平的重要性。
玉米种质资源情况

玉米种质资源导读:我国长期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主要是硬粒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区的火苞米、金顶子、白苞米、老来皱、霜打红、白顶、高桩,北方夏玉米区的野鸡红、小粒红、金棒锤、小白糙、干白顶,华北玉米区的武陟矮、石灰篓、大红袍、七叶糙、紫玉米、红玉米,南方玉米区的小金黄、满堂金,西南玉米区的大籽黄、南充秋子等,据198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种近800份,—《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玉米玉米种质资源第一阶段:1950年以前,农家品种、外来品种我国长期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主要是硬粒型,还有少数糯质型。
例如北方春玉米区的火苞米、金顶子、白苞米、老来皱、霜打红、白顶、高桩;北方夏玉米区的野鸡红、小粒红、金棒锤、小白糙、干白顶;华北玉米区的武陟矮、石灰篓、大红袍、七叶糙、紫玉米、红玉米;南方玉米区的小金黄、满堂金;西南玉米区的大籽黄、南充秋子等。
据198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种近800份。
—《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玉米传入我国以后,经过近500年的风土驯化,形成了各种生态型的丰富的地方品种。
硬粒型品种是最早引入我国的类型,经过长期在某一地区培养与选择,已形成各种生态型。
硬粒玉米共同特点是对特定的地区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因受生态型的限制,这类品种适应性不广泛。
耐瘠薄性、耐旱性、早熟性和品质好是其共同特点,适应于丘陵山区和生育期短的早熟地区。
籽粒品质角质,淀粉多,食味好。
例如黑龙江北部的火苞米、小粒红;陕西的野鸡红;四川南充的秋子;湖北山区的小子黄等地方品种皆属于这一类。
而在半高山地区和纬度较低地区的硬粒玉米则属于熟或晚熟品种,如西南大籽黄和文山白玉米,京津一带的小八趟等。
—《玉米种质资源概况及其改良利用研究》1950年以前评选出的优良农家品种有:金皇后、英粒子、金顶子、白鹤、旅大红骨、辽东白、四平头、白马牙、华农2号、小粒红、大粒红、安东黄马牙11号、黄县二马牙等。
玉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玉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被放在了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保护和利用玉米种质资源的必要性玉米种质资源作为重要的农业遗传资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但是,随着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不断减少,玉米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面临着严峻挑战。
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和乡村经济的萎缩,玉米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
保护和利用玉米种质资源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科学研究上。
玉米是一种复杂的生物体,其性状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但同时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深入了解玉米种质资源的基本性状以及其地理分布和遗传多样性,必须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
其次,保护和利用玉米种质资源还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挑战之一。
玉米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保护和利用好玉米种质资源对于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玉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为了保护和利用好玉米种质资源,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1.建立玉米种质资源库建立玉米种质资源库是保护和利用玉米种质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综合性、较完整的玉米种质资源库,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玉米种质资源。
因此,在不同地区建立一些种质资源库以保护和利用好玉米种质资源已成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的一项必要措施。
许多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种质资源库,进一步加强了玉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进行玉米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研究玉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能离开科学研究。
通过对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机制和优良基因型筛选,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玉米种质资源。
第五章 玉米种质资源

第五章玉米种质资源 (1)第一节玉米地方品种资源 (1)一、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 (1)二、地方品种资源的整理与类型 (1)三、地方品种的保存 (3)四、地方品种的利用 (4)第二节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创新 (5)一、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的征集和利用 (5)二、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6)三、玉米种质的改良创新 (9)四、玉米群体改良 (10)第三节玉米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 (15)一、抗病性鉴定 (15)二、抗虫性鉴定 (17)三、耐旱性鉴定 (17)四、耐涝性鉴定 (17)五、耐寒(冷)性鉴定 (19)六、耐盐(碱)性鉴定 (22)第五章玉米种质资源第一节玉米地方品种资源一、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玉米由南美洲传入我国后,经过长期的天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大量特定的优良地方品种,如在我国云南等地独有环境下突变形成的糯质玉米资源。
