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知识点梳理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1.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3.主体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
4.重点音义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m àn)噫(yī)颐(yí)鲜有闻(xiǎn)隐逸(yì)5.重点问题(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答: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一、语音甚蕃()淤()泥濯()清涟()而不妖亵玩()二、通假字三、古今异义词四、词类活用五、一词多义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七、特殊句式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八、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九、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十、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10、出:长出。
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11、淤(yū)泥:污泥。
31、盛:广。
12、染:沾染(污秽)。
32、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13、濯(zhuó):洗涤。
33、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
14、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 变化。
清水
34、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15、妖:美丽而不端庄。或妖艳。
3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
16、通:贯通;通透。
词,的。
17、直:挺立的样子。
36、鲜(xiǎn):少。
18、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37、闻:听说。
19、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38、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0、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
39、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
雅。
吧。
21、益:更加。
40、宜:当。
22、清:清芬。
41、众:众多。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明确: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明确:我唯独喜爱莲花生长在淤泥里,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香气传播越远,更显得清香,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 玩弄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少听说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重点语句停顿 1、可爱者/ 甚蕃。 2、世人/ 盛爱牡丹。 3、予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 而不妖。 4、可远观 / 而不可亵玩焉。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从莲的:生长环境、气质、外形、姿态、香气、态度 来描写莲花。 2、莲花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品质:(生长环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气质)低调、谦虚, (外形)正直,(香气)美名远扬,(姿态)不攀权附贵,(态度)受人尊重,是花中君子。 3、作者对莲花、菊花、牡丹的评价、感情及在文中的作用: 莲花——君子——洁身自爱,美名远扬——喜爱 菊花——隐士——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喜爱——正衬莲花(用菊花的…正衬莲花的…) 牡丹——富贵——追名逐利,爱慕虚荣——厌恶——反衬莲花(用牡丹所代表的…反衬莲 花的…) 明确:作者写菊是用菊花所象征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品质正面衬托莲花的高贵,用牡丹所象 征的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的形象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来表 达自己洁身自好、谦虚低调、淡泊名利的美好品质。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1、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噫(yī)2、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3、结合文意,自拟对联⑴周氏爱莲比君子陶公喜菊胜群芳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主题思想。
①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爱莲说》分段: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用原文回答问题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70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8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9)《爱莲说》中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0)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1)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2)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3)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问答题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爱莲说》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下面是其知识点,欢迎阅读:生字予(yú) 濯(zhuó) 涟(lián)亵(xiè)鲜(xiǎn)蕃(fán)作品断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多义(1)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2)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写作风格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题解“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重点知识一、重要字词1.可爱者【甚】【蕃】甚:很,十分蕃:fán,多2.陶渊明【独】爱菊只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5.香远【益】清更加6.【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7.【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8.【予】谓菊…… yú,我9.【隐逸】隐居避世10.【噫】叹词,表示感慨11.陶后【鲜】有闻 xiǎn,少12.【宜】乎众矣应当13.焉(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2)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其中)14.之(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水陆草木【之】花的(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代元方(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代知识二、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三、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
2.莲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译】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
【译】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4)象征君子美好姿态气质的语句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3.高度总结莲的气质品格的语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品评(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的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的语句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爱莲说》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 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 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 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第一段:作者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
接下来通过描写莲的种种可贵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最后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对比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学常识】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的盛誉。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集》等。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讥讽世俗的散文,选自《周敦颐集》。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学生版)

第17课《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三行对译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助词,的。
[蕃]多。
译文: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独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
[独]只。
译文: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介词,从。
[甚]:很,十分。
译文: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下一个“而”同此。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清,清澈,与“浊”相对。
涟,水波。
[妖]艳丽。
[中通外直]这里描写的是莲的柄。
通,畅通,贯通。
直,不弯曲,挺直。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
这里用作动词,传得远,远播。
[益]副词,更加。
[清]清香,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的挺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多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只从众、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却(可是,但是)沾染(污秽)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端庄。
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更加耸立的样子立。
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助词。
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指隐居的人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2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指品德高尚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叹词,相当于“唉”对于菊花的喜爱。
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应当多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古今异义词:(亭亭净植)植:古义:立今义:种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直:挺立(中通外直);只,仅仅(岂直五百里哉)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⑶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⑹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⑺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⑼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⑾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⑿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
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
⒀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
⒁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⒂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议论,文中“谓”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⒃《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
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⑹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⑺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⑻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⑼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⑽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⑾《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⑿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⒀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⒁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⒂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⒃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⒄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十一、问答题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
“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隐士。
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