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丝瓜》教案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1.出示丝瓜图片同学们,丝瓜是一种普通的蔬菜,可季羡林先生却说丝瓜很神奇,你们相信吗?让我们走进课文《神奇的丝瓜》一探究竟。
2.齐读课题。
把书翻到58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标上记号。
(2)思考:丝瓜的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2.学生自由读文。
3.汇报交流。
课文主要从瓜籽、瓜藤和瓜来表现丝瓜的神奇。
4.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瓜籽和瓜藤的神奇?(1—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关键的语句体现瓜籽和瓜藤的神奇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1)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
“竟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为什么会出乎意料?(因为瓜籽是随意种上的)随意种都能够长出,而且日益茁壮说明了什么?(瓜籽很神奇)神奇表现在哪里?(生命力顽强)(2)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瓜藤的神奇表现在哪里?(生长速度快)(3)这样细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给土墙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这个句子也是写瓜藤的神奇,体现的是瓜藤虽细,作用却大。
齐读三个句子。
5.瓜的神奇表现在哪里?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两个瓜不知在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过渡:丝瓜如此神奇?作者为什么那么担心呀?三、合作学习1.出示要求。
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课文4至7自然段,找出描写“我”担心的句子画上横线。
说说我担心什么,结果怎么样呢?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神奇的丝瓜》教案设计——带领学生走进科学世界

《神奇的丝瓜》教案设计——带领学生走进科学世界。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篇《神奇的丝瓜》的教案设计,希望能为老师们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丝瓜的基本知识,如产地、外观特征、主要成分等;2、了解丝瓜的药用和食用价值;3、掌握观察丝瓜的方法,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丝瓜;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丝瓜的基本知识和价值;2、丝瓜的观察方法和实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丝瓜的基本知识和价值;2、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丝瓜时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老师以“丝瓜”为主题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丝瓜的一些基本知识。
如产地、外观特征、主要成分等。
(二)讲解丝瓜的基础知识2、让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丝瓜的基本知识,包括它的产地、外观、口感和主要成分等。
3、接着,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和同桌分享。
让同学们共同交流交流,了解到丝瓜在药用和食用方面的价值。
(三)实验环节4、在介绍完丝瓜的基本知识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小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丝瓜和使用显微镜的技巧。
5、让学生自己观察一下丝瓜的外观,让他们尝试用自己对丝瓜的了解,做出一些推测和猜测。
6、接着,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一下丝瓜的内部结构,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细节。
7、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丝瓜的观察和分析,写一篇小结并和同桌分享。
(四)总结环节8、老师进行整体总结,让学生回顾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在观察丝瓜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9、在小结之后,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表现,逐一点评,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科学的世界。
五、教学方式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成长。
2、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和操作来观察丝瓜,并从中掌握技能。
3、小组交流:让学生与同桌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以此强化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总结点评:在授课结束后进行学生的总结和点评。
学科教学没有止境,老师们应该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案,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思考、探究、创新,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与启智。
《神奇的丝瓜》教案之一

《神奇的丝瓜》教案之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丝瓜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丝瓜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观察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丝瓜生长过程的深入理解。
2.学生对观察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神奇的丝瓜》、PPT、教学道具(丝瓜实物、生长过程图片等)。
2.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丝瓜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丝瓜的外形特征。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神奇的丝瓜》,了解丝瓜的生长过程。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丝瓜的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神奇之处?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四)观察实践1.教师分发观察记录表,讲解观察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丝瓜生长过程。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
(五)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丝瓜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七)作业布置2.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拓展学生对植物生长的了解。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观察方法的掌握程度。
3.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1.教师出示丝瓜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丝瓜的外形特征。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丝瓜。
请大家观察一下,丝瓜有什么特点呢?生1:我发现丝瓜是绿色的。