积极搜集、研究、改良这些种质资源,可为玉米育种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1950年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的玉米资源收集整理工作,1978年后又进行第二次收集。
至今已建立目录并入库保存的玉米种质达1.6万余份。
编辑出版了《中国玉米品种志》、《全国玉米种质资源目录》第一、二、三集和《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研究利用指南》,为进一步整理、鉴定和研究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品种资源的整理与类型对玉米地方品种进行归类是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根据植物学特征、生长发育特性及特殊用途,对征集的玉米地方品种进行归类整理,有利于更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便于更好地加以研究、改良利用和保存。
(一)按穗部性状分类按穗部性状,玉米资源可归类划分为9个类型(亚种)。
1.硬粒型硬粒型亦称硬粒种或遂石种。
学名Zea mays L. indurata Sturt.。
该类果穗多为圆锥形。
子粒圆形或方圆形,顶部和四周的胚乳均为角质淀粉,只有居中的小部分为粉质淀粉。
子粒颜色可分为黄、白、红、紫等,其中以黄色居多,白色次之,紫色和红色较少。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及改良

2021年第1期现代农村科技经验交流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及改良李如来邱磊牛忠林吴丽丽夏永伟蒋佰福靳晓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玉米是各国经济市场中重要的基础产品,在我国玉米种植区因地域、气候等因素差异较大,能满足生产需求的优质玉米品种较少,且因土资源匮乏,玉米育种工作易受外来资源影响。
本文简述了玉米3大种植区气候特点及玉米育种特征,为各地区玉米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种质资源;改良玉米站加乡yZ.)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结实果穗可作为饲料储备,凭借其较高的肉、蛋、奶等次级产品的转化率,享有“饲料之王”的美称[1]。
在发达国家玉米种植80%用于饲料生产,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玉米生产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用于饲料生产的玉米在70%以上。
除用作饲料外,玉米也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玉米作为高淀粉作物,其籽粒淀粉含量在70%以上,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中应用广泛。
按玉米种植区域可分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前3个区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每年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占全国80%以上[2]。
我国早期玉米育种工作利用的种质资源大部分来自地方品种或自交系,资源贫乏,杂交选育性状单一,而后随国际市场开放和国际交流,逐年引进全球各国商业杂交种或突变体,丰富了玉米遗传变异选育的多样性,拓宽了遗传基因选择区间,为我国玉米育种发展奠定了遗传基础。
更远。
参考文献[1]房世杰,王成,杜伟,等.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技创新——以新疆农业科学院农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5):47-50. [2]于佃凤.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J].中国市场,2018(19):179-180.[3]虞紫燕.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例[J].上海农村经济,2019(10):20-22.[4]郑小蔚,范海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和对策研究[J].农业工程及能源,2017(11):156-164.⑸赵志鹏,吴立峰.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8⑵:1-2.1我国与美国玉米种植上的差别1.1种质资源差别1.1.1美国种质资源。
102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品质分析与评价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10]常宝亮,陈俊杰,钱 萍,等.基于层次分析(AHP)-灰色关联分析的盆栽荷花早花品种的综合评价与筛选[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30(3):54-60.[11]王俊花,闫建宾,王瑞钢.基于主成分、聚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超甜玉米杂交组合综合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20,51(5):1108-1114.[12]张 阳,张 伟,赵威军,等.基于主成分与灰色关联分析的饲草小黑麦品种筛选与配套技术研究[J].作物杂志,2020(3):117-124.[13]叶开梅,陈泽辉,祝云芳,等.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玉米自交系综合评价[J].种子,2019,38(10):87-92,96.[14]陈燕华,李经成,李荣丹,等.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24个绿豆新品种(系)在桂南地区的田间性状表现[J].南方农业学报,2020,51(11):2644-2652.[15]严 圭,李辉婕,华之梦,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芝麻品质综合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42(6):1139-1150.[16]张露荷,黄华梨,张广忠,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鲜食枣品种综合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8,49(4):727-734.[17]高 进,蔡立旺,宋锦花,等.早熟棉花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6):2425-2431. [18]陈 慧,王冀川.