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中国在2021-2025年期间实施的一
项针对国家科技领域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此规划从总体上看,既把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发展,也把抓好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作为重点,实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建立完善创新体系。
加强科学院和市场及社会机构的协调配合,建立完善的创新资源共享体系,促进知识创新转化,加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和行业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二、提高技术创新品质。
加强科技进步质量及创新品质的提升,建设以突破性技术研发和跨学科交叉的科技融合为基础的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市场化服务,加快建设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公众服务平台,打造科技服务供给侧改革和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四、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
加强重点地区创新中心的建设,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和市场创新的领军企业,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完善促进政策制度。
制定促进创新的政策制度,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管理和信息共享体系,加快技术创新与监管相结合,实施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政策制度。
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充分考虑了当前和未来国家科技领
域发展需求,较好地回应了新时代新的科技发展需求的宏伟计划,在指导未来国家科技发展方向、推动国家科技能力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完善和实施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能够更好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河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力量

河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力量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规律,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统筹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系统组织开展创新链布局,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支撑,切实提高技术源头供给能力。
一、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力量调整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注重原始创新,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组建高端创新团队和机构,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面向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布局建设河北实验室,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重不断提高。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争取国家在河北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谋划建设优势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科教联合体,推进科教资源优化重组、融合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瞄准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短板,打造链条相对完整、产业带动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链。
瞄准京津冀具有协作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对接京津创新资源,创新合作机制,打造若干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链。
瞄准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等前沿产业领域,超前部署产业化研究,加快建设应用场景,形成自主可控、协同高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链。
二、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
瞄准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民生需求,在先进金属材料、输变电装备、太阳能光伏、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端精细化工等领域攻克一批培育产业新优势的技术,在储能氢能、新型显示、现代通信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在大数据、机器人、基因和生物医药、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瞄准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等领域重大需求,部署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开展生物育种、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
白银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白银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努力把白银打造成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资源流动、科技成果转换的政策体系,提高创新发展保障水平,营造有利于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创新要素聚集的社会氛围。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
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
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充分发挥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近物所白银科近重离子束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等10家科研机构的平台功能,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无缝对接。
联合省国投兴陇投资基金、省科投科创基金等,探索组建白银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设,支持重大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到市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转让、质押、投资机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培育技术转移机构10家左右,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10项以上。
(三)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强化对科技项目的稳定支持,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各类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工艺更新和产品升级。
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军民两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应用。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一、引言自2021年至202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二、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目标:力争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双提升。
2. 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和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 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 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化与相关国家的合作,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科技创新1. 突破核心技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 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3. 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4. 绿色科技发展: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四、生态环境1. 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划,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工程。
2. 节能减排: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3.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4.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五、社会民生1. 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现代化。
2. 医疗卫生: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
3. 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4. 就业创业:积极推动就业创业政策,促进就业机会增加,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2023年科技创新的十四五国家规划

2023年科技创新的十四五国家规划
目标
- 提升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 加强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建设创新型国家,引领科技前沿发展
重点任务
1.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2.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3.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4.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拓展科技创新合作渠道
措施
1. 提高科研经费投入比例,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2. 建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评估和激励
3.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水平
5. 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6.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吸引国际优秀科技资源和人才
风险挑战
1.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影响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
2. 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3.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展缓慢
4. 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问题
5. 国际科技合作受到地缘政治和的影响
结论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等措施,我们将能够在2023年实现科技创新的十四五国家规划目标。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以确保科技创新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十四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十四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十四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我国继十三五之后的重大战略文件,旨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小康,更好地服务国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十四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的新形势,以及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协同发展为保障,以绿色发展为基础,深化和拓展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创新能力,加强研发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十四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和发展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良好的专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研发成果的质量和效率,建立科技创新的跨界合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的跨界融合、跨界转换和跨界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市场支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政策,构建科技创新支持体系,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国际技术合作。
最后,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完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建立科技创新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规范性和纪律性,加强科技创新的有效监督。
十四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的重要战略文件,其实施将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支撑。
襄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创新发展

襄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提高产业链创新要素供给水平,全面赋能产业链迈向创新链和价值链中高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布局按照“整体统筹、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构建“一核一带多极”的创新空间格局。
突出一核引领创新。
发挥襄阳高新区科技创新、襄阳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打造创新驱动的引领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生态科技新城,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推动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支持高水平科技创业,大力培育高技术高成长高价值企业,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加快布局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推进襄阳自贸片区科技创新发展,加速在高层次人才国际流动、国际科技合作、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混合所有制、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促进高端产业集聚,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提供示范。
到2025年,襄阳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力争进入第一方阵。
强化一带创新联动。
构建科技创新示范带,连接襄阳科技城、东津科教融合创新中心、襄阳大学城等主要科创节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创新要素快速流动通道。
高标准建设襄阳科技城,完善中试产业园功能,着力建设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打造总部研发创新区、孵化加速区和产业升级引领区。
高起点谋划东津科教城,面向全国引进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快推进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现代农业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二期等建设,打造高能级科教融合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绵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

绵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发挥绵阳科技城在科技创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大力营造创新生态,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加快构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打造成渝地区创新高地。
以“一城多园”模式,与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共建西部科学城。
加强成渝绵科研院所、高校、公司研发中心合作,建立研发需求互通平台,谋划布局科技孵化“飞地”和异地研发中心,联合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项目库、专家人才库信息资源互动共享。
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跨区域创新联合体。
以创新驱动深化成绵一体化发展合作,支持绵阳“优科服”和成都“科创通”开展全面合作。
拓展区域协同创新范围。
积极推进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协同联动,主动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在科技协同创新、技术转移方面合作。
推动国际科技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在绵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
加快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双提升”“专利提质增量工程”和“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提升技术、产品和品牌创新能力。
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聚焦北斗卫星导航、信息安全、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吸引聚集科研院所、知名高等院校及大型企业在绵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产学研合作。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围绕科技城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深入实施科研人员激励计划,建立全市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库,率先在主导产业领域实施领军人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