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答案及详解

合集下载

行程问题(火车过桥问题)三道典型例题(附解题思路及答案)

行程问题(火车过桥问题)三道典型例题(附解题思路及答案)

行程问题(火车过桥问题)三道典型例题(附解题思路及答案)我们在研究一般行程问题时,都不考虑运动物体的长度,但是当研究火车过桥过隧道问题时,有一火车的长度太长,所以不能忽略不计。

火车过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1、最简单的过桥问题,火车过桥。

例:一列长120米的火车,通过长400米的桥,火车的速度是10米/秒,求火车通过桥需多长时间?解题思路:火车行的路程是一个车长+桥长,然后利用公式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出通过桥的时间。

答案:(120+400)÷10=52(秒)答:火车通过桥需要52秒。

2、两列火车错车问题。

例(1):两列火车相向而行,甲火车的速度是20米/秒,乙火车的速度是25米/秒,当两车错车时,甲车一乘客,看到乙车火车头从她的窗前经过,到乙车车尾离开他的窗户,共用时8秒,求乙车的长度。

解题思路:这类问题类似于相遇问题,路程是乙车车长,然后利用公式路程=速度和x时间算出乙车车长。

答案:(20+25)x8=360(米)答:乙车长360米。

例(2):两列火车相向而行,甲火车的速度是20米/秒,乙火车的速度是25米/秒,已知甲车长250米,乙车长200米,从两车车头到两车车尾离开,需要多少时间?解题思路:这类问题类似于相遇问题,路程是两车车长,然后利用公式时间=路程÷速度和算出错时间。

答案:(200+250)÷(25+20)=10(秒)答:需要10秒。

3、两列火车超车问题。

例:两列火车同向而行,甲火车的速度是20米/秒,乙火车的速度是25米/秒,已知甲车长250米,乙车长200米,从乙车车头追上甲车车尾到乙车车尾离开甲车头需多少时间?解题思路;此类问题相当于追及问题。

追及路程是两车的车长和,然后利用追及问题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求出时间。

答案: (250+200)十(25-20)=90(秒)答:需要90秒。

行程问题答案及详解

行程问题答案及详解

关于行程问题一、为什么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学不好?1、行程问题的题型多,综合变化多。

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多个物体的运动。

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

行程问题每一类型题的考察重点都不一样,往往将多种题型综合起来考察。

比如遇到相遇问题关键要抓住速度和,追击问题则要抓住速度差,流水行船中的相遇追及问题要注意跟水速无关等等。

2、行程问题要求学生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奥数中静态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学会。

打个比方,比如数线段问题,学生掌握了方法,依葫芦画瓢就行。

一般情况,静态的奥数知识,学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容易做出来。

行程问题难就难在过程分析是动态的,甲乙两个人从开始就在运动,整个过程来回跑。

学生对文字题描述的过程很难还原成对应的数学模型,不画图,习惯性的在脑海里分析运动过程。

还有的学生会用手指,用橡皮模拟,转来转去往往把自己都兜晕了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个过程,更别说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数量关系了。

二、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九大题型: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五大方法: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

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

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

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奥数:行程问题(6题)_非常有用、经典!

奥数:行程问题(6题)_非常有用、经典!

奥数:行程问题(6题)例1:某校和某工厂间有一条公路,该校下午2点钟派车去该厂接某劳模来较作报告,往返需用1小时,这位劳模在下午1点钟便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汽车,上车去学校,在下午2点40分到,汽车速度是劳模的几倍解:汽车行驶全程时间是1个小时,现在情况汽车2点出发,2点40分回来,说明汽车行驶40分钟,也就是说走了全程的三分之二。

在不管单位的情况下可列式:车速*20min=三分之二路程(因为往返用了40min,所以单程是20min),人步行的时间是1点走到2点的60min,再加上汽车行驶三分之二路程用的20min,即80min,可列式:人速*80min=三分之一路程。