基于灰色关联度及DTOPSIS法的南疆冬小麦品种的综合评判[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0):102-108.[19]刘自远,刘成福.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系数确定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2):44-46,48.[20]赵禹凯,王显瑞,张立媛,等.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14,39(2):9-12.[21]栾素荣,王占廷,李青松.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115-116,118.张培风,任 帅,孙 佩,等.102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品质分析与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5):49-55.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15.008102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品质分析与评价张培风,任 帅,孙 佩,王 蕊,张瑞平,王文洁,马朝阳,李合顺,王学军,周联东(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以河南各地收集的玉米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成熟脱粒后用近红外仪测定其蛋白质、淀粉、脂肪、氨基酸含量。
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农作物之首。
玉米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物技术和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与评价越来越重视。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一、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种质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育种和研究的动植物物种和品种的各种遗传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工培育资源。
而遗传多样性则指一个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和种间之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异程度。
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即指玉米的遗传表现在品种水平、族群水平和种间水平上的多样性。
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农业和经济意义。
首先,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质资源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水平和食品安全。
其次,玉米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适应性和耐旱性等重要农业性状密切相关,对于玉米的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最后,玉米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玉米种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方法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形态学性状分析、生物化学性状分析、分子标记分析等。
这些方法均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情况综合应用。
1. 形态学性状分析形态学性状是指生物个体的形态特征,如株型、叶形、花形、果实形态等。
这些性状可以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观察和测量进行分析。
形态学性状分析是一种简单易行、直观直觉、经济实用的评估方法,其缺点是测量的精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无法反映种间和基因水平上的分化。
2. 生物化学性状分析生物化学性状是指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代谢产物,如蛋白质、酶、糖类、维生素、花色素等。
这些性状可以通过生化分析技术进行测定。
生物化学性状分析可以反映品种间和基因水平上的差异,但其缺点是分析过程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耗时较长的实验周期。
玉米种质资源鉴选方法
玉米种质资源鉴选方法
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质资源鉴选方法对于提升玉米产量
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玉米种质资源鉴选方法:
1. 农艺性状观察法:通过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抗逆性和病虫害抗性
等方面的特征,评估其农艺性状。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大量的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出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
2. 遗传连锁图法: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利用遗传连锁图构建的遗传图谱来鉴定
和筛选玉米种质资源。
该方法可以揭示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为品种改良和杂交育种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3. 生理生化指标法:通过测定玉米种质资源的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
叶片蒸腾速率等,评估其耐旱、耐寒等抗逆性。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玉米种质资源的抗逆能力,为抗旱、抗寒等特性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基于玉米种质资源的DNA序列差异,利用分子标记
