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玉米质量控制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质量控制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保障人民生活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玉米质量控制的目的、范围、参考标准、质量控制流程等内容。
二、目的玉米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玉米产品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提高玉米产业的竞争力。
三、范围玉米质量控制的范围涵盖了玉米种子的生产、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本文主要关注玉米加工环节中的质量控制。
四、参考标准1. 国家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定玉米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指导。
2. 行业标准:参考行业内的标准,如国际玉米协会制定的玉米质量控制指南。
五、质量控制流程1. 原料采购:选择优质的玉米原料供应商,确保原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2. 原料检验:对采购的玉米原料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湿度、杂质含量等指标的检测。
3. 储存管理:采取科学的储存管理措施,确保玉米原料的质量不受损。
4. 加工过程控制:根据玉米加工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清洁、破碎、脱皮、磨粉等过程的控制。
5. 检测分析:对加工过程中的玉米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和分析,包括水分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检测。
6. 检验抽样:定期进行产品抽样,送往实验室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7. 质量记录:对每一批次的玉米产品进行质量记录,包括原料信息、加工过程数据、检测结果等内容。
8. 不合格品处理:对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及时处理,包括退货、重新加工等措施。
9. 质量改进:根据质量记录和不合格品处理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质量控制措施,提高产品质量。
六、质量控制要求1. 外观要求:玉米产品应具有良好的外观,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
2. 营养成分要求:玉米产品应富含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
3. 安全要求:玉米产品应符合食品安全相关要求,不含有害物质和微生物。
4. 可追溯性要求:玉米产品应具有良好的可追溯性,能够追溯到原料的产地和加工过程。
玉米种子质量的程序控制

近几十年来,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就是种子质量的管理,特别是谷物
种子质量的管理,谷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首先决定于种子质量控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种植者正在不断采用新技术和设备来提高种子质量
的控制水平。
其中,玉米种子的质量控制是世界玉米种子生产的一个
重要环节。
玉米种子质量控制的技术可以用播种机驱动和种子转换的技术。
播种
机的操作可以使播种的种子数完全可控,保证种子的准确播种。
种子
转换技术可以保证种子质量的精确控制,针对不同质量的种子进行挑选,对高品质玉米种子进行转化,大大提高了玉米种子的质量水平。
在种子质量检测方面,外观检测仪可以容易的迅速检测玉米种子的质量,利用外观检测仪可以有效的筛选出来玉米种子中的外观瑕疵,更
好的保证了玉米种子的质量。
玉米种子质量控制由智能程序控制,此程序拥有高质量的控制能力,
可以保证每个种子的质量,而不是一把火那样随机。
它可以实现根据
物料质量、排牙、清洁等要求,快速准确地进行筛选,从而实现高质
量的玉米种子生产,保证在玉米育种过程中的精准育种。
综上所述,玉米种子的质量控制对于种植者的生产实践有着非常重要
的意义,无论是在播种机驱动、技术转化还是种子质量检测方面,都
可以大大提高了玉米种子的质量水平,使农民们能够收到高品质的玉
米种子,更好地保障玉米的生产栽培。
甜玉米种子质量要求标准

甜玉米种子质量要求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甜玉米是一种由人工培育出来的玉米品种,具有甜美的味道和细腻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
甜玉米的种子质量直接影响到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建立甜玉米种子质量要求标准对于促进甜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观要求甜玉米种子的外观是种子质量的第一印象,也是最直观的体现。
甜玉米种子应该有光泽、完整、无病虫害和机械伤害的表面,种子颜色应该均匀一致。
种子的大小一致性也是外观的重要指标之一,过小或者过大的种子都会影响到甜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二、萌发率要求萌发率是评价甜玉米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种子的生长能力和生长势。
一般来说,甜玉米种子的萌发率应该在90%以上,萌发率低于90%的种子往往会导致甜玉米的生长不良、产量减少。
在萌发率测试中,种子应该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三、纯度要求甜玉米种子的纯度指的是种子中除了目标种子外的其他杂质的含量。
杂质的含量过高会影响甜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甜玉米种子的纯度要求相对较高。
一般来说,甜玉米种子的纯度应该在98%以上,杂质含量不得超过2%。
种子生产商在种子分选和包装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杂质的混入,以保证种子的纯度。
四、杂质含量要求除了纯度外,甜玉米种子的杂质含量也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杂质包括种皮、空壳、破碎颗粒等,杂质含量过高会导致甜玉米种子的生长不良和油浸。