两式相除车速=8倍人速8倍例2、自行车队出发24分钟后,通信员骑摩托车去追他们。

在距出发点9千米处追上了自行车队。

通信员立即回出发点,然后又返回去追自行车队,再追上时恰好离出发点18千米。

求自行车队和摩托车的速度。

答案:与例1类似,摩托车24分钟行9千米×2,所以速度为9×2×(60÷24)=45(千米/小时) 摩托车行9千米用12(=24÷2)分钟,比自行车快24分钟,所以自行车36(=12+24)分钟行9千米,速度为9×60÷36=15(千米/小时)例3、刘江骑自行车在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上行驶。

线路的起点站和终点站间隔相同的时间发一次车,并且车速都相同。

他发现从背后每隔12分钟开过来一辆汽车,而迎面每隔4分钟有一辆汽车驶来。

问汽车是每隔多少时间发一辆车?答案:由于每隔12分钟,背后开过来一辆车,而每隔4分钟有一辆车迎面驶来,所以每经过12分钟,恰好有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驶过身边,不妨假设一开始就如此。

设相邻两辆车的间隔为1个单位,到开始时,刘江背后的一辆车与刘江相距1个单位,刘江前面的在第三辆车与刘江相距3个单位,经过12分钟,这两辆车从不同方向驶过刘江身边,由于这两辆车之间相距4个单位,车速相等,所以各驶过2个单位,而刘江则走过1个单位,这表明车速是刘江的2倍,于是汽车6(=12÷2)分钟驶过1个单位,即每6分钟发一辆车。

小学奥数多人行程问题及答案【三篇】

小学奥数多人行程问题及答案【三篇】

小学奥数多人行程问题及答案【三篇】
【篇一】
答案
【篇二】
已知小明与小强步行的速度比是2:3,小强与小刚步行的速度比是4:5。

已知小刚10分钟比小明多走420米,那么小明在20分钟里比小强
少走几米?
解析:
根据条件,小明、小强和小刚的速度比是:2×4:3×4:5×3=8:12:15再根据"小刚10分钟比小明多走420米"能够得出,小明10
分钟走:420×8÷(15-8)=480米所以,小明在20分钟里比小强少走:[480×(12-8)÷8]×2=480米做完才发现,小明20分钟比
小强少走的,正好是小明10分钟走的路程,所以方法应该更简单一些。

另一种方法:
把小强的看作单位"1",那么小明是小强的2/3,小刚是小强的
5/4所以小强10分钟行420÷(5/4-2/3)=720米小明10分钟比小
强少行1-2/3=1/3,那么20分钟就少行1/3×2=2/3所以,小明在
20分钟里比小强少走720×2/3=480米
【篇三】。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一、相遇问题1. 基本概念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

2. 公式相遇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3. 例题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经过4小时两人相遇。

求A、B两地的距离。

解:根据公式相遇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为\(5 + 3=8\)(千米/小时),相遇时间是4小时,所以相遇路程(即A、B两地距离)为\(8×4 = 32\)千米。

二、追及问题1. 基本概念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慢者在前,快者在后,经过一定时间快者追上慢者。

2. 公式追及路程= 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 追及路程÷速度差,速度差= 追及路程÷追及时间。

3. 例题甲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先走1小时后,乙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从同一地点出发去追甲。

问乙多长时间能追上甲?解:甲先走1小时的路程就是追及路程,为\(6×1 = 6\)千米,速度差为\(8 - 6 = 2\)千米/小时。

根据追及时间= 追及路程÷速度差,可得追及时间为\(6÷2 = 3\)小时。

三、环形跑道问题1. 同地出发同向而行基本概念:在环形跑道上,两人同地出发同向而行,快者每追上慢者一次,就比慢者多跑一圈。

公式:追及路程= 环形跑道一圈的长度,追及时间= 环形跑道一圈的长度÷速度差。

例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甲的速度是每秒6米,乙的速度是每秒4米。

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长时间甲第一次追上乙?解:追及路程为400米,速度差为\(6 - 4 = 2\)米/秒,根据追及时间= 追及路程÷速度差,可得追及时间为\(400÷2 = 200\)秒。

小学六年级数学奥数行程问题20道详解(含答案)全国通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奥数行程问题20道详解(含答案)全国通用