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和筛选。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鉴选效率,并且可以准确判断玉米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为玉米的品种改良提供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玉米种质资源鉴选方法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综
合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全面评估玉米种质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为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而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其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已成为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价值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在玉米品种改良和创新中,优异的种质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利用种质资源进行杂交育种,可以大大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总体效益。
二、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近年来,我国在玉米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对玉米遗传资源的深入调查和搜集,建立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库。
另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高效分子标记和评价,加快了优异基因的挖掘和利用。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正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在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方面,我国也积极探索并不断取得成果。
通过对玉米各种质资源的育种利用,培育出了一大批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需求的玉米新品种。
利用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我国也在玉米抗病虫害、适应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创新利用,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未来展望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国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利用玉米种质资源,培育更加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对于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不断完善种质资源的调查、鉴定和利用技术体系,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山东省的优异玉米种质资源
山东省的优异玉米种质资源陈建国山东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地。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以及育种技术的发展,山东省形成了多元化的玉米育种与种植结构。
与此同时,山东省的优质玉米种质资源也越来越多。
本文简单阐述了种质资源对培育优质玉米资源的重要意义,重点讨论了山东省的部分优质玉米资源。
一、种质资源对培育优质玉米品种的重要意义育种选择的基础就是遗传变异,而遗传变异与种质资源多样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保持种质资源多样性十分具有必要性。
当前,我们主要利用企业自主产权种质资源、国内研究院公用资源、国外公用资源、经授权协议SMTA 交换的自交系、保护过期的解密自交系以及市场商业杂交种等种质资源培育优质的玉米品种。
在育种的过程中,对于育种项目建设来说,则需要充分考虑适合性,即改良后的种质是否与育种模式相适应、是否会产生亚群问题,所以,对种质进行测配,再决定如何科学利用。
二、山东省的优质玉米种质资源1、抗逆性资源(1)抗旱性资源郑单958由河南省农科院杂交选育而来。
1998年山东省对其进行试种,2001年山东省审定之后开始重点推广。
实践结果表明,郑单958平均亩产674kg ,籽粒粗蛋白近似8.5%、粗脂肪近似4%,出籽率可达90%,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耐高温,且抗叶病毒与黑粉病,特别适合夏玉米地区种植。
除了郑单958之外,鲁单9088、天泰33、济玉96等都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2)抗倒伏资源鲁研23由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培育而来。
鲁研23在2015年参加山东夏玉米生产试验,对照郑单958,其平均亩产增产11.4,开花授粉期早5天,出籽率高出2个百分点,所有试点全部增产,无一发生倒伏,且高抗茎腐病,适合推广种植。
除了鲁研23之外,登海605、士海618也有较好的抗倒伏能力。
2、抗病虫害资源(1)抗茎腐病资源登海605由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而来。
2008年登海605参加黄淮海玉米品种实验,2010年、2011年先后经国家、山东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审定,之后开始重点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刘丹,东北农业大学,150030玉米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玉米无论在表型水平还是在分子水平上都是遗传差异较大的物种。
即使在育种水平较高的美国,目前所利用的玉米种质还不到总资源量的5%[1] 。
在中国,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种质资源的匮乏,始终是玉米育种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内有关玉米种质资源的评述,多局限于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框架之下,但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利用途径的讨论较少,因此实用性不大,同时,对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的也不多。
