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点经验

合集下载

国内古代文学史知识学习进修要点

国内古代文学史知识学习进修要点

国内古代文学史知识学习进修要点一、文学史的基本框架1.起源时期:陶文、范文、古风文化的形成2.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文学的形成3.秦汉时期:楚辞、汉赋的兴起,韩非子、司马迁的杂剧,陈琳、王充的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曲赋、诗经文学的产生,文学理论的发展5.唐宋时期:唐诗的繁荣,盛唐文学的兴起,五代时期的古文运动6.宋元明清时期:宋词的兴盛,散曲的发展,元曲的繁荣,明清小说的兴起7.近现代文学:近代文学的兴起,现代文学的发展二、古代文学家和作品1.先秦时期的文学家:孔子、庄子、韩非子、屈原等2.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枚乘、班固、汉乐府诗集等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曹操、陶渊明、王羲之、刘义庆等4.唐代文学家: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维等5.宋代文学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6.元代文学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等7.明代文学家:施耐庵、冯梦龙、杨慎、李时中等8.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纳兰性德、阮元等三、文学流派和作品1.先秦时期:《楚辞》、《九歌》、《离骚》、《庄子》、《韩非子》等2.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曲赋、诗经文学,如《孔雀东南飞》、《蝶恋花》、《竹枝词》等3.唐宋时期:唐诗,如《长恨歌》、《登鹳雀楼》、《静夜思》等;宋词,如《声声慢》、《浪淘沙·北国风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4.元明清时期:元曲,如《西华山·夜行船》、《莺莺传·镜中记》等;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四、文学理论和批评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左传》、《史记》2.唐宋时期的文学批评:唐代的文章家论,宋代的词章学3.明代的文学批评:杨慎的《临崖赋》、刘勰的《文心雕龙》4.清代的文学批评:奕《文选》、贾仲明的《古文辨惑论》五、古代文学思想和创作特点1.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隐逸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2.唐宋时期的文学思想:唐代的儒释佛三教合一,宋代的理学思想3.古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咏史抒怀,田园诗,山水诗,爱情诗,抒情和写景的结合。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作品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风格,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为自考课程,主要涉及到了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文学史的基本概念1.文学史的定义:文学史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文学作品的产生、流派的形成、作者的传世与影响等。

2.文学史的分类方法:按时间分期、按流派分类、按地域分区等。

二、古代文学的三纵三横1.三纵:时间纵,即古代文学历史沿袭的时间轴;主题纵,即古代文学作品所追求的主题内容;情感纵,即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

三、古代文学的流派与代表作品1.古文流派代表作:《左传》、《国语》、《史记》2.诗歌流派代表作:《诗经》、《楚辞》、《陆机集》3.散文流派代表作:《庄子》、《文心雕龙》、《傅雷家书》4.戏剧流派代表作:《诸子百家戏》、《汉赋》、《元杂剧》5.文言小说流派代表作:《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6.白话小说流派代表作:《红岩》、《家》、《孽子》四、古代文学史的发展阶段1.原始阶段:包括《诗经》等早期文献的创作和保存。

2.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以《楚辞》和《古文观止》为代表,出现了大量的散文和乐府诗。

3.古代文学的兴盛阶段:以唐代为代表,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4.古代文学的衰退与复兴阶段: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和文化传统的断绝,古代文学走向了衰落,但在近现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如白话小说。

五、古代文学史的评价与思考1.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些与现代价值观念不符的内容,这需要我们进行审视和思考。

3.古代文学的时代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以婉约、豪放、诗性等特点为主,反映出古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4.古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发展概况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 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 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 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一政治叙事诗一言志抒情诗。

怎样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点经验

怎样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点经验

怎样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记载灿烂文明与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文学史》有几分厚重(知识容量大)。