行程问题50道详解一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解:第二次相遇两人总共走了3个全程,所以甲一个全程里走了4千米,三个全程里应该走4*3=12千米,通过画图,我们发现甲走了一个全程多了回来那一段,就是距B地的3千米,所以全程是12-3=9千米,所以两次相遇点相距9-(3+4)=2千米。

2、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解:那2分钟是甲和丙相遇,所以距离是(60+75)×2=270米,这距离是乙丙相遇时间里甲乙的路程差所以乙丙相遇时间=270÷(67.5-60)=36分钟,所以路程=36×(60+75)=4860米。

3、A,B两地相距540千米。

甲、乙两车往返行驶于A,B两地之间,都是到达一地之后立即返回,乙车较甲车快。

设两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P地。

那么两车第三次相遇为止,乙车共走了多少千米?解:根据总结:第一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2个全程,第二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4个全程,乙比甲快,相遇又在P点,所以可以根据总结和画图推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从第一个P点到第二个P点,路程正好是第一次的路程。

所以假设一个全程为3份,第一次相遇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

第二次相遇,乙正好走了1份到B地,又返回走了1份。

这样根据总结:2个全程里乙走了(540÷3)×4=180×4=720千米,乙总共走了720×3=2160千米。

4、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分钟到校。

六年级【小升初】小学数学专题课程《行程问题》(含答案)

六年级【小升初】小学数学专题课程《行程问题》(含答案)

17.行程问题知识要点梳理一、基本公式:1.路程=速度×时间2.速度=路程÷时间3.时间=路程÷速度二、问题类型1.相遇问题:①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②速度和=总路程÷相遇时间③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2.追及问题:①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②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③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3.流水行船问题:①顺水速度=船速+水速②逆水速度=船速-水速③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④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4.列车过桥问题:(1) 火车过桥(隧道):火车过桥(隧道)时间=(桥长+车长)÷火车速度(2) 火车过树(电线杆、路标):火车过树(电线杆、路标)时间=车长÷火车速度(3) 火车过人:①火车经过迎面行走的人:迎面错过的时间=车长÷(火车速度+人的速度)②火车经过同向行走的人:追及的时间=车长÷(火车速度-人的速度)(4) 火车过火车:①错车问题:错车时间=(快车车长+慢车车长)÷(快车速度+慢车速度)②超出问题:错车时间=(快车车长+慢车车长)÷(快车速度-慢车速度)考点精讲分析典例精讲考点1 一般行程问题【例1】小王骑公共自行车从家去上班,每分钟行350米,用了20分钟,下午下班沿原路回家,每分钟比去时多骑50米,多少分钟到家?【精析】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家到单位的距离,再求出下班的速度,最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解答。

【答案】350×20=7000(米)350+50=400 (米/分)7000÷400=17.5(分钟)答:17.5分钟到家。

【归纳总结】本题考查知识点:依据速度,时间以及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冋题。

考点2 相遇问题【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 城到B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

小学五年级数学 行程问题 带详细答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 行程问题 带详细答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带答案)例题1、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

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了32×2=64(千米)。

两车同时出发,为什么甲车会比乙车多行64千米呢?因为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56-48=8(千米)。

64里包含8个8,所以此时两车各行了8小时,东、西两地的路程只要用(56+48)×8就能得出。

32×2÷(56-48)=8(小时)(56+48)×8=832(千米)练习一1、小玲每分钟行100米,小平每分钟行80米,两人同时从学校和少年宫出发,相向而行,并在离中点120米处相遇。

学校到少年宫有多少米?解答:两人的路程差:120+120=240(米)时间:240÷(100-80)=12(分钟)总路程:(100+80)x12=2160(米)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5千米,当摩托车行到两地中点处时,与汽车还相距7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答:两车的路程差:75(米)时间:750÷(65-40)=3(小时)总路程:(40+65)x3+75=390(米)3、甲、乙二人同时从东村到西村,甲每分钟行120米,乙每分钟行100米,结果甲比乙早5分钟到达西村。

东村到西村的路程是多少米?解答:如果甲继续行5分钟:5x120=600(米)乙的时间:600÷(120-100)=30(分钟)总路程:30x100=3000(米)例题二、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这时快车与慢车还相距7千米。