甜玉米种子的杂质含量一般不应超过1%,并且应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甜玉米种子的水分含量是种子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水分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种子的保存和萌发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甜玉米种子的水分含量应该控制在13%-15%之间,过高的水分含量容易导致种子霉烂,过低的水分含量则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在种子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应该对种子的水分含量进行定期检测和调整,以保证种子质量。
六、生长势要求甜玉米种子的生长势是指种子生长发育的能力和速度,也是评价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玉米制种质量控制 27页PPT文档

比
2.2、最大可能调整花期为父本超前(约有20%),避免母等 父来提高纯度
3、对于新员工可以配给技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一帮一的带。
四、生产环节(一)
严把亲本质量关
1、亲本纯度:高纯度的亲本是制种纯度的基础; 1.1、对于纯度不高的亲本在基地安排上应该安置到管理水平高,方便管
生产环节(二)
严把基地落实关避免
1、确保有效积温 1.1、出苗差、整齐度差抽雄难 1.2、成熟差芽率低; 1.3、千粒重低商品性低 2、土壤费力差 2.1、出苗差、长势弱、产量低、商品性差 2.2、苗整齐度差、植株生长不整齐,抽雄质量难 3、灌溉条件差 3.1、产量低商品性差 3.2、植株长势整齐度差、抽雄质量差 4、村社干部威信、群众基础差造成管理困难,不能及时播种、抽雄、晾
3、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包衣剂种类,包衣比例等; 4、监督加工部淸机、技术参数的调整; 5、批准加工顺序及技术参数的变更。
2、将母本散粉植株半径2—5米母本雌穗扒除或植株砍 除
3、建立制种户档案登记表并认真填报
生产环节(六)
抽雄过程中检查要点
1、重点放在劳动力不足、生长不整齐、质量意识淡薄 的农户;
2、站在田埂看现在、检查抽出雄穗看过去、深入田间 看未来;
3、认真填档备复检。
附档案记载表
五、加工环节(一)
4、晾晒、加工前去杂:根据穗形、粒形、穗粒行数、粒 色、轴色等形状进行去杂。
生产环节(五)
抽雄
1、抽雄前剔除小苗防止植株矮小难以发现,漏抽,后期 散粉影响质量;
2、抽雄前田间地头设制种户姓名、联系方式,以便检查 监督;
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玉米种质资源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和共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ISO 3166 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GB/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2404 单位隶属关系代码GB 5006—85 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GB/T 5514—1985 粮食、油料检验淀粉测定法GB 7648—87 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GB/T 15683—1995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GB 5513—85 粮食、油料检验还原糖和非还原糖测定法GB 5511—85 粮食、油料检验粗蛋白质测定法GB 2905—82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G B 5512—85 粮食、油料检验粗脂肪测定法GB 2906—82 谷类、油料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GB 7649—87 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方法GB 4801—84 谷类籽粒赖氨酸测定法染料结合赖氨酸(DBL)法GB/T15684—1995 谷物制品脂肪酸值测定法GB 5510—85 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GB 12388—90 食物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5497—85 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GB/T 3543.1-7—1995 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l353—1999 玉米GB/5498—85 粮食、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3 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3.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3.1.1 试验地点试验地点的环境条件应能够满足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成熟及其性状的正常表达。
甜玉米种子质量要求标准

甜玉米种子质量要求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种子外观要求1. 色泽饱满:甜玉米种子应呈淡黄或金黄色,色泽鲜艳,无霉斑、破损等现象。
2. 形状完整:甜玉米种子应呈椭圆形或扁圆形,大小均匀,无变形、变色等情况。
3. 表面光滑:种子表面应平整光滑,无明显磨损或凹凸不平现象。
二、种子生理指标要求1. 发芽率:甜玉米种子的发芽率是评价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家标准规定发芽率应在90%以上。
2. 萌发势:播种后,种子发芽并迅速长出幼苗的能力,也是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3. 种子纯度:种子内杂质和不良种子的含量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以保证纯种。
三、种子检测方法1. 外观检查:对种子的色泽、大小、形状等进行目测检查。
2. 发芽率测定:采用室内温湿度恒定的条件下进行,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发芽率测试。
3. 纯度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种子内的不良种子和杂质的比例来判断种子的纯度。
四、贮存和运输要求1. 甜玉米种子应储存在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潮湿环境。
2. 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挤压和震动,以免影响种子的质量。