摘要玉米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良品种的遗传物质基础。
搜集原始素材,拓宽种质基础,开展种质鉴定、创新和利用,在玉米品种改良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玉米种质资源在遗传多样性、种质类群的划分、群体配合力、抗胁迫性、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玉米种质资源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现状1 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背景根据玉米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的差异,可以把它们划分成不同的杂种优势群。
在不同环境下的自然和人工选择,造成不同亲本之间基因型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它们之间的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模式是杂种优势群之间的杂交后代的相对表现。
在美国,北方硬粒与南方马齿亚种之间的形态差异非常大,如果它们是野生的禾本科植物,就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甚至是不同的属。
美国玉米带玉米的杂种优势似乎应归功于北方硬粒和南方马齿之间的巨大差异,最大的杂种优势也可望从分别来源于北方硬粒和南方马齿的自交系之间的杂交组合中获得。
Reid×Lancaster 是最主要的杂优模式。
Reid 更像北方硬粒亚种,而Lancaster 更像南方马齿亚种。
两个杂种优势群的标准测验种分别是B73 和MO17,B73×MO17 是美国玉米带很长一段时期内主推的杂交种之一。
欧洲引进美国马齿种质,与当地的欧洲硬粒种质构成最常见的杂种优势模式,该模式将美国种质的丰产性与欧洲种质的早熟性和适应性相结合。
欧洲使用的美国种质大部分属于Minnesota13 优势群,该优势群在美国玉米种质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Reid,是早熟种质的主要来源。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Tuxpeno 和ETO 构成两个基础的杂种优势群,Tuxpeno × ETO 是当地最重要的杂种优势模式[2]。
从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中期,中国玉米育种消化和利用78599 及其同类杂交种,这是续MO17、B73 之后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引进的第二次浪潮。
21 世纪初,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以…先玉335‟为代表的先玉系列品种,具有突出的丰产性、广适性和多抗性。
全国多数育种单位都将此作为玉米种质扩增的首选材料,选育出一批优良的自交系,被称为X系种质[3]。
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玉米育种领域对国外优秀种质资源的积极引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缺乏和育种工作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可见,加强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育种基础性工作已迫在眉睫。
利用和改良玉米种质资源时,要灵活运用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既要参考一定的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以便对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有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又要突破固定的杂种优势模式,以便根据目标性状组建群体和配制组合。
石雷[4]认为,中国的玉米育种,应把中国玉米种质与引进的国外种质相结合,把本土的杂种优势模式与国外的杂优模式相结合,同时与国际通用的Reid-Tuxpeno×nonReid-nonTuxpeno 杂优模式接轨。
高翔等[5]遵循种质扩增中优势互补,不断创新的原则,对美国Reid 种质进行改良利用。
一是沿用原有的典型杂优模式,即Reid×Lancaster,利用四平头和旅大红骨等种质对父母本双方进行种质扩增。
二是采用单交、复合杂交、回交、自交、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生物技术等方法,对含美国Reid 种质的选系进行种质扩增,目的是创建新的杂优模式。
刘纪麟[6]指出,把玉米育种的基础材料,按杂种优势模式,划分成若干对杂种优势群,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
同一个杂优模式下的杂种优势群间选出的优系,遗传背景不同,应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相互之间的特殊配合力较高,这些自交系也便于按各自的优势群归类。
不同杂优模式的优势群选出的优系,因含的有利基因较多,一般配合力较好,也可能组配出农艺性状较优的强优势组合。
番兴明等[7]也报道,CIMMYT利用优良自交系,组建了选育新自交系的基础群体。
尽管这些群体不是按杂优模式组成的,但每一个群体内通过轮回选择已有大量的基因重组,它们的遗传构成和籽粒品质(马齿或硬质)表明,它们可以作为对应的杂种优势群利用。
2 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2.1 系谱分析法系谱分析法是在对种质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育种材料的血缘关系研究群体的方法。
我国所用的主要种质从来源上可以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四个杂种优势群,相对应地构成了国内主要杂优模式。
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类群的遗传特点进行种质的改良和创新研究,但要注意在改良某一类群时,不要把同一杂种优势类群的对应类群进行杂交,以避免相互间杂种优势的丧失。
2.2 数量遗传学方法2.2.1 NC—II设计NC—II设计是一种较优的特殊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可以用于研究具有不同特性的亲本材料,如人工合成群体、雄性不育材料和新选自交系等。
首先,以一组能够代表各个杂种优势群的自交系作为标准测验种,然后与待测群体或自交系进行杂交;然后,测定配合力的值后就可以依据待测材料SCA表现对其进行种质类群划分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初步判断。
2.2.2 双列杂交双列杂交包括完全双列杂交和不完全双列杂交。