这对于自考生来说,无疑于难上加难。

因此考生在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的同时又要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备考过程中摸索的一点方法,但愿能给正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考生提供点帮助。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与从具体、微观上理解考试内容相结合。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生可以首先总揽一下目录,把整个文学史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单元,可以按体裁划分,也可以按朝代划分,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的需要划分,划分的目的是对学习有帮助。

以朝代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学习单元: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史在时间上的断代分期,与历史的断代划分大体相一致,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就是学习其中的唐代文学,也可以相似地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来学习。

再往下有初唐四杰;盛唐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还有盛唐的两个重量级诗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有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刘禹锡的怀古和民歌很有特色;晚唐有杜牧和李商隐。

五代以词为独树一帜,另外还出现了唐传奇、敦煌变文、敦煌曲子词等新的文学体裁。

再一层次可以对具体的作家和作品(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艺术成就)等等方面来分析和学习。

考生在经过层层具体细化后,虽然内容繁多,但是井然有序、思路清晰,这是从“大处”梳理。

学习者在进行实际的学习时则从一个个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是一个与梳理相反的过程,是一点点理解和消化的过程。

总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对2008级学生访谈的回答)地点: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时间: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2008年11月27日中午,我们就同学们关心的古代文学史课程的种种问题请教了张鸣老师。

张鸣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干课、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的主讲教师。

下面是我们和张老师的问答。

(提问以▲表示。

老师的回答以★表示)▲张老师,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们都很关心今后四年中将在北大中文系学习的各门课程的情况,您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于二至三年级。

课程系统讲授从先秦至“五四”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四个段落,每段一个学期,共学习四个学期,一般由四位教师分别讲授。

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我系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

总的说来,古代文学史是全系各个专业本科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丰富,需要阅读的文献很多,课程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相对而言,课程学习任务会比较重,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能学到什么,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讲法,同学的学习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偏重,因此能学到什么,不可能人人一样。

因此这个话题不妨转换一个角度,谈谈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性,各自有所侧重。

简单说,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重点吧:一,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描述各个阶段的文学景观。

介绍各个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事件等,探讨形成原因,并阐释其意义。

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前后时期文学推移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有初步的认识。

二,梳理不同文学体裁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介绍各种文学体裁如诗、词、散文、辞赋、骈文、戏曲、小说等等的形成过程及其体制特点。

古代文学史学习方法

古代文学史学习方法

笔记主要是摘抄.对摘抄内容的选择,对摘抄内容的背诵和掌握,是很核心的两点.以下主要针对应考而言,来谈谈这两点.摘抄内容: 1,一些经典的文艺评论的名句,如钟嵘,刘勰等人的.2,一些著名的原诗,原文3,论文文献中的一些引文,无论东方西方,古代现代,可以背诵一些.例如我以前抄过很多论文中的引文,如许学夷的句子,刘若愚关于东方戏剧的观点,马积高先生的赋学观点,贺拉斯的古典主义的三原则等等.知识可以用这种方法积累,这种引文一般是那个著作的精华,你可以坐享其成,直接从论文中抄出来.但是引用到答题中,一定要注明这是别人说的,不能自然而然地说是自己说的,这是个学术道德的问题.论文文献,我以前一般是看三个杂志:历年过刊的人大复印资料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文学遗产,文艺评论.这三个杂志比较权威,所入的文章也是圈内较好的,比较可靠.4,袁本文学史的注释部分有很多精华的东西,提供了很多学术观点和动态.比如关于山水诗,就有林庚先生的,傅刚老师的各家观点,关于左传,也有张高评等很多人的看法.掌握一点学术动态,可以以此为门径.平时看书也要多多注意注释.5,一些论著,大部头一点的著作,经典的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需要细读,一些一般性的,则只要看看大概的观点就可以了.所以注意一下每本书的序和跋或者后记.看书一定如看山,先在山外看看,再去山中,这样才不会迷路.例如叶嘉莹先生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正文部分其实很繁琐,没有什么可以用于考试的,但是那篇序写得太精彩了,题目是<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看了这篇文章,你就基本上知道了七律的发展过程和杜甫在这体裁上的历史地位.总之,读书的详略是很有讲究的,各位可以在平时的读书过程中好好把握,揣摩.摘抄后的记忆:知识是需要反复记忆才能很牢固,因此反复地拿着你的小本子,把这些条目背好,需要一些时间.主要是滚动式地记忆.把记不牢的圈起来,第二次来记的时候着重记.这样,不断地缩小自己要背的范围,到考试之前,就不会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背,心里就会有个底.做好学习日记,可以利于开发自己的思想:准备考试期间,我专门有个本子记录自己每天的学习收获,例如对某观点,某作品的看法.这些看法哪怕很零星,哪怕只是一种概括,哪怕也很俗气,但终究是自己的东西,这样,以后就可以转化为比较有个性的思考,而且会让自己的所学在心中形成一个体系,也能培养好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每天记一点,积水成河,对以后从事研究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一个开端.总而言之,我希望大家能快点从失败的阵痛中走出来,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我别无所能,只有一腔真诚的祝愿,希望落日弓,红土柚子等等人,都能卷土重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考出自己的好成绩.二,说说古代文学考试的事情作者:一枝菊发表时间:2006-3-31这个版呢,我从2003年上到现在,感觉到了一些风气的变化,我想坦诚地说出我的看法。