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答:快车3小时行驶40×3=120(千米),这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说明甲、乙两地间路程的一半是120-25=95(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行程问题一、为什么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学不好?1、行程问题的题型多,综合变化多。

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多个物体的运动。

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

行程问题每一类型题的考察重点都不一样,往往将多种题型综合起来考察。

比如遇到相遇问题关键要抓住速度和,追击问题则要抓住速度差,流水行船中的相遇追及问题要注意跟水速无关等等。

2、行程问题要求学生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奥数中静态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学会。

打个比方,比如数线段问题,学生掌握了方法,依葫芦画瓢就行。

一般情况,静态的奥数知识,学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容易做出来。

行程问题难就难在过程分析是动态的,甲乙两个人从开始就在运动,整个过程来回跑。

学生对文字题描述的过程很难还原成对应的数学模型,不画图,习惯性的在脑海里分析运动过程。

还有的学生会用手指,用橡皮模拟,转来转去往往把自己都兜晕了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个过程,更别说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数量关系了。

二、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九大题型: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五大方法: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 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

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

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

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

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

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 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⑹ 假设法:在速度发生变化、或提前(晚)出发等数值发生变化的的行程问题中,假设速度没变或时间统一,往往非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其有利于解决行程问题。

三、怎样才能学好行程问题?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很多学生已开始就会有畏难心理。

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力争学一个知识点就要能吃透它。

学习奥数有四种境界:第一种:课堂理解。

就是说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题目。

第二种:能够解题。

就是说学生听懂了还能做出作业。

第三种:能够讲题。

就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能够讲给家长听。

第四种:能够编题。

就是自己领悟这个知识了,自己能够根据例题出题目,并且解出来。

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习奥数都只停留在第一种境界(有的甚至还达不到),能够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学生考取重点中学实验班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

而要想在行程上一点问题没有,则要求学生达到第四种境界。

即系统学习,还要能深刻理解,刻苦钻研。

而这四种境界则是学习行程的四个阶段,或者说是好的方法。

建议一:不论是什么问题,在学习之前有必要对于要学的东西有个纵向的了解,要系统地梳理一遍,这样有系统,有方向,学习的时候也不会迷茫。

一般这个步骤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完成。

这样把大的目标分为不同的小的目标,各个击破,孩子也会有信心。

同时发现问题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建议二:需要强调一点,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捡芝麻丢西瓜,简言之就是要在每学一个知识的时候,都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

一定要要重视总结,把行程问题进行分类比较,这样孩子对于行程问题的理解会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建议三: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积累孩子的错题,以便日后观察孩子在此部分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这样我们以后的计划会更有针对性。

在制定计划时慢慢的达到量身定做的效果。

行程问题的典型例题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公式就是路程=速度×时间,任何行程问题,不管是多么“波澜起伏或者是一波三折” ,他的本质都是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其他问题,在每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发生了细微的改变。

类型一: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强调的是一个“和”的思想,两人在时间统一的前提下,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当然他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相遇这个现象,只要这个题目知道了“和” ,我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进行求解。

【例1】AB两地900 米,甲乙两人在A 处同时向B点出发,甲的速度60米/分,乙的速度40 米/分,甲到达B 地后立即返回,返回途中与乙相遇,甲乙两人多长时间相遇?解:路程和=900×2=1800(米)速度和=60+40=100(米/ 分)相遇时间=1800÷100=18(分钟)上面讲的是比较基本的相遇,到了高年级,可能等多的会涉及到多次或者是多人相遇。

下面来说说多次相遇。

方法一:运用倍比关系解多次相遇问题1. 两地相向出发:第1 次相遇,共走1 个全程;第2 次相遇,共走3 个全程;第3 次相遇,共走5 个全程;⋯⋯⋯⋯,⋯⋯⋯⋯⋯⋯;第N 次相遇,共走2N-1 个全程;注意:除了第1 次,剩下的次与次之间都是2 个全程。