生2:我发现丝瓜的形状像弯弯的月亮。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丝瓜是绿色的,形状像弯弯的月亮。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关于丝瓜的课文。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神奇的丝瓜》,了解丝瓜的生长过程。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主阅读课文《神奇的丝瓜》,了解丝瓜的生长过程。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生1:我从课文中学到了丝瓜的生长过程,它是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
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整理的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位慈祥的老者就是季羡林老爷爷。
现在季老爷爷虽然已经去逝了,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再次默读文章,勾画生字新词,理出不懂的问题。
3、重点了解“凸”字的笔画笔顺。
4、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
三、品句,体会作者的担心。
教师过渡:文中说谁“杞人忧天”了?全文共写了作者几次担心,都担心什么呢?请找出描写作者担心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1、抽生读作者第一次担心的语句,读出这种担心的语气。
2、抽生读作者第二次担心的句子。
教师引语: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3、课件出示作者第三次担心的句子,抽生读。
四、感悟丝瓜的神奇。
教师过渡:丝瓜的生长紧紧地扣住了作者的心弦。
可是作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丝瓜是“神奇”的。
请大家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勾出体现丝瓜神奇的句子,还可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1、师生交流。
2、作者第一次担心的那个最初长的瓜怎样了?如果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体会丝瓜舍己为人、顾全大局。
3、在三楼窗外的那两个瓜把瓜秧折断了吗?体会丝瓜智慧生长。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神奇的丝瓜》目标年级:小学二年级目标学科:语文目标能力: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创新思维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2.能够感受到丝瓜的美妙之处,培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3.能够通过写作表达对丝瓜的观察和感受;4.能够通过创新思维,展现对丝瓜的独特见解。
教学准备:1.《神奇的丝瓜》阅读课文;2.丝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翻开题图,展示丝瓜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猜测关于丝瓜的信息。
2.教师简要介绍丝瓜的种类、特点、使用方法等。
以激发学生对丝瓜的兴趣。
Step 2:阅读文本(15分钟)1.教师朗读《神奇的丝瓜》课文,学生们跟读;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Step 3:理解课文(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a.丝瓜是怎么样生长的?有什么特点?b.课文以什么方式描述了丝瓜的好处?c.你觉得丝瓜的好处有哪些?你吃过丝瓜吗?你喜欢它吗?2.教师指导学生回忆课文和自己印象中的丝瓜特点,并让学生口述。
Step 4:观察实物(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丝瓜,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特点。
2.学生们交流归纳自己观察到的丝瓜特点,并与课文进行比较。
Step 5:写作表达(15分钟)1.要求学生以《神奇的丝瓜》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丝瓜的观察和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适当的写作指导,如常用词句、句子搭配等。
Step 6:创新思维(20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还有没有其他关于丝瓜的创新思维呢?要求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不同寻常的观点和想法。
2.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他们的创新思维。
Step 7:总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重点强调丝瓜的特点和好处。
2.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保护丝瓜,保护环境的意识。
Step 8: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自己家中或家附近种植的丝瓜,写一篇描述丝瓜生长情况的小记。
《神奇的丝瓜》优秀教案(5篇范例)

《神奇的丝瓜》优秀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神奇的丝瓜》优秀教案《神奇的丝瓜》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感受丝瓜的神奇,对学生的精神进行积极的熏陶。
教学重点: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丝瓜的神奇。
教学难点:以丝瓜的旺盛生命力和作者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对学生的精神生活进行积极引导。
课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神奇的丝瓜”中心词是什么?(丝瓜)说明本文的描写对象是丝瓜。
丝瓜之前有个修饰词“神奇”,看到这个词,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惑:丝瓜平时常看、常吃,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可季老先生却说它很神奇,为什么?我的好奇心顿时产生了,很想了解季老先生笔下的丝瓜有何特别之处?同学们不知是否有同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神奇的丝瓜》。
二、速读,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自选角度,概括说明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可以扩写“这是一篇写丝瓜的文章”这个句子的形式进行。
3、教师参与交流并进行总结从文章线索看:这是一篇写了丝瓜生长的轨迹与作者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进行,物我相与为一的文章。
从文章构思看:这是一篇用朴素语言写丝瓜,起始平淡,越往后叙述越精彩,节奏感强的文章。
从作者看:这是一篇写作者细致观察丝瓜,生动描写丝瓜,巧妙发现丝瓜生存智慧的文章,体现的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
从内容和主题看:这是一篇记叙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描写作者一次次担心,赞颂丝瓜神奇生命力、生存智慧的文章。
三、诵读,积累语言1、以师生、男女生相互配合的形式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从课文里面找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可以是佳词、美句或精段,或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四、选读,感受神奇1、选取能体现丝瓜神奇的句子、语段读一读,以“神奇的丝瓜,神奇在……”句式说一说丝瓜的神奇体现在哪里,并简要分析。
过渡: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丝瓜的这种神奇是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的。
作者越担心,丝瓜就越显神奇。
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我们主要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担心”。
小学六年级语文《神奇丝瓜》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神奇丝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神奇丝瓜》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2.能够正确理解、解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种植丝瓜及观察,增强学生对自然入侵与破坏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讨论和撰写文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解读《神奇丝瓜》课文,提取关键信息。