初学者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初学者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初学者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既是一种学习的挑战,也是一次领略古代智慧的机会。

那么,作为初学者,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呢?一、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

初学者应该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如各朝代的兴衰更迭、社会制度的变革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还需要掌握一些文化基础知识,如汉字的演变、古代诗词的格律、古代人物传记等。

通过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古代文学作品,并享受其中的美妙之处。

二、多读经典作品初学者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时,要注重阅读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例如,古代诗歌中的《诗经》、《唐诗宋词》,古代小说中的《红楼梦》、《西游记》,以及古代散文中的《论语》、《庄子》等。

通过多读经典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的卓越。

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中学习到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注重文学鉴赏和批评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要读懂作品的文字和故事情节,更要注重文学鉴赏和批评。

文学鉴赏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了解其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如修辞手法、结构安排、意象象征等。

批评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注重文学鉴赏和批评,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四、参加相关活动和课程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仅是读书,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活动和课程来加深理解。

例如,参加文学讲座、读书会或者参观文学展览等,这些活动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同时,参加专门的文学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些课程通常由专业的教师讲授,能够系统地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中国文学史》学习方法浅说

《中国文学史》学习方法浅说

《中国文学史》学习方法浅说作者:崔傲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1期摘要:《中国文学史》是高等院校语言文学系的重要课程,课程内容繁琐,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一大学习障碍。

要想学好该课程,学生需要掌握有效的學习方法。

在本文中,本人将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就《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方法做出详细说明。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学生;学习方法众所周知,《中国文学史》课程体制庞大,内容繁琐,在短暂的学习时间的限制下,学生们要想面面俱到地探寻有价值的内容,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掌握课程内容,还可以建立对课程的深度认知,为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学史》的时候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呢?一、理清线索,掌握总体框架掌握线索是有效学习《中国文学史》的保障。

因为,在繁琐的文学史课程中,总会有一个史的线索,这个线索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建立对所要学习内容的认知,还可以驱动我们有针对性地探寻学习内容。

那么,我们要如何探寻这个史的线索呢?一般来说,读书是必要的。

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我很赞同将书读薄这种学习方法。

这里所说的将书读薄就是提取线索,建立整体框架的过程。

在刚刚学习《中国文学史》的时候,面对厚厚的一本书,我们不少人发出了如何学的呼号,刚开始学,从哪里寻找史的线索呢?其实,《中国文学史》史的线索是贯穿于学习始终的,并不是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学习才可以寻找史的线索,而是要在学习之前,就开始梳理史的线索。

我在学习活动参与过程中,会从教材目录入手,根据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等,把握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要点,从而从整体上建立对该课程学习的认知。