五、品牌认证和监管1. 甜玉米种子的质量标准应由权威机构认证,并在包装上标明相应的认证信息。
2.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甜玉米种子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种子,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选择甜玉米种子时,种植户应注意以上要求,选购符合标准的种子进行播种,以提高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丰收的目标。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种子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秩序良好,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第二篇示例:甜玉米种子的外观应当饱满、色泽均匀、无破损、无病虫害。
外观的好坏直接反映了种子是否受到良好的保存条件和加工过程,也是衡量种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种子外观不好,可能意味着种子的营养价值和发芽率较低,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甜玉米种子的营养含量也是评判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种子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质含量直接关系到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质量控制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作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为了确保玉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需要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
二、玉米质量控制的目的玉米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生产和销售的玉米产品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法规要求。
通过严格控制玉米的种植、收获、加工和储存等环节,可以保证玉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玉米质量控制的要求1. 种植环节:(1) 确保种子的质量: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种子,确保种子的纯度和萌发率。
(2) 控制土壤和水质的质量:合理管理土壤肥力,避免土壤污染;控制灌溉水源的质量,确保无污染。
(3) 病虫害防治:采用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
2. 收获环节:(1) 选择适宜的收获时机: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和成熟度,选择适宜的收获时机,确保玉米的品质。
(2) 使用合适的收获工具:使用适当的收获工具,避免机械损伤和污染。
3. 加工环节:(1) 清洁和筛选:对收获的玉米进行清洁和筛选,去除杂质和不良品。
(2) 粉碎和研磨:将玉米加工成适合不同用途的粉碎和研磨产品,确保产品的均匀性和质量稳定性。
(3) 包装和存储: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确保玉米产品的密封性和防潮性;储存时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品质变化。
4. 质量检测:(1) 外观检查:检查玉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2) 化学成分检测:检测玉米的营养成分、水分含量、油脂含量等,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3) 检测有害物质:检测玉米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有害物质,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五、玉米质量控制的记录和报告为了监控和评估玉米质量控制的效果,需要进行记录和报告。
记录包括种植、收获、加工和质检等环节的数据和信息,如种子来源、施肥记录、病虫害防治措施、收获时间、加工工艺参数、质检结果等。
报告可以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生成,用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
玉米质量控制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玉米的质量,需要进行科学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包括玉米质量控制的目的、范围、方法和要求等内容。
二、目的玉米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生产和销售的玉米符合相关质量标准,保证玉米的食用安全和质量稳定。
通过科学的质量控制,提高玉米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范围玉米质量控制的范围涵盖了玉米的种植、收获、加工、储存和销售等环节。
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玉米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四、方法1. 种植阶段的质量控制- 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和土壤条件,确保玉米的生长环境良好。
- 选择优质的种子,保证种子的纯度和萌发率。
- 控制适宜的播种密度和间距,避免过度密植或者稀植。
- 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 合理施肥,保证玉米的养分供应。
2. 收获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玉米成熟期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避免过早或者过晚收获。
- 使用合适的收获机械,减少玉米的机械损伤。
- 控制收获过程中的杂质和异物混入。
3. 加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对于玉米加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严格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时间等参数,保证玉米加工的质量稳定。