即甲第1 次如果走了N 米,以后每次都走2N 米。

2. 同地同向出发:第1 次相遇,共走2 个全程;第2 次相遇,共走4 个全程;第3 次相遇,共走6 个全程;⋯⋯⋯⋯,⋯⋯⋯⋯⋯⋯;第N 次相遇,共走2N 个全程;3、多人多次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多次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几个全程【例2】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95 千米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在离B地25 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解析】画线段示意图(实线表示甲车行进的路线,虚线表示乙车行进的路线):可以发现第一次相遇意味着两车行了一个A、B 两地间距离,第二次相遇意味着两车共行了三个A、B两地间的距离.当甲、乙两车共行了一个A、B两地间的距离时,甲车行了95 千米,当它们共行三个A、B两地间的距离时,甲车就行了3个95千米,即95×3=285(千米),而这285千米比一个A、B两地间的距离多25千米,可得:95×3-25=285-25=260(千米).【例3】小王、小李二人往返于甲、乙两地,小王从甲地、小李从乙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人第一次在距甲地3 千米处相遇,第二次在距甲地6 千米处相遇(只算迎面相遇),则甲、乙两地的距离为千米.【解析】第一次相遇走了1 个3 千米,第二次相遇走了3个3 千米即3×3=9(千米)9+6=15(千米)——两个全程15÷2=7.5 (千米)继续上面多次相遇问题,解多次相遇问题的工具——柳卡柳卡图,不用基本公式解决,快速的解法是直接画时间- 距离图,再画上密密麻麻的交叉线,按要求数交点个数即可完成。

折线示意图往往能够清晰的体现运动过程中“相遇的次数”,“相遇的地点”,以及“由相遇的地点求出全程”,使用折线示意图法一般需要我们知道每个物体走完一个全程时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例4】甲、乙两人在一条90 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3 米/ 秒,乙的速度2 米/秒。

如果他们同时分别从直路的两端A、B两点出发,当他们跑12 分钟,共相遇了多少次?(从出发后两人同时到达某一点算作一次相遇)。

分析】多次相遇,如图所示,甲用实线表示,乙用虚线表示。

在180 秒内,甲、乙共相遇5 次,最后又回到出发的状态。

所以甲、乙共相遇了[12÷(180÷60)× =20(次)【例5】甲、乙两人在一条长为30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是每秒1 米,乙的速度是每秒0.6 米.如果他们同时分别从直路的两端出发,当他们跑了10 分钟后,共相遇几次?首先,甲跑一个全程需要30÷1=30(秒),乙跑一个全程需要30÷0.6=50 (秒).与上题类似,画运行图如下(实线表甲,虚线表示乙,那么实虚两线交点就是甲乙相遇的地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甲跑5 个全程时,乙刚好跑3 个全程,各自到了不同两端又重新开始,这正好是一周期150 秒.在这一周期内两人相遇了5次,所以两人跑10 分钟,正好是四个周期,也就相遇5×4=20(次)备注:一个周期内共有5次相遇,其中第1,2,4,5次是迎面相遇,而第3 次是追及相遇.有些多次相遇的题目可以根据速度比m:n, 设路程为m+n份。

举个例子。

【例6】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并在A、B 两地间不断往返行驶。

已知甲车速度是15 千米/ 时,乙车速度是25千米/时,甲乙两车第一次相遇地点与第二次相遇地点之间相差100 千米。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从出发后两人同时到达某一点算作一次相遇)。

分析】甲车速度是15千米/时,乙车速度是25 千米/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15:25=3:5将A、B两地平均分成8小格,甲每走3小格,乙就走5 小格;如图所示,C1、C2 分别表示第1、2 次相遇的地点;其中第一次相遇地点与第二次相遇地点之间相差4 小格;每小格的长度为100÷4=25 千米;所以A、B 两地相距25×8=200 千米。

说了多次相遇,再来说说多人的相遇问题即多人行程。

这类问题主要涉及的人数为 3 人,主要考察的问题就是求前两个人相遇或追及的时刻,第三个人的位置,解题的思路就是把三人问题转化为寻找两两人之间的关系。

【例7】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 米,乙每分钟走50 米,丙每分钟走40 米。

甲从A 地,乙和丙从B 出发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后,过了15 分钟又与丙相遇,求A、B 两地的距离。

【解析】3 人相遇问题。

先画图分析整个题目说了两个相遇过程。

第一次相遇:甲和乙相遇。

两人一共走了一个全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