2.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种植丝瓜及观察,增强对自然入侵与破坏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课文《神奇丝瓜》。
2.PPT演示文稿。
3.种植盆、土壤、丝瓜种子等。
4.学生笔记本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们对丝瓜这种植物的了解情况,并激发学生兴趣。
2.导入课文:通过PPT展示课文的标题和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
预习课文(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大声朗读: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15分钟)1.PPT展示:使用PPT展示课文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理念。
3.回答问题:请学生回答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的理解情况。
种植丝瓜实践(25分钟)1.示范播种:老师向学生展示如何在种植盆中播种丝瓜种子,并讲解种植的注意事项。
2.学生动手: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亲自动手播种丝瓜种子。
3.观察记录:要求学生每天观察丝瓜的生长情况,并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
思维拓展与写作(30分钟)1.集体讨论:要求学生回答一些关于自然入侵与破坏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2.写作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思考的问题和种植丝瓜的经验,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分享和评价: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分享自己的短文,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封面)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位慈祥的老者就是季羡林老爷爷。
(课件展示)现在季老爷爷虽然已经去逝了,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再次默读文章,勾画生字新词,理出不懂的问题。
3、重点了解“凸”字的笔画笔顺。
4、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
三、品句,体会作者的担心。
教师过渡:文中说谁“杞人忧天”了?全文共写了作者几次担心,都担心什么呢?请找出描写作者担心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1、抽生读作者第一次担心的语句,读出这种担心的语气。
2、抽生读作者第二次担心的句子。
(课件显示句子)教师引语: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3、课件出示作者第三次担心的句子,抽生读。
四、感悟丝瓜的神奇。
教师过渡:丝瓜的生长紧紧地扣住了作者的心弦。
可是作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丝瓜是“神奇”的。
请大家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勾出体现丝瓜神奇的句子,还可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1、师生交流。
2、作者第一次担心的那个最初长的瓜怎样了?(板书:停止生长)如果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体会丝瓜舍己为人、顾全大局。
3、在三楼窗外的那两个瓜把瓜秧折断了吗?(板书:弯、放)体会丝瓜智慧生长。
4、在二三楼之间的那个瓜又长得如何?(板书:平躺)师生交流丝瓜的神奇。
5、课题是《神奇的丝瓜》,可是季老爷爷多次写自己的担心呢?(了解烘托的写法)6、师生共同品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丝瓜》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3个生字,注意“凸”的笔顺。
3、品味语言,通过抓关键句和关键字来感受丝瓜的神奇,体会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把握作者情感,通过体会作者情感由随意、不感兴趣到惊奇、担心的变化,感受丝瓜的神奇。
5、透过作者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丝瓜的神奇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通过抓关键句和关键字来感受丝瓜的神奇,体会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透过作者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丝瓜的神奇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式、启发式、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来具体描写了瓜秧、丝瓜的神奇?(一)、请大家聚焦课文的第1-8自然段,请孩子们小组合作交流。
(二)、品味语言,感受神奇
全班汇报
1、课件展示:①过了不久,丝瓜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
②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③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
2、真是太神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个句子都有一个“竟”字?能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吗?生:想不到的意思。
3、这几个“竟”能去掉吗?为什么?这几个“竟”表达了什么?
假如去掉了这三个“竟”,那这些丝瓜的生命力旺盛、神奇还能这么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我们眼前吗?(看板书)可见,作者的用词之准确。
4、他为什么要担心呢?他的担心有用吗?担心和神奇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④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仿佛得到命令”写出了丝瓜就好像人一样,知道什么时候该长,什么时候不该长,适可而止;丝瓜知道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与世无争,瓜与瓜之间和谐共存,丝瓜拥有智慧。
)
⑤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
(很生活化的比喻,写出了丝瓜懂得抓住机会,发展自己。
)
⑥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弯了”,“把躯体放在”是为了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丝瓜具有主动性,跟人一样有了思想,
能行动,有智慧。
自己去改变自己来适合环境。
点拨:改变句式:……弯了起来,被放在……,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弯了”、“把躯体放在”写出了丝瓜的主动性,好象人一样,体现了丝瓜的神奇)
⑦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平着身子”、“躺在”,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悠闲自在)
5、齐读表现神奇的句子,再次感受丝瓜的神奇。
丝瓜的神奇分布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
6、在丝瓜的生长过程中,作者无时不刻充满了对丝瓜的担心,赶快找出作者担心丝瓜的句子,默读,并联系上下文,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担心什么?结果如何?
事实看来,作者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7、这三处担心属于什么描写?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心里活动呢?目的何在?
作者的担心也就是这个心理活动描写和丝瓜的生长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丝瓜的神奇。
8、从作者这个次次的担心里,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丝瓜的一种什么情感?
看来,季老先生的这种写作方法也真是一种神奇!
9、师生合作读3次担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