- 对加工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清洁,避免设备污染导致的质量问题。
4. 储存阶段的质量控制- 选择合适的储存设施,确保玉米的储存环境良好。
- 控制储存温度和湿度,避免玉米受潮、发霉或者虫害。
- 定期检查储存设施,及时处理浮现的质量问题。
5. 销售阶段的质量控制- 对于玉米销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销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对出售的玉米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符合相关标准。
- 提供详细的产品质量信息,包括产地、生产日期、质量等级等。
五、要求1. 玉米质量控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玉米种质资源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和共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ISO 3166 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GB/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2404 单位隶属关系代码GB 5006—85 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GB/T 5514—1985 粮食、油料检验淀粉测定法GB 7648—87 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GB/T 15683—1995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GB 5513—85 粮食、油料检验还原糖和非还原糖测定法GB 5511—85 粮食、油料检验粗蛋白质测定法GB 2905—82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G B 5512—85 粮食、油料检验粗脂肪测定法GB 2906—82 谷类、油料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GB 7649—87 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方法GB 4801—84 谷类籽粒赖氨酸测定法染料结合赖氨酸(DBL)法GB/T15684—1995 谷物制品脂肪酸值测定法GB 5510—85 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GB 12388—90 食物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5497—85 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GB/T 3543.1-7—1995 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l353—1999 玉米GB/5498—85 粮食、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3 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3.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3.1.1 试验地点试验地点的环境条件应能够满足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成熟及其性状的正常表达。
3.1.2 田间设计田间试验采用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2~3次,3行区,行长3~5m,行距60~80cm,株距30~50cm,每份种质材料30~50株,依种质材料性质和当地种植习惯而定。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应设置对照品种,试验地周围应设保护行或保护区。
3.1.3 田间管理试验地的田间管理要求土地平整,底肥充足均匀,足墒播种,及时除草、间苗、定苗、去杂,及时培土、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后期管理与当地生产田保持一致,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
3.2 数据采集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原始数据的采集应在种质正常生长情况下获得。
如遇自然灾害等因素严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应重新进行观测试验和数据采集。
3.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和校验每份种质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数据依据对照品种进行校验。
每份种质应具有3年以上的观测原始数据,计算每份种质性状的平均值、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并进行方差分析,判断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取校验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种质的性状值。
4 基本信息4.1 全国统一编号国内资源全国统一编号采用各省、市、自治区为单元分别编号,其省市顺序是按1981年1月1日起实行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统一标准排列顺序进行排列,新增重庆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详见附录A)。
全国统一编号为8位字符串,国内资源由2位种质类型代码加2位省、市代码加4位顺序号组成。
2位种质类型代码分别是:国内地方品种标识为00,自交系标识为0L,人工培育的综合品种或合成的群体统一标识为0P,特殊遗传材料标识为0S。
顺序号均从0001开始,按地区、州、盟及各自所辖县、旗为单位,依次排列,同一地方的资源则按收集入库先后顺序给予编号。
如“00200001”,其中“00”代表地方品种,“20”代表广西省,“0001”表示来源于广西的第1份地方品种资源;又如“0L050158”,其中“0L”代表自交系,“05”代表内蒙古自治区,“0158”表示来源于内蒙古的第158份自交系资源。
国外引进种质资源按来源国家或地区分别编号,各国编排顺序是按《世界地图集》(统一书号12014.714)各大洲内国家的次序编排,个别国家变动依据2001年由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世界分国地图集》(书号ISBN7-80104-513-0)调整(详见附录A)。
全国统一编号仍为8位数,由2位种质类型代码加1位洲代码加2位国家代码加3位顺序号组成,2位种质类型代码同国内资源,1位洲代码是:亚洲及大洋洲为4,欧洲、非洲和美洲分别为5、6、7。