在把握了学习要点之后,我继续利用教材目录确定每一章的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走进章节中,探寻学习内容。

二、熟悉作家作品,补充框架内容如果将一门《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比作是一个人的话,那么,所建构出来的框架就是这个人的骨架,具体的内容则是这个人的血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记载灿烂文明与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文学史》有几分厚重(知识容量大)。

这对于自考生来说,无疑于难上加难。

因此考生在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的同时又要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备考过程中摸索的一点方法,但愿能给正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考生提供点帮助。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与从具体、微观上理解考试内容相结合。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生可以首先总揽一下目录,把整个文学史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单元,可以按体裁划分,也可以按朝代划分,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的需要划分,划分的目的是对学习有帮助。

以朝代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学习单元: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史在时间上的断代分期,与历史的断代划分大体相一致,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就是学习其中的唐代文学,也可以相似地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来学习。

再往下有初唐四杰;盛唐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还有盛唐的两个重量级诗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有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刘禹锡的怀古和民歌很有特色;晚唐有杜牧和李商隐。

五代以词为独树一帜,另外还出现了唐传奇、敦煌变文、敦煌曲子词等新的文学体裁。

再一层次可以对具体的作家和作品(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艺术成就)等等方面来分析和学习。

考生在经过层层具体细化后,虽然内容繁多,但是井然有序、思路清晰,这是从“大处”梳理。

学习者在进行实际的学习时则从一个个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是一个与梳理相反的过程,是一点点理解和消化的过程。

总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把相关内容进行同时代或跨时代的比较,重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古典小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考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从繁杂的、孤立的个体中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先秦的神话小说是古典小说产生的起源,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雏形,唐传奇是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宋元话本小说是白话小说的开端,明清小说的文人独立创作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

从古典小说的角度把独立的古代神话、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联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然后从各个阶段的载体中衍生新的知识点。

神话小说中有《山海经》和《淮南子》;志人志怪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唐传奇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宋元话本的特点及作品;明清文人创作的丰硕成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这都是学习的重点,考生需要掌握这些巨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从另一个角度说,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又要求考生作为“名词解释”来掌握,把三者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比较记忆,且后者都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小说的演变过程中来记忆,可以记得准确且不容易发生混淆。

因此相关内容的比较、联系也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时,作品的艺术特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

考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概括归纳,分析的作品多了就可以总结出,作品的艺术特色无非是从作品的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

个别作品的特殊性则需要个别记忆。

前面提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及明清的两大传奇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作品的
艺术特点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模式来评述的。

这就是说自学者在学习时要对感性的内容善于归纳和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层次,有助于记忆的条理化。

另一个方面,学习时如果理论的概括难于记忆,也可以根据作品典型的具体的内容来推理一般。

例如《诗经》的艺术特色可以通过记忆一些具体的篇章、情节来推知上位概念:从《诗经》的名篇《七月》中可以推知现实主义是《诗经》的一大特色;通过耳熟能详的赋、比、兴可以推知《诗经》表现手法的多种多样;从《诗经》名篇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可以推知《诗经》在语言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句式。

考生在论述这类问题时,既要有理论的概括也要有具体的内容材料来支撑,所以记忆一些鲜活的材料,既可以临时概括又有了可以支撑的材料,使问题的论述有血有肉,鲜活生动。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孔雀东南飞》塑造人物的方法,考生不妨用这一方法。

文中用“捶床便大怒”写焦母的泼辣,用“大拊掌”写刘母的惊讶,用“进退无颜仪”写刘兰芝回娘家的尴尬,这些都是典型的动作描写;用“事事四五通”写刘兰芝的心烦意乱,这是心理描写;符合人物身份语言的对话也是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上面的例子想提示考生要针对内容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学习,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以上这些是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摸索的一点方法,是笔者在吃透全书内容的基础上的总结和概括,很难说是技巧(笔者学习时并没有走捷径),但愿能给现在的考生提供一点点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