完全双列杂交是指一组亲本间进行所有可能的杂交,依据不同的组合类型,共分为4种:(1)包括亲本自交系及正反交组合,共P2个实验材料;(2)包括亲本自交系及正交组合,共I/2P(P+1)个实验材料;(3)不包含亲本自交系,仅包含正反交组合共P(P一1)个实验材料;(4)仅包含正交组合,共1/2P(P—1)个实验材料。
其中每一种方法,都有相应的配合力计算公式,可以为各种作物进行配合力研究提供较详尽的信息。
但其缺点是随着被测系的增加,杂交组合数会急剧增加,导致工作量剧增和试验误差难于控制,从而影响试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后来出现了把供试亲本分为两组,只进行组间杂交,不进行组内杂交的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优点可以大大减少育种方案中的杂交组合数,且有利于研究群体或具备特殊优良性状的一组自交系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等参数。
所谓不完全双列杂交是指把供试纯育亲本按试验要求分为两组,只进行组间杂交,不进行组内杂交。
2.2.3 三重测交法三重测交法(TIC)是以NC Ul设计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检验上位性较为灵敏,而且在无上位性时,也能准确地检验和估算加性遗传分量(D)和显性遗传分量(H)。
后来,以品种群体代替原设计中的心,使其应用更加普遍化。
在玉米育种中,本法较适用于群体改良中基础群体的遗传分析和群体重要性评价。
可以把该设计所获得各种有关遗传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使群体改良、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育种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如潘光堂等运用该设计,以综合种群体代替原设计中的F2代,对群体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分量进行的研究,以及金益等运用该设计对东农2号玉米改良群体的12个品质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及选择预期遗传进度的分析都显示了其设计优良的特点。
2.3 分子标记法分子标记是直接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
它在植物的各个组织,各个发育时期均可以检测,不受季节和环境的限制。
现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和杂种优势群研究的较成熟的分子标记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DNA分子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如RFLP;另一类是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如RAPD、SSR和AFLP等。
日趋成熟的分子标记技术为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然而,杂种优势群划分面对的是复杂的产量性状,完全依靠分子标记技术而抛弃对育种材料的田间组配与评价显然不够恰当,因此用DNA分子标记确切划分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以及构建杂种优势模式,目前还需要与数量遗传分析相结合。
所以在现所以在现阶段的遗传育种研究中,最好还是采用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8]。
3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现状3.1 遗传多样性研究多年来,育种家通过形态观察、常规手段整理种质资源,选择亲本,育成了许多高产组合玉米。
由于表型性状是遗传背景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获得优良单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育种家的实践经验。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检测DNA 的各种技术相继建立和完善。
一些研究者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 研究了不同玉米群体的遗传变异和自交系间的亲缘关系,开拓了分子标记在种质研究方面的新途径。
充分发掘地方种质,掺和外引种质,并采用轮回选择体系不断积累有利基因,为中长期分离优良玉米自交系提供基因库已成为当今种质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植物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作物种质的分析进入分子水平。
美国于1996 年开始实施的玉米基因组计划,加快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进程。
10 多年来,分子标记的出现,为玉米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技术。
目前分子标记正逐渐成为分析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有力工具,在农作物遗传分析中应用最广的主要有RFLP、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 RAPD) 、SS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 等。
3.2 杂种优势群研究杂种优势群及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是近年来国内外玉米育种家们研究的热点。
这一研究有利于拓宽种质资源和克服种质资源的脆弱性,尤其是对克服杂交组合组配的盲目性和提高育种效率至关重要。
划分玉米育种材料的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将使自交系选育(尤其是二环系选育) 技术、群体合成与改良技术、杂交种选配技术及育种研究管理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向理论思维方式靠近。
把优良玉米自交系划分到不同杂种优势群以及把新自交系划分到已建立的杂种优势群的方法有: 亲缘关系、表型聚类、配合力分析和杂种优势分析,生理生化指标(同功酶) 、分子标记。
结合相关研究对各种方法的评价,认为配合力分析、杂种优势分析和分子标记方法有助于育种实践。
目前用于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和建立优势模式的方法主要有系谱分析法、数量遗传学方法和分子标记法。
特别是近10 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提供了新的手段[9]。
3.3 基础群体研究3.3.1 群体改良研究理论和实践证明,根据育种目标,选择自交系,组配综合种,而后采取轮回选择加以改良,是创造优良育种群体,进而育成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