顺序号均从001开始,同一国家同时入库的种质按首字母或拼音排列顺序依次编号。
如“00408001”,其中“00”代表地方品种,“4”代表亚洲,“08”代表泰国,“001”表示来源于泰国的第1份地方品种资源;又如“0L702015”,其中“0L”代表自交系,“7”代表美洲,“02”代表美国,“015”表示来源于美国的第15份自交系资源。
全国统一编号具有惟一性。
4.2 种质库编号玉米种质库编号由“Ⅰ1G”加5位顺序号组成,其中Ⅰ代表农作物大类,1代表禾谷类作物,G代表玉米。
只有进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保存的种质才有种质库编号。
每份种质具有惟一的种质库编号。
4.3 引种号引种号是由年份加4位顺序号组成的8位字符串,如“19940024”,前4位表示种质从境外引进年份,后4位为顺序号,从“0001”到“9999”。
每份引进种质具有惟一的引种号。
4.4 采集号玉米种质在野外采集时赋予的编号,一般由年份加2位省份代码加4位顺序号组成。
4.5 种质名称国内种质的原始名称和国外引进种质的中文译名,如果有多个名称,可以放在英文括号内,用英文逗号分隔,如“种质名称1(种质名称2,种质名称3)”;国外引进种质如果没有中文译名,可以直接填写种质的外文名。
4.6 种质外文名国外引进种质的外文名和国内种质的汉语拼音名。
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之间空一格,每个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如“Bai Ma Ya”。
国外引进种质的外文名应注意大小写和空格。
4.7 科名科名由拉丁名加英文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
本规范涉及的玉米种质为“Gramineae (禾本科)”。
4.8 属名属名由拉丁名加英文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
本规范涉及的玉米种质主要为“Zea L. (玉蜀黍属)”。
4.9 学名学名由拉丁名加英文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
本规范涉及的玉米种质主要为“Zea mays L. (玉米)”。
4.10 原产国玉米种质原产国家名称、地区名称或国际组织名称。
国家和地区名称参照ISO 3166和GB/T 2659,如该国家名称已不存在,应在原国家名称前加“原”,如“原苏联”。
国际组织名称用该组织的外文名缩写,如“CIMMYT”。
4.11 原产省国内玉米种质原产省份名称,省份名称参照GB /T 2260,国外引进种质原产省用原产国家一级行政区的名称。
4.12 原产地国内玉米种质的原产县、乡、村名称。
县名参照GB /T 2260。
4.13 海拔玉米种质原产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4.14 经度玉米种质原产地的经度,单位为度和分。
格式为DDDFF,其中DDD为度,FF为分。
东经为正值,西经为负值,例如,“12125”代表东经121゜25',“-10209”代表西经102゜9'。
4.15 纬度玉米种质原产地的纬度,单位为度和分。
格式为DDFF,其中DD为度,FF 为分。
北纬为正值,南纬为负值,例如,“3208”代表北纬32゜8',“-2542”代表南纬25゜42'。
4.16来源地国内玉米种质的来源国家、省、县名称,国外引进玉米种质的来源国家、地区名称或国际组织名称。
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名称同4.10,省和县名称参照GB /T 2260。
4.17 保存单位玉米种质提交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前的原保存单位名称。
单位名称应写全称,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4.18 保存单位编号玉米种质原保存单位赋予的种质编号。
保存单位编号在同一保存单位应具有惟一性。
4.19 系谱玉米选育自交系、综合品种及合成群体的亲本来源或亲缘关系。
例如自交系黄早四的亲本来源于“塘四平头自然变异”。
4.20 选育单位育成玉米种质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单位名称应写全称,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4.21 育成年份玉米种质育成的年份。
例如“1980”、“2002”等。
4.22 选育方法玉米种质的选育方法。
例如,轮回选择、杂交选育、辐射诱变等。
4.23 种质类型保存的玉米种质资源的类型。
1 野生资源2 地方品种3 综合品种/合成群体4 自交系5 遗传材料6 其他4.24 图像玉米种质的图像文件名,图像格式为.jpg。
图像文件名由统一编号加半连号“-”加序号加“.jpg”组成。
如有两个以上图像文件,图像文件名用英文分号分隔,如“00200001-1.jpg; 00200001-2.jpg”。
图像对象主要包括植株、雄穗、雌穗、子粒及特异性状等。
图像要清晰,对象要突出。
4.25 观测地点玉米种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地点的名称,记录到省、市和县名,如“北京昌平”。
5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5.1 播种期种质播种的日期。
表示方法为“年月日”,格式“YYYYMMDD”。
如“20030428”,表示2003年4月28日播种。
5.2 出苗期以试验小区全部幼芽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幼芽钻出土面3.0cm以上的日期。
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3 抽雄期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4 开花散粉期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植株雄穗开始开花散粉的日期。
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5 吐丝期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植株雌穗花丝从苞叶吐出的日期。
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6 成熟期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90%以上植株的子粒从蜡熟后期进入完熟期、果穗中部子粒乳线消失、子粒脱水变硬、基部出现黒层、苞叶变黄的日期。
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7 播种至出苗日数从播种次日算起至出苗期所历日数。
单位为d。
5.8 出苗至抽雄日数从出苗期算起至抽雄期所历日数。
单位为d。
5.9 抽雄至开花散粉日数从抽雄期算起至开花散粉期所历日数。
单位为d。
5.10 开花散粉至吐丝日数从开花散粉期算起至吐丝